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吧 关注:62,735贴子:329,438

回复: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彼其言之不怍,则我为之也难。
道不同,不相为谋。


IP属地:四川19楼2017-08-02 18:20
收起回复
    过,就如走马灯般,来来回回的由此处往彼处,古时邮亭也是驿站,是两处中间的固定点,至邮亭或驿站只是暂时停留,故其是人所来往之过处。
    如过犹不及,执其两端觅其中,不到中,或过了这个中,便视其为过犹不及。
    个人理解:
    【过其行】:是将【行】喻为邮亭或驿站,或者执其两端之中点,这个两端的两边分别是【不行】和【过行】,中点是【该行其行】既【及行】。故夫子所要求的君子,则不会是【该行其行】既【及行】,而是希望君子【过其行】。


    IP属地:重庆20楼2017-08-03 02:09
    收起回复
      【说文解字】过:度也。引伸为有过之过。
      释言。邮、过也。
      邮亭是人所过
      愆邮是人之过
      皆是。分别平去声者、俗说也。从辵。呙声。古禾切。十七部。


      IP属地:重庆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1楼2017-08-03 02:39
      回复
        《荀子不苟》
        作於心
        虽作於心、见於色、出於言,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
        -----------------
        君子养心莫善於诚,致诚则无它事矣,惟仁之为守、惟义之为行。诚心守仁则形,形则神,神则能化矣。诚心行义则理,理则明,明则能变矣。变化代兴,谓之天德。天不言而人推其高焉,地不言而人推其厚焉,四时不言而百姓期焉。夫此有常,以至其诚者也。君子至德,嘿然而喻,未施而亲,不怒而威。夫此顺命,以慎其独者也。善之为道者,不诚则不独,不独则不形,不形则虽作於心、见於色、出於言,民犹若未从也,虽从必疑。天地为大矣,不诚则不能化万物;圣人为知矣,不诚则不能化万民;父子为亲矣,不诚则疏;君上为尊矣,不诚则卑。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唯所居以其类至。操之则得之,舍之则失之。操而得之则轻,轻则独行,独行而不舍,则济矣。济而材尽,长迁而不反其初,则化矣。
        ----------------
        荀子为今,论语为古。
        作於心、见於色、出於言,此犹其言之怍也。
        出於言,犹其言也。作於心见於色,岂怍乎。
        怍=作於心现於色
        怍是综合的,荀子把他分析为作於心现於色。


        IP属地:四川22楼2017-08-03 23:00
        收起回复
          怍何以为惭(耻)而非耻
          耻怍皆现于色,终归是两种来源不同的观察。两者合在一起形成临时或永久形式耻怍,然后再一分开,就会出现段氏所谓混言无别。但这个无别,是此後无别,不能反推至之前。至于怍为惭,就是一个历史的误会而已,就我所知。
          《荀子·儒效》
          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相荐樽、以相耻怍,君子不若惠施邓析。
          惠施邓析不敢窜其察,
          ---------------------------------
            先王之道,人之隆也,比中而行之。曷谓中,曰礼义是也。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
          君子之所谓贤者非能遍能人之所能之谓也,君子之所谓知者非能遍知人之所知之谓也,君子之所谓辩者非能遍辩人之所辩之谓也,君子之所谓察者非能遍察人之所察之谓也,有所止矣。相高下、视硗肥、序五种,君子不如农人。通货财、相美恶、辩贵贱,君子不如贾人。设规矩、陈绳墨、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相荐樽、以相耻怍,君子不若惠施邓析。若夫谲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使贤不肖皆得其位,能不能皆得其官,万物得其宜,事变得其应,慎墨不得进其谈,惠施邓析不敢窜其察,言必当理,事必当务,是然后君子之所长也。
          -------------------------------
          →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以相荐樽、以相耻怍,君子不若惠施邓析。
          →惠施邓析窜其察
          这个耻,已经分析了。荐樽跟耻怍互文对文,具有相同的语法结构,相荐樽相耻怍,犹互荐以樽互耻以怍。怍,就是上楼的作於心,也是分析的。这里的耻也好,怍也罢,已经没有行色的涵义。
          这里的怍,显然跟不恤是非然不然之情、窜其察相关,纯粹作於心而已外界无关,这是可耻滴,以之为耻,叫耻怍。
          耻怍一划拉,任意相离,一大混言不察,怍,耻也就会出笼。然而荀子文本并非可以任意相离。


          IP属地:四川23楼2017-08-04 01:16
          收起回复
            怍,亦为作/心也,乍也。
            儗作/心,迟疑与仓促,皆是由心而起的主观。乍是可以客观的,始也,瞬间即完成。
            《孟子·公孙丑》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
            《荀子·儒效》
            无所儗怍
            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怍【作/心】。
            ----------------------
            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言行已有大法矣,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者也。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虽在鸟兽之中,若别白黑。倚物怪变,所未尝闻也,所未尝见也,卒然起一方,则举统类而应之,无所儗怍。张法而度之,则晻然若合符节:是大儒者也。
            -----------------------


            IP属地:四川24楼2017-08-04 01:40
            收起回复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5楼2017-08-09 13:17
              收起回复
                文过饰非
                小人文过,君子有耻。
                小人知其过与,抑惑与。
                不知其过爲不智,知其过而文之谓无耻。
                「知者不惑」。
                《论语·子张》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孔曰:“文饰其过,不言情实。”
                ○正义曰:此章言小人不能改过也。言小人之有过也,必文饰其过,强为辞理,不言情实也。
                ○朱子曰:文,去声。文,饰之也。小人惮于改过,而不惮于自欺,故必文以重其过。
                -------------------------------------------------------------------------------------------------------
                《论语·季氏》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後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
                曰了又曰,通常再重复记为曰。孔夫子是老师,当然要把话说透,所以曰了又曰。
                孔夫子亦师亦友,学生亦弟亦子,往昔叫弟子,而不是现今西方的纯弟。现在而今眼目下,弟子没弟了,只有子。先贤亦引入西方之纯弟,站不住。无乃不活弟子。弟子有大事都要告知或者跟他商讨的,亦孝亦恭。有事必告,为wèi有後。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备忘——强烈反对擅自删除帖子,抹QU别人劳动——————
                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後(后),下令,音吼,上声。受其令谓有后或後,去声。不告则無以後,所为皆为無後。君子以其不告为猶告也。猶,可而未。不告是不对的。之巧合在於是不告而娶。
                孝者有後也,听其母父。不是要有娃娃才孝滴。
                方音,吼头即後头,有时候包括里头或以头。
                后之为君,下令者也,其在後焉。
                后後历来上去二音,声母次浊,不存在全浊上声变去的条件。今之后後通语皆为去声矣。参见字书。
                今之你不要吼我,大呼小叫再其次,主要是你凭什么下令呢。不过呢,老哥吼你几句为弟的也不要多想了。
                后创字吼,分担了后後的上声一读。
                舜娶这是在讲故事。如果不讲故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不告為無後也。这样子可以剥离故事求得何为有後,吼之来龙,後(折合hǒu)之去脉。後的上声诗经有用韵,字书有记录,信而有徵,无可怀疑。至于结构有後的後字,去声却又可能是无疑的,这跟日有食之的有相关,古字法,类似于「有後之」跟「有後」,其间的二後或有异,此不论。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告师氏,或有後焉。告之不一定得许,不告就没有得许的前提。
                ------------------------------------------------------------------------------------------------------
                此章句说为师一例,此後其他章句转为论友,师友为行文脉络,此不论。这里的兴趣在於其中的过。
                一,季氏之将伐颛臾也,孔夫子疑「求」之过矣。
                季氏将伐颛臾。……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二,暂且认为孔夫子暗示季氏伐颛臾是过,其無以也。过,或不足以表达孔夫子的说法。如果真的罚了,还只是过,那就太轻巧了。在将伐而未伐之际,言其过,或可追,宜也。
                孔子曰:「……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三,「在其位不谋其政」,其欲之跟您无关麽,其观念过否。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四,孔夫子以为求也一言而再过矣。其不知行终不利乎。惑与。惑者,所以过也。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欤。」
                五,孔夫子以为求也一言而三过矣,文也。冉有乃言其实,非不谋其政也,非惑也。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後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六,「攻乎异端」,出乎惑也,其过矣乃自咎。
                孔子曰:「……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已矣。
                孔子曰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IP属地:四川26楼2017-08-13 19:48
                收起回复
                  《康熙字典·恶》
                  《【诗经】通論》有心而惡謂之惡,無心而惡謂之過。


                  IP属地:四川27楼2017-08-24 17:37
                  回复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我承认是一个歧义结构。而字可以指向其言,也可以指向君子。只是句1可说但是没有说,个人倾向于句子2。
                    1、君子耻其言之过其行。
                    2、君子耻其言,君子过其行。
                    朱夫子的理解也多了些,而字理解成以字了。
                    3、君子耻其言以过其行。
                    句法的主题是君子,不说句法主题,这里是主语,他还是一个句子的话,也只能做句子2的解读。
                    4、耻其言而过其行。
                    而字等于零,可删除,是以来的语感。自古如此吗。
                    5、君子耻之,其言过其行。


                    IP属地:四川29楼2021-11-07 17:2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