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名将魏延的历史真相
魏延是蜀汉能征善战的大将,是刘备一手提拔的信得过角色。他在蜀汉起点比赵云低,但建国初的官阶却比赵云高。
魏延随诸葛亮北伐,是出战频率最高的大将,六次北伐至少参加了五次,这在诸葛亮军队里是罕有的,其他大将是:
刘琰(不领兵,在诸葛亮主军帐):五次
吴懿:四次或五次
吴班:两次或三次
姜维(初出祁山时归顺,这次不包括):五次
高翔:两次或三次
邓芝:两次
陈式:两次
王平:(初出祁山后,为丞相五部亲卫营长官):四次(未参加建兴七年春取武都、阴平;八年取阳溪一役)
赵云:一次
根据《三国志·蜀书·魏延传》称,魏延在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据汉中,选拔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为新占区汉中的军政最高长官。刘备称帝,进拜镇北将军,而赵云仍是杂号的翊军将军。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准备北伐,由成都出驻汉中,大会诸将。这时魏延始离开汉中太守位置,为诸葛亮麾下,「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更以延为督前部,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即北伐前敌总司令官、掌管丞相大军的第一责任人,也就是诸葛亮在军队里最高副手;赵云此时虽已是镇东将军,但军权远不如魏延。所以当诸葛亮初出祁山,他的偏师交由赵云、邓芝带领出斜谷为疑兵;而自率主力为正军,以马谡为先锋大将,替代理应由魏延或吴懿担负的任务。「建兴六年,亮出军向祁山,时有宿将魏延、吴懿等,论者皆言以为宜令为先锋,而亮违众拔谡,统大众在前。(《三国志·蜀书·马良传》)这是诸葛亮用人唯亲的失策。
魏延有大将之才,他是前部先锋,在汉中多年,熟悉地理,但因与诸葛亮意见分歧,受到排挤,不令打前阵,这是诸葛亮不公正处。街亭之失,为诸葛亮用人不当的左证。此后北伐,魏延才充当前锋大将,且多打胜仗。建兴八年(230年),魏延与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升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他的官阶更高了;但虽是诸葛亮第一副手,独当一面的统帅,在《三国演义》有关章回里,仍让读者产生模糊观念,以为他仍不过是诸葛丞相麾下一将,尽做些偏禆将吏所干的诱敌、押阵等事。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重,自知不起,作为第一副手,官爵最高、资历最老的魏延本应代理诸葛亮的主帅之职;但诸葛亮摒除魏延,安排后事,做得相当不妥。诸葛亮也感觉这项决定会遭到魏延抵制,「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三国志·蜀书·魏延传》)。而魏延知道后,非常不满地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三国志·蜀书·魏延传》)
《三国志》作者写了魏延,也写了魏延的性格悲剧。比较公正量地指出魏延此人,「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但《三国演义》却为写诸葛亮有超高的预测力,言必有中,打造了诸葛亮在长沙初见魏延时,就说此人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此后每触及魏延,就当与人介绍。如与邓芝说:「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怜其勇而用之。久后必生患害」(《三国演义》第一百回);与杨仪说:「我死,魏延必反」(《三国演义》第一百四回)。此说因演义的文化传播,影响极广。这是有悖史实的,也是有损于魏延、甚至是诸葛亮的真实形象的。
也许因为后来直接杀害魏延的长史杨仪被贬,民间传说魏延得到昭雪,在南郑(今陕西汉中市)城外白马镇建造了魏延墓,还有说是蒋琬为魏延平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