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吧 关注:8,955贴子:101,261

精读《聊斋志异》之疑难词汇考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读《聊斋》,看不懂或有疑惑的地方就看注释、查字典。仍然搞不懂或有疑惑,就自己去想办法考证,尽量搞懂每一个词汇的含义,有时,搞懂一个词一句话需要数天甚至数月的时间。我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会《聊斋》之精妙,也才不辜负蒲老先生的精心写作。尽管如此,仍然有很多不懂的地方。下面我把所考证过的部分词汇逐步整理出来。


1楼2017-08-03 16:54回复
    1、伧父
    《劳山道士》中的异史氏曰:【闻此事未有不大笑者,而不知世之为王生者正复不少。今有伧父,喜疢毒而畏药石。遂有吮痈舐痔者,进宣威逞暴之术,以迎其旨,绐之曰:“执此术也以往,可以横行而无碍。”初试未尝不小效,遂谓天下之大,举可以如是行矣,势不至触硬壁而颠蹶不止也。】
    这一段有一个词汇——伧父。
    何垠注:伧,助庚切,鄙贱之称。方言,楚人谓之伧。
    吕湛恩注:《晋阳秋》:“陆机呼左思为伧父。”按:伧,贱称也。
    《全本新注聊斋志异》注释:伧(cāng仓)父::鄙贱匹夫。古时讥讽骂人的话。
    360词典:读音:cāng fǔ 。伧父,泛指粗俗、鄙贱之人,犹言村夫。
    这里就看不懂了,既然是鄙贱之人,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围着他、巴结他,给他出主意,让他得以横行一方?蒲松龄在这里肯定不是当鄙贱之人来用的。
    于是,查找有关文献,试图搞明白这个问题。
    “伧父”一词东汉即有,当时,“南人谓北人为伧父,北人谓南人为吴儿。”(《风俗通义》)
    大致是因为南方人(主要是吴地)文化水平高,情感细腻,文质彬彬;北方人文化水平低,头脑简单,傻大粗夯。由此看来,360百科里的粗俗、村夫还是比较靠谱的,但和鄙贱之人相差太远。
    “伧父”一词的用法有两个最典型的故事,都被所有讨论“伧父”的拿来作案例。
    1、据《晋阳秋》:西晋时,陆机(苏州人)想作《三都赋》,去洛阳时,听说左思(临淄人)正在写。陆机给他弟弟写信说:“这里有个伧父要写《三都赋》,等他写出来,只能用来盖油坛子。”后来,左思写出了《三都赋》,陆机看了大为叹服,打消了自己再写的想法。
    2、《世说新语·雅量》:东晋时,褚裒( póu,字季野,河南人),很有名气,当时由章安县令改任太尉记室参军。一日送客到钱塘亭驿,客人走后,他被亭吏赶到了牛棚下面。当时,潮水将至,吴兴县令沈充看到后很担心,问亭吏那是谁,亭吏说是一个伧父。沈充当时喝了点酒,就大声喊:“喂!那个伧父,你吃饼么?你叫什么名字?”褚裒说:“我是河南褚季野。”沈充一听,无地自容,屁滚尿流,亲至牛棚迎接,接到府上盛情款待,还打了亭吏一顿鞭子,最后把褚裒一直送到吴兴县界。不过褚裒自始至终表现的并不在乎。
    从这两个案例来看,伧父在这里并不能当作鄙贱之人,更像是北方佬、乡巴佬、村野之人等意思,虽带有贬义,但算不上骂人。
    后来,伧父的使用很广,根据上下文关系,基本都是没文化、夯货、傻大笨粗、乡巴佬、村野之人、草莽之人等意思。也有一些文人喜欢用伧父作自己的号,如“三山伧父”,“关西伧父”。还有人把自己的诗集定名为《伧父集》。


    2楼2017-08-03 16:55
    回复
      伧父应用举例:
      《今世说》(清,王晫):【彭羡门惊才绝艳,词家推为独步。王阮亭称其吹气如兰,每当十郎,辄自愧伧父。】
      彭孙遹,号羡门,人称彭十郎,词写得很好,王士祯在他面前常自愧为伧父。这里的伧父应该是指没文化的人。
      《台游日记》(清,蒋师辙)【晚复得荔支,诵东坡“海山仙人绎罗襦,红纱中罩白玉肤;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四语,深服其题品之妙。吟讽数过,觉香山之“新熟鸡冠色”,涪翁之“新剥女儿颊”,皆伧父语矣。】
      同样是写荔枝,看了苏轼的诗,再想到白居易、黄庭坚的诗,后二者简直是伧父写的东西。这里的伧父似乎也是文化水平低的意思。
      元曲《黑漆弩.村居遣兴》(刘敏中):【长巾阔领深村住,不识我唤作伧父。掩百沙翠竹柴门,听彻秋来夜雨。。。。】
      这是刘敏中辞官回家过乡村生活,不认识他的人都把他称作伧父。其中伧父的意思应是村野之人。
      《万历野获编》(明,沈德符):【。。。比至,而窥于青琐,高时已伟躯干,美须髯,俨然河北伧父,无复少年姿态,主夙慕顿尽,伉俪遂加笃。。。。】
      明嘉靖年间,永淳公主看上了一表人才的高中元,但皇后作主把她嫁给了谢诏。谢诏是秃头,公主一直不满意,一直忘不了高中元。后来高中元考中了进士,谢诏和高中元是老乡,就以老乡的名义请高中元来家作客,让公主从窗户眼里看。结果高中元已经变成了一个河北伧父,公主仰慕之意顿消,两口子感情因而和睦。这里的伧父,似乎又成了粗犷猛男的意思。
      《板桥杂记》(清,余怀)【曲中女郎,多亲生之,母故怜惜倍至。遇有佳客,任其留连,不计钱钞,其伧父大贾,拒绝弗与通,亦不怒也。】
      是说这里的妓女多为老鸨的亲生女儿,遇到文人雅士,任凭女儿留住。当女儿拒绝接待伧父大贾,母亲也不逼她。这里的伧父大贾,似乎是现在我们说的土豪,即粗鲁的有钱人。
      《虞初新志》(清,张潮)【平康里中,翘儿名藉甚。然翘儿雅淡,顾沾沾自喜,颇不工涂抹倚门术。遇大腹贾及伧父之多金者,则目笑之,不予一盼睐温语。以是假母日忿而笞骂。】
      是说妓女翘儿瞧不起大腹便便的商人和粗鲁的有钱人,经常受老鸨的打骂。
      《红楼梦补》序:【余在京师时,尝见过《红楼梦》元本,止于八十回,叙至金玉联姻,黛玉谢世而止。今世所传一百二十回之文,不知谁何伧父续成者也。原书金玉联姻,非出自贾母、王夫人之意,盖奉元妃之命,宝玉无可如何而就之,黛玉因此抑郁而亡,亦未有以钗冒黛之说。不知伧父何故强为此如鬼如蜮之事,此真别有肺肠,令人见之欲呕。】
      这里的伧父似乎是文理不通、二百五、半吊子之类的意思。
      我查到了很多伧父,其含义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理解,虽带有贬义,但还到不了鄙贱的程度。
      我认为异史氏曰中的伧父,按上下文意思,应该理解成粗俗霸道之人。


      3楼2017-08-03 16:56
      收起回复
        另外,在360百科的《劳山道士》一文中,有人对这段异史氏曰进行了翻译,译文如下:
        【作者说:听到此事,没有不大笑的。可是象王生这样的人,世上正经不少。现在有一个卑鄙无聊的家伙,喜欢嗜欲,得了病,却怕用药。接着又有吮痈舔痔的人,进来告诉他有治病的法术,来迎合他的意思,骗他说:“拿了这个法术去,可以百病治愈。”当初试验了一下,不能没有小的效果,于是认为天下的事都可以这样行了。看来,他们不到撞墙壁而疼痛时,是不能停止的。】
        我的翻译与他相差比较大:
        【作者感言:听了这个故事,没有不大笑的,岂不知世上象王生这样的人还真不少。现在有一类呆霸王,一身坏毛病,还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听不进任何逆耳忠言。于是就有一些阿谀奉承之人,教他一些耀武扬威、逞凶行恶的方法,以迎合他的心意,还骗他说:“只要如此,即可到处横行,所向无阻。”初试之下也确实有些效果,于是他就认为天下之大,无不可以任其横行霸道,看其势头不到撞上南墙,身败名裂是不会死心的。】


        4楼2017-08-03 16:57
        收起回复
          我想,蒲松龄所说的这个伧父,可能意有所指,可能是他家乡的某个官员或某个土豪劣绅。


          5楼2017-08-03 17:06
          回复
            我有一点点怀疑,蒲松龄在异史氏曰中可能在暗指某个人,或许在说王七襄,就是《鬼哭》里边那个王学使七襄。
            蒲松龄曾经在王七襄的堂弟也是蒲松龄的好朋友王八垓家里坐过馆(他们是堂兄弟大排行),对他家的情况非常熟悉。王七襄退休回乡后在当地横行霸道,欺压百姓,无恶不作。据说(不一定是真的,没法考证)他甚至霸占了自己的亲侄女当妾,被他的嫂子亲手所杀。
            在《鬼哭》的异史氏曰中,蒲松龄曾提到这个王七襄后来不得好死(不令终),或许真的是被他嫂子所杀?最后还重心长的说:“普告天下大人先生:出人面犹不可以吓鬼,愿无出鬼面以吓人也!”似说王七襄有装腔作势,威吓百姓的行为。
            另外,《劳山道士》中的这个王生,也是姓王,也是排行第七。而行七这件事与故事情节并没有关系,为什么要特别强调?难道真的有所映射?


            11楼2017-08-03 22:57
            回复
              2、落红
              《林氏》中,戚安期感念其妻林氏贞烈,发誓对其忠心,绝不沾身别的女人。林氏不能生育,但戚安期仍然坚持不纳妾、不收房。林氏为了戚家的嗣续,晚上灭灯以后,以上厕所为名,悄悄地换丫头海棠进入自己被窝,让她和戚安期发生关系,完事后两人再换回来。为了让海棠尽快怀上孕:【从此,时值落红,辄一为之,而戚不知也。】
              问题来了,“落红”,古人在此没有解释,现代人所有解释都是来月经,可为什么要在来月经的时候干这事,难道这时候更容易怀上孕?
              这就要了解古人在这件事情上的看法。查古代医学妇科书,几乎所有书上都有同一段口诀,说明什么时候行房事最能怀上孕,古人都把这段口诀当作神旨来传诵。这段口诀如下:
              三十时辰两日半,二十八九君须算,
              落红满地是佳期,金水过时徒霍乱,
              霍乱之时枉费功,树头树底觅残红,
              但解开花能结子,何愁丹桂不成丛。
              对这段口诀,有的书有解释,有的没有解释,还有的书文字不同。对其解释也是五花八门,有些解释一看就驴唇不对马嘴。


              12楼2017-08-04 19:57
              回复
                经过汇总,我认为正确的解释如下:
                三十时辰两日半,二十八九君须算:
                从刚来月经开始,过三十个时辰(即60小时),也就是过了两天半(也是60小时),然后数天就是行房事的最佳时机(注:古人也知道在在这之前不可行房事,这对女人身体有害)。
                当过了二十八九个时辰的时候,你就要好好筹算筹算,做好行房事的准备了。
                落红满地是佳期,金水过时徒霍乱:
                古人认为月经期间相当于植物的开花期间,月经快结束的时候就相当于花谢了,落红遍地就是花落、花谢、残红之时。即月经的后期是怀孕的最佳时期。
                月经后期下体流出的血水将会逐渐变成金黄色,即残红,当金水停止以后的时期再行房事就是瞎胡乱,徒霍乱就是瞎胡乱。
                霍乱之时枉费功,树头树底觅残红:
                到了瞎胡乱的时候那就白费劲了,所以要在行房事之前先找找看还有没有残红,没有了就省省吧。
                但解开花能结子,何愁丹桂不成丛:
                任何果实都是开花、落花、结子,落花和结子几乎是同时进行。来月经是开花,月经快结束的时候是落花,这时最容易结子。只要能明白这个道理,何愁你不能子孙满堂。


                13楼2017-08-04 19:58
                回复
                  古人认为来月经两天半以后的六七天时间里,都是怀孕期。有的认为前三天生男孩,后三天生女孩,第七天以后就白搭了。也有的说一、三、五生男孩,二、四、六生女孩。反正都有一套很玄奥的乾天坤地的理由。
                  当然也有明白人对这些说法提出质疑。一方面女人的月经期有长有短,误差很大,不能一概规定两天半;另一方面,有人从自身经验发现,在瞎胡乱的时期行房事照样能够怀孕。
                  现在从科学的观点来看,这些说法都是胡说八道,但在古代,一般老百姓却把它当作天经地义。《林氏》大概也是遵循这种说法,即“落红满地是佳期”。不过这个“落红”不是指来月经,而是花谢之时,即月经快结束之时。


                  14楼2017-08-04 19:59
                  收起回复
                    3、髻
                    任何解释都一样,“髻”就是将头发盘成的发结,也有用假发做的髻子。
                    但在读《聊斋》时,有时能够这样理解,有时又不能这样理解。如以下三处就不能理解成发结:
                    <喷水>中的那个老妪:【见一老妪,短身驼背,白发如帚,冠一髻长二尺许;】
                    此处用一“冠”字,似乎她这个髻子是像帽子那样戴在头上的。再说,要说是个发结,再多的头发也盘不成二尺长的发结。
                    <小髻>中众人捣毁了狐狸的巢穴:【俄而尺许小人连遱而出,至不可数。众噪起,并击之,杖杖皆火,瞬息四散。惟遗一小髻如胡桃壳然,纱饰而金线,嗅之,骚臭不可言。】
                    这个小髻应该是狐狸失落的东西,既然像核桃壳,就应该是中空的,不是个发结。
                    <狐梦>中大姊摘下自己的髻子当酒杯:【大姊见毕善饮,乃摘髻子贮酒以劝。视髻仅容升许,然饮之觉有数斗之多。比干视之,则荷盖也。】
                    《全本新注聊斋志异》在这里有注释:“髻子,旧时妇女的假发髻。”
                    但大姊的这个髻子可以摘下来,还能贮酒,显然也是中空的,不是发结,也不是假发。后来发现是用荷叶变。可见,应该是像帽子那样戴在头上的。
                    上述这些“髻”都不像是发结,也不像是假发,更像是一个帽子。
                    再看其他书中也有髻子不是发结的用法(当然,髻子作为发结的用法更多):
                    《警世通言》卷五<吕大郎还金完骨肉>:
                    吕玉离家多年未归,弟弟吕宝骗嫂子王氏说大哥已经死了,王氏则为夫戴孝守节。吕宝想独占家产,劝嫂子改嫁,王氏不肯。吕宝私下将嫂子卖给了山西商人,得了银子后,让山西商人来家硬抢,嘱咐只要看到戴着孝髻的就抢。吕宝把卖嫂子的事告诉了浑家杨氏,自己就躲出去了,但却没说孝髻的事。
                    结果杨氏好心告诉了王氏,并让她做好准备,收拾一下细软好上路。王氏觉得自己带着孝髻出嫁不吉利,要换一个髻子戴,一时又找不到别的髻子,杨氏就把自己的黑髻子换给了王氏,自己戴了白髻子。结果山西商人来把杨氏抢走了。
                    古代其实有一个词叫“狄(上髟下狄)髻”,就是戴在发结上的一个罩子,明代妇女常戴。
                    上面的三个故事中的髻子其实都是狄髻。


                    15楼2017-08-05 10:09
                    回复



                      16楼2017-08-05 10:10
                      收起回复
                        4、圆周长的单位——围
                        <海公子>中的树:【至则花正繁,香闻数里,树有大至十余围者。】
                        <蛰龙>中的龙:【数步外,回首向公,则头大于瓮,身数十围矣。】
                        <豢蛇>中的蛇:【一巨蛇入。粗十余围,。。。。又一蛇入,较前略小,约可五六围。】
                        <橘树>中的橘子树:【则橘已十围,实累累以千计。】
                        <香玉>中的耐冬花:【劳山下清宫,耐冬高二丈,大数十围,】
                        《全本新注聊斋志异》的注释:计量圆周的约略单位。两手合抱为一围。
                        这本书很有意思,解释围时用合抱,解释合抱时又用合围。《古瓶》中有一个铜器:【器大可合抱,重数十斤,侧有双环,不知何用,班驳陆离。】。该书中对合抱的注释是:两手合围。
                        可见,该书所说的两手合围和两手合抱是一回事,都是指的张开两臂合抱。
                        《新华字典》围:量词,a.两手姆指和食指合拢的长度,如“腰大十围”;b.两臂合拢的长度,如“树大五围”。
                        可见,《新华字典》认为,用以测量腰的时候用手,用以测量树的时候用两臂。
                        查《康熙字典》,其中引用了《韵会》的解释:【五寸曰围,一抱曰围。】也是一大一小,其中的五寸和《新华字典》的手差不多。


                        18楼2017-08-06 19:14
                        收起回复
                          那么,这些树和蛇真有这么粗么?是不是太夸张了?为了搞明白这个问题,再参考其他书中的描写:
                          《三国演义》中:
                          许褚:【身长八尺,腰大十围,】
                          提到汉武帝在长安建的柏梁台铜柱:【那柏梁台高二十丈,铜柱圆十围。】
                          晋将王濬由水路攻吴,造大筏:【又于筏上作大炬,长十余丈,大十余围,】
                          孔明攻打孟获,要过西洱河,河水太轻,木入则沉:【孔明遂问吕凯,凯曰:“闻西洱河上流有一山,其山多竹,大者数围。可令人伐之,于河上搭起竹桥,以渡军马。”】
                          《东周列国志》:
                          伍子胥:【生得身长一丈,腰大十围,】
                          勾践巴结夫差,为其改建姑苏台千方百计寻找好木材:【忽一夜,天生神木一双,大二十围,长五十寻,在山之阳者曰梓,在山之阴者曰楠,】
                          燕国的相国子之:【身长八尺,腰大十围,】
                          《警世通言》第二十五卷<桂员外途穷忏悔>:
                          【却说桑枣园中有银杏一棵,大数十围,相传有福德五圣之神栖止其上。】
                          《淮南子》中:【百围之木,斩而为牺樽,】
                          即把一百围的树,砍断制作成祭祀用的酒樽。
                          《情史·南部将军女》:
                          【树高百余尺,大数十围,高柯旁延,垂阴连数亩。】
                          另外,古诗词中的大树动辄数十围、百围,最粗的是万围:
                          蔡襄,《漳南十咏·南溪》:【荫堤佳树千围合,掠水轻舟一箭开。】
                          元绛,《凤池山》:【千围老木排旌盖,百尺飞泉响佩环。】
                          柳宗元,《行路难》:【万围千寻妨道路,东西蹶倒山火焚。】
                          上面这些例子,把围当成伸开两臂合抱,感觉都粗得太过分了,当然,诗词带有夸张的成分,可以不算,别的也太粗了。因此我怀疑,古人在用围表示圆周长时,不论测量腰还是测量树,都不是伸开两臂合抱,而是用手丈量的长度,或者是《康熙字典》所说的五寸。


                          19楼2017-08-06 19:15
                          回复
                            《聊斋志异》中,也有用“合抱”表示很粗的大树:
                            《白于玉》的月宫里:【桂树两章,参空合抱。】
                            《罗刹海市》的龙宫中:【宫中有玉树一株,围可合抱。】
                            除了树,还有前面说过的《古瓶》中的那个铜器,也是【器大可合抱。】
                            可见,在作者看来,一人合抱的大树就已经是很粗的大树了。因此,作者不太可能动辄就说一棵大树有十余人、数十人合抱。
                            由此也可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围不是合抱,只是用手测量的长度。


                            20楼2017-08-06 19:15
                            回复
                              6、《八大王》中的恒河
                              《八大王》:【临洮冯生,传者忘其名字。】
                              临洮,明朝时是陕西临洮府,兰州当时还是临洮府下属的一个州。后来甘肃省从陕西省划分出来,现在则是甘肃临洮县,在兰州南面。
                              再往下看:【(冯生)自婿家归,至恒河之侧,日已就昏。见一醉者,从二三僮,颠跛而至。】
                              关于恒河:
                              吕湛恩注:《弥陀经流抄 》:“恒河在西域无热河侧。”
                              可见,他把这个恒河当成了西天佛祖老家的恒河,即“恒河沙数”的恒河。
                              《全本新注聊斋志异》则注释:恒河,即恒水,古水名,即今河北曲阳县北横河。
                              这个恒河又跑到了河北省,距临洮在数千里之外,冯生从婿家回来怎么会路过这里?
                              这个醉者,就是洮水八大王。
                              洮水就是洮河,流经临洮府,洮水八大王就应该在洮水才对,同样不会跑到西天或河北的恒河边上。
                              另外,故事中还涉及到一些地点,有肃王府(在兰州)、崆峒山,都在甘肃。说明这个临洮的确是甘肃的临洮,因此,恒河也应该不会太远。
                              经查,除了前述两条恒河外,还有两条恒河,一条在陕西省平凉府境内,另一条就是《明统一志》在“临洮府”条目下:“恒水,在府城西南吐谷浑界,一名洮水,源出西倾山流经府界,谓之恒水。”
                              原来,恒河就是恒水,而恒水就是洮水,也就是洮河。
                              严重警告蒲松龄同学,即便你地理学得好,也不该这么开玩笑,把一堆人玩的团团转。你这个玩法考试的时候会很吃亏的。


                              25楼2017-08-08 17: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