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吧 关注:130,733贴子:1,443,975
  • 13回复贴,共1

近期几首,依然是短歌系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7-05-09 13:42回复


    2楼2017-05-09 13:47
    回复


      3楼2017-05-09 13:48
      收起回复


        4楼2017-05-09 13:49
        回复


          5楼2017-05-09 13:50
          回复


            6楼2017-05-09 13:51
            回复
              真好啊,第一次读的时候太匆匆,只是对风格的印象多有留意,现在重读,才慢慢觉出了其中的款曲。你的诗是很让我有欲望多遍重读的,不像有些人的诗,给我一种很‘密集’的感觉,大概是不断地歧义,转喻,跳脱,但少了语言上整体的审美风格的穿针引线,看一眼就让我望而身畏,这种诗在很多正牌出生的中文系学生那里很常见,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也出了些问题。然后回到风格,这种特定的风格真让人羡慕,现在让我注意地比较多的是王敖的绝句系列,一个是柏桦,今天重读你这组诗,也有点同样迷人的感觉,想想要塑造一种独立的风格和形式,其难度真的是相当大的。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5-16 23:23
              收起回复
                @蜀山翰墨 感叹一下你的眼力,我周六去和朱朱喝了一顿酒,喝到凌晨,朱朱的话讲的非常谦虚,说我们古典文学里有太多伟大的东西,我们不能说做的多好,可是能转化一点是一点吧。这话真让我受益匪浅。


                9楼2017-05-17 10:48
                回复
                  @蜀山翰墨 关于写作我很清楚的,尤其是在中文系出身的,无论是本科、硕士、博士,都容易落入创意写作的套路中,也就是说诗歌更多的像是一种装置,我在做的事情是在新时代重新寻找一种于80年代不同的抒情性。而我的传统来自于古典文学到民国之间的这一个阶段,同时我昨天忽然也觉得如果想要在诗歌中寻找一种真正的古典性,就必须借助海外汉学的视力,作为同代人,前一代人没法完成的东西,我们要主动揽在身上,并且要用一生去实践做好它,我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本着从实践出发的历史唯物主义觉得这些都是必要的。
                  但在转化这些东西的时候,比如我们会谈到艺术史,谈到音乐史,这时候就必须要有个文化比较对象,有一个“异国”身份,我觉得这个身份最清晰,最直接的形象就是——日本。


                  10楼2017-05-17 10:53
                  回复
                    恩,你说的海外汉学和日本这两处的资源我倒没有留意到,想以后要多多注意了。关于古典,我觉得你这组诗里还有一点特别关键,就是音乐性,也许在古典中,音乐性是诗中的应有之义,而在当代新诗中,这点被弱化了,而你这组诗,除开打磨出的节奏与形式的音乐效果,词语本身也具有鸣响的作用,让我觉得诗歌虽然作为一个纯粹的文本被阅读,但依然能在默诵中产生音响。很同意你的看法,关于真正的古典性,也期待看到你这方面更多的尝试和突破,这样我也可以借点东风,借此思考和学习啦。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5-17 11:5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