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适将最后一根柴投入火中之时,屋外的雨声也终于是稀疏了起来。
杜甫打着哈欠,眼皮越来越重,不自不觉便闭上眼仰靠在了李白身上:“爹、娘,孩儿不孝,至今仍未能金榜题名。”
李白用手指按开杜甫紧皱着的眉头,将他抱到床铺上,替他掖好被角。
“每每看到你和子美贤弟的相处,我总是在想,你究竟还是不是那个传闻中的李太白。”高适失神地看着火堆说道。
“我便是我,我待小后生为好,只因我视他为友。”李白坐在床沿上,看着眉头又皱起来了的杜甫。
“哦?”起了兴致的高适转过身来,“敢问太白兄,你视之为友的还有何人?”
“至今为止,只此一位。”李白伸手再次按开杜甫的眉头。
“那么,孟夫子、还有贺监大人呢?我可听说你和他们二位也很熟。”高适抬起眉眼,似是十分期待李白的回应。
“与孟夫子只是相识,并不甚交情。”李白淡然地说道。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适得意地吟诵起李白的诗,自以为抓住了他的漏洞,“太白兄当年的这首诗,如今也可算是妇孺皆知了吧。”
“那是我当年还未见到孟夫子之前,在山道上事先作好预备着的。无论你信不信,这便是事实。”李白仍然淡然地说道。
高适被噎得一时竟无言以对,半晌之后才悻悻地问道:“那、那么贺监大人呢?”
李白脸上的神色稍变,仿佛怀念起了当初在长安的日子:“贺监大人是引我入朝的伯乐,是我敬重的师长,是能与我痛饮数十杯的酒友。
然而,他对我的诗总是过于看重,我倒是有些受宠若惊,还是与小后生相处更自在。”
高适望着李白将视线飘向杜甫之时脸上的神色,觉得似曾相识,回忆了许久才想起来,接着便兀自傻笑了起来。
“当年我和子美贤弟在长安初遇的时候,喝醉酒的我把自己最得意的诗作拿给他看,他认真地端详评鉴,说是很不错,但是还是缺了点什么。
借着醉意的我抓着他的衣衫问他,究竟还有什么地方逊色。
但见他从衣袖里取出那本破旧的《李太白诗集》,从中翻出了你的几首诗,一本正经地拿我的诗和你的相比。
那时,他脸上也是如同现在的你一般的神情。我想,所谓知己,恐怕确实如此吧。”高适有些羡慕地说道。
“我猜,你也有可引为知己之人吧。”李白回首。
高适一愣,重新回头看着火堆,脸上的笑意更浓:“那个姓岑的臭小子还算不上我的知己呢,再磨练几年吧。”
杜甫一个转身,抓住了李白的手:“爹、爹,不要打我,我会认真读书的。”
李白重新将杜甫的手放回被子里:“小后生的家教看起来很严啊。”
“哦,这个我听他说过。听说杜家曾经出过一个校尉,祖父好像也入过修文馆,如今家道中落,他也是被家里人寄予厚望啊。”高适言毕,看了看李白,“太白兄不也是吗?听说你和当朝皇室还是远亲。”
“不过是坊间以讹传讹罢了。”李白苦笑,“这天下姓李的人何其多,怎会各个都与皇室有关。何况,我本也不姓李。”
李白虽说的极低,高适仍是听清了,赶忙问道:“太白兄本不姓李又是何故?”
李白摇首不语,可扛不住高适的迫切眼神,只得敷衍道:“这事日后再谈吧。”
雨停风止,月光洒入室内,仰躺着的杜甫笼罩在一片月色之下。李白看得有些出神,自语道:“世人都说我是谪仙人,我却觉得小后生未来成就恐怕未必会下于我。”
“也许吧。”高适附和道,“子美贤弟既谦逊又勤奋,又因缘际会能有幸结交诗仙。”
“诗仙啊。”李白仰首感慨道,“其实哪有什么仙人,不过都是凡人罢了,能做栋梁之材就已是幸运了。莫说小后生,即便是口口声声说着修道归隐的我,其实也盼望着有朝一日兼济天下。”
高适有些哑然,起初只当李白是恃才傲物的才子,这一路下来感慨良多,他对杜甫的关怀备至、饮酒时的豪爽姿态、又与自己一般怀着经世济民的理想。
“会的。我相信,未来总有一天,我们三人都能做那朝堂上的臣子。”高适言毕,双手作揖,向着李白施了自遇见以来的第一次礼。
“太白兄不愧诗仙之名,达夫拜服。”
杜甫打着哈欠,眼皮越来越重,不自不觉便闭上眼仰靠在了李白身上:“爹、娘,孩儿不孝,至今仍未能金榜题名。”
李白用手指按开杜甫紧皱着的眉头,将他抱到床铺上,替他掖好被角。
“每每看到你和子美贤弟的相处,我总是在想,你究竟还是不是那个传闻中的李太白。”高适失神地看着火堆说道。
“我便是我,我待小后生为好,只因我视他为友。”李白坐在床沿上,看着眉头又皱起来了的杜甫。
“哦?”起了兴致的高适转过身来,“敢问太白兄,你视之为友的还有何人?”
“至今为止,只此一位。”李白伸手再次按开杜甫的眉头。
“那么,孟夫子、还有贺监大人呢?我可听说你和他们二位也很熟。”高适抬起眉眼,似是十分期待李白的回应。
“与孟夫子只是相识,并不甚交情。”李白淡然地说道。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适得意地吟诵起李白的诗,自以为抓住了他的漏洞,“太白兄当年的这首诗,如今也可算是妇孺皆知了吧。”
“那是我当年还未见到孟夫子之前,在山道上事先作好预备着的。无论你信不信,这便是事实。”李白仍然淡然地说道。
高适被噎得一时竟无言以对,半晌之后才悻悻地问道:“那、那么贺监大人呢?”
李白脸上的神色稍变,仿佛怀念起了当初在长安的日子:“贺监大人是引我入朝的伯乐,是我敬重的师长,是能与我痛饮数十杯的酒友。
然而,他对我的诗总是过于看重,我倒是有些受宠若惊,还是与小后生相处更自在。”
高适望着李白将视线飘向杜甫之时脸上的神色,觉得似曾相识,回忆了许久才想起来,接着便兀自傻笑了起来。
“当年我和子美贤弟在长安初遇的时候,喝醉酒的我把自己最得意的诗作拿给他看,他认真地端详评鉴,说是很不错,但是还是缺了点什么。
借着醉意的我抓着他的衣衫问他,究竟还有什么地方逊色。
但见他从衣袖里取出那本破旧的《李太白诗集》,从中翻出了你的几首诗,一本正经地拿我的诗和你的相比。
那时,他脸上也是如同现在的你一般的神情。我想,所谓知己,恐怕确实如此吧。”高适有些羡慕地说道。
“我猜,你也有可引为知己之人吧。”李白回首。
高适一愣,重新回头看着火堆,脸上的笑意更浓:“那个姓岑的臭小子还算不上我的知己呢,再磨练几年吧。”
杜甫一个转身,抓住了李白的手:“爹、爹,不要打我,我会认真读书的。”
李白重新将杜甫的手放回被子里:“小后生的家教看起来很严啊。”
“哦,这个我听他说过。听说杜家曾经出过一个校尉,祖父好像也入过修文馆,如今家道中落,他也是被家里人寄予厚望啊。”高适言毕,看了看李白,“太白兄不也是吗?听说你和当朝皇室还是远亲。”
“不过是坊间以讹传讹罢了。”李白苦笑,“这天下姓李的人何其多,怎会各个都与皇室有关。何况,我本也不姓李。”
李白虽说的极低,高适仍是听清了,赶忙问道:“太白兄本不姓李又是何故?”
李白摇首不语,可扛不住高适的迫切眼神,只得敷衍道:“这事日后再谈吧。”
雨停风止,月光洒入室内,仰躺着的杜甫笼罩在一片月色之下。李白看得有些出神,自语道:“世人都说我是谪仙人,我却觉得小后生未来成就恐怕未必会下于我。”
“也许吧。”高适附和道,“子美贤弟既谦逊又勤奋,又因缘际会能有幸结交诗仙。”
“诗仙啊。”李白仰首感慨道,“其实哪有什么仙人,不过都是凡人罢了,能做栋梁之材就已是幸运了。莫说小后生,即便是口口声声说着修道归隐的我,其实也盼望着有朝一日兼济天下。”
高适有些哑然,起初只当李白是恃才傲物的才子,这一路下来感慨良多,他对杜甫的关怀备至、饮酒时的豪爽姿态、又与自己一般怀着经世济民的理想。
“会的。我相信,未来总有一天,我们三人都能做那朝堂上的臣子。”高适言毕,双手作揖,向着李白施了自遇见以来的第一次礼。
“太白兄不愧诗仙之名,达夫拜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