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吧 关注:222,287贴子:603,125
  • 7回复贴,共1

【国学】泛论先秦子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粗谈一下先秦子学的发展背景,欢迎交流
我们纵观中华数千年的思想变化历程,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学说最是繁乱,斑驳。冯友兰称“在中国哲学史各时期,哲学家派别之众,其讨论问题之多,范围之广,及其研究兴趣之浓厚,气象之蓬勃,皆以子学时代为第一。”我认为可与诸子子学时期媲美的恐怕唯有近代思想。冯说,“此时期中人所遇所受环境之新,所受解放之大,除吾人所遇所受者外,殆无可比者。”可见此时期的重要性,然而近代是中西方思想的碰撞滋生,诸子思想产生的缘由,胡适认为“政治那样黑暗,贫富那样不均,民生那样困苦。有了这种形势,自然会产生种种思想的反动。”这样又太笼统,牵强。要论诸子思想的缘由,不可不言政制。


IP属地:北京1楼2016-03-31 14:05回复
    三代之政治制度,被明后期的很多学者推崇,欲“复三代之古”。在官制上,是世卿世禄制,将相的儿孙永远是将相,奴隶的儿孙永远是奴隶;礼法上,是周公姬旦所制的礼,孔子维护,墨子批判,其礼节之繁盛,晏子说几辈子也学不完;田制和赋税制度,是井田制,什一之税;经济上,是农本的自然经济为主;文化上,无论是中央国学还是地方乡学,均由政府开设,官府和学校没有划分,其特点是“政教合一”“学在官府”。到了东周,“周室衰,礼法堕”《前汉书·艺文志》于是“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孟子·滕文公》“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篇》旧的制度已被破坏,新制度尚未确立,官职上,出现布衣将相,宁戚以牛饭而得仕于齐,百里奚以奴隶而仕于秦,分封制开始瓦解,春秋的士(文士和武士)开始跌入庶民阶级;礼制上,"礼崩乐坏",周王室需到宋、鲁观礼(宋是商的后裔,鲁是周王的旧封);田制和赋税制度上,商鞅开始“坏井田,开阡陌……王制遂灭。”孟子进言齐宣王,连什一之税都无法推行;经济上,商品经济萌生,吕不韦以大贾至卿相,弘高以商人却秦存郑,范蠡去政从商,于是“庶人之富者累巨万”;文化上,分封制瓦解,原来蚁附于礼乐制度的士阶层最先受到损害。本为贵族的孔子“为贫而仕”,而且“士竟于教”,文士通六艺,从贵族中分离游散于民间,他们以自己的喜好立说,私学的形式普及教育。自孔子始私学兴(有史可考的第一人是孔子),学术文化开始下移。这是诸子学术形成的背景与他们思想的凭籍。


    IP属地:北京2楼2016-03-31 14:06
    回复
      于是在旧制度破坏殆尽,新制度无从确立的情形下。诸子思想开始产生,所以诸子的思想必然带有政治色彩,也就是说,诸子的思想很多是政治思想,政治思想就必然服务于统治者。有人鄙夷诸子认为他们为统治者服务,其实他们的主张必然只有统治者才能践行,可统治者即使再考虑下层庶民阶级的利益,还是更多地偏重尊者、贵者的利益,这就导致人们认为诸子是从贵族利益为出发点设立的政治思想格局,尤其是其中的等级观念和愚民政策。导致我们看待诸子学说必然牵扯到利益,也就有了毛主席所谓“所有的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个人认为未必诸子本身为某个阶级说话,而是我们把他们政治主张所牵连到的利益做联想,而把他们的思想归入阶级,是否说宋趼的华山冠是维护平民利益,追求平等思想,而墨翟的明鬼、天治又是维护统治者利益呢?


      IP属地:北京3楼2016-03-31 14:06
      回复
        司马谈分百家为儒、道、墨、法、名、阴阳六家,班固《艺文志》分百家多出杂、农、纵横、小说四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其实稗官野史没有发达之前,在思想上确实只有九家可以谈论,若论哲学上,就只有司马谈的六家而已。六家中,儒、墨在儒家独尊地位没有确立之前并称显学,最是发达,杨朱的学说没有归类,在孟子时期,士人“不从墨则从杨”,可见其影响之大,冯友兰认为杨子的为我思想是道家思想的起源之一,这个争论不一。之后只有儒、道两家流传最为广泛,成为中华哲学思想的主干。


        IP属地:北京4楼2016-03-31 14:07
        回复
          子学在西汉逐渐衰亡了,秦汉时期子学受到了两个较大的打击,一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一是汉武帝的“独尊儒术”,有人认为秦始皇以后子学就不存在了,只有秦汉博士言经,确实经学在这个时期开始萌生发展,但诸子的学说并没有消亡,秦始皇焚书,“第烧民间之书,不烧官府之书,第禁私相授受,可诣博士受业”(崔适《史记探源》),李斯的本意只是禁止民间私学,以统一思想、言论,是愚民政策的极端表现。而秦虽坑儒,却有博士设立,如秦博士也是西汉第一个博士叔孙通,且汉初的政策是无为政策,道家思想依然存在,盖公教曹参以清静治天下,汲黯修黄老之术,治民主清静。当时各家的学说仍有承袭,贾谊明申商,晁错尝学申商刑名,韩安国受韩子杂说,主父偃学长短纵横术。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说,“至孝文皇帝,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犹广立学官,为置博士。”“山东儒墨,皆聚江淮之间”(《盐铁论》,《晁错传》),可知墨家尚存。


          IP属地:北京5楼2016-03-31 14:07
          回复
            所以,西汉初,诸子思想还存在,那子学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消亡,历来说法不一,按冯芝生认为,必然是董仲舒对策开始,导致“抑黜百家,独尊儒术”: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候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
            自董仲舒以后,子学基本灭亡,经学开始发展,其实汉武帝举贤良对策,立直言敢谏科是出于政治考虑,采纳董仲舒的意见也是为了巩固自己地位,加强皇权,这和西汉皇权、相权之间的冲突有极大联系,此处不加细论。


            IP属地:北京6楼2016-03-31 14:08
            回复
              ps:冯友兰先生认为西方哲学分三阶段,上古,中古,近古,中国只有两个阶段,上古与中古,实则以西方框架架构中国经学、子学。本文旨在阐述,非立系统,故不法冯。


              IP属地:北京8楼2016-03-31 14:10
              回复
                对“自我”的理解,是以对外在于“自我”的“他者”的理解为前提的。在黑格尔看来,人类的历史是一个自由的成长史。一方面个体内心不断充实;另一方面,随着知识和社会的进展,整个社会也会逐渐开始获得这样一种自觉意识。所谓的自觉意识,就是既能够形成对于个体自主性的充分理解与尊重,一方面又能够理解到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相成就的关系。


                IP属地:河南9楼2024-06-25 18:4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