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shar吧 关注:14,663贴子:65,522

Bashar的教育观点与“全球(地球)最牛的教育”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Bashar关于教育的三个要点:
第1,找出他们(孩子们)的激情所在,改编他们需要学习的课程,让这些课程适应他们的激情,而不是让他们适应课程。
第2,教导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下如何做出选择,以及他们的选择和行动的实际后果是什么。
第3,教导他们,他们完全自我授权(注:一切都是自己决定和选择的);他们如他们要求的那样强大,可以在不伤害他们自己和其他人的情况下,获得他们生活中需要的任何东西。
二楼是“全球(地球)最牛的教育”的文章...


IP属地:湖北1楼2017-07-26 10:38回复
    让全球教育界赞不绝口的芬兰教育牛在哪?
    kingmap 于 2017/7/26 9:38:55 发布在 凯迪社区 > 猫眼看人
    在中国人都在学习美国的时候,殊不知美国人也在热烈反思自己的教育,并找到了一个学习的榜样——芬兰。被誉为全球教育水平最高的芬兰,到底有多牛,为什么这么牛,请看这篇综合编译多篇文章的精华分享。
    在全球教育界,芬兰人俨然是令世人瞩目的一颗新星。自2000年开始,经济合作组织每3年举办一次15岁学生能力评估测验“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芬兰青少年连续两届在阅读与科学两项评比中称霸。梁文道在他的《开卷八分钟》节目中,也对芬兰的教育体系赞不绝口。
    事实上,在教育投入最多经费的北欧国家瑞典、丹麦和挪威,以及美国、韩国、日本、英国、南非等各国教育机构与领导,也跨海特聘芬兰教育专家,为他们的教育体系把脉、开药方。美国杂志《经济学家》更在2007年发文建议,欧洲领导人应暂时放下所有活动,“回芬兰的学校上课。”
    芬兰的实际对手只有采取大量训练的教育模式的韩国和新加波,而芬兰的教育方法却与他们截然不同。
    芬兰另类的教育制度
    芬兰的成功吸引了美国和世界各地的考察团蜂拥而至,发现了一系列芬兰另类独特的教学制度。比如:
    * 芬兰的孩子7岁以前在日托或家里学习,7岁才开始正式上学, 为OECD国家中入学年龄最大;
    * 在十几岁之前,家庭作业和考试在孩子几乎没有。在受教育的前6年,没有人会对孩子做任何衡量和评估。孩子们只有在16岁时,有一次强制性标准测试。
    * 没有快慢班,所有的孩子,不论聪明与否,都在一起上课。在芬兰,“好学生”和“差生”的差距世界最小。
    * 30%的孩子在他们开始学习的头9年里受到老师和学校额外的教学帮助。并且一个老师会一直(一至六年级)跟随一个班级,这样,老师就有几年的时间来观察学生,从而做到因材施教。
    * 芬兰的小学生每天有75分钟课间休息,而美国平均只有27分钟。
    芬兰教育的最大原则是平等
    芬兰教委会资深顾问Reijo Laukkanen 说:“芬兰是一个公平社会,而日本和韩国则是高度竞争的社会——如果你不能比邻居做得更好,父母会花钱让你上补习班。在芬兰,比你的邻居表现出色显得不是很重要,每个人都达到平均水平,当然这个平均水平相当高。”这一原则导致芬兰在教育方面取得出人意料的成功。从近年PISA科学素养方面的测试结果看,在最优组别,他们的学生50%得分高于平均水平;在最差组别,80%的芬兰学生得分高于OECD的平均分;MacIsaac说:“从整体上看,提高底线水平获得了深远的效果。”
    另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芬兰秘密武器是:师资力量的高水准
    OECD的Schleicher说:“是教学的质量引导芬兰教育的成功。在美国,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工业模式,教师只是一种用来传输预制品的工具。而在芬兰,教师本身就是标准。”
    芬兰的学校系统100%公立,教师是从前10%的毕业生中选拔出来的,必须有硕士学位,学制是六年,政府会全资资助。教师和医生、律师享有相同的社会地位。2008年,芬兰老师的平均起薪为29000美元(同时间美国为36000美元)。然而,芬兰拥有15年教学经历的高中教师的薪水约为其它拥有大学学历的人的102%(在美国,这个值仅有62%)。
    国家的教学大纲只是一些宽泛的指导方针,训练有素的教师有很大的自由度来决定教什么和怎么教。老师一天只在教室里花4小时,同时每周要花2小时提高个人的职业水平。纽约州立大学一位物理教育专家Dan MacIsaac,在芬兰考察了2个月,他说:“他们的老师在教授物理方面比我们准备得更好,芬兰人让他们自由发挥,而不是派只看门狗整天看着他们。而在美国,人们对待教师就跟对待必胜客的送餐员一样,只想着怎样才能更快地把比萨饼送出去。”
    学生,可以自由地专注于自己的学习
    芬兰的小学规模小、设备全,每个学校只有几百名学生,15~20人的典型小班,每班最多不会超过30人。学生7岁之前会在公立的、课程游戏化的学前班就读,之后进入小学,这一阶段,他们经常在班级中或校园里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合作研究数学课题,或者去图书馆查找资料,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水平阅读相关图书。
    在这里,你基本看不到全班式的集体统一教学,老师一般只指导那些需要更多帮助的学生,那些独立忙于自己课题的学生如果有问题,也可以随时向老师寻求帮助。他们鼓励学生从小就勇于创新、敢于冒险,并努力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他们还会配备特殊支持教师对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予额外的帮助。
    芬兰的教育环境相对平稳,学生可以专注于各自的功课。他们每天可以在学校领取一份免费热餐,医疗卫生则由芬兰全国卫生体系提供。学生只在十二年级时进行一次高中毕业考试,此外再无额外测试。所以对学生和老师来说,他们可以更加自由地专注于自己的工作和学习,而不必花费时间去准备考试。
    老师通过自己制定的多种评判方法和作业测试对学生进行评估,且会在第一时间将学生的表现通过描述性材料而不是排名或其他数字型衡量标准的方式向家长进行反馈。学生每天的上课时间相对较短,每学年也同样如此。这种教学安排使老师有更多时间去设计课程并与其他学校的老师合作,以推动创新及问题的解决。


    IP属地:湖北2楼2017-07-26 10:39
    回复
      构成芬兰孩子良好童年的十大支柱
      不难看出,美国等世界各地的考察团学习的焦点在于芬兰的学校教育制度,然而整个童年经验对学生成功的影响,却较少受到人们的关注。
      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心理学教授LEA Pulkkinen教授通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事实上,芬兰的孩子在7岁上学前得到的早期教育对他们后来在学校教育中的成长与成功至关重要。尽管芬兰的教育制度在中国恐怕很难复制,然而芬兰的早期教育理念却能给父母们一些重要提示-关于如何在学前早期教育的宝贵人生阶段,为孩子的未来奠定真正有意义的基础。以下就是Pulkkinen教授总结出来的构成芬兰孩子良好童年的十大支柱。
      第1个支柱:Safe ,生活与学习的安全和充分的营养保证
      在芬兰,免费产妇保健机构的发展已经超过60年,各种孕期和分娩的社会保障措施使婴儿死亡率仅美国的三分之一。
      有专门的儿童福利诊所,在这里有医生和护士为学龄前儿童和其家庭提供免费的服务,孩子们得到健康检查、预防接种、以及对健康问题的一般性建议。
      另外,芬兰还是世界上第一个提供免费校餐的国家。
      第2个支柱:Family,稳固的家庭和一致的、慈爱的父母
      在芬兰,父亲的角色在过去的50年已经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父亲曾经是有距离感的家庭权威。如今,男人们已经习惯积极地参与孩子的养育工作,与妈妈一起照顾孩子、教导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等等。调查显示,一个家庭每周有多少次一起就餐,会显著影响到孩子的情商发展、词汇量发展和学习表现。
      第3个支柱:Friendship,社交和友谊
      芬兰人认为,3岁到4岁时,孩子们已经开始渴望脱离父母的影响,接触更大的社交领域,这个时候的成长将很大地获益于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所以父母需要帮助孩子拓展社交的机会,发展社交技能,学习建立自己的关系圈,并获得归属感。
      第4个支柱:Play,创造力游戏和体育锻炼
      孩子们通过玩来拓展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来发展与同龄人沟通的能力,来理解自己和他人,来滋养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在芬兰的早期教育中,创造力游戏和体育锻炼占据了孩子们大部分的时间。家长们的任务就是提供各种室内外的场所和玩具,供孩子尽情玩耍。
      第5个支柱:Nature,洁净美好的自然环境
      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丰富的色彩、韵律、光与生命,能给予孩子对这个世界极致丰富的感受和知识,使孩子感受到对大自然的归属感。芬兰人一直秉承与自然界一体的传统生活方式,森林是芬兰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拥有许多国家森林公园,给孩子们提供了最天然的乐园。
      第6个支柱:Expression,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进行创作和表达
      文化传承往往只理解为学术知识的传输,而其实艺术亦属于文化。Pulkkinen教授通过对芬兰7所学校进行3年的跟踪调研后发现,参加艺术俱乐部对培养孩子专注力、协同合作能力等方面帮助很大,对在学校乃至未来工作上的成功都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第7个支柱:Full development,认知、身体、社会、情感、道德的全面发展
      芬兰教育的核心目标不是追求更高的测试分数,而是让每个孩子成长为一个思维活跃、有创造力的人,支持和培养每个孩子的特长,给予孩子最大的机会来发挥他们独一无二的个体潜力。在芬兰学校,每个孩子都有权要求得到正常教学之外的个性化辅导,学校里不会有排名,老师也不允许给孩子打上“失败”的标签。重要的是因材施教,而不是标准化的教学和测试。
      第8个支柱:Child-friendly Community,扶持和发展儿童公共资源
      芬兰幼儿中心和学校都经过精心设计,以满足孩子们的学业、社交、情感和生理需要。很多国家,需要向芬兰学习如何将儿童教育连接到公共政策,以促进扶持和发展儿童公共资源。
      第9个支柱:Independence,发展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
      Pulkkinen教授研究发现,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决策能力的发展走向,在不同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结果,以8岁时的性格特征为起点,会出现4种不同的发展路径,导致成年后的4种不同的状况。
      路径1:如果在8岁时已经建立了具有建设性的、合理性的思考能力(constructive),孩子会倾向于很好的承担起学校的任务,并且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能有弹性地调整自己的状态。性格会比较乐观,善于对未来合理计划。这也是芬兰在早期教育中着重培养的方向。
      路径2:8岁时如果为典型攻击性儿童(aggressive),往往到了青春期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比如:安定不下来、喜欢在街头游逛、早发性吸烟、饮酒等。
      路径3和路径4:都是从被动的起点出发- 焦虑儿童(anxious)、乖顺儿童(compliant)—— 则会导致成年以后选择过度因循守旧和安于现状的生活方式,以至于对人生不敢去尽情追寻、总是有所保留。
      高的自我控制,这是以孩子为中心的养育方法,父母对孩子的活动表现出持续的关心和信任,给孩子建议的同时也鼓励孩子表达意见。这鼓励了孩子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和负责任的决策能力。
      低的自我控制,这是源于以家长为中心的养育方式——是指父母在应对孩子时,在意自己的情绪胜过孩子的需要,用不太体谅和专制的方法进行处理。不仅会给孩子留下感情上的阴影,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决策能力和责任感,可能也无法充分发展。
      第10个支柱:Community,孩子参与社区生活和公众意见
      当谈到童年质量时,我们往往是从成人的“镜头”去看而不是倾听孩子们的声音,而其实孩子也可以提供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见解。
      在芬兰,人们尊重孩子的意见和观点,并且鼓励孩子去思考社会现状以及表达自己的观点。


      IP属地:湖北3楼2017-07-26 10:40
      回复
        美国与芬兰教育设施对比
        中国教育能得到哪些启示?
        深入人心的教育共识。芬兰全社会对于教育有一个共识,即芬兰要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而教育的目的是促进每一个孩子全面、丰富、个性的发展。
        芬兰与中国一样有着尊师重教的传统,但与我国地大物博不同的是,芬兰是一个领土较小,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的社会。除了森林,芬兰几乎没有其他更为丰富的重要自然资源,所以芬兰要发展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人。换而言之,人,特别是人的创意,对于芬兰经济而言举足轻重。因此,只有实现人的内在价值,芬兰的经济、社会才有可能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然而,人的内在价值必须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得以实现,人的潜力也才能挖掘,因此芬兰1966年就立法通过了九年制综合学校法案。该法案不仅改变了芬兰以往分轨的学制结构,更为重要是,它颠覆了传统教育理念,在全社会形成了一个新的教育共识,即无论家庭背景,无论智力水平,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同样的环境下接受教育。
        高度协调的合作系统。芬兰教育是一个高度协调合作的系统。课内与课外协调、校内与校外协调、学校与家庭协调、教师与学生协调,这种协调合作关系将各方教育利益相关者扭成了一股力量,共同为促进孩子的发展而努力,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教得少,学得多。芬兰教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开发自己的课程,全面评估学生的成长。芬兰教师相信学习并不仅仅发生在教师的正式课堂中,孩子在课外,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甚至可以学到更多。因此,芬兰的小学生一般只上半天课,下午半天参加课外活动或各种学习或娱乐俱乐部。
        据调查,大约2/3的10至14岁学生至少参加了一个青年运动协会。此外,芬兰学生家庭作业的压力并不大。芬兰大部分中小学生都能在校内完成作业,回家的家庭作业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即便是高中生也很少参加课外补习。芬兰教育者认为,重复的、智力上没有挑战的作业并不能带来学业上的进步。
        第二,考试少,成绩好。芬兰学生从小到大只有一次最重要的标准化考试,那就是大学入学考试。即便如此,大学入学考试的成绩也并不占100%的比重。对于学生的评价,芬兰还采用以下3类方式:课堂评估;学期结束时的综合评估;每3至4年举行的全国阅读、数学和科学评估,但并非所有的学生都参加,仅抽取其中10%的样本参与全国评估。
        事实上,芬兰人并不反对考试。他们只是认为,这种高利益关系的考试只会逼迫教师和学生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应试”上,而不是“教”与“学”本身。
        能吸引最优秀的人当老师。芬兰社会能够吸引全国最优秀的人才从事教育,特别是当小学老师,而且申请教育专业的几乎都是大学入学考试前20%的学生。是什么吸引这些优秀的人才来从事教育行业呢?
        拥有高度的职业幸福感。芬兰教师的薪水并不算高,一个有15年工作经历的初中老师年收入大约在41000美金左右。但芬兰教师有高度的幸福感,因为他们受到社会的信任和尊重,有高度的专业自主权。事实上,选择教师职业的人,内心深处都有某种道德使命的驱使,他们希望通过教育帮助人们,促进社会发展。
        不热爱教育不可能成为教师。芬兰在选拔教师时非常重视申请人对教师专业的认识,不热爱教育是不可能成为教师的。教师在芬兰是一个要求很高,而且有高度竞争力的行业。2011年赫尔辛基大学小学教育专业共有2400人申请入学,但仅录取120人。特别考察其选择教育专业的动机。
        让教师都成为研究型教师。芬兰在教师培养的过程中非常注重研究素养,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研究型教师。芬兰教师通常需要拥有硕士以上的学位,他们不仅要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育研究技能,还要在日常工作中熟练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并不断积极地探索教育教学方法。芬兰教师教育强烈的研究型色彩还提升了芬兰教师的专业地位,进而能吸引更多更优秀的年轻人从教。
        制度后勤保障到位。学生从小到大只需参加一次大学入学考试,因此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开发课程和研究教学。此外,芬兰教师薪水的涨幅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且涨幅与教龄和教学水平挂钩。通常来说,芬兰教师从入职到15年教龄,薪水涨幅约为1/3,中小学教师最多能涨58%,高中教师最多能涨77%。相比之下,美国的涨幅仅在21%到26%之间。
        本文由编辑整理自 中国教育研究。


        IP属地:湖北4楼2017-07-26 10:40
        回复
          重点:
          芬兰教育的核心目标不是追求更高的测试分数,而是让每个孩子成长为一个思维活跃、有创造力的人,支持和培养每个孩子的特长,给予孩子最大的机会来发挥他们独一无二的个体潜力。


          IP属地:湖北5楼2017-07-26 10:44
          回复
            249 教育应该如何做
            http://tieba.baidu.com/p/4241726671
            301 如何教育出强大的下一代
            http://tieba.baidu.com/p/4475529675


            IP属地:湖北6楼2017-07-26 10:55
            回复
              根本点,思想决定一切,思想跟不上,就算复制一个与芬兰一模一样的中国,也是徒有虚表。


              8楼2017-07-31 10:50
              收起回复
                2 先立规矩,后谈自由,美国幼儿园这样教育“熊孩子
                西方人所言的“自由”是规则下的自由
                https://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2664343&boardid=1
                先立规矩,后谈自由,美国幼儿园这样教育“熊孩子”2018-03-13 草野枫
                前言:许多中国父母认同西方自由平等的教育理念,认为大人应该像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给孩子完全的爱和自由。真是这样吗?
                本文作者张丽倩是一位拥有丰富国外幼教经验的幼教老师。她说,大错特错了。
                我刚到美国学习幼儿教育时,立志要成为一个人见人爱、和蔼可亲的幼儿园老师。
                实习时,我脸上总是挂着大大的笑容,对每一个小朋友都态度温和;和他们说话时,也“唰”地蹲下来,力争和他们的视线齐平;此外,我还抓紧每一次机会和他们玩耍打闹,拉近关系。
                谁知道,这些孩子非但不听我的话,还逐渐“蹬鼻子上脸”,对我提出的要求直接忽视。
                不久,我的主班老师找我谈话,说我不能这么纵容孩子,很多“规矩”我都没有执行好,在该严肃的时候还笑容满面,弄得孩子没有界限感,这样对他的教学也很不利。
                听了他的话,我一时懵了,美国老师不是讲“自由平等”吗?
                慢慢地,我才发现,美国人所讲的“自由平等”是建立在明确、公正、合理的规则之上的,而规则的树立,在幼儿园时期就已经开始。
                美国老师的规则之多之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在美两年,我换了四个地方实习,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开学之初,我的主班老师们都会郑重地和我谈教室里的“规矩”。
                大到不许打人、骂人、毁坏东西这样显而易见的行为准则,小到洗手的方法、圆圈时间(circle time,也叫小组时间,指一段时间内一组人围坐在一起共同参加的一种活动)的坐姿、餐桌上的礼仪、每个玩具的摆放方式、在楼道里怎么走路等等。
                我在记事本上记得满满的,心想和中国老师比要求也差不多。但是,美国老师树立规则的方式却很不同。
                首先,他们对规则高度重视。
                在开学之初的几周或者一两个月,会拿出大量的时间,专门给学生讲解、示范行为规则,甚至取消、推迟已经安排好的课堂活动,临时召开班级会议,让学生们讨论、反思一些不良的行为。
                比如,我在美国公立小学二年级实习时,班主任老师前几周完全没有上什么“正课”,但是,花了很多时间“立规矩”。例如,全班练习在楼道里怎么走,练到没有人东张西望、发出怪声;老师发出一个口号,每个人必须放下手头的一切活动,安静地注视老师;学生起身离开座位时,练习如何又轻又稳地把椅子推回桌子下面。
                也是她告诉我,规则是自由的保证。比如,每个人都遵守说话的规则,认真倾听,轮流发言,不打断、不插话,才会有一个安全的环境让每个人畅所欲言,从而产生真正活跃的课堂并培育民主精神。
                其次,身教胜于言传。
                对于一些细小的行为规则,美国老师会亲身示范,到位地讲解每一个细节。这点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尤为重要,听得再多、记得再牢,也不如切身实践来得有效。
                比如,一位老师曾经用整个circle time时间教孩子怎么用转笔刀、怎么削铅笔、以及铅笔削到什么地步是合适的。另一位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吃饭,反复亲自示范如何礼貌地请求更多的食物:“某某某,请你把沙拉递给我好吗?”“谢谢你!”,并且手把手地教孩子怎么把果酱均匀地涂抹在面包片上,怎么用叉子叉起滑溜溜的煎鸡蛋,甚至夸张地表演出因为一边吃饭一边说话而卡住喉咙的情景。
                树立规则的同时,美国老师非常注意让孩子明白规则的目的和背后的道理,而不是强制性地灌输给孩子,强迫他们执行。
                玩具玩完了要收拾,是因为要保证教室整洁有序,这样才有足够的空间进行其他的活动;打翻在地的牛奶要赶快擦干净,否则别人踩到会滑倒;自习时要保持安静,因为说话声可能会打扰其他同学;打喷嚏要把头埋进一个手肘里,否则会传染给他人……
                对于稍大一些的孩子,老师会带领他们讨论“我们的班级需要什么规则”以及“为什么要有这些规则”。比如,一个幼儿园大班的老师首先请孩子们每个人想一条“班级规则”,用笔画出来,并把自己的想法分享给全班,然后,大家集体讨论,通过归纳提炼,一起完成班级守则。
                这样做,孩子不仅懂得了规则的“合理性”,更因为规则出于他们自身,在执行时也更为自觉。
                规则必须有,违反了规则,必须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后果(consequence) ”不是“惩罚(punishment)”,是做错了的事情的自然结果或弥补行为。到了吃饭时间不吃饭,后果就是过了饭点就没有饭吃,要挨饿;乱丢乱放玩具找不到,后果就是没有的玩;圆圈时间随便插话、私下说话,后果就是离开圆圈;把书撕坏了,后果就是用胶带再把书粘好。
                美国老师要求孩子承担后果时,很少吼叫,更不会打骂,音量适中,语气正常,但是态度是异常坚决的,不会因为孩子的哭闹就妥协,更不会以“孩子太小,还不懂事”为借口而一笔带过。
                在另一家美国幼儿园的小班实习时,班里的孩子都才满三岁,一个小男孩尤为活泼调皮。一次吃饭时,也许是为了好玩,他突然把饭盒里的小动物饼干都泼在了地上,引得全班孩子哈哈大笑,他自己不以为错,也笑得很欢。
                我以为主班老师会冲过去严厉地训斥他,没想到等孩子们笑完,她只淡淡地说了一句:“请你吃完饭用扫把扫干净。其他的同学,走过去的时候注意。”等到他吃完饭,发现地上的饼干有的完好无损,很容易捡起来,有的已被踩成碎末。老师则把儿童扫把和簸箕准备好,并为他示范了一下怎么打扫。
                这个小男孩起初想逃避,但是被告知如果不打扫完,不能进行下面的活动。于是,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一面跪在地上慢慢地扫,一面眼巴巴地看着其他孩子去玩别的玩具。这样的事情又发生过三四次,这位老师没有一次骂他、吼他,但也没有一次纵容,每次都要求他打扫干净才能去玩。慢慢地,他再也不随便往地上撒东西了。
                爱需要智慧,包容亦需要边界。
                上面提到的这件小事让我想起了当下很多中国的父母和老人们。孩子做错了事情,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先替孩子道歉、抢着为他们承担责任,很多年轻的父母也怕管教起来麻烦,干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用一句“不要跟小孩子斤斤计较”搪塞他人也敷衍自己。
                这样的行为可能一时回避了矛盾,图了省事,实际上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从长远来看,也只会给父母日后的教养带来更多的麻烦。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幼儿阶段的教育对孩子一生影响重大。因此,学龄前孩子的家庭教育就是重中之重。
                为孩子明确行为的边界,帮助他们认识行为的好坏对错,需要家长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慢慢达成的。
                孩子今天在家里吃饭把汤、饭泼到桌子上、地上,没有人教他餐桌礼仪,让他把狼藉收拾干净,那么日复一日,他哪一天去别人家或餐馆吃饭时,也会对此熟视无睹,甚至在饭桌上耍赖撒泼;孩子今天和大人说话时态度傲慢、没大没小,家长得过且过,不与之沟通并讲解行为礼貌,一次又一次,孩子不仅会失去对自己家长的尊重,日后也会不尊重学校的老师、其他的成人。
                西方人所言的“自由”是规则下的自由。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非常强调孩子的品格教育,如何为人修身,有很多准则。去美国后,接触西方文化,尤其是看到美国人为孩子所立的“种种规矩”后,才慢慢理解“自由平等”的真实含义。
                国人看到了西方教育中提倡的平等关系,但是没有看到西方的成人管教孩子时严肃的口气,极强的规则意识,以及让孩子弥补错误、承担责任时的坚定态度。
                西方人所言的“自由”是规则下的自由,“平等”是成人尊重孩子为一个有思想、有情感的独立个体,愿意倾听、理解、信任他,而不是完全和他打成一片,任其妄为,失去自身的权威和引导者的身份。
                在学龄前就给娃立好规矩,这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无数熊孩子的新闻已经为我们佐证了一个规律:如果现在纵容娃以“自由”之名来犯熊,以后再要补“规矩”的课,代价就要高得多。
                所以,无论是在成人世界还是儿童世界,有规矩才有自由,规则才是自由的保障。(本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IP属地:湖北9楼2018-03-13 12:49
                回复
                  网上见过这么一则笑话。
                  一位名校博士毕业,在一线城市工作,月薪一万出头。春节回老家,被初中毕业,靠着开小瓷砖厂,年入百万的表舅嘲笑:你说说你,读那么多的书,博士啊,收入还不如我这一烧窑的,有什么用?可见读书没用的!
                  博士生不语,只笑着对一旁表舅上小学的儿子道:听见了么?你爸爸说了,读书没什么用。赶明儿,补习班也不用去上了,跟着爸爸去烧窑就行,可好?
                  小侄子本就不爱读书,听这话只乐得两眼成了一条缝,问:爸爸,小叔叔说的是真的吗?明天我可以不上补习班了吗?
                  表舅的脸色顿时沉了下来,随即打了个哈哈,说:瞎说什么!大家别管他,吃菜,吃菜!
                  你看,就连嘴上最瞧不起读书人的土老板,在事关孩子教育的节骨眼儿上,也是不会犯糊涂的。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8-03-13 23:41
                  回复
                    我头一回知道美国也有学区房,是在2015年。
                    我去美国拜访一位阿姨,她刚从休斯顿搬到华盛顿,房子小了一圈不说,因为工作变动,收入还掉了一大截。在她那间位于华盛顿郊区的小木屋里,我好奇地问,你带着儿子搬这儿住,到底图个啥?
                    她毫不犹豫地说,学区房啊。华盛顿的公立初中,比休斯敦高出一大截呢!
                    我惊讶:美国也有学区房?
                    她笑我少见多怪:怎么没有?美国的公立学校,也是有划学区的。想读好的学校,必须得提前搞定房子。华盛顿这里,名流多得很,不肯花点儿价钱,怎么能把孩子给送去名校?
                    我说:我还以为,美国这边的孩子,都跟鸡汤文里说的一样,无忧无虑,素质教育,没想到,跟咱那边差不多嘛!
                    阿姨苦笑:素质教育?倒是有。你去看看那些扫地工、收银员的孩子,上的学校不好,每天下午两点多下课,到处野,考不上大学,然后就只能继续做扫地工、收银员。我倒不是瞧不起这些人,在美国做扫地工、收银员也饿不死,但我只问你,换成你,肯让自己孩子当扫地工不?
                    阿姨的儿子也算个小神童,数学尤其出色。每天的行程都排得满满当当:放学后学游泳,学小提琴,参加社区活动,一个都少不了。我问他:每天做这些事情,你开心不啦?
                    他摇摇头:不开心。
                    我问:怎么不开心呢?
                    他说:每天都要学小提琴,还要搞社区活动。我一点都不喜欢这些啊,我只想学数学。但老师说,以后要上好高中,好大学,这些简历都是必须的,大家都这么做。
                    他顿了一会儿,问我:听说在中国,只要高考分数好,就能上好大学,是不是真的?
                    我点点头:是。
                    他惊叹道:那我好羡慕他们啊。
                    临行前路过加州,听说斯坦福又出了新规定:但凡学生家庭年收入低于12.5万美元的,即可向学校申请贫困补助。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8-03-13 23:42
                    回复
                      人为宣扬狭义的“减负”“轻松教育”,却忽视“轻松”背后的深刻用意,无疑是一场自欺欺人的闹剧。好比蒙起眼睛,悬崖就不存在了一般。孩子快乐的童年绝不应该建立在轻视教育的基础上。
                      因为总有人是不甘心的——不,应该说,大多人都是不甘心的。
                      没人希望自己的孩子,会活得比自己难堪。
                      就像美国阿姨说的那样,清洁工、收银员不丢人,但很少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去当清洁工,也去做收银员。


                      IP属地:陕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8-03-13 23:48
                      回复
                        3 近来国家层面对补课乱象的围剿,最终指向的还是四个字:超纲教学。
                        http://www.sohu.com/a/225741269_405849撰文 | 李跃
                        3月16日上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外记者会上说,减负这个事,不光是一个是教育战线的事,是我们是整个社会的事,减负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它是一个社会问题。
                        陈宝生还表示,培训机构的广告词里很多都是鸡汤,但是“鸡汤喝得众人醉,错把忽悠当翡翠”,这个是不行的。
                        ▲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中外记者会上回答记者问(图:新浪网)
                        此前一天,陈宝生做客新华网、中国政府网《部长之声》曾透露,未来将会列出一个培训机构的黑白名单,向全社会公布。
                        再联想到之前新华社及各大媒体推出的天价课外补习报道,“家里没个上学的,根本就不知道补课有多贵”;教育部等多部门出手,联合下发关于减轻学生负担、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通知;顶级奥数赛事“华杯赛”以及形形色色的“杯赛”被紧急暂停……
                        可见,近来国家层面对补课乱象的围剿,最终指向的还是四个字:超纲教学。
                        1)
                        长期以来,正是人为铺设的超纲教学、提前培优的通道,让抢跑意识甚至向幼儿园延伸,催生出了庞大的补习市场需求,使无数家长与孩子主动或被动地裹挟其中。
                        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超纲教学主要针对数理化以及英语而言,在媒体的报道中,小学生数学题难倒大学生之类的事例并不鲜见,由此形成了越难越补、越补越难的自我恶性循环。
                        而在我看来,真正需要甚至于必须“超纲教学”的阅读与写作训练,以及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的正常心智启蒙与好奇心、想象力、创新能力培养等,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乃至抛弃了。
                        一个朋友的孩子在美国波士顿读八年级,当朋友告诉我,他的孩子要将六到七成的精力放在阅读、写作与广泛查找资料上,相反数学物理等非常简单时,我没能掩饰住自己的惊讶。
                        在我们这里,一个读初中的孩子,大都被各种超纲试卷、被奥数等课外补习压得喘不过气来。
                        曾经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的细节,一个父亲,甚至觉得和上初中的孩子下楼散一次步都显得格外奢侈。
                        这种场景下,让孩子进行浸润式的从容阅读与写作,变得几乎不可能,语文学习往往变成了对知识点的精确打击,名著阅读则通常简化成了对考试要点的死记硬背。
                        事实上,阅读,也只有阅读才能帮助一个人摆脱蒙昧,走出封闭,发现现实与心灵的纵深。
                        或者说,碎片化生存的时代,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如果没有阅读与写作的参与,没有人文素养的积淀,生命将是不完整的或者缺乏重量的,将面临精神钙质的不断流失。
                        在网络游戏正对中小学生的课余时间攻城略地的当下,在口袋书等没有多少营养可言的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我们不能让他们的语文学习仅仅停留在对课文的背诵上,而应帮助他们建立真正的“超纲”阅读,增加阅读深度,拓宽他们的人文视野。
                        2)
                        去年年初,纽约一所高中的中文期末考试卷爆红网络。明明是中文试卷,上面白纸黑字写的是汉语,但一些国内网友表示“居然一道都不会做”,报道甚至夸张地称“有人掩面而逃,有人开始怀疑人生”。
                        我仔细看了网上流传的那张试卷,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找反义词或同义词、造句与作文。作文题为三选一:莲花的启示;永远的昭君;读“大鼠”(蒲松龄)有感。
                        ▲爆红网络的纽约市一所高中的中文期末考试卷
                        说实话,这样的题目,相比国内某些令人吐槽的语文试卷,比如将一篇好好的文章粗暴肢解、大卸八块,再挖空心思、掘地三尺寻找各种“意义”、并为此准备了一套标准答案——它的难度并不算离谱。
                        之所以许多人面对这张试卷会犯晕,可能跟试卷里有不少对我们来说相对陌生的古典意味较浓的词语有关。比如,给“僦居”、“啖”、“齕”等字词找同义词,给“羁绊”等词语找反义词。
                        这当中,除了“僦居”(即“租屋而居”)、“齕”这两个词现代人较少使用之外,其他的实际上也谈不上有多冷僻啊,这只能说明,我们与古典汉语已经过于隔阂了。
                        相比娱乐明星、星座运程之类的话题,相比言情、穿越、玄幻之类的浅阅读,在一些中学生眼里,古诗文已成了艰涩难懂的“第二外语”。
                        3)
                        其实,如今作为大众畅销读物存在的经典普及读本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作为专门面向青少年的读本而存在的。
                        冯友兰的《新世训》,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谈美》的部分章节,最初都是在叶圣陶主编的《中学生》杂志上发表的;朱自清写《经典常谈》,本意是写给中学生看的,但这个通俗的小书现在也成为了经典。
                        ▲《经典常谈》,朱自清 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15年11月
                        中小学生的经典阅读能力正处于不断退化当中,已是一种不争的事实。
                        当然,这种阅读能力退化的背后,是整个社会阅读水平的下降。前几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而欧美国家年人均阅读量约为16本,北欧国家达到24本。
                        谁又知道,在这个实用为上、一切讲究速成的社会,就算这可怜的购书量里,到底有多少应试阅读、工具阅读,有多少与考证、考级、励志学、成功学相关的阅读,又剩下多少包括文史哲艺术等阅读在内的人文阅读,多少与内心对话,追求精神高贵与丰润的阅读?
                        与不少报刊亭下架人文杂志的现象相对应的是,许多小型的社区书店也在陆续消失,还在坚守的,也往往靠售卖面向学生群体的教辅读物来支撑。
                        不妨问一问自己:相比过去,我们的思想更活泼、健康、有力了吗?我们是更深刻,还是更庸常了?内心是更安宁,还是更茫然了?
                        或者说,我们如果连好好读一本书的定力与耐力都没有,是否还有足够的定力与耐力去面对这个世界,是否还能指望这样的定力与耐力从手机屏幕、从一堆冰冷的电子元器件中产生?
                        多部门打击超纲教学,那些被解救出来的原本被各种刷题所占据的时间,应该更多地由阅读以及写作来接管——如果说阅读打开了一个人的世界,写作则是打开自己的世界的一种方式。
                        当然,要实现这一点,除了在教学考核上进行必要调整外,还有赖于整个社会从浅阅读的状态中摆脱出来,进一步认识到人文精神、独立思考等事物的价值,真正建立起有尊重的阅读。


                        IP属地:湖北16楼2018-03-18 10:57
                        回复
                          赞:
                          多部门打击超纲教学,那些被解救出来的原本被各种刷题所占据的时间,应该更多地由阅读以及写作来接管。


                          IP属地:湖北17楼2018-03-18 10:58
                          收起回复
                            4 我们的语文教育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并不是要学生能够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https://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2681283&boardid=1


                            IP属地:湖北18楼2018-03-24 15:40
                            回复
                              反思饒舌《獻給現代教育體制的訴狀》:https://v.qq.com/x/page/z0371ipcgnr.html


                              IP属地:湖北20楼2018-04-04 19: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