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轰七
歼轰-7,又名飞豹战斗机,对外名称FBC-1(JH-7),北约代号:比目鱼(Flounder),是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自行设计研制的中型战斗轰炸机。由中国西安飞机制造集团与603研究所合作设计制造的一款战斗轰炸机,其主要设计用以进行战役纵深攻击以及海上和地面目标攻击,可进行超音速飞行。该战机于1973年开始研发,至1988年首次试飞,在1998年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珠海航展)上首次公开,其改良型歼轰-7A则在2004年公布。该机主要装备海军航空兵,是解放军作战飞机中耀眼的新星。
1974年初,中国海军在西沙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取得了击沉击伤敌四艘驱逐舰、护卫舰的战绩,但也暴露出缺乏海军航空兵空中支援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海航装备的歼击机基本没有对海攻击能力,轰-5航程较短,又过于老旧不堪重任。因此适合海航使用的新型攻击机成为迫切急需的机型。在1975年的军备发展会议上,军方强烈要求三机部,研制一种中程轰炸机以满足未来的作战需求。同时空军的轰-5、轰-6速度太慢,无法适应现代高强度作战的要求,而超音速的强-5航程又太短(1500千米),且载弹量仅有2000千克。因此空军也迫切希望拥有兼有战斗机和轰炸机性能的新型飞机。种种原因和选拔下歼轰七出现了
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装备歼轰-7的时间比狂风IDS要晚14年的时间,这个时间上的差距恰恰是发展一代作战飞机所需要的时间,因此当中国航空兵的歼轰-7形成有效战斗力的时候,不但国外F-111、狂风和苏-24已经大都处于被新机型取代前的准备阶段(美国空军的F-111已经被F-15E取代,EF2000和苏-34是发展也已经达到交付前的试验阶段),中国空军也已经得到比歼轰-7综合战斗力有明显优势的苏-30MKK。歼轰-7与上世纪末期国外发展和装备的多用途战斗机的性能差距非常明显,因此中国航空兵大规模装备歼轰-7和歼轰-7A并不是因为歼轰-7有什么特殊的优势,而是因为国内的航空生产条件无法向空军提供更好的飞机,依靠引进的苏-30MKK在数量上不能满足航空战术打击力量发展的需要,所以歼轰-7的生产主要就是填补苏-30MKK在装备规模上所存在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