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这首曲子是在深圳音乐厅,4月份的演出,吕思清+深圳交响乐团,当时没做功课就去听了,听得有些云里雾里,毕竟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么煽情、压抑的旋律(虽然之前小调听了也不少,但都是古典派或浪漫派居多),只剩听现场的感觉了,中场休息的时候我还对一起来的同事念叨着“果然是老肖的风格,听得不太懂难懂“(之前只听过老肖的第五交响曲、两首钢琴协奏曲,F大调第二钢协蜜汁好听),回到家就搜了一下,找到一张莉迪亚.莫得科维奇演奏的专辑,随后仔细AB了奥胖演奏的版本,从演奏角度来说,奥胖的演奏干脆利落,张弛有度,整个曲子的悲天悯人感很强,莉迪亚是女性演奏家,琴声比较细腻,速度稍慢,由此拉出了一种更深邃的悲凉感,冻彻心骨,让第一乐章(夜曲)、第三乐章(帕萨卡利亚)更加凄凉压抑了。从录音来分析,很明显,莉迪亚录制的时间是90年代,录音质量占优,这个版本算是比较均衡的录音了,从低音提琴到小提琴到擦片,三频分布得比较均匀一些,琴声也很清晰、靠前,或许是先入为主吧,我个人还是比较推这个版本的。
自个用钢琴试了一下,第一乐章a小调,但旋律里面的升降音比较多,不协和音程也就多了,的确有点无调性的感觉,N多音程跨度有点大,耳朵跟不上。第二乐章降B大调,谐虐曲,曲子有种欣喜若狂的躁动感,听得格外喜感。第三乐章f小调,除了基本音阶之外,升降音很少(主要是#G、#A),各个音程跨度也不算大,听起来就有点古典小调的感觉了,半音音程较多,凄凉感加重不少,乐章从小提琴双音的那一段开始听,动人心弦啊,乐章最后的小提琴华彩听得出来,作者在疯狂地宣泄内心的情感,有种抵抗命运的感觉。第四乐章a小调,我把这段理解为大狂欢吧,和老柴D大调小协第三乐章一样,都是令人振奋的乐章。
你还别说,听了老肖的第一小协,就彻底不能自拔了,于是就找了个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听听,也听得滋滋有味的,虽然是这首无调性,但还是感觉有旋律主心骨的,嗯,纪念、追忆的味道还是很浓的,入坑古典音乐三年,首次发帖,瑟瑟发抖。
自个用钢琴试了一下,第一乐章a小调,但旋律里面的升降音比较多,不协和音程也就多了,的确有点无调性的感觉,N多音程跨度有点大,耳朵跟不上。第二乐章降B大调,谐虐曲,曲子有种欣喜若狂的躁动感,听得格外喜感。第三乐章f小调,除了基本音阶之外,升降音很少(主要是#G、#A),各个音程跨度也不算大,听起来就有点古典小调的感觉了,半音音程较多,凄凉感加重不少,乐章从小提琴双音的那一段开始听,动人心弦啊,乐章最后的小提琴华彩听得出来,作者在疯狂地宣泄内心的情感,有种抵抗命运的感觉。第四乐章a小调,我把这段理解为大狂欢吧,和老柴D大调小协第三乐章一样,都是令人振奋的乐章。
你还别说,听了老肖的第一小协,就彻底不能自拔了,于是就找了个贝尔格小提琴协奏曲听听,也听得滋滋有味的,虽然是这首无调性,但还是感觉有旋律主心骨的,嗯,纪念、追忆的味道还是很浓的,入坑古典音乐三年,首次发帖,瑟瑟发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