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举头三尺,暗室惊雷
笔记既然是志怪小说,书中对天地鬼神自然是认同其有的,然而鬼神之事常有验或不验,所以常常难于为人所信。事实上,如果非是坚信者,于此确实也难于解释。就我个人而言,最欣赏草堂笔记的地方就在于,它即忠实秉承了儒家的正统思想,通篇劝勉世人修德向善,洁身自好,却又比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更进一步,对因果善恶之报,或验或不验之玄给予了充分的认同和解释。
如东方未明之砚一事,或许只是巧合,但作者最后认为,“天地鬼神,恒于一事偶露其巧,使人知警,是或然欤!”简洁而妙的做出了评价,于天理人情尽皆道尽,使人不再有疑。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儒释之宗旨虽殊,至其教人为善,则意归一辙。
我觉得对于果报无常的情状,最妙的理解就是以下两句“余谓妖魅能一一守科律,则天无雷霆之诛矣。王法禁杀人,不敢杀者多,杀人抵罪者亦时有。是固未可知也”。“幽明异路,人所能治者,鬼神不必更治之,示不渎也。幽明一理,人所不及治者,鬼神或异治之,示不测也。” 世事无常,时有好人横遭构害,亦时有恶人侥幸得免罗网,如此难解难平之事,大抵可以在这两句评价中得到充分的解释,而与此之外,还有更加算无遗策的补充,在对命皆前定与否的讨论中,有这样的问答。问“果报何有验不验”,曰:“人世善恶论一生,祸福亦论一生。冥司则善恶兼前生,祸福兼后生,故若或爽失”,大约是对世间因果不符的情况给出的很好回答。
详论因果福祸之余,作者亦指出,凡事当为之有法,人事上尚且不尽全力的,则不可怪之鬼神。如在吉凶之宅的论述中,作者认为,“居吉宅者未必吉,居凶宅者则无不凶。如和风温煦,未必能使人祛病;而严寒轸厉,一触则疾生。良药滋补,未能使人骤健;而峻剂攻伐,一饮之则洞泄。”由此认可孟子之 言,“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由此论述,只觉君子不立危墙乃是至者之言。
纵观全书,作者对因果福祸及人事修为有完整的解说,其论理之圆融,思维之机敏,令人绝倒。与之对比聊斋志异中故事就精彩程度而言,远在笔记之上,然而对其中人物的际遇及因果,则往往不能解释,只能在异史氏的评论中深深叹息天意无常。大抵作者少年科甲顺遂,却中途骞滞,终究不能走上理想中的仕途,心中终有不平之意,却无法可解,纵使假借鬼神之口,也始终于意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