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吧 关注:12,163贴子:519,021
  • 10回复贴,共1

【原创】(发表于甲午战争博物馆馆刊)致远舰冲锋沉没问题考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致远“舰冲锋沉没的问题,一直是黄海海战研究的关注中心。本文关注的问题是两个方面:“致远”向谁冲锋?“致远”因何而沉?
在列举分析大量的中、日、欧史料后,本文提出自己的观点:“致远”向“吉野”冲锋一说未见于任何1894年出版的史料和可信的官方记录,可信度严重不足,只是后世以讹传讹使得这种说法推而广之。“致远”冲锋应指该舰冲锋追击“赤城”。
关于“致远”舰沉没,本文倾向于认为该舰主要是被回援“赤城”的第一游击队火力重创,在进水无法控制的情况下沉没。大爆炸之类的说法证据不足。
本文之写作目的是希望还历史以“相对”的真相,并无意贬低“致远”舰的英雄行为。如果要喷请在读懂本文后再喷,或者拿出比本文更可信的史料证据。
本文发表于《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馆刊》2016年第一期,作者张黎源,转载请注明作者与出处。


IP属地:浙江1楼2016-06-15 19:21回复
    的确存在疑问


    IP属地:宁夏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6-06-15 19:24
    回复
      日方史料
      相较于中方史料,日方史料官方程度更高,内容更为翔实,因此,只须列举参加海战各舰的战况报告、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和常备舰队司令官的战况报告即可,日本战后编撰的部分非官方战史也选择性列举,仅供参考。
      日1、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伊东祐亨海战报告:[1]
      翻译为:
      “又,在此图的情形中(午后3点30分),发现敌舰‘致远’(或‘靖远’)沉没。”
      日2、常备舰队司令官坪井航三海战报告:[2]
      翻译为:
      “至3点30分,‘致远’右舷倾斜沉没。”
      日3、“千代田”舰战斗报告:[3]
      翻译为:
      “3点30分,两桅杆,一烟囱之舰(或为‘致远’)沉没。”
      日4、“严岛”舰战斗报告:[4]
      翻译为:
      “一艘‘靖远’或同型舰于本舰右舷正横方向沉没。”
      日5、“桥立”舰战斗报告:[5]
      翻译为:
      “此时(3点15分),两桅杆、一烟囱之敌舰一艘沉没。”
      日6、“扶桑”舰战斗报告:[6]
      翻译为:
      “3点28分,敌舰(‘靖远’型)一艘从后部渐渐下沉,遂完全沉没。”
      日7、“吉野”舰战斗报告:[7]
      翻译为:
      “午后2点46分,看见‘经远’及‘致远’发生火灾。”
      “3点30分,‘致远’右舷倾斜沉没,发现其推进器仍在水面上旋转。”
      日8、“高千穗”舰战斗报告:[8]
      翻译为:
      “我游击队向西方即沿陆岸方向逃遁的五舰(‘来远’、‘经远’、‘致远’、‘靖远’、‘广甲’)追击。逐渐远离本队。3点30分,双桅杆一烟囱敌舰(‘致远’或‘靖远’)明显向右舷倾斜,仍然继续航行。同33分完全沉没。”
      日9、“秋津洲”舰战斗报告:[9]
      翻译为:
      “3点34分,看见‘致远’沉没。”
      日10、“浪速”舰战斗报告:[10]
      翻译为:
      “3点31分,‘致远’后部严重倾斜;同35分遂沉没。”
      日11、海军军令部编《黄海临战亡失清国军舰表》:[11]
      翻译为:
      “(“致远”)被大火灾摧残后主要被本队击沉。”
      点评:日本海军的所有官方记录基本都对“致远”沉没一事草草带过,可以说明此事发生突然,并不引人注意,沉没之时也显然没有发生“冲锋”之类的壮举。而且“致远”舰究竟被何者击沉也没有明确说法,只有《黄海临战亡失清国军舰表》中明确说是主要被本队击沉。另外,如小笠原长生《海戦日録》、木村浩吉《黄海海戦ニ於ケル松嶋艦内ノ状況》等亲历者记述中对“致远”沉没的描写也都是一笔带过。
      日12、川崎三郎《日清海战史》:[12]
      翻译为:
      “‘致远’管带官参将邓世昌有勇,且自负自舰坚牢,适于撞击,而此日临战之时,欲为丰岛之役‘高升’号上被击沉之将卒复仇,频频见机迫近浪速,试图撞击之,而碍于我舰速力,不能近。当是时,于所存尚能奋勇作战之中当先挺近,为我诸舰炮击无数,终于沉没。时为三时三十分。”
      点评:日本作家、历史学家川崎三郎的《日清海战史》作于1895年,是日方战后较早出版的海战书籍之一,这是第一篇也是仅有的一篇提出“致远”是向“浪速”舰冲锋的文章,依据史源则不明,不过可以肯定是参考了中方的报道。由于属于孤证,因此难以采信。
      日13、浅野正恭《近世海战史》:
      “而一边游击队则与‘致远’战,‘致远’忽出阵冲突‘吉野’,於是‘吉野’以纽状火药连弹装入快炮击之,密如雨下,三点三十分遂沉没。”
      “‘致远’有豪勇敢为之舰长,开战伊始,即出阵外,与游击队挑战,因之连受数弹,右舷倾侧。其舰长之出此计,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盖日军之快炮,究非其力所能敌,故其接近‘吉野’也,舰体之倾斜益甚,螺轮翘出水上,虚转于空中,恐挟全舰人员以俱沉。此时砉然有声如裂帛者,恐即其汽锅之爆裂也。”[13]
      点评:浅野正恭大东沟海战时担任“千代田”舰分队长,甲午战后曾任海军兵学校炮术教官、海军大学校教官等职。这篇著作尚未发现日文原本,中译本为1903年所译,后转见于张侠等编《清末海军史料》中,因此影响甚广。此文是日方史料中为数不多的认为“致远”冲突者为“吉野”的文章,并提出了“致远”锅炉发生爆炸的猜想。这本著作成文时间应较晚,且明显是综合了中、日两方的记录而成,因此不属于个人海战回忆录,而是价值有限的后世论述。
      [1]《征清海戦史巻10(黄海海戦)》,日本海军军令部编,第36页。
      [2]《征清海戦史巻10(黄海海戦)》,日本海军军令部编,第53页。
      [3]《征清海戦史巻10(黄海海戦)》,日本海军军令部编,第42页。
      [4]《征清海戦史巻10(黄海海戦)》,日本海军军令部编,第44页。
      [5]《征清海戦史巻10(黄海海戦)》,日本海军军令部编,第46页。
      [6]《征清海戦史巻10(黄海海戦)》,日本海军军令部编,第49页。
      [7]《征清海戦史巻10(黄海海戦)》,日本海军军令部编,第54页。
      [8]《征清海戦史巻10(黄海海戦)》,日本海军军令部编,第56页。
      [9]《征清海戦史巻10(黄海海戦)》,日本海军军令部编,第58页。
      [10]《征清海戦史巻10(黄海海戦)》,日本海军军令部编,第59页。
      [11]《黄海役附図附表 原稿在中 日清海戦史黄海役附表》,JACAR(アジア歴史資料センター)Ref.C08040532400、日清戦史編纂委員撰 日清海戦史 黄海役附図 (防衛省防衛研究所)。
      [12]川崎三郎:《日清海戰史》,春阳堂1895年版,第61页。
      [13]浅野正恭:《近世海战史》,转见《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875页,第879页。


      IP属地:浙江10楼2016-06-15 19:33
      回复
        另一个问题是“致远”舰因何而沉。史料记录基本分为两派:被鱼雷击沉及被火炮击沉。被鱼雷击沉说基本可以首先排除,因日军在大东沟海战中并未有使用鱼雷的记录。[1]剩下的唯一解释就是“致远”舰被火炮击沉。
        但仍有两问题须讨论:一、“致远”被哪艘或哪几艘日舰击沉的可能性最大?二、“致远”中炮后,沉没的肇因和过程。
        这两个问题看似毫无线索,实则也可以根据现存记录,略加推测。根据上文的分析,“致远”舰曾于14点45分之后遭到第一游击队10多分钟的集中攻击。《芝罘快邮》(中8)曾说“所有的炮弹击中了她的一侧,水密舱进水”,日方则观察到该舰发生了火灾。一般来说,火灾虽能破坏军舰的上层建筑,令其丧失战斗力,但对水线附近的水密结构影响是有限的(例如“来远”舰虽然中后部舱面烧光却依然不沉)。“致远”舰到15点30分左右已严重右倾,说明该舰的水密结构已经被破坏,舰内大量进水,也就说明该舰曾被击中水线附近。
        由于当时的炮弹毁伤能力有限,入射弹道也一般较为低平,因此很难对水线以下部分造成大面积破坏。威海卫之战中,“靖远”舰于1895年2月9日上午9时许被日军火炮连续两次击中,形成贯穿弹并破坏了舰艏水线以下部分,造成4.5米长的大破口,但直到9点半以后该舰才慢慢开始下沉。估计此次“靖远”舰前部弹药库、前部煤舱和前部锅炉舱的水密结构均被打坏,三舱同时进水才使得进水无法控制而沉没,即便如此还是坚持了半个小时以上,这说明以“致远”级完善的“蜂巢”式水密结构(cellular subdivision)设计,抗沉能力还是比较优秀的。因此,“致远”舰若仅仅是被炮弹击穿水密结构,仅凭水密隔舱的保护和抽水机的工作,也应能坚持较长时间而不沉。
        我们观察到,“致远”舰于14点45分遭遇第一游击队集中攻击之后到3点30分左右突然下沉,有大约30至45分钟左右的时间,这段时间很可能就是“致远”舰在努力控制进水,而由于某种原因而使得进水无法控制的时段。
        值得一提的是,“致远”舰一开始呈现右倾状态,这应当说明该舰被击中进水区域仍在防护甲板之上。因为如果是防护甲板以下进水,由于该区域防水隔壁均为横向(除锅炉舱有中央纵隔壁之外),倾斜状态就应呈现出纵倾而非横倾;但如果防护甲板以上的水线位置进水,海水就会积在一侧煤舱和通道位置,造成横倾。[2]所以,汉纳根的推测是有道理的:“我猜测一发‘松岛’舰的23厘米(应为32厘米)后主炮在他的左舷造成了一道很长的裂口,此处的船体刚好位于装甲甲板以上,并造成了倾覆”。
        许多日舰观察到,“致远”舰在15点30分至15点34分之间突然加速下沉,舰艏低俯,螺旋桨露出水面,在短短3、4分钟之内就完全沉没。笔者试图做如下分析:由于“致远”舰防护甲板以下和以上设计有比较完善的“蜂巢”式水密结构,虽然水线以上部分的中弹已使这部分水密结构损坏严重,但舰体丧失储备浮力仍须一段时间(海水需要一个接一个地漫过水密隔舱)。而一旦储备浮力完全丧失,即海水已经漫过防护甲板以下和以上许多个主要舱室的情况下,沉没速度就会立即加快。笔者推测这3、4分钟就是“致远”舰储备浮力完全丧失,迅速下沉的阶段。但值得注意的是,直到这时“致远”应仍有部分锅炉舱和轮机舱保持水密,因大部分观察均证明其螺旋桨尚在转动。
        另外,笔者还注意到,马吉芬曾回忆:“军舰(‘致远’舰)从舰首开始下沉,舰体随着沉没逐渐扶正”;英国《伦敦新闻画报》(The Illustrated London News)中的插图也显示“致远”舰沉没后的姿态较正,[3]这可能是因为在沉没过程中海水逐渐漫过防护甲板上下各舱室,两舷重力逐渐平衡,也就由右倾姿态逐渐扶正了。
        也有一些资料认为“致远”舰曾被“松岛”级的32厘米主炮击中,造成损害加剧(如中1、中14、欧8等)。笔者不排除这种可能性,但仍认为14点45分至15时“致远”舰受到第一游击队的攻击是其沉没的主要原因。本队直到15点15分左右才重新接近以“定远”、“镇远”为首的北洋主队,开始第三轮射击(“致远”舰并非本队的主要攻击目标),要在短短的15分钟内将“致远”舰击沉似较为困难。
        另外,部分资料还提到“致远”在下沉过程中曾发生过大爆炸(如中12、日13、欧8、欧9),这可能说明“致远”舰发生了锅炉爆炸或弹药爆炸,但是其实大部分的记录并无这样的记载。而且即便“致远”真的发生了大爆炸,也是在下沉过程中导致的副作用,而非沉没的主因。
        综上所述,笔者将“致远”舰在大东沟海战中的战斗过程推测概括如下——海战初期,该舰即“开足机轮”,出队攻击日舰“赤城”,并与其他友舰一同将其重创。14点45分之后第一游击队回援,“致远”被击中起火,防护甲板以上的右舷水线位置也被击穿进水,舰体开始右倾。该舰遂返回主队方向,后又受到第一游击队与本队的夹攻,15点30分因进水过多,丧失储备浮力而加速下沉,舰体逐渐扶正,至15点34分左右完全沉没。
        [1]日军大东沟海战中弹药消耗,见《征清海戦史巻10(黄海海戦)》,日本海军军令部编,第84-87页。并无消耗鱼雷的记录。
        [2]执此论断者,包括曾为日本设计三景舰的著名设计师Louis Emile Bertin在内。参见《贝尔坦氏关于黄海海战之问题》,林伟功主编:《日藏甲午战争秘录》,中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118-119页。
        [3] The War in Eastern Asia,TheIllustrated London News, Dec. 8, 1894, pp. 699.


        IP属地:浙江13楼2016-06-15 19:36
        回复
          四、小结
          “致远”舰冲锋击沉问题是牵涉甚广、影响甚深的重要问题,在以往的史学界中,虽然也不乏质疑的声音,但均局限在“致远”因何而沉这样的局部问题上,对于“冲锋击沉”这个问题尚缺乏完整统一的考量,对于冲锋的对象——“吉野”也几乎没有质疑的声音。这一方面是由于对史料发掘的不彻底,另一方面也大抵是惯性思维所致,至于是否有学术之外的他物牵绊也未可知。胡适先生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致远”冲锋击沉的问题上,不妨抛开定式思维,多作大胆假设,但在求证时一定须回归史料,抽丝剥茧,逐条梳理,才可能去伪存真,得到相对正确的答案。
          笔者虽试图罗列一切有价值的史料,但仍难免有所缺漏,造成论断的偏颇。对于这个问题的深入研究,除了继续挖掘新史料,并逐条缜密分析之外,似别无他法。如果水下的“致远”舰遗骸能告诉我们更多信息的话,当是再好不过,可惜她已受到严重的二次破坏,能提供的信息很有限了。


          IP属地:浙江14楼2016-06-15 19:37
          回复
            太赞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6-06-17 13:06
            回复
              这么多年来还是第一次见到从技术层面(而不仅仅依靠史料)分析致远沉没原因的


              IP属地:加拿大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6-06-17 15:05
              回复
                这样就更好的解释了勇者过勇(突前冒进)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6-06-19 11:37
                回复
                  我自从知道北洋水师后就一直在查找各类这场海战的资料,包括清政府官方战报、北洋水师外籍雇员、参战清军将士回忆、日本官方战报、参战日军回忆等等,也一直在推测致远舰的沉没原因、到底冲击的是本队还是第一游击队、到底是不是吉野等等。见过的所有资料和各类推理当中,您的考证是最全面、细致的!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1-08-14 01:11
                  回复
                    看来以吉野为首的第一游击队还是导致致远战沉的直接凶手!!!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23-04-23 15:19
                    回复
                      勇者过勇,怯者过怯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3-04-24 10: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