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阳吧 关注:916贴子:8,351

【歷史】這才是中神通的原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棟版重陽美圖鎮樓


IP属地:中国台湾1楼2017-04-05 21:45回复
    緣起:
    電視劇不算,第一次看到王重陽是在金庸小說神鵰俠侶,接下來才是射鵰英雄傳,由射鵰後記中知道他原來是歷史人物!本來對歷史沒多大興趣,無奈小說中他的戲份真的太少了,不得已只好挖史料來解渴,或許也能因此而出坑!?剛開始很難接受,甚至失望,歷史上的他未免和小說差太多了--沒有那些傳奇的武俠經歷,沒有和絕世美女的刻骨愛戀,甚至不如小說中所標榜的高風亮節,俠肝義膽?!很長一段時間,甚至覺得歷史上的老王或許很平凡,不過是腦殘粉眼中出潘安,才顯得高大上罷了!?但儘管如此,手殘的我,還是忍不住去看有關歷史上老王的文章,越看越覺得老王真是可敬又可愛!到後來,在我對原著老王的熱情退燒時,竟是歷史上的老王支持我繼續粉下去的!雖然他沒有小說裡寫的那些浪漫傳說,但由於他是歷史人物,這份真實感卻格外平易近人,而且他的成就一點也不遜於小說裡的老王,怪不得金老對他如此崇敬有加,下筆諸般禮遇,有時甚至想到,我的男神曾在世上真正存在過,和我呼吸同樣的空氣,真是好感動呀!在看過眾多有關歷史上老王的論文裡,最令我信服的,居然不是某某學者,而是最近遇到的這位微博大神,讓一度打算買老王傳記的我暫且收手,後來徵得他的同意轉載貼吧,對歷史老王有興趣的大大可進來慢慢欣賞哦!


    IP属地:中国台湾3楼2017-04-05 22:49
    收起回复
      全真创教祖师王重阳的少年时代-文/望仙居士
      王重阳,正史中无传,但他在《道藏》中的传记材料却有多种,比如:《甘水仙源录》里有他的碑记——《终南山神仙重阳子王真人全真教祖碑》(金代)和《终南山重阳祖师仙迹记》(金代),《七真年谱》(元代)里有他的年谱,《金莲正宗记》(元代)、《金莲正宗仙源像传》(元代)、《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元代)里有他的传记等。下面我们为大家呈现的是金元时期人们心目中的王重阳形象。
      王重阳出生在一个豪门大族之家。金代金源璹撰《终南山神仙重阳真人全真教祖碑》称其:“家业丰厚”;金代刘祖谦撰《终南山重阳祖师仙迹记》称其“以财雄乡里”;元李道谦《七真年谱》引王粹所撰(王重阳)传云其:“世以赀产著姓”;元秦志安《金莲正宗记》卷二载其:“家世咸阳,最为右族。”元代赵道一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则说“时咸阳、醴泉,惟师家富魁两邑”,综合上述记载,可知王重阳家业丰厚,咸阳、醴泉两县财主老大,在京兆府咸阳县,是当地的豪门大族,响当当的土豪。


      IP属地:中国台湾4楼2017-04-05 22:53
      回复
        有学者曾考证出,王重阳祖上由咸阳迁居终南,兴建刘蒋、水竹、烟霞等三个小村庄。其所据文献,一是《金莲正宗记》所言“当刘蒋水竹烟霞爽垲之地,营起别墅”,二是《仙鉴续编》:“迤逦出关,抵登州,夜归观中,书陕西所作诗于壁云:‘一别终南水竹村,家无儿女亦无孙。三千里路寻知友,引入长生不死门。’”《重阳全真集》卷2亦录有此诗,题《赠马钰》,“三千里路”作“三千里外”。在这两件文献中,出现了刘蒋、水竹两个村名。而参考其他涉及王重阳生平的文献,营起别墅的是王重阳,并非其祖上,且别墅只有“刘蒋”一名,没有记录王重阳终南别墅有两处以上。此中原因,当是对“刘蒋水竹烟霞爽垲之地”的断句出现歧异。应当把“水竹、烟霞”两词看作修饰语,是对刘蒋村别业地貌的描述,即:位于村外的小河边,竹林茂密,水汽蒸腾。王重阳诗中所谓“水竹村”,同样是文学性表述,而不是通用的地名。与此相关的称谓,还有《全真教祖碑》中所说“后迁居刘蒋村北,寓水中坻”,与此相类似。
        《鄠县秦渡镇重修志道观碑》称“师(王重阳)本醴泉人也”,未说明立说的依据,查《鸣鹤余音》《祖庭记》,有王重阳“故乡长安京兆府,祖居醴泉太子村”的说法。可知醴泉人的说法似来自于醴泉是王重阳的祖居地。
        综上,咸阳大魏村为王重阳籍贯、出生地,醴泉太子村为王重阳的祖居地,终南县刘蒋村则为其迁居地,属家族别业,说王重阳是咸阳人,是以籍贯、出生地而言,说王重阳是醴泉人,是以祖居地而言(有点牵强),说王重阳是终南人,是以迁居常住而言,至于盩厔之说,则是因为终南县曾在元初撤销并入了盩厔县(《元史》卷60《地理》三),与终南人说并无矛盾。
        王重阳的祖父姓名没有流传下来,他在王重阳9岁时就去世了,活了82岁,王重阳父辈有兄弟三人,都没有留下名字,王重阳的伯父在他23岁时去世,活了77岁,父亲排行老二,在他33岁时去世,活了73岁。另一个叔叔生平不详。
        王重阳的母亲也没有留下名字,查《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严处常条云:“先生姓严氏,名处常,号长清子。京兆砾阳县人,即重阳祖师之外戚。”以此推测重阳祖师的母亲有可能姓严,京兆砾阳县人,不过,砾阳严氏亦可能为王重阳的妻子族人,尚待更多史料证实。
        王重阳的小名叫十八郎(《全真集》),也许是王家同辈后代中第18个孩子,《祖庭记》说重阳父母生有三子,重阳有二弟,但《全真集》频频出现王三的自称,并有《上兄》,《兄死作》,《又兄去后赠侄元弼元佐》,《上兄寿》诸诗,可知二弟应该是二兄之误,王重阳是家里的第三个儿子。《上兄寿》一诗提及其兄为三月十一日生日。在《渔家傲》中可以得知王重阳五十三、四岁时,两位兄长已经亡于家乡。王重阳有诗《又兄去后赠侄元弼元佐》,提及侄子王元弼、王元佐,《赠侄》、《以扇赠侄洗尘》诗提及“七哥”,马钰《渐悟集》卷下,《憨廊郎》,《挂金灯》提及王重阳侄子王周臣,尚不知七哥、王周臣与王元弼、王元佐的关系,而王周臣亦是一位“弃妻男产业”,好“神仙妙诀”的学道之人(马钰《渐悟集》卷下,《憨廊郎》,《挂金灯》)。


        IP属地:中国台湾6楼2017-04-05 22:56
        收起回复
          综合诸多仙传记载,宋徽宗政和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元1113年1月13(11)日),王重阳出生于京兆咸阳县大魏村。王重阳出生时有异兆。金源璹撰《终南山神仙重阳真人全真教祖碑》载:“仙母孕二十四月又十八日,按二十四气余土气而成真人也。”刘祖谦撰《终南山重阳祖师仙迹记》称其:“母孕二十四月而生”,李道谦《七真年谱》引王粹所撰(王重阳)传云:“其母感异梦而妊,及二十有四月乃生”,赵道一撰《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也说:“母感异梦而妊,二十有四月始生”。《教祖碑》的说法,是要把怀孕的月数与二十四气及土气之数相配。其他的传记资料,因为略去了说明,使人有臆造之感。当然,此说法究竟是后来的教徒为了增加其祖师的传奇色彩而杜撰的,还是真有其事,我们后人已很难明白,按马唯科之常理推断,可信度不高。但也不是没有可能,世界之最网站就记载了一个怀孕两年的案例,大家可以百度一下。
          关于王重阳少年时代的情况,《仙鉴续编》称其“自小不群”,《鸣鹤余音》之《祖庭记》说他“幼小入学明师训,九经圣典若习攻”,表明他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儒家教育。王重阳有《减字木兰花自咏》,词云:“小名十八,读到孝经章句匝”,意思是对《孝经》剖章析句很多遍,王重阳《自叹歌》言:“嗟余幼年父母惜,长思孝养当竭力。情知难报罔极恩,区区眷恋惟多积。”可知王重阳的幼年得到父母的宠爱,王重阳对父母非常孝顺,对于孝经的学习并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上,还融汇在日常生活中。


          IP属地:中国台湾7楼2017-04-05 23:01
          回复
            《减字木兰花自咏》中还提及幼年“为庆清朝。爱向樽前舞六么。呼卢总会。六只骰儿三没赛。傻得唯新。刮鼓丛中第一人。”专业术语较多,解释一下。樽前,即酒樽之前,六幺,即六幺令,词牌名,呼卢,古代一种....博游戏。共有五子,五子全黑的叫“卢”,得头彩。掷子时,高声喊叫,希望得全黑,所以叫“呼卢”。总会指会聚集中之所,呼卢总会意指聚众....博,骰儿就是骰子,.....具,最常见的骰子是六面骰,它是一颗正立方体,上面分别有一到六个孔(或数字),其相对两面之数字和为七。骰子是许多娱乐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比如打麻将、牌九等。这里说的骰子是指纯粹以骰子定输赢的....博。一般用来赌大小。骰子玩法很多,比较常见的是用3枚骰子和下骰盅。每次下注前,庄家先把三颗骰子放在有盖的器皿内摇晃。当各闲家下注完毕,庄家便打开器皿并派彩。六只骰儿,当指使用六只骰子的玩法,中国古代有六博游戏,属于行棋类的骰子博戏。六博本有大博和小博之分,大博用骰六枚,称为“箸”,小博用骰二枚,称为“茕”。《颜氏家训》云:“古者大博则六箸,小博则二茕。”在比赛的时候,双方互掷骰子,行棋步数则主要根据博彩而定。古代也有用六只骰子定输赢的...博,《西墅记》所载,唐明皇与杨贵妃掷骰子戏娱,唐明皇的战况不佳,只有让六个骰子中的两个骰子同时出现“四”才能转败为胜。于是唐明皇一面举骰投掷,一面连呼“重四”。骰子停定,正好重四。唐明皇大悦,命令高力士将骰子的四点涂为红色,红色通常是不能乱用的。因此直到今天,骰子的幺、四两面为红色,其余四面都是黑色。厦门至今还流传一种用六个骰子的博饼游戏,称中秋会饼。中秋会饼每会63块饼,取民间流传的....具骰子6个,以一秀、二举、三红、四进、对堂、状元为不同等第,依次为序让参加者投掷玩耍。它以一个骰子的四点为尊,一个出现一个四点称一秀,两个四点称二举,三个为三红,四个为四进,顺子为对堂,五个以上为状元。
            没赛,意思是比不上,没得比,就是玩色子无敌之意,刮鼓,刮鼓令,词牌名,全词意指王重阳年轻时喜好喝酒、乐舞、....博,所有这些,都是因为朝政清平,这首词说明王重阳的青少年时代朝政清平,父慈母爱,学习很努力,爱读孝经,还经常出没娱乐场所,是....博喝酒高手。结合《仙迹记》中“任气好侠”的记载,可以说王重阳性格中颇有任气好侠的特征。这一点在惟有读书高的古代中国很是异类。


            IP属地:中国台湾13楼2017-04-05 23:22
            回复
              《减字木兰花自咏》中还提及幼年“为庆清朝。爱向樽前舞六么。呼卢总会。六只骰儿三没赛。傻得唯新。刮鼓丛中第一人。”专业术语较多,解释一下。樽前,即酒樽之前,六幺,即六幺令,词牌名,呼卢,古代一种....博游戏。共有五子,五子全黑的叫“卢”,得头彩。掷子时,高声喊叫,希望得全黑,所以叫“呼卢”。总会指会聚集中之所,呼卢总会意指聚众....博,骰儿就是骰子,.....具,最常见的骰子是六面骰,它是一颗正立方体,上面分别有一到六个孔(或数字),其相对两面之数字和为七。骰子是许多娱乐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比如打麻将、牌九等。这里说的骰子是指纯粹以骰子定输赢的....博。一般用来....大小。骰子玩法很多,比较常见的是用3枚骰子和下骰盅。每次下注前,庄家先把三颗骰子放在有盖的器皿内摇晃。当各闲家下注完毕,庄家便打开器皿并派彩。六只骰儿,当指使用六只骰子的玩法,中国古代有六博游戏,属于行棋类的骰子博戏。六博本有大博和小博之分,大博用骰六枚,称为“箸”,小博用骰二枚,称为“茕”。《颜氏家训》云:“古者大博则六箸,小博则二茕。”在比赛的时候,双方互掷骰子,行棋步数则主要根据博彩而定。古代也有用六只骰子定输赢的...博,《西墅记》所载,唐明皇与杨贵妃掷骰子戏娱,唐明皇的战况不佳,只有让六个骰子中的两个骰子同时出现“四”才能转败为胜。于是唐明皇一面举骰投掷,一面连呼“重四”。骰子停定,正好重四。唐明皇大悦,命令高力士将骰子的四点涂为红色,红色通常是不能乱用的。因此直到今天,骰子的幺、四两面为红色,其余四面都是黑色。厦门至今还流传一种用六个骰子的博饼游戏,称中秋会饼。中秋会饼每会63块饼,取民间流传的....具骰子6个,以一秀、二举、三红、四进、对堂、状元为不同等第,依次为序让参加者投掷玩耍。它以一个骰子的四点为尊,一个出现一个四点称一秀,两个四点称二举,三个为三红,四个为四进,顺子为对堂,五个以上为状元。
              没赛,意思是比不上,没得比,就是玩色子无敌之意,刮鼓,刮鼓令,词牌名,全词意指王重阳年轻时喜好喝酒、乐舞、....博,所有这些,都是因为朝政清平,这首词说明王重阳的青少年时代朝政清平,父慈母爱,学习很努力,爱读孝经,还经常出没娱乐场所,是....博喝酒高手。结合《仙迹记》中“任气好侠”的记载,可以说王重阳性格中颇有任气好侠的特征。这一点在惟有读书高的古代中国很是异类。


              IP属地:中国台湾14楼2017-04-05 23:25
              回复
                王重阳青少年时代的个人生活很幸福,但此时已是北宋统治末年。徽宗赵佶已从刚即位时的上进青年,蜕化成荒唐的亡国之君,他相继委政于蔡京、王黼、童贯等人,为修建宫观、园林,蔡京令搜集天下奇花异木,十船为一纲,运往汴京,称“花石纲”。时“六贼”之一的李彦,置局京兆之邻汝州(今河南临汝),专门负责北方的“发物供奉”,逼得百姓“殚财靡刍,力竭饿死。或自缢辕轭间”。接着,宋政府又实行支移杂变,加重赋税,搜刮百姓财钱。赵宋王朝残酷地经济剥削,致使民不聊生,纷纷走上反抗之路。政和五年(1115),王重阳四岁,正月,宴州少数民族起义,威振汴京。
                宣和二年(1120年),王重阳九岁,南方睦州(浙江建德)方腊起义,参加群众百万,“所至瓦解”。同时,北方黄淮平原上宋江又“啸亡命剽掠山东,一路州县大振”,“官兵数万,无敢抗者”。宋江起义刚平息,宣和五年(1123),王重阳十二岁,以高山托为首的河北、山东农民再起,“少者数百,多者数千,白昼横行”,以致“巡尉不敢抗,县镇不能守”。宋朝阶级矛盾激化之际,北方女真兴起,在首领完颜阿骨打的带领下,政和五年正月建都会宁府(黑龙江阿城南),国号“金”。天会五年(1125)五月灭辽,十月,分兵两路伐宋。其西路军以粘罕为帅,从西京(山西大同市)出发,过雁门,破代州,攻太原。次年十二月与东路军会合,攻下汴京,徽、钦二帝被废为庶人,押往金都,北宋灭亡。这一年,王重阳15岁。
                这场历史巨变的战火,虽未在终南县燃烧,但宋末战乱以及金朝西路军游骑在京兆附近的破坏,当于15岁的王重阳以强烈触动。


                IP属地:中国台湾15楼2017-04-05 23:26
                回复
                  青年时代的王重阳
                  建炎元年(1127),王重阳16岁。金灭北宋后北撤,立宋太宰张邦昌为“大楚”皇帝作傀儡,定都金陵(江苏南京市),以统治中原北部。五月,赵构在应天府归德即位,是为高宗,史称“南宋”。同月,高宗杀张邦昌,金太宗大怒,兴兵伐南宋,十二月,金军三路攻宋,娄室部由山西出同州(今陕西大荔北)渡河,攻占同、华(今陕西渭南东)各州及潼关,陕州守将王瓁即自动放弃走入四川。金兵入陕,遭到李彦仙领导的义军抵抗,旋即北撤。史载“及宋南渡,金人入长安,游骑至咸阳,然其犹望渭南义兵满野,不得渡,遂循渭而东。”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王重阳17岁。春,石壕(今河南渑池西)尉李彦仙以计收复陕州(今三门峡市陕州区),朝廷遂命他为知州兼安抚使。开封、洛阳等地士民争相来归,解州(今山西运城西南)邵兴部义军五千人亦听李彦仙节制,军势大振。李彦仙在陕州积极备战,修城疏堑,利器械、积粮食、鼓士气,人心坚固可用。同年,原宋江部将史斌(唯一见诸史册的宋江起义将领)围攻兴元(今陕西汉中),不克,乃返回关中,入据长安(今陕西西安)。寻遭泾原兵马都监吴玠袭击,退至鸣犊镇(今西安东南),史斌被俘处死。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天会七年),王重阳18岁。十二月,金将娄室再次率军围陕州,欲先下陕州然后并力西向。李彦仙向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报告,要求骑兵支援,并提出撤出陕州、避实击虚的作战方针,张浚不从,李彦仙乃决定死守。坚持月余,经大小百余战。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天会八年),王重阳19岁。正月初一开始,娄室加强了攻势,将金军分为十队,一队攻一日,轮番进攻,使用了鹅车、天桥、火车、冲车等多种攻具。城中军民英勇奋战,前后与金兵交战二百余次。李彦仙与军民同甘共苦,城中粮尽,士卒们煮豆为食,他只取豆汁自饮。金军以富贵诱降,李彦仙即斩其来使。正月中旬,敌兵益多,而宋援兵不至。金兵攻下城中,军民坚持巷战,李彦仙负伤后殉难,部将陈思道等五十一人皆与之同死,无一人投降。陕州陷落。四月,金军进攻潼关,占领三原(今陕西三原东北)、乾州(今陕西乾县)、邠州(今陕西彬县)等地,驻军长安(今陕西西安),关中沦陷。


                  IP属地:中国台湾17楼2017-04-06 21:48
                  回复
                    夏,南宋朝廷怕金兵秋后再次过江,令川陕宣抚处置使张浚在陕西组织西北会战以牵制金军,诸路宋军计二十万分兵进入关中。在张浚的布置下,八月,吴筁兵进长安。接着收复讃、延诸郡。娄室急求援兵,金兀术率精兵两万入陕。宋金双方在富平(陕西富平)展开激战,兀术陷入重围,但宋将赵哲在遭到娄室部攻击时弃军逃遁,致使宋军全面溃败。九月,金立宋降将知济州刘豫为“大齐”皇帝,以左监军镇抚之,世修子礼,父事金主,都大名府(河北大名东北),建元“阜昌”。
                    宋绍兴元年(1131,金天会九年,伪齐阜昌二年),二十岁,这一年,王重阳开始学习进士考试的课程,系京兆学籍。企图象其他学子一样走上学而优则仕的道路。这时的王重阳,已在南宋与金你来我往,拉锯作战的连绵战火中,成为“骨木雄壮”,“大目,身长六尺余寸,气豪言辩”、“志向高远”、颜值颇高的英俊美男。李道谦《七真年谱》引王粹所撰传云:“既长,美须眉,躯干雄伟,志倜傥,不拘小节。”而且,鉴于金兵入侵的现实,出于保护自身和家人的用意,王重阳开始练习刀弓等武艺。据说他臂力过人,上进很快。
                    不过,诸碑传对王重阳参加科举考试的记载却出现了分歧,《七真年谱》引王粹所撰(王重阳)传云:“弱冠修进士业,系京兆学籍。善于属文,才思敏捷,尝解试一路之士。”说他通过了路(州)府举行的解试,相当于明清的乡试。这是宋代科举考试中的初级考试,却是至关重要的一级考试,只有解试合格,士人才有机会参加省试乃至于殿试。但《教祖碑》言:“弱冠修进士举业,籍京兆府学”,《仙迹记》称:“少读书系学籍,又隶名武选。”《通鉴续编》云:“弱冠,业进士,系学籍”,均提及王重阳系学籍,学习应科举知识,未提及王重阳通过会试考试的事。当然,没有提及不代表就没有发生,《金莲正宗记》有:“当废齐阜昌间,献赋春官,逢意而黜。复试武举,遂中甲科。”的记载,“春官”指礼部,“献赋春官”就是参加礼部试的意思(礼部试又称省试,在明、清时称会试。考试在京城举行,由尚书省的礼部主持,每三年一次,逢辰戌丑未年为正科,遇皇室庆典加恩科,一般安排在二三月进行,因此又称“春试”。考试的时间、场次和内容与乡试相同,但难度要大得多。省(会)试合格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封建时代的学子通过省(会)试后方可进入殿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考状元”。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开宝六年,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宋代科举,英宗治平三年,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这段记载大意就是,在废齐阜昌年间,王重阳参加礼部试,王重阳因其言论有违统治者的意愿而遭到罢免,被取消了功名。《甘水仙源录》卷九之麻九畴《邓州重阳观记》言:“当废齐阜昌(1130~1137)间,脱落功名”,意思相近。两相印证,可知王重阳在废齐阜昌年间(1130~1137)省试落榜,而参加省试前必须通过州试,也就是后来的乡试,以此推断,王粹的记载是可信的。解试优秀,省试折戟,也与诸碑传对王重阳“善属文,才思敏捷”的评价相符。比如《七真年谱》引王粹传称其“善于属文,才思敏捷”、《像传》称其“才名拔俗,蚤通经史”、《通鉴续编》称其:“好属文,才思敏捷”等。


                    IP属地:中国台湾18楼2017-04-06 21:49
                    回复
                      当然,也有资料称其“举进士,中甲科”,比如《甘水仙源录》卷九收录之前鄂州教授雪溪逸人俞应卯撰《鄂县秦渡镇重修志道观碑》称“师本醴泉人也,姓王氏,於金朝初兴之日举进士,中甲科。”但此条资料面世较晚,与早期碑传矛盾,又属孤证,当为重阳弟子溢美之词,故不予采信。
                      按照《教祖碑》“圣朝天眷间收复陕西,英豪获用,真人於是捐文场应武举”,《仙迹记》“又隶名武选”、《金莲正宗记》“当废齐阜昌间,献赋春官,逢意而黜。复试武举,遂中甲科”等记载,可知王重阳曾报名参加武举考试,时间在金天眷年间(1138年—1140年),《像传》、《麻记》《仙鉴续编》等均未提及王重阳应武举之事,麻记更直言“当废齐阜昌间(1130年—1137年),脱落功名,日酣於酒”,既然阜昌间就脱落功名,日酣於酒,可知《金莲正宗记》“复试武举,遂中甲科”显系后代徒众粉饰之语。即便是报名武举考试,《七真年谱》引王粹传也有异议,其描述是“金天眷初,乃慨然应武略”,这一句,颇值得回味,完全可以解读为金天眷年间占领陕西时,王重阳奋起专注军事谋略,并非应武举考试,以此推测,王重阳似乎只是转而学习军事谋略,至于武举考试,可能只是报个名,根本没有参加武举考试。而且,这种推测并非空穴来风,蒙古海迷失后元年(1249年)孟攀鳞撰《十方重阳万寿宫记》总结王重阳一生时的描述也证实了这一点:“公讳喆,字知明,王其姓也。世居秦,家富豪,资禀异,操行固,体貌魁伟,襟怀洒落,廓达有远略,倜傥有大志。当其治平,就科举,工文学。及其纷乱,喜弓剑,力武事。”


                      IP属地:中国台湾19楼2017-04-06 21:52
                      收起回复
                        王重阳是汉奸还是忠义
                        诸碑传对王重阳参加科举考试的记载很简略,仅言及王重阳修进士举业,隶京兆府学,解试通过,会试落榜,后报名武举考试。但却没有明确王重阳参加的是哪方组织的科举考试,在当时宋金并立的形势之下,一个读书人参加哪个政权的科举,就意味着他对哪个政权的认同和归顺,从而表明了他的政治立场。因此王重阳到底参加的是南宋的科举还是金朝的科举,实在是不能含糊的问题。
                        年代较早的金代碑传如《教祖碑》、《仙迹记》以及稍后的元代传记《七真年谱》、《仙鉴续编》均言王重阳“弱冠,业进士,系学籍”,并没有说王重阳应的是金朝的科举,《金莲正宗记》记载的“齐阜昌间,献赋春官,逢意而黜”,与《麻记》“当废齐阜昌间(1130年—1137年),脱落功名,日酣於酒”,也仅说废齐阜昌年间,王重阳落榜,并没有明确是参加金、刘豫伪齐还是南宋的科举。金天眷年间应武举之说,也没有断言就是应金朝的武举考试。《王粹传》“金天眷初,乃慨然应武略”一句,更可解读为金朝天眷年间占领陕西时,王重阳奋起专注军事谋略,并非应武举考试。《甘水仙源录》卷十收录有元正奉大夫参知政事商挺《题甘河遇仙宫》一诗,可谓《王粹传》的佐证。


                        IP属地:中国台湾20楼2017-04-07 21:39
                        收起回复
                          《题甘河遇仙宫》
                          正奉大夫参知政事商挺撰
                          子房志亡秦,曾进桥下屦。
                          佐汉开鸿基,屹然天一柱。
                          要伴赤松游,功成拂衣去。
                          异人与异书,造物不轻付。
                          重阳起全真,商视仍阔步。
                          矫矫英雄姿,乘时或割据。
                          妄迹复知非,收心活死墓。
                          人传入道初,二仙此相遇。
                          于今终南下,殿阁凌烟雾。
                          我经大患余,一洗尘世虑。
                          巾车傥西归,拟借茅庵住。
                          明月清风前,曳杖甘河路。
                          商挺(1209-1288)元初大臣。字孟卿,晚号左山老人。曹州济阴(今菏泽)人。宪宗三年(1253),奉蒙古封君忽必烈征召至盐州,任京兆宣抚司郎中,抚定关中。又升空抚司副使,受命兼治怀孟。八年(1258),复得忽必烈召见,与商军政要务。明年,力助忽必烈取得汗位。任陕西、四川等路宣抚副使,与宣抚使廉希宪等共同挫败蒙古将领哈刺不花、浑都海等人的叛乱。改佥陕西、四川行省事,晋参知政事。世祖至元元年(1264),召入京拜为中书参知政事。历任同佥枢密院事、佥枢密院事、枢密副使等职,于元初军政制度多所创建。九年(1272)十月,赴京兆皇子王相府任王相。十五年(1278)以王府内讧,株连罢职、籍家。无罪获赦后,隐居不出。死于京城。仁宗延祐初年,追封推诚协谋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鲁国公,谥“文定”。商挺出生时王重阳去世不到40年,与王重阳三四传弟子王志和、赵志古等有密切交往,商挺为元初重臣,深得忽必烈信任,抚治陕川十余年,当熟知王重阳生平事迹,他将王重阳比作汉代张良,张良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志在反秦。他招募勇士,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名震华夏,后来张良加入刘邦团队,终于灭秦,最后功成隐退,修道游仙。商挺认为王重阳同张良一样,志在复国反秦,他还透露出王重阳的具体举措“乘时或割据”。言之凿凿,委实不能等闲视之。
                          早期全真教研究者如陈铭珪,认为王重阳是“有宋之忠义”,而且据元人商挺的《题甘河遇仙宫》诗所说,提出王重阳“不惟忠愤,且实曾纠众与金兵抗矣”的观点,认为王重阳只是在失败后才慨然入道的,所以王重阳不可能参加金朝的科举,他所应的只能是宋朝的科举,时间当在金占领陕西之前的建炎初年。(陈铭珪:《长春道教源流》卷一,《藏外道书》第三十一册,巴蜀书社1994年版,第13~14页。)民国三十年(1941年),史学大家陈垣著《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也认为王重阳是义不仕金的“逸民”,“立教之初,本为不仕新朝,抱东海西山之意”。1959年,中国现代辽宋金元史学的奠基人之一,台湾著名历史学家姚从吾著《金元全真教的民族思想和救世思想》一文,赞同陈铭珪的观点,并进而指出,王重阳是在金灭北宋进入中原后,目睹国家沦亡,不堪外族侵凌,而隐身道院,皈依宗教的,他创立全真教是出于一种民族思想,是为了保存民族的人格和民族的文化。(《东北史论丛》(下册),台湾正中书局1959年版,第175~183页)持此种观点的还有大家都熟悉的南怀瑾、金庸等学者,可以说,王重阳应南宋科举,为有宋之忠义,为当时中国学术界的主流认识。


                          IP属地:中国台湾21楼2017-04-07 21:40
                          回复
                            上世纪六十年代,日军侵华时期在中国考察道教的日本人吉冈义丰在《道教研究》、日本人洼德忠在《中国的宗教改革——全真教的成立》(总205页,京都,法藏馆,1968年)中对上述观点提出挑战,认为王重阳是金齐之顺民。因为十年动乱的缘故,国内学术界比较封闭,到了改革开放后的20世纪80年代,日本人的观点得到了呼应,1983年,郭旃发表《全真教的兴起及其与金王朝的关系》一文,断言王重阳是一个“未为南宋“守节’,追求功名利禄的汉地士人”,商挺的诗“至多只能说明王喆(即王重阳)早年曾经雄心勃勃,颇想成就一番个人的事业,并不能得出他‘实曾纠兵与金抗’的结论”;王重阳所应的是金朝的傀儡政权伪齐的科举,并于金天会十三年(1135)至十五年(1137)间,即王重阳23岁至25岁时中武举甲科。(郭旃:《全真教的兴起及其与金王朝的关系》,《世界宗教研究》1983年第3期,第99~101页)
                            此文一出,就得到了当代台湾学者的响应,1987年,台湾学者郑素春发表《全真教与大蒙古国帝室》一文,进一步指出:“王重阳于弱冠应刘豫伪齐的文科考试,并于废齐后,金天眷二年或三年(1139或1140)应武举。”(郑素春《全真教与大蒙古国帝室》,台湾学生书局1987年版,第8~9页)1989年,大陆学者詹石窗在《南宋金元的道教》一书中,以为“这个考证结果是有道理的”。(詹石窗《南宋金元的道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2月版,第2页)
                            进入90年代,日本人蜂屋邦夫著《金代道教研究:王重阳和马丹阳》一书,从王重阳诗词没有论及的角度,反对姚陈的观点,国内学者唐代剑也提出新说,认为王重阳确实参加了伪齐的科举考试,可能是在阜昌四年(1133),结果却是被革除了功名。至于武举,他认为王重阳根本没有机会应考,因为伪齐和金朝都没有开设武举。“秦志安所谓‘复试武举,遂中甲科’完全是夸大其词,借以抬高祖师。”其他关于王重阳应武举的记载,“只不过表明王喆有参加武考的决心,并不是说他已经参加或中了武举”。
                            进入21世纪,吉冈义丰、洼德忠、郭旃等的观点已为不少人所接受,网络上以此为据咒骂攻击全真教及历代宗师的文章不断出现。
                            那么真相究竟如何呢?还是让史料自己说吧!


                            IP属地:中国台湾22楼2017-04-07 21:47
                            回复
                              综合金元诸碑传,与王重阳科举有关的关键点有三个:弱冠业进士,系学籍;废齐阜昌间,献赋春官,逢意而黜;天眷间(初)应武举。
                              弱冠,指男子20岁。男子20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根据《七真年谱》、《通鉴续编》等传记,王重阳出生在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壬辰十二月二十二日,按西元纪年已到1113年1月11日,古代计算年龄用虚岁,弱冠之年,按《七真年谱》,为天会九年辛亥,即南宋绍兴元年,伪阜昌二年,按西元纪年为1131年,这时王重阳19周岁。这一年王重阳开始准备进士科的考试,并获得京兆府学的学籍。
                              绍兴元年,宋金在陕西爆发了和尚原之战。十月,金宗弼军进攻和尚原,吴玠和弟吴璘选劲兵强弩分番轮射,连战三日,大破金兵,俘虏金兵以千计。宗弼身中流矢,逃回燕山。金军南侵以来,还没有打过这样大的败仗。金军自陕川进军的计划被粉碎。
                              第二年四月,刘豫迁都原宋都东京(《宋史·卷四百七十五·刘豫传》记载“(绍兴)二年(1132)四月丙寅,豫迁都汴”,《大金国志·卷三十一·齐国刘豫录》记载为:“阜昌三年(壬子1132)四月,迁都于汴,《金史·卷七十七·刘豫传》记载“刘豫以辛亥年为阜昌元年。阜昌二年,豫迁都于汴。睿宗定陕西,太宗以其地赐豫,从张邦昌所受封略故也,《大金国志》和《金史》对阜昌年号的纪年不一致。《金史》本纪第三记载:“太宗天会九年(1131)十一月,以陕西地赐齐。十年(1132)正月己酉,齐表谢赐地。”可知金赐齐陕西之地在天会九年(1131)十一月,公元纪年当至1132年。金将陕西划归了伪齐,但刘豫并无戍守陕西的能力,完颜粘罕仍命完颜撤离喝屯兵凤翔,不得班师休整。正如《大金国志》卷七记载:“是时,刘豫已立逾年矣,陕西之地割属刘豫,而大金于陕西尚设官屯众,何哉?时以翟兴之军守伊阳,东西路阻;吴玠之军又保和尚原,陕西强敌之地,人心未安,豫虽有得位之名,未暇保之,故金师未能去也。”
                              根据《金史选举制》等文献,金朝科举始于天会年间(1123-1135),天会年间共进行六次科举考试。分别是天会二年(1124)二月、八月、天会五年(1127)、天会六年(1128)、天会七年(1129)、天会十年(1132)。接下来八年没有举行科举考试,直到熙宗天眷二年(1139)才举行第七次科举考试。与王重阳弱冠之年相合的只有天会十年(1132)的科举考试。但“(天会十年六月)金试进士。金都元帅粘罕至白水泊(今内蒙兴和西黄旗海)避暑,考试举人词赋以取进士,令主司考试者勿取中原士子。”(《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第三卷,第435页)金朝既然连实际统治区的中原士子都不录取,更何况是前线战场没有实际统治的陕西士子。《金史本纪第三》记载当时陕西的情况是“所下城邑,叛服不常”。而且,根据史料记载,伪齐是单独开科的,从后人对王重阳样貌似钟离的描述,也知道王重阳终生为汉人衣冠,并非是金国强制要求的“胡服留辫”,可知王重阳报名参加的肯定不是金国的科举。


                              IP属地:中国台湾23楼2017-04-07 21: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