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13吧 关注:245,089贴子:3,714,282

三十个较为有趣的三国历史虚实 - 续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三国的虚实,均有其源
史学家们的不懈努力,使三国史实得以流传
久别重逢,兔子继续精选出三十个较为有趣的历史虚实
意在与大家分享
如有过失错误,还请吧友们多多包涵


IP属地:中国香港1楼2017-07-09 12:00回复
    1. 博望坡之战的真正统帅
    刘备三顾茅庐而得诸葛亮,关羽、张飞并不高兴。于是,刘备发话说:「我有孔明,犹鱼有水也。」
    《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写「博望坡军师初用兵」,有铺垫,有起伏,战役场面并不大,但双方进退,人物言行,写得细腻生动,是一段精彩故事。

    诸葛亮初出茅庐,第一次指挥战事。关羽、张飞满心不服,刘备嘴上虽说运筹帷幄之类的话,内心实际上也不踏实。只有诸葛亮指挥若定,决计用火攻, 并以诱敌入套方法,稳操左券。他在布置停当后,还特地叫人备下功劳簿,可见确信必胜无疑。最后,果不出他所料,挫败曹军。关羽、张飞由此拜服诸葛亮。
    罗贯中写火烧博望坡,并作为孔明初出茅庐的第一功加以赞美。其实,这事属于虚报。从历史记载看,博望之战和诸葛亮毫无关系。
    刘备投荆州刘表,荆州豪杰归刘备的人不断增多。刘表有猜疑,就派刘备去了博望,与曹军夏侯、于禁等相拒。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夏侯)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当时刘备兵马实力,还不成规模,曹军人数也并不多。这是一场小打小闹的战斗。因此,《三国志》的曹操、刘表各人传记中均未提及。而且《夏侯传》和《于禁传》也都未见此事。
    除了刘备传记上提到,博望之战还见于《三国志•魏书•李典传》,不过,地点是在叶县。《李典传》说:「(刘)备一旦烧屯去,率诸军追撃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不听,与于禁追之,(李)典留守。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刘)备望见救至,乃散退。」《三国志》里记载的就这些。
    按照司马光《资治通鉴》里的记载,这场战事发生在汉献帝建安七年(202 年)。
    核对史料记载,可知罗贯中写这场博望坡之战,夏侯领兵有十万,那是虚张声势。罗贯中安排诸葛亮担任主角,还说成初出茅庐第一功,那完全是艺术虚构。
    这一年,诸葛亮尚未和刘备认识。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是207年,诸葛亮27岁。博望坡战事发生在五年以前,当时,诸葛亮22岁,尚在隆中高卧。刘备在博望烧屯伏击夏侯时,即202年,诸葛亮确实有一件大事,那就是他娶了黄承彦的女儿阿丑为妻,正享着燕尔之乐。



    IP属地:中国香港2楼2017-07-09 12:01
    收起回复
      2.诸葛亮没有激励黄忠
      在《三国志》里,黄忠传记的文字极少,甚至连一条裴松之的注都没有,可见有关这位老将的史料缺乏。
      《三国演义》写黄忠立功的两次战役,即葭萌关之战、定军山之战,都由于诸葛亮用了激将法,老将斗志昂扬,旗开得胜。
      第一次,曹将张合率重兵攻打葭萌关。诸葛亮说,非得去闽中调回张飞,才能敌住对方,黄忠请战,诸葛亮说他年老,恐非张合对手。黄忠就取架上大刀,轮动如飞,且试力折断两张硬弓。果然,出阵后将曹军杀得大败,还夺取曹操在汉中的屯粮要地天荡山。

      第二次,攻打定军山。刘备要派黄忠去,诸葛亮说,「夏侯渊非张合之比」,他「深通韬略,善晓兵机」,只有荆州的关羽方可敌之。黄忠斗志又被激起,上次以严颜老将为副手,这次不用副将, 立斩夏侯渊首级。果然,大败曹军,黄忠名声大振。

      罗贯中写黄忠的故事,基本都是按照史料上所记载的说法。
      葭萌关是军事重镇,曹军攻关,刘备派黄忠带兵前往救援。黄忠攻击曹军屯粮要地,解除葭萌关的危急。
      定军山一战,夏侯渊率军对阵,黄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三国志·蜀书·黄忠传》)。
      从史料记载看,黄忠两次战斗取胜,都和诸葛亮并无任何关系。所谓激将法,史书中更无从说起。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 为了突出诸葛亮的用兵之高明,突出黄忠不服老的英勇气概,也为了让场面显得更加精彩,人物关系、人物语言、人物行为等显得更为丰富而有趣,特地写了战前遣将的具体场景,写出人物对话的具体细节,从而让读者得以感同身受,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聪明有智谋的诸葛亮,老当益壮的黄忠,由于小说中的一激再激,也都变得栩栩如生。
      《三国演义》写严颜担当黄忠的副手,这也是虚设的笔墨。严颜是巴郡太守,原属刘璋的部下,张飞擒获严颜后,见他很有骨气,又不怕死,不服输,「壮而释之,引为宾客」(《三国志·蜀书·张飞传》)。这是史实。严颜后事如何,史书未再见有记载。小说巧妙地把两员老将组合在一起,也算是对黄忠的一种衬托。


      IP属地:中国香港3楼2017-07-09 12:03
      收起回复
        3.关羽的儿子
        老子英雄儿好汉,小说着意写了关兴以及莫须有的关索, 他们难道真是那么有作为吗?
        关羽死了。他的故事却为后世代代传颂。
        人们很自然地关注他的儿子。《三国演义》的作者当然不会忽略这个热点。虎父无犬子,于是就对关羽的儿子们大做文章。
        也怪蜀汉缺乏史官,有关关羽本人的文字,也就是后人说的「圣迹」本来就不多,遑论其子女。从《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掇拾,堂堂关夫子,有两子一女。长子关平,次子关兴,还有一位「虎女」,好事者还编造她后来嫁于李恢三公子呢。
        关平是和关羽一起被杀害的。本传称「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也有说是他们父子俩, 还有都督赵累等,是为潘璋部下司马马忠俘获,然后被杀害了的。(见《三国志·吴书·潘璋传》)

        关平随父从戎,转战荆襄,按古代从军年龄, 他应在十八岁上下了吧。他是关羽嫡长子,本无可疑。《三国演义》受到元明社会结义和收义儿风气的影响,有意将他写成是关定之子,由刘备中介,收为义子。这是误说。(按:元明戏剧平话,多有宣扬义父子的准血缘圈,以至为史家误说,如元末所修《宋史·岳飞传》竟称岳飞长子为义子,其实,岳云为岳飞前妻刘氏所生,时岳飞为十六岁)。
        关平早死,没有后裔。关兴当时连同关羽其他家人留在江陵,被吕蒙军俘虏。「蒙入据城,尽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约令军中不得干历人家,有所求取。」(《三国志·吴书·吕蒙传》)吕蒙是很懂得政治攻势的,要是当时关羽父子落在他所直辖部队,当会献俘于孙权,不至为潘璋杀戮;所以在吴蜀通好后,关兴还能生还。他作为关羽家的正宗传人,二十岁做侍中、中监军(在他死后,中监军才是邓芝、姜维等人)。侍中就是皇帝近臣,兼负安全保卫重任;中监军是大军司令官的监察官。但他似从未出征。《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说他「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异之」。几年后病死。
        看来这位公子哥儿,虽有点才器,就是活得太年轻了。《三国演义》在刘备东征和诸葛亮北伐前期,都写了关兴的英武,活脱是关羽现世。这也是传统文化的理念。刘备的桃园兄弟,都应有儿子接班。元明杂剧《怒斩关平》还写了「五虎将」之子。


        IP属地:中国香港4楼2017-07-09 12:04
        收起回复
          4.刘禅在位的年期
          刘禅最为人熟知的,大约就是两句话。一是民间俗语:「扶不起的刘阿斗。」一是蜀国亡后,他做为安乐公,「乐不思蜀」。
          三国时的皇帝,相比之下,蜀汉的帝系最为简单清楚,共计二人:一是刘备; 二是刘禅。
          三国帝系中,魏自曹丕以后,吴自孙权以后,帝位的传承,有多任,且因非大宗,多比较复杂。蜀汉的皇帝,就人所周知了。这两位皇帝,一字玄德,一字公嗣。公嗣是刘禅的大字,对此,人们颇感生疏,最熟悉的就是叫「阿斗」。阿斗是刘禅的小子。
          刘备生于161年,死于223年,终年63岁。他24岁起事招兵买马,38岁任左将军,59岁为汉中王,61岁即帝位。在位时间为221年至223年,仅有两年。(《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222年,刘备率大军征伐东吴,在夷陵遭东吴将领陆逊火攻,遂大败。不久患病,在白帝城召诸葛亮和李严托孤。223年刘备病逝。(《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太子刘禅,时年17岁。(《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刘禅生于207年,死于271年,终年65岁。219年,刘备为汉中王,立刘禅为王太子。221年,刘备称帝,立刘禅为皇太子。
          自223年至263年,刘禅在位。坐江山长达四十年。魏军迫成都,刘禅出降,后被封为安乐公。(《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到了洛阳后,「乐不思蜀」的典故就出自他口。

          刘禅在位的四十年中,前有诸葛亮辅政,刘禅曾在朝堂上说过:「政由葛氏, 祭则寡人。」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费祎、姜维等人相继掌握蜀中军政大事。因此,看《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刘禅本人的记载其实都是这几位掌权大臣的活动记载。刘禅立皇后的事,当然是他个人行为。张飞的两个女儿,先后嫁给刘禅为妻。张飞的长女做了十五年的敬哀皇后。长女死后那年,次女入宫为贵人,后作为皇后随同刘禅迁到洛阳。
          蜀汉政权实际运作的功劳在诸葛亮。刘备死后,诸葛亮责任更重大。《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云:「政事无巨细,咸决于(诸葛)亮。」内政外交,事必躬亲,多次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IP属地:中国香港5楼2017-07-09 12:05
          回复
            5.十八镇诸候会盟的真相
            讨伐董卓的大会师,大场面,各路人马纷纷亮相,由此而展开群雄争夺的序幕。
            《三国演义》十八镇诸侯会盟的事情,算得上整部小说的纲领之一。各路人马登场亮相,然后才有各方的争斗与分合。
            《三国演义》第五回,曹操邀请十八镇诸侯会聚洛阳。十八镇领袖人物:
            第一镇,袁术(后将军、南阳太守)
            第二镇,韩馥(冀州刺史)
            第三镇,孔伷(豫州刺史)
            第四镇,刘岱(兖州刺史)
            第五镇,王匡(河内郡太守)
            第六镇,张邈(陈留太守)
            第七镇,乔瑁(东郡太守)
            第八镇,袁遗(山阳太守)
            第九镇,鲍信(济北相)
            第十镇,孔融(北海太守)
            第十一镇,张超(广陵太守)
            第十二镇,陶谦(徐州刺史)
            第十三镇,马腾(西凉太守)
            第十四镇,公孙瓒(北平太守)
            第十五镇,张杨(上党太守)
            第十六镇,孙坚(长沙太守)
            第十七镇,袁绍(渤海太守)
            加上曹操自己,共为十八镇。
            查看史书,并没有关于这十八镇诸侯会聚洛阳的记载。讨伐董卓,确实是当时天下各路英雄的共识。后来,推举袁绍为盟主,那也只是遥相呼应,并不直接聚兵于一地。至于曹操矫发诏书,出面召集各路人马,会聚洛阳,更是罗贯中的创作。
            《三国志·魏书·臧洪传》记载,讨伐董卓的会盟之师,曾在酸枣(今河南延津西南)誓盟。当时会盟者有:刘岱、孔伷、张邈、乔瑁、张超等五人。推举的盟主不是五人中的一位,而是原在张超手下的臧洪。
            孔融、陶谦、马腾、公孙瓒等,查史书可知,当时都没有参与讨董的战事。袁术、袁绍当时也不可能参加酸枣之盟。
            裴松之注《三国志·魏书·臧洪传》有按语说:「于时此盟止有刘岱等五人而已。《魏氏春秋》横内(纳)刘表等数人,皆非事实。(刘)表保据江、汉,身未尝出境,何由得与(臧)洪同坛而盟乎?」
            当时讨伐董卓的各路兵马,真正有所会盟的,就是《三国志》及裴注所肯定的五路而已。
            罗贯中改编成十八路诸侯,会盟地点在洛阳,且由曹操出面召集,从而使各路兵将大聚会,文武人物齐亮相,场面热闹且又精彩。就小说而言,这一回确实有着纲举目张的作用。
            再说所谓十八路,也是中国传统戏剧平话的常用套路。习俗以九的倍数算,故有十八路诸侯、十八罗汉、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一百零八将等等。
            话又说回来,除了孔融、陶谦、马腾、公孙瓒以及刘表等,确未参与讨董会盟之外,罗贯中将别的一些地方武装起兵讨董,列出名单,那还是有史料根据的。《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载,初平元年(190年)春正月,袁术、韩馥、孔伷、刘岱、王匡、袁绍、张邈、乔瑁、袁遗、鲍信十人同时起兵,推袁绍为盟主。
            可见,罗贯中写各镇诸侯,基本依照史料记载。所谓十八,那是凑数的。这也是艺术创作的一种套路和章法。


            IP属地:中国香港6楼2017-07-09 12:06
            收起回复
              6.三国的名马
              《三国志》中所记载的名马有赤兔、的卢和绝影、白鹄。

              赤兔知名度最高,先是吕布坐骑,当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之谚。《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说,吕布常乘这匹骏马,冲锋陷阵,所向披靡。关于这匹马的来历,承山西社科院孟繁仁研究员函告,说是此马是吕布在山西定襄东南十五华里丛蒙山的中霍村附近捕获的;在他制伏赤兔的地方的两口泉池,世代相传为「吕布池」。孟繁仁两次实地考察,并查阅了有关方志,得到左证。在《三国演义》里,说是董卓为了收买吕布杀丁原所赠。为了骏马可以负恩,杀死主子,当然也可以为了美人而杀死董卓,这使吕布卑鄙的内心世界暴露无遗。因此,罗贯中认为他不配骑名马。这匹赤兔良骏被移植在关羽名下。这当然是理想主义,名马归英雄。
              对海内外华人来说,凡知关羽者都知道那匹赤兔,赤脸骑赤骑,绿巾连绿袍,从美学视角,也是令人悦目的。
              白鹄、绝影和的卢的名声,全仗牠们命系主人的安危。白鹄是曹洪的战骑。曹操讨伐董卓,在荥阳为徐荣所败,所乘马为流矢中伤, 不能骑,曹洪将白鹄让与。据东晋王嘉《拾遗记》称:「此马走时,惟觉耳中风声,足似不践地。至汴水,洪不能渡,帝引洪上马,共济行数百里,瞬息而至,马足毛不湿。时人谓乘马而行,亦一代神骏也。谚曰:凭空虚跃,曹家白鹄。」这匹白鹄功劳极大,竟然在《三国志·魏书》的《武帝纪》和《曹洪传》都提到牠。
              绝影是曹操征讨宛城(河南南阳)的坐骑。曹操为张绣军偷袭,骑着牠逃生,但仍中了流矢,马也死了。

              的卢是刘备的坐骑。《三国演义》说是赵云夺自江夏叛将张武。但据《太平御览》卷八百九十七引傅玄《乘舆马赋》:「刘备之初降也,太祖赐之骏马,使自至厩选之,历名马以百数,莫可意者;次至下厩,有的卢马委弃莫视,瘦悴骨立,刘备抚而取之,众莫不笑之。其后刘备奔于荆州,战于渭南,逸足电发,追不可逮,众乃服焉。」就是这匹的卢,竟能一跃三丈,跳过檀溪,为刘备摆脱了追兵。


              IP属地:中国香港7楼2017-07-09 12:07
              收起回复
                7.文丑并非为关羽所杀
                《三国演义》里,关羽温酒斩华雄。历史上杀华雄的是孙坚,而不是关羽。罗贯中移花接木,目的是神化关羽。
                然后关羽再次展示武勇斩杀两名河北的大将: 颜良、文丑。颜良事实是被关羽所杀。《三国志》写关羽「望见(颜)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袁)绍诸将莫能当者」。
                《三国演义》故事里,文丑和颜良亲如兄弟,文丑要替颜良报仇,攻打曹操,曹军张辽、徐晃都被撃退。关羽上阵,战不三合,就将文丑斩杀。(第二十六回)

                可是,文丑之死没有在陈寿《三国志》关羽本传中提及,裴注材料也没有这说法。《三国志•魏书•武帝纪》里写曹操率领不足六百骑兵,大破袁绍骑将文丑的队伍「大破之,斩丑」。《三国志•魏书•袁绍传》亦说: 「太祖(曹操)击破之,斩丑。」
                依据《三国志•魏书•徐晃传》里:「(晃)从破颜良, 延津,破文丑,拜偏将军。」文丑可能为当时曹操率军的徐晃所杀。
                《三国演义》里,关羽斩颜良是实,诛文丑是虚。从创作而言,虚实相间,很有构思,也很有亮彩。
                这里还必须指出的是,罗贯中笔下的关羽诛杀文丑,尽管是虚笔所记述,但并非他凭空瞎编,胡说一气的。罗贯中也有着他的由来和依据。
                南宋著名学者洪迈在《容斋五笔》中写道:「关羽于万军中亲取袁绍两将(颜良和文丑)首级。」
                洪迈生于1123年,卒于1202年,比罗贯中早出不到二百年左右。洪迈所写,也可能根据当时的口头传说。现代掌故随笔名家郑逸梅认为,罗贯中就是根据洪迈的话,才得以写成关羽诛杀文丑一事的(郑逸梅着《三国闲话》,上海大众书局出版)。
                所以说,史料记载文丑之死,并非和关羽搭界。当时曹操麾下有徐晃,和关羽私交也很好。《三国志》写徐晃「破文丑,拜偏将军」,那是可靠的记载。后人将诛文丑归在关羽名下,显然是错记功劳簿,目的是为了美化、神化关羽。


                IP属地:中国香港8楼2017-07-09 12:08
                回复
                  坐等更新


                  IP属地:湖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7-09 12:24
                  回复
                    标题暴力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7-09 12:46
                    回复
                      支持,有深度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7-09 12:48
                      回复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7-09 13:07
                        回复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7-09 13:49
                          回复
                            8.名将魏延的历史真相
                            魏延是蜀汉能征善战的大将,是刘备一手提拔的信得过角色。他在蜀汉起点比赵云低,但建国初的官阶却比赵云高。

                            魏延随诸葛亮北伐,是出战频率最高的大将,六次北伐至少参加了五次,这在诸葛亮军队里是罕有的,其他大将是:
                            刘琰(不领兵,在诸葛亮主军帐):五次
                            吴懿:四次或五次
                            吴班:两次或三次
                            姜维(初出祁山时归顺,这次不包括):五次
                            高翔:两次或三次
                            邓芝:两次
                            陈式:两次
                            王平:(初出祁山后,为丞相五部亲卫营长官):四次(未参加建兴七年春取武都、阴平;八年取阳溪一役)
                            赵云:一次
                            根据《三国志·蜀书·魏延传》称,魏延在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据汉中,选拔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为新占区汉中的军政最高长官。刘备称帝,进拜镇北将军,而赵云仍是杂号的翊军将军。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准备北伐,由成都出驻汉中,大会诸将。这时魏延始离开汉中太守位置,为诸葛亮麾下,「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即北伐前敌总司令官、掌管丞相大军的第一责任人,也就是诸葛亮在军队里最高副手;赵云此时虽已是镇东将军,但军权远不如魏延。所以当诸葛亮初出祁山,他的偏师交由赵云、邓芝带领出斜谷为疑兵;而自率主力为正军,以马谡为先锋大将,替代理应由魏延或吴懿担负的任务。「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懿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三国志·蜀书·马良传》)这是诸葛亮用人唯亲的失策。
                            魏延有大将之才,他是前部先锋,在汉中多年,熟悉地理,但因与诸葛亮意见分歧,受到排挤,不令打前阵,这是诸葛亮不公正处。街亭之失,为诸葛亮用人不当的左证。此后北伐,魏延才充当前锋大将,且多打胜仗。建兴八年(230年),魏延与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他的官阶更高了;但虽是诸葛亮第一副手,独当一面的统帅,在《三国演义》有关章回里,仍让读者产生模糊观念,以为他仍不过是诸葛丞相麾下一将,尽做些偏禆将吏所干的诱敌、押阵等事。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重,自知不起,作为第一副手,官爵最高、资历最老的魏延本应代理诸葛亮的主帅之职;但诸葛亮摒除魏延,安排后事,做得相当不妥。诸葛亮也感觉这项决定会遭到魏延抵制,「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而魏延知道后,非常不满地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三国志》作者写了魏延,也写了魏延的性格悲剧。比较公正量地指出魏延此人,「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但《三国演义》却为写诸葛亮有超高的预测力,言必有中,打造了诸葛亮在长沙初见魏延时,就说此人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此后每触及魏延,就当与人介绍。如与邓芝说:「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怜其勇而用之。久后必生患害」(《三国演义》第一百回);与杨仪说:「我死,魏延必反」(《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此说因演义的文化传播,影响极广。这是有悖史实的,也是有损于魏延、甚至是诸葛亮的真实形象的。
                            也许因为后来直接杀害魏延的长史杨仪被贬,民间传说魏延得到昭雪,在南郑(今陕西汉中市)城外白马镇建造了魏延墓,还有说是蒋琬为魏延平反的。


                            IP属地:中国香港14楼2017-07-09 14:26
                            收起回复
                              9.诸葛亮北伐简要



                              IP属地:中国香港15楼2017-07-09 15:4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