瓷器吧 关注:167,354贴子:3,568,245

鉴别瓷器二十五记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10-10 18:30回复
    1.第一步:首先你需要对古代的各个时期的一个瓷器文化有所了解,并且能够熟悉其中的典故。
      2.第二步:其次是对待各个时期瓷器的一个特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3.第三步:瓷器在古代主要有如下窑口比较有名,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等,其色、线、以及开片等都要熟悉的掌握。
      4.第四步:在你鉴别一件物器的时候它有其当代的特征,切记时代气息和文化特征不要紊乱,这是鉴别的重要要素。
    5.第五步:瓷器的鉴别也不要光注重外表就光看开片、包浆之类,因为现代的做旧手法很高明,一定要结合时代气息,那种到代当时的文化是模仿不了的。
    注意事项
      1.注意其物品的古旧感。
      2.把握好不同时代的文化。
      3.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力一定要强。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5-10-10 18:33
    回复
      素瓷的定义1:是指未施釉而烧成的涩胎制品。现代瓷器创作中以不上釉的“素胎”创作的瓷器作品,也称为“素瓷”,这类瓷器无上釉后的强烈反射光效果,呈现玉石质地,质朴素雅,别有一番风味,因而也受到人们的青睐。如五龙云纹素瓷——中华龙”柴窑笔筒,以五龙、海水和祥云为主题元素,乳白素瓷为胎,经过大师的精雕细琢呈现出栩栩如生的动感之美。像这类将素瓷与图案雕刻相结合运用的作品,以瓷胎如玉素雅的质地与精湛细腻的图形刻画而展现出瓷器的美感,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素瓷的定义2:与彩瓷相对而言,指未加彩饰的白瓷。历史上,景德镇瓷是以素瓷著称的,从晚唐五代到元都是如此。景德镇瓷素来尚白,如许之衡所说:“瓷质之贵,在于瓷泥……,是种土沙,非随处恒有,复分各色:有紫,有黄,有褐,有白;而以白为最贵,紫也,黄也,褐也,均无法使之白,而白之一种,千百年余,独尊景德镇之所制专。” 景德镇是最早的白瓷产地,其特色是白里泛青。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10-10 18:34
      回复
        凡是釉上釉下都不加任何色彩,也不绘制有色图案花纹的瓷器,统称素瓷。虽然用色彩装饰陶瓷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但在明代以前,瓷器的主流还是素瓷。入明以后,彩瓷才蓬勃发展起来。因此有人把中国瓷器的发展分为素瓷和彩瓷两大时期。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10-10 18:34
        回复
          黑瓷也称天目瓷。是一项古老的汉族制瓷工艺。是民间常用器皿常见的釉色之一。施黑色高温釉的瓷器。黑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文名:黑瓷
          别名:天目瓷
          类型:古老的汉族制瓷工艺
          黑瓷产地:福建建窑
          黑瓷为施黑色高温釉的瓷器。
          黑瓷和青瓷的都是用氧化铁作釉的呈色剂,增加铁的含量。黑瓷釉料中在三氧化二铁的含量在5%以上。
          我国商周时期就已出现黑瓷。东汉时期,浙江上虞窑烧制的黑瓷,施釉厚而均匀。
          东晋德清窑的黑瓷,以浙江德清窑所产黑釉为代表,釉厚如堆脂,色黑如漆。
          至宋代,黑瓷品种大量出现,
          河北定窑生产的黑瓷,胎骨洁白而釉色乌黑发亮;福建建窑烧制的黑瓷,因含铁量较重和烧窑时保温时间较长,所以釉中析出大量氧化铁结晶,形成了免毫纹、油滴纹、曜变等黑色结晶釉,颇为珍贵。江西吉州窑的玳瑁斑、木叶纹、剪纸贴花黑瓷以及河南、山西等地瓷窑生产的黑瓷,也很有特色。
          元、明、清时期,黑瓷乃是民间常用器皿常见的釉色之一。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10-10 18:37
          回复
            黑瓷产生在南方,但是在以后的历史中,生产黑瓷的中心却在北方,宋代福建建窑和江西吉州窑黑瓷尽管

            也较著名,但是看不出与早期德清黑瓷之间有传承关系,据认为这两个南方黑瓷厂的一度兴盛有其特殊的历史与人文背景。南北方不同的黑瓷风格更是大相径庭。纵观整个黑瓷的产生发展,不同地域的黑瓷是各自独立产生,后来又慢慢互相影响。根据记载的考古资料,山西黑瓷在唐代肯定已经出现,并且具有了相当的规模,烧制黑瓷的窑址起码有浑源窑、平定窑、河津窑、乡宁窑、交城窑、介休窑、太原窑。那么比唐代略早的隋代山西有无黑瓷生产呢?可考的隋代墓葬中不见黑瓷,仅见青瓷,所以隋代山西有无黑瓷生产尚不能肯定。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5-10-10 18:37
            回复
              青白瓷是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宋代以景德镇为代表创烧的一种瓷器。青白瓷也叫“影青”、“隐青”、“映青”。指的是釉色介于青白二色之间,青中泛白、白中透青的一种瓷器。青白瓷是宋元时期景德镇及受其影响的窑场烧成的、具有独特风格和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品种。由宋迄元,青白瓷盛烧不衰,青白瓷系窑场多分布在南方几省,主要有江西浮梁景德镇窑、南丰白舍窑、吉安永和窑,湖北江夏的湖泗窑,广东潮安窑,福建德化窑、泉州碗窑乡窑、同安窑、南安窑等。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10-10 18:38
              回复
                江西景德镇是青白瓷的烧造中心,北宋时其青白瓷的基本特征是胎质细密,呈白色

                图册青白瓷器(18张)
                ,透光度极好,釉的透明度高,光泽性强,流动性较大,釉色青白,最好的呈色如天青稍淡,釉薄处泛白,积釉处则呈水绿色,北宋偏早的一些器物积釉微泛黄色器型多见盘、碗等日用器皿,还有瓶、壶、盏托、注壶、枕、油盒等,油盒底部多有"吴家盒子记"、"段家盒子记"等标记,均为阳文直书,此外尚有"蓝"、"朱"、"程"等共计14家;装饰的方法主要是刻花和印花,多在碗、盘的内壁,刻花花纹吃刀深浅不同,施釉后,吃刀深处积釉成青绿色,浅处泛白,层次感很强。刻印花图案内容主要是花卉。宋代景德镇青白瓷传世最多的是盘、碗、碟、盒及魂瓶等,尤其是魂瓶,江南地区宋墓儿乎都有出土。直至现今一个做工完好、堆塑各种龙、虎、龟、蛇、鸡、犬、凤等纹饰的魂瓶真品,在市场上最多只能卖到几千元。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5-10-10 18:39
                回复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
                  ·青花瓷
                  唐青花
                  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人们能见到的标本有20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土的青花瓷残片二十余片;香港冯平山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青花条纹复;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收藏的一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点彩梅朵纹器盖。通过对扬州出土瓷片的胎、釉、彩进行研究,并对唐代巩县窑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进行分析,初步断定唐青花的产地是河南巩县窑。近些年来在巩县窑窑址出土了少量青花瓷标本,由此进一步确认了唐青花的产地就在河南巩县窑。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10-10 18:40
                  回复
                    白瓷是中国传统瓷器分类(青瓷,青花瓷,彩瓷,白瓷)的一种。以含铁量低的瓷坯,施以纯净的透明釉烧制而成。
                    汉族劳动人民制作瓷器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除了高贵典雅的青花和色彩艳丽的彩瓷外,素雅的白瓷也是人们喜爱的一个品种。湖南长沙东汉墓发现了早期白瓷。但成熟的白瓷要到隋代才出现普及。宋代定窑白瓷大量制作应用、对后世造成的历史影响外,还与汉族人重视祭祀天地、祖先有关。既有对纯洁、和平的向往之情,也蕴藏着对天地日月的敬畏之心,更饱含了对先祖的无比怀念与敬意。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10-10 18:40
                    回复
                      中国瓷器制作的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除了高贵典雅的青花和色彩艳丽的彩瓷外。素雅的白瓷也是人们喜爱的一个品种,虽然看上去没有斑斓的花纹和艳丽的色彩,但在朴实无华中,它展示给人们的是那自然天成的美。白瓷一般是指瓷胎为白色,表面为透明釉的瓷器。在上海博物馆中珍藏了很多唐代白瓷。这些唐代的白瓷制作讲究,胎土淘洗洁净,杂质少,个胎很细,而且白度比较高,上了一层透明釉以后,反映出来的颜色很白,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曾推崇唐代邢窑白瓷为上品,并形容它的胎釉像雪和银子一样洁白。
                      白瓷茶具
                      具有坯质致密透明,上釉、成陶火度高,无吸水性,音清而韵长等特点。因色泽洁白,能反映出茶汤色泽,传热、保温性能适中,加之色彩缤纷,造型各异,堪称饮茶器皿中之珍品。早在唐时,河北邢窑生产的白瓷器器具已“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朝白居易还作诗盛赞四川大邑生产的白瓷茶碗。元代,江西景德镇白瓷茶具已远销国外。如今,白瓷茶具更是面目一新。这种白釉茶具,适合各种类茶叶。加之白瓷茶具造型精巧,装饰典雅,其外壁多绘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飞禽走兽,人物故事,或缀以名人书法,又颇具艺术欣赏价值,所以使用最为普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10-10 18:41
                      回复
                        秘色瓷,汉族传统制瓷工艺越窑青瓷中的精品,中国古代越州名窑(今浙江一带)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简称“秘瓷”。"秘色"一词最早出自晚唐诗人陆龟蒙诗篇《秘色越器》。宋、明、清迄今,学者们为“秘色”一词的确切含义聚讼不已。据宋人说,五代吴越国王钱鏐规定越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其说近是。据本百科“色”字条解释,“色”除了“颜色”一解外,尚可解为“配方”。“秘色”的“秘”意思是“机密”、“保密”,“色”的意思是“药粉配方”、“釉料配方”。故所谓“秘色”即“保密的釉料配方”之意。所以,“秘色瓷”就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10-10 18:42
                        回复
                          秘色瓷特殊的釉料配方能产生瓷器外表“如冰”、“似玉”的美学效果,釉层特别薄,釉层与胎体结合特别牢固。所以,这种配方是保密的,专用于皇家瓷器的烧造。以后,凡是釉料配方保密的瓷器,都叫“秘色瓷”。例如,历史上有过“高丽秘色瓷”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10-10 18:42
                          回复
                            枢府瓷
                            百科名片
                            枢府瓷又称卵白釉——釉呈失透状,色白微青,好似鹅卵色泽,故名,元代景德镇窑始烧,元代军事机关枢密院在景德镇订烧的卵白釉瓷,在印花花卉间印有对称的“枢府”二字款,卵白釉瓷延烧到明初。
                            中文名:枢府瓷
                            别称:卵白釉
                            烧制年代:元代景德镇窑
                            外形特征:釉呈失透状,色白微青
                            来历
                            到元代瓷器,人们自然会想到元代青花,实际上,元代创烧的卵白釉瓷也是
                            朝廷定烧的一种高档瓷器,在当时极富盛名。卵白釉是在宋代景德镇青白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其色白微青,呈失透状,颇似鸭蛋壳色,故称之为“卵白釉”,卵白釉深受元代朝廷的喜爱,常命景德镇窑烧制供官府使用,“有命则供,否则止”,传世品以元代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定烧的卵白釉瓷为多见,枢密院定烧瓷在盘、碗器的纹饰中印有“枢”、“府”二字,故卵白釉又称之为“枢府”釉。
                            在元朝制瓷工艺取得许多成就当中,枢府釉瓷器是其中的一种。枢府釉瓷就是一种介于白釉或青白釉色调的瓷器,它与一般玻璃釉白瓷和青白瓷最大的不同是,一般白瓷和青白瓷上的玻璃釉是一览无余的透明釉,枢府釉温润而不透明,由于釉色类似鸭蛋壳,故人们又称为卵白釉瓷。称这种瓷器为“枢府”釉,主要是生活在元朝和明初的曹昭,在洪武时期写的《格古要论》一书,该书《古饶器》条中说:“元朝烧小足印花者,内有‘枢府’字者高。”曹昭是看到了印花中有字样的瓷器而写的。后人相沿成袭将此器称为枢府釉瓷。曹昭根据所见实物而给予相应的称谓没有错。而清人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将其专门列为一个条目,称为“枢府釉”则没有根据。一则考古工作者历年来的考古调查和发掘至今没有发现专门烧枢府瓷的窑址,二则“枢府”是院的简称。它的职能绝对不能去管景德镇的一种瓷器烧制的作坊,枢密院更不可能到景德镇去办窑。枢密院这个机构历史很早,唐朝代宗李豫时期就开设枢密使,由宦官管理,主要接受臣僚的表奏。到五代时期的后梁设置崇政院,后唐改设枢密院。宋代继续有枢密院,权力很大,成为最高国务机构,重大军事行动、边防要塞、民兵、军马、对外交涉的外交事务都由它管,与中书省平起平坐,称为“二府”。辽代管理兵部衙门称“北枢密使”,管理吏部的衙门称为“南枢密院”,管理汉人地区兵马大事的称为“汉枢密院”。元代枢密院主要掌管军事机密、边防、军队调遣、武官升迁及宫廷禁卫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10-10 18:44
                            回复
                              百科首页> 彩瓷
                              彩瓷
                              百科名片
                              彩瓷亦称“彩绘瓷”(painted china),汉族传统名瓷之一。器物表面中加以彩绘的瓷器。主要有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两大类,釉下始于唐唐青花。明清时期开始出现是釉上彩(粉彩),同时也是彩瓷发展的盛期,以景德镇窑成就最为突出。

                              中文名:彩瓷
                              外文名:彩瓷
                              亦称:“彩绘瓷
                              主要有:釉下彩瓷和釉上彩瓷两大类
                              简介

                              图册彩瓷(20张)
                              彩瓷应是带有色彩装饰的瓷器。由于中国彩瓷历史悠久,在每一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广大陶工在生产技术上不断地创新,因而彩瓷品种繁多。尤其是明、清两代,景德镇的彩瓷品种可达数十种或上百种。从传统名称来看,有的从工艺方法上定名,有的从所用的彩料定名,有的从器表装饰的彩色定名。
                              历史
                              在我国制瓷历史长河中,彩瓷的出现,结束了漫长的“南青北白”的一统局面,瓷苑于是百花盛开,绚丽多姿。千百年来,彩瓷超卓而被世人公认者,举凡有三:元、早明、清初青花及釉里红分享釉下彩极品之殊荣;明成化斗彩矗一峰之巅;清三代珐琅彩绝唱一时。另外,各个历史时期各窑口的其他一些具有特色的彩瓷,也受到人们的赞誉。然而,还有一个独树一帜的彩瓷品种,却长期不公平地被淡漠遗忘,甚至几乎被湮没,这就是晚清至民国初年名噪遐迩的浅绛彩瓷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10-10 18: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