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看完《见字如面》,写了些文字。中间想起了倒两套小说:沈家和的一套《药王》、《老铺》、《鬼亲》、《活祭》;王旭烽的茶人三部曲《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筑草为城》。十几年前看的小说,人物名字都不记得了,故事情节也忘了好多。但有些场景现在还想得起来。书籍对人的影响力还真是长长久久的。据说现在是个全民阅读越来越衰退的年代。其实想读的人自然会读。没这习惯的人,哪怕想读,也难得撑得下去。所以习惯还得打小就养起来。好的小说文字读来会让读者的脑中自然地浮现出那样的场景,像是脑中的小剧场。若是从小就读(闲)书的孩子,想象力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可惜不是所有的家长都有这样的觉悟,说是看闲书浪费时间影响学习。可是没有大量阅读做底子,功利地只求学习好,终究空中楼阁啊。
这两套书都是写家族几代人的故事的,前者是药王世家,后者是茶人世家。当年《大宅门》热播的时候偶尔会看上两眼。总觉得里面的情节怎么跟看过的小说那么像。后来才知道本就都取材于同仁堂。找度娘想问问这套书的相关内容,吝啬得连个词条都没有,还不到二十年啊。
茶人三部曲的前两部是第5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之一(另三本是,张平《抉择》、阿来《尘埃落定》、王安忆《长恨歌》。后两本看过)。同是写家族群像,医药世家的这套,人物个性分明,着墨力度不同,但你不会把这个人同那个人混在一起。茶人这套,家族四代,倒是看时也不会混了,但其中好几位女性的命运都是于兄弟二人间错付终身。说到命运,现在提得更多的是家庭,而非家族。可要是跳出个体,看得范围更大些的话,总是有这样的想法:家族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每一代人中都有一个傻子、一个疯子、一个叛逆者。像是上天把这样的命运交到了这个人手上,要他/她来承受。看《白鹿原》的时候尤其有这样的感觉。今天还遇到这么个事,朋友的朋友要找咨询师,因为没有办法和孩子沟通,孩子动不动就不回家,夜不归宿。“以前从来不觉得教育孩子是个事……比较严厉,孩子小从也乖……”在我看来,现在的父母在教育子女上面有几种,一种是从来不想,凭着自己的行为惯性,就那么下去,夸的时候上天,骂的时候口无遮拦;觉得自己的教育方法有问题,但没有改变的想法或行为。或者有想法没行为;三是觉得有问题,所以努力在学习充电,为自己也为孩子;理想的家长,有正确的理念与行动,并一以贯之。有时真的觉得很可惜,很多家庭非得到了难以收拾的地步,才觉得有问题。可是时间是单向的,没有办法回头啊。孩子身上的症状是家庭里所有人问题的集中表现。那么,这样的命运又是谁给他的呢。一个孩子的命运被写成了这样,来日他痛苦煎熬时,又向谁去诉说这命运的不公。
《筑草为城》的背景是文革时期。与前两部相比,确实稍有逊色。前两部令人震撼,让人多年后记忆犹新的情节很多。比如第一代人中杭九斋在家中的最后一夜,暴风骤雨中的场景,最后从儿子杭天醉的角度写来,于他于读者的震撼真是如惊雷一般。杭天醉从妻子沈绿爱房中落荒而逃,将生命的旺盛与柔弱的对比活生生地呈现于眼前。女孩叶子来初潮,杭嘉和以为叶子要死掉了。小妾生出的长子杭嘉和在嫡母沈绿爱面前不自觉地落泪。从那开始,“绿爱渐渐地与嘉和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杭家长子亲密”。唯独孩子才有的那份天真与善良跃然纸上,还有这份天真善良背后的力量。嘉和劝寺庙中的父亲归家,父亲说,这里和那里有什么区别,所以不必回。旁人都不知如何再劝。嘉和说,那里和这里又有什么区别呢。佛缘。还有沈绿爱和杭嘉草的惨死。杭嘉平“到底还是通过自己的儿子知道母亲和妹妹是怎么死的了,当他知道妹妹是抱着一条玉泉的大鱼血窟窿一般埋在这里、而自己美丽的母亲是和一口大缸葬在一起的时候……”生活惨忍与无常的那一面显示在了他的面前。嘉和嘉平两兄弟的情窦初开、嘉和无意间目睹的沈绿爱和赵寄客的情爱、小邦崴对寄草的多年守护,书中对情爱与爱情的描写也不少,爱情的不同面貌在这里也有展现。插一句,对孩子的性教育实在羞于启齿的家长,倒不如让孩子多看看文学名著。还有书中处处展示的对茶与茶文化的热爱。喜爱品茶的人看看这书是真合适。
搬度娘的一段话:王旭烽的写作过程非常艰苦,三部小说共写了十年。第一部是手书完成的,这部书稿后成为浙江图书馆当代文学史收藏的第一部手稿。从第二部起,她用电脑打字。尽管当时有孕在身,但为了创作,她全然不计后果。王旭烽说:“一部好作品有三个特点,一是对人类生存状态的关注程度,二是具有不可重复性,三是要在文本、语言、结构上一个民族与另一个民族要有差异。我在小说中用了三种语言,即使用了成语、诗词,追求工笔画般的细致;用了吴越方言,杭州人读起来特别亲切;还有外来欧化的长句子,尤其是展示内心世界和抒情时用。我是学历史的,历史学锤炼了人的品格,穷尽一生追求一个真理是我们的座右铭。我的习惯是写完了以后要朗读,看看是否通顺,删除多余的词,特别是副词。我每部作品都修改了5遍。”待小说第三部完成后,王旭烽对孩子说:“咱们庆祝一下吧!领着孩子走到街上,她买了一束鲜花,让孩子捧着,因为孩子也是这套书的半个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