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值得过更好的生活吧 关注:1,145贴子:10,040

随意问随心答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你值得过更好的生活》已经伴随我7年之久,是陪伴我的良师益友。颇有一些心得体会,在此方面有困惑的朋友可以随意提问,我尽我所能给予答复~


IP属地:北京1楼2017-08-07 09:40回复
    回复楼上:朋友,你觉得有多少钱算有钱呢?一万?十万?百万?上亿?这些数字的背后你想要的是不是一个充沛丰盛、可以随心所欲的购买自己想要购买的东西?需要有一种金钱上的安全感对不对?其实具体的金额对于真正的你来说都是有限的,真正的你根据你现在的状态显化当下的所有情境,丝毫不差。在这个情境里你可以看到自己灌注的模式,是丰盛还是匮乏?每一个当下都是你自己的意识最**的创作,无论你目前是赤字还是看上去的盆满钵满,都需要伟大的创造。当下你觉得安全感十足且与大我合一就是有钱丰盛的;当下你感觉匮乏对未来充满焦虑和金钱上的不安就是贫瘠没钱的。与全息图中的具体数字金额无关!祝你丰盛无虞!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7-08-07 21:32
    收起回复
      @自由的阿财 @留一些意会:由于字数的限制,我只能在这层回答你们的问题。阿财你说“理论上我知道我是无限的意识,全知全能的存在,但然并卵,不是吗?你懂的!”其实我懂,站在第一阶段的角度你会想就算我知道我是神一般的存在,我知道我是全知全能又能怎样呢,我仍生活在这个充满限制的空间,我仍然无法求仁得仁,求财得财,我仍然在体会着那个渺小的存下。这种心态我也曾有,我也在读完这本书之后的好几年里面深受这个想法的困扰,但生活是最好的老师,真正的你无时不刻不在指引着你与祂对焦,用或温柔或残暴的方式。这个过程可能要花上好多年的时间,但是你心中总有一个声音在指引着你,不然你也不会到这个贴吧看这个帖子。
      理论上你知道你是全知全能的存在,但你并不相信,你只是把这句话当做了一个口号而已,问问你自己的内心,你相信你自己的智慧和丰盛吗?相信自己的永恒吗?相信自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吗?就像相信每一秒钟都有充沛的空气一样,就像相信每一天都有日夜的更迭一样,让自己的聪明的头脑去相信这么多年头脑中不信的东西其实是需要漫长的过程和极大的勇气。我们在二元对立信念下生活,抛弃二元对立的信念,需要大量的相关知识和自我剖析,关于“我是谁”可以参考《你值得更好的生活》中前半部分的关于量子物理的理论部分。
      @留一些意会 问到:“真正的你”根据谁的状态显化当下的情境?真正的你无形无相,真正的你是永恒的意识,这个意识没有二元对立的概念,没有所谓的是非对错,没有善恶美丑,没有取向,是永恒的合一,祂不觉得富有有多好也不觉得贫穷有多差,但是祂想要获得感受想要体会“无限”,你有没有经历过特别安静的山谷,当你想要享受那个宁静的时候,是不是偶尔一两声鸟叫和虫鸣时,越发能够感受大自然的静谧,同理,意识想要通过“有限”来感受无限,从小婴儿的样子开始慢慢成长在这个世界玩人性游戏,先把自己的能力隐藏起来然后再在人生课堂中找回能力,看你的大我多么的勇敢,在成长过程中你吸收了很多的信念,你不假思索的全盘接收,你相信的全部就是你以为的你,你的生活按照你的信念展开。直到有一天,你发现不对劲了,你需要反思你内在的信念是否真的靠谱?你要追问:你到底是谁?答案会逐渐展开……


      IP属地:北京5楼2017-08-09 13:44
      收起回复
        @sLs徐辰: 你问到“请问你现在是第一阶段的玩家,还是第二阶段玩家,还有真的有如作者说的彻底解脱点吗?你解脱了没?谢谢”
        书中作者使用的“第一阶段”、“第二阶段”其实是用的方便读者理解的词语,所谓第一阶段,其实是完全活在无意识状态里,完全相信二元论的概念,认为世界与自己分离,认为自己与宇宙相比脆弱渺小,经常会有受害者情绪,经常会有一种孤独无助的情绪,对未来充满焦虑,无法控制世界的发展态势。所谓第二阶段,是你已经开始探索真理,感觉什么事情仿佛不对劲,仿佛有一些世界观和价值观并非自己内心的声音。我是在阅读本书之前就已经读了很多灵修方面的书籍,仿佛有一种力量在指引我不断探索,其实当你发现自己之前的认知世界的信念有问题,想要纠正自己的思维范式的时候,你就已经走在了第二阶段了。只是本书的作者提供了一些看待世界和生活的观念转变的方法,我认为这些方法非常好,但是并不一定是必须如此,因为毕竟各种指月亮的手指都指向的是月亮而非手指本身。
        作者提到的“彻底解脱点” 可以理解为“顿悟”,是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转为“合一”思维方式的转折点,你终于明白了自己是谁,终于不再用分裂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时候就是彻底解脱点,达到彻底解脱点之后,看待事物的视角就会发生转变,你知道真正的你是谁,你不是头脑中的那些概念,你是宇宙意识的临在表达,你跳脱时间之外,你是这里也是那里,你是全部,你是所有的二元对立的合一,你活在每一个当下。达到彻底解脱点之后并非意味着立地成佛,因为残存了很多第一阶段积累的信念,但是生活情境会不断带你发现你残存的信念,所有的观点和信念都不是鲜活的都是教条,是不断质询自我的过程,不断剥离小我的外衣的过程。
        我现在的阶段如果用文字描述的话,应该是到达了彻底解脱点,但还在剥离小我外衣的过程中……


        IP属地:北京6楼2017-08-10 09:50
        收起回复
          @留一些意会 你问“有时候心里有矛盾,比如作者在举出那个修车的例子,做完流程以后修车费怎么解决的,不能遇到钱的问题,做个流程之后总去借钱,那不是还总在全像图里解决吗?”这个问题在我初读本书的时候也十分困扰我,作者并没有说明做完流程之后接下来做了什么,是接着修车还是不修了还是借钱还是透支信用卡等等,究竟应该做什么?
          究竟应该做什么,答案是并没有标准答案,答案是做那个当下让你觉得较为舒心的选择。你可以选择暂不修车,你可以你选择借钱,你可以选择信用卡分期……做你内心最爽的那个选择,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原因是什么?我这里又要说理论了,因为必须把理论融汇于你的骨血,你才是真正的按照第二阶段的游戏规则在生活,否则你只是看了一本书,然后合上书,然后回到第一阶段。
          一些创造对你来说显得更好的唯一原因是:你被锁入第一阶段的视角,你从那个视角评判这些创造,虚构有关这些创造的故事,而且相信这些创造是真实的!记住没有什么是真实的,一切都是你意识许可的产物,你创造了不够足够金额修车的场景,你相信自己真的没钱吗?那你是谁?你在那个当下你还相信自己是神性的不受一切限制的神性的临在表达吗?你相信自己本自丰盛吗?你相信自己创造了这一切吗?你究竟应该相信哪个?
          不要局限你自己,收回自己对自己的限制性的思想和定义,你的全息图会逐渐改变!


          IP属地:北京8楼2017-08-14 10:29
          收起回复
            @Princess_JOJO_ 我懂你的困惑,因为你的问题里面夹杂了好几个层次的问题。你的的问题在于头脑中的评判太多。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玩人性游戏,你没有选择的余地就来到了第一阶段,你被大我赋予了人生剧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戏码,每个人生剧本都是大我伟大的创造,并不存在某种情节更高级,也不存在某种更难创造,你的每一个当下都是大我根据你现有的模式创造,就像精确的投影,用PPT来作比喻,你内在有怎样的内容,投影到幕布上就会出现怎样的内容。
            你说“每天醒来头脑里有什么想去做的,就去做。如果真是这样过生活,那每天不就是浑浑噩噩,或者就成了我们所说的不思进取?那我每天就上上网、看看电视、打打游戏啊,毕竟人都是会倾向于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情。难道我们就不需要强加于自己任何自制力?想干啥就干啥?那岂不是跟让“小我”在牵着鼻子过活?那岂不是往年日积月累的习惯将牵引着我们过活?”
            无论你怎么想,你的第一阶段残存的故事情节还在继续,每天还有大量惯性的故事情节让你在其中“玩耍”,如果你想打游戏,然后又评判这件事情是不思进取,说明你根本没有投入的去玩好这场游戏,楼主不爱玩任何类型的游戏但是我并不评判它,因为我知道在每个游戏领域都有神级的游戏高手,所有的游戏高手都不评判自己是“不思进取”,因为他的信念里面没有这个概念。
            不要去管别人的生活是怎样的,也不要去看别人的人生剧本,就聚焦在你的每一个当下,“人倾向于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情”这也只是你的信念而已,每一个意识选择成为人的样子来玩这场人性游戏,并非倾向于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情而已,祂是想要各种人生体验甚至挑战。所有的体验和感受只来自于“当下”,如果你想玩就尽情的去玩去感受玩的那个当下,不要一边玩一边还有一个声音在苛责在评判,其实大我对“kill time”这样的事情并没兴趣,祂喜欢投入,喜欢感受。
            亲,你需要做的是大概是跟随大我带领,去看到自己内在限制性的信念,随顺自己的人生剧本,活在当下


            IP属地:北京10楼2017-08-14 13:50
            收起回复
              @留一些意会 你问“似乎我的工作必须要做计划,完成计划,我用第二阶段方式去行动时,确实有焦虑,疑惑。难道在第二阶段,不能再去运用类似于可视化,法则一类的方法再创造吗?没有模式的全像图会是怎样展现呢?”
              尽量详细的回答你的问题:首先,关于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你究竟用怎样的视角去看它?如果停留在第一阶段的视角来生活,那么生活中的人、事、物与我都是相分离的,是割裂的,当然我们的现在主流价值观的确如此,我们认为我们生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中,我们认为我们能把控的事物很少……但其实这种意识架构也只是长久以来形成的意识架构而已,这种意识架构本身是否值得怀疑?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我是宇宙的中一粒弱小的微尘吗?在书中前半部分的理论中有谈到关于量子物理学的研究,具体的理论我也不多述,你可以反复阅读,结论就是,其实我们所在的世界是由我的意识创造出来的。说白了就是,并不存在你我他,并不存在山河大地,这种不存在是指名词化的事物,我们以为真实不虚的世界,也许是非真非假(很绕很烧脑),是以波粒二象性的方式存在的,在当下瞬间显化,它以某种形态显示在你的世界,完全是因为你的意识。
              所谓的第二阶段的旅程,说白了就是扭转意识形态,从二元对立的世界观转变成一元论的意识范式,在转变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困惑这都正常,毕竟我们被洗脑了几十年(算上轮回的话,那就可能更久)。在第二阶段的人生游戏中,如果需要你去做计划,ok,去做,但是要清楚的知道,在全息图中发生的事物不是因为计划得来,而是大我的意识创造,但游戏剧本要求你去做计划,那就享受游戏中做计划的场景,享受按个当下而已。
              在第二阶段生活的铁律是:活在当下,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情绪剧烈产生波动的时候,就运用流程,但是一定要记住,流程并非机械的照本宣科,也非例行公事,在各种大大小小或激烈或沉闷的情绪里面隐藏着在第一阶段残留的“信念”,所有的信念都是背离你的“真我”的。记住你的大我也就是真正的你没有评判,是一种纯然的感受,它不去评判什么好什么坏,不去评判什么多什么少,允许一切发生,允许一切感受。当你产生评判和情绪的时候,一定要非常觉警,那里有你“小我”的模式,发现那个模式的当下,就释放掉它……其实就是流程的作用。
              第二阶段的的游戏不断深入,应该是这样的:不断发现“小我”的模式,不断瓦解这些模式,逐渐与真我“对标”,上次你说我举得例子不多,这次给你举个生活中的小案例,日常中的采购。我在第一阶段的生活中由于从小受金牛座老爸的影响,买东西非常注重“性价比”,有一些明明很喜欢的物品,但可能由于性价比不高连想都不想就放弃了,在之前的人生中我从来没有反思过这个模式,没觉得这是什么问题,但是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现买了很多所谓的性价比高的东西,但是并不是发自内心喜欢的,我无从知道我爸买了那么多他认为性价比高的东西是否能发自内心的喜悦,但这个模式确实困扰到我了,不能享受花钱的幸福感,超出性价比的事物,会滋生一种罪恶感。在第二阶段的人生游戏中,大我带领我发现了自己有某种内在信念,比如我认为“我不应买价格虚高的东西,那都是商家骗人的把戏”,“还不如等打折的时候再买,或者网上会有更便宜的”,“买贵的东西就是浪费,浪费可耻”,你看困扰我的其实是头脑中的这些念头,这些念头是来自由某种不易发现的信念,这些信念是真理吗?并不是!所以我现在购买日常所需的时候考虑会更加纯粹,我是否需要,我是否喜欢,它是否值得我花钱表示感谢这个令人喜悦的创造。没有了那些信念模式的纠缠,在这方面的生活反而更加纯粹美好了,我愿意付账去享受那些精美的值得的创造。
              当你的旧的信念模式收回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的人生剧本会不断的基于你现在的状态在调整,虽然你可能很难发现,但是如果你细心,总能发现端倪。所有的“可视化、法则”如果是基于小我的欲念,可能失败的概率会很高,因为小我也许是站在匮乏的角度去诉求丰盛,这悖游戏规则。当你与大我合一,你会发现创造和可视化基于的立场会不同了……
              当下之务:活在当下,领悟“我是谁”,用第二阶段的思维方式去面对人生,祝福你!


              IP属地:北京12楼2017-08-21 10:51
              收起回复
                @飓风的凤眼 问到“楼主,我想问运用流程收回能量,那种能量是什么能量,就是瓦解思想模式吗?感觉能量很抽象!不太理解!还有看了很多书,现在有点混乱了,请问你对于爱自己有什么看法”
                一点点回答你的问题哈:1、运用流程回收能量,那种能量是什么能量?就是瓦解思想模式吗?感觉很抽象。
                在第二阶段的视角看待世界是这样的:这个世界并不真实,如佛经上云: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有为法由心想生。也就是说,你以为真实不虚的客观世界,其实并不存在什么客观什么主观,一切都是意识的产物,一切都是无常充满变化的,这个世界如果你如如不动的去关照的话,无论发生什么,都能来去如空,都能不起心动念,然而我们还没有达到那种境界,我们还有第一级阶段的思维残留,我们还在评判事物什么对我们有利什么有害,所以所有的思维都来自其后的信念。运用流程的最佳时机是当信念带动情绪的时候,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楼主仍存在第一阶段的模式残留,非常讨厌车辆不让行人,当我走在斑马线上且是我的路权的时候有机动车飞也似地横冲而来,我就会生出一股非常非常巨大的怒气,升起这个怒气的当下,如果不被思维带着走,单纯的去感受那股气氛的能量的话,就是一股心头的能量团,在胸口处如小火苗一样蹭蹭的蹿,这个时候如果还在第一阶段的楼主,恨不得把车主拽下来理论,或者一直咒骂,头脑中会生出很多声音从个人素质发展到国民性,然而目前第二阶段的楼主,在遇到这种状况的时候,很快就能意识到这是第一阶段的残存模式创造的场景,让我意识到我还有很多对他人的评判,还有受害者情绪,在这个当下,我做的最多的大概就是:感受心中蹿起的小火苗,单纯的感受它,不管头脑中出现什么声音一概允许,但不被思维控制,当感受能量的时候,我对自己说,这是意识的产物,以及运用模式的台词,当然你不是为了说台词而说,而是去在那个当下感受当下,与大我合一。感受某种场景创造的精妙和神奇。
                2、还有看了很多书,现在有点混乱了
                学海无涯苦作舟,继续看继续体悟,多读经典。
                3、请问你对于爱自己有什么看法
                这需要从好几个维度去思考,首先“自我”是谁或者是什么?如果你看了我前些日子发的内容,一定会发现,我鼓励大家多去悟“我是谁”只有真正的悟到了,而不是仅仅知道而已,你悟到你是谁,你就能够更加广义的爱人爱己,不是那种伪善的慈悲,是一种源源不竭的爱。
                并不存在一个坚实的“我”,我不是我头脑中对自己的概念,我不是我的身体能看到摸到的驱壳,我不是别人眼中的印象,我是宏大秩序可以说宇宙梵天神意识等等(毕竟都是文字表达,文字不重要,重要的是背后的那个意思)的临在表达,我在当下出生幻灭,我每一刻都是崭新的,我不是我以为的那个渺小的我。然而由于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玩人性游戏,在第一阶段赋予了自己一种人格,每个人都有思维上的限制,当你真正悟到了“我是谁”,你就会生出一种慈悲的爱,爱那个自己以为的人格面具,爱那些还在第一阶段以苦为乐的芸芸众生。
                爱自己,就是允许接纳但不纵容~


                IP属地:北京14楼2017-08-22 09:57
                回复
                  @飓风的凤眼 《通往幸福的终极指南》这本书我当然也有,也从头到尾通读过两遍,两本书的内容都非常好,作者从各个面向和以为读者着想的角度深入浅出的阐述如何达到幸福。我个人觉得两本书并不冲突,看你处于怎样的阶段,哪本书的内容会更适合你。通过阅读沙因老师的书,我深切感觉到他是一位了悟了人生真相的开悟者,有慈悲的心,就像佛陀一样,他教授弟子佛法,会根据弟子的根器不同定制不同的法门给对方,《你值得12》和《通往幸福》两套书就像佛陀给弟子定制的课程一个道理。
                  我个人认为《你值得》更究竟,更通透,而《通往幸福》操作性更强,适合修炼程度还没有太深的朋友。你值得中阐述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按照作者介绍的体系去生活能能够达到“彻底解脱”可以说是“开悟”的境界,而《通往幸福》其实是对于《你值得》“主要流程”中关于融入情绪中心的展开解读。很多读者在没有读过《通往幸福》之前在看到《你值得》中关于流程的介绍关于融入情绪的步骤经常会感觉费解,不知道如何融入情绪,不知道如何不被头脑中的声音带着走(楼主刚接触这本书的时候经常无法完成流程,经常就被情绪 和头脑中的声音带走了),不知道如何纯然的融入身体中的那股能量,而刚好在《通往幸福》这本书中,作者详细的介绍了头脑机器和内心空间的能量的关系,所以当某种彩蛋发生的时候,你就能更好的借助《通往幸福》这本书的介绍方法更好的运用流程。
                  这两套方法不冲突,我建议你以《通往幸福》为工具更好的与《你值得》中的流程相结合,鉴定的走第二阶段的人生道路,会越来越开阔,感受力和内心的定力以及幸福感会越来越强烈的~
                  祝福你哈~


                  IP属地:北京16楼2017-08-29 09:28
                  收起回复
                    @自由的阿财 能感受到你这次的态度跟上次截然不同,但对于我来说,怎样你的都无碍我的欢喜(你也是我意识中的演员:))。回归正题哈,你说“楼主现在能否做到有意识地改变内在而改变外在,因为看到楼主说你值得最究竟但那朋友说你值得的理论看起来没错但没什么实用的效果,改变不了内在也改变不了外在,只是收集个理论,所以我好奇问这个,希望多点可以借鉴的东西”
                    你也谈到,你接触“灵性”时间不长,讲真,我不是很喜欢把人生分成所谓的类别再贴上标签,什么是物性的,什么是灵性的,什么身心灵的成长,但比起大道真理人的语言文字实在苍白无力,为了能更好的表达其背后的真理,只能用各种文字来表述,同理,各种修行各种法门各种修行之道最终都是指向同一个真理,佛陀曾说:一切法皆佛法,世间法也是佛法。你问楼主是否有意识的通过改变内在而使外在发生改变,通过你的问题发现,你还是在第一阶段的视角看待世界和人生(此处的第一级阶段是指《你值得》理论中的第一阶段),在第一阶段看世界是分裂的,认为世界是真实不虚的,我和世界是分离的,有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拿世界“无可奈何”,每个人都想要多一些自有、多一些安全感、多一些财富、多一些价值、多一些被爱和认同,这些想法的产生都是因为不知道“我是谁”。朋友,我已经不再通过有意识的改变内在而使得外在发生变化,因为我已经逐渐不再用第一阶段的思维范式来思考问题和面对人生,我知道一切都是我意识的产物,一切都与“感受相关”貌似再真实的外在,也依然是意识中的产物,你以为你看到的很客观的物体与你有物理上的距离,然而当下的一切场景都是意识的产物,不知道你是否看过《盗梦空间》,与其相似,是你的意识创造了一个貌似真实的场景,让你一直深陷其中无可自拔。所以楼主已经不再考虑刻意的去改变所谓的外在,因为并不存在什么内在和外在,是合一的混沌。我们每个人都一样,都是永恒的合一的意识(大我、梵天、神、宇宙、佛……),我们创造出一个角色来玩人性游戏,通过分裂来感受合一,通过受限来感受无限,通过匮乏来感受丰盛……你本质就是圆满,是一切。
                    说到心想事成的法则,你的朋友告诉你他得到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几乎学灵性人都懂的结论,就是你想发生什么,就成为它,相信你已经是你想成为的那个人了,事情随之水到渠成。其实他说的没错,现在的你就是因为你相信你自己是现在的自己,所以你过着现在的自己的人生,我们每个人都是创造大师,尽管也许你对现在的自己的生活有诸多不满,但现在生活的一切都是你自己显化的基于你的信念。
                    一切理论如果只是嘴上说说,那么它就没有什么价值,需要在生活中去修炼,发现自己内在的信念限制,擦除它,生活自然按照新版本的你展开。


                    IP属地:北京18楼2017-08-30 10:24
                    收起回复
                      @princess_JOJO _ :首先并不存在“小我”,而是我们以为有一个“我”,大我小我只是方便理解的词汇,大我小我是合一的。当我们处于第一阶段时以为的我就是小我,当我处在第二阶段一分一秒(活在当下)过生活时就是与大我合一。脑海里面喋喋不休的声音,往往来自于小我,基于过往对一些事物的理解和经验,而当你处于安静的状态类似于灵感似的声音也许是来自于大我,这个声音不会纠缠你,蛊惑你,给自己和别人贴标签……


                      IP属地:北京20楼2017-09-11 09:48
                      收起回复
                        @飓风的凤眼 快乐终极指南这本书说的感受内在空间,这里所谓的“内在空间”其实你可以理解为你脑海中的世界,内心的空间,闭上眼的想象,自己意识创造的情境……这些词汇只是帮助你理解,你不要陷入到词汇本身中,当你闭上眼睛体会时,你会发现你的内在空间是无极的,没有边界,没有上下左右,没有东西南北,甚至没有时间性。这个内在空间可以容纳一切,允许一切,承载一切。当情绪产生的时候,你能感受到内在空间的能量的波动,它在内在空间升腾、翻滚、燃烧,继而消失不见。无论“外界”正在上演着什么,之于你的一切感受都会发生在内在空间。
                        观察情绪和故事分离,感觉特别抽象
                        这里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吧,“老公独自一个人去看电影”看到这句话,你会生出怎样的情绪?其实不同的人看到会有不同的感受,前几日由于我跟老公都比较忙,闲暇时间总是凑不到一起,有一天晚上我准备睡了,给老公发微信问他何时回家,他回复消息是:“我在看电影”。我看到这几个字的当下,感觉自己气得要炸了,居然丢下我,一个人去看电影!!!而且是独自一个人去的吗?为什么连招呼都不打就自己跑去看电影了,我们曾经都一起去看的,为什么突然之间就变了,总感觉最近的关系好像怪怪的,现在跑去一个人看电影,绝对是我们的感情出现了裂痕!巴拉巴拉,头脑中出现了无数声音,同时能感觉到一股巨大的情绪能量在内在翻腾,觉得心口很闷,有什么东西不停的在搅动。通过这个例子你能看到什么是情绪能量,什么是故事情节。故事情节就是头脑根据固有的认识喋喋不休的声音,而情绪能量就是在那当下内在翻腾的各种感受。对当下有觉知的话,就能够把故事情节和内在情绪波动的能量分离来看,先不管头脑中编造的那些个受害者倾向,单纯的感受情绪能量的感受,去感受它,像巨浪一样翻滚、席卷……这个时候结合《值得》中的流程一起来运用,告诉自己一切都是假象,是意识创造的剧本……继而收回能量等。
                        不知道这个例子是否能帮助你?


                        IP属地:北京22楼2017-10-10 13:33
                        收起回复
                          @zhanghui_km 《你值得过更好的生活》的作者沙因,我认为是通透了的大师级人物,他知道生活在第一阶段的人(也就是完全没有悟道的人)的特点思维方式,他也知道开悟了的人的思维体系,难得的是,他建立了一套模型,为每一位渴望超越的人提供方法。
                          我的心得有几个:1、生实信,这个非常重要,佛陀也在跟他的弟子们不断强调“生实信”的重要性。这一点非常难,因为我们在人生的第一阶段始终接受的是二元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把一种思维范式完全转变成另一种,是非常难的。因此我就建议多读本书中的关于科学基础的论述,帮助建立另一种思维范式的根基。有一点怀疑和犹豫就是不信。
                          2、多问自己“我是谁”,看破头脑制造的小我的假象。
                          3、活在当下,“我”是幻象、时间是幻象,没有过去没有未来,只有当下一切可见与不可见的各种因缘的合和。
                          4、观察自己的头脑的思维惯性,观察自己内在存在的模式,所有的内在存在的模式都是虚幻的假象。


                          IP属地:北京25楼2017-10-18 15:08
                          回复
                            @飓风的凤眼 看到你写的在生活中的困惑,从第二阶段的视角上来看就是你目前陷入到了某种人生剧本中,陷入到自己对它的思绪判断中不可自拔。这是你的大我带领你找到你的某种模式的很好的机会,在这个剧情中你能找到自己在哪种模式上面投注了大量的能量。结合《你值得》和《终极指南》一起运用。在你感到纠结不安,头脑给你编制患得患失的剧本的时刻,你找机会让自己安静或者独处一会儿,感受自己的烦乱的情绪,注意:这个时候你的头脑里可能会有各种喋喋不休的声音,一会儿让你这样,一会儿又让你那样,可能会说应该酷一点不要那么在乎那个人,也可能会说做人应该nice一点,不要显得小气巴拉,等等等等,无论头脑在给你制造怎样的声音,这都是基于你现有的模式发出的,都别信,都放置一边——这就是《终极指南》中说的让故事情节和内在空间隔离,只注意你的内在空间的情绪能量,感受它的起伏,从强烈到微弱然后可能又一波强烈,尽情的去感受能量本身。感受一会儿之后对自己说:这一切都是意识编造的情节,都是虚幻的(注意这里,千万不要变成走过场,不要大而化之的随便跟自己哈拉而已,而是要结合零点场理论去思考)一切都是意识虚构的情节,我并不是之前自己认为的那个渺小的、依赖性强的自己,真正的我是宇宙意识的临在表达,是不生不灭的,是一切圆满和智慧的临在存有……(用你感觉最有力量的语言告诉自己真正的自己是谁。)这一步其实就是在对治你之前潜意识里认为的自己,你给自己的一切评判和标签都是狭隘的都是错误的,不要再继续暗示自己是一个怎样怎样的人。
                            真正的魅力不是选择你头脑中的planA或者planB,而是专注于当下的事情,解决它,然后不粘连,你一旦有了患得患失的想法,无论你选择哪一种方案,都是输,答案是跳出游戏规则本身。前段时间一直有个什么“鄙视链”讲的是在鄙视链上总有人找到所谓的优越感什么的,其实一旦想要去确认“优越感”时,这种想法本身就不高级,真正高级的态度是跳出所谓的比较,只专注当下的事情本身,而非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可能这个例子不是那么恰当。
                            你的问题在于重新认识自己,每天问自己——我是谁,我是我以为的我吗?我是别人以为的我吗?


                            IP属地:北京28楼2017-10-19 14:24
                            收起回复
                              @自由的阿财 我看到你在某层评论的这段话,想探讨一二。你说你在研究神经科学,我不质疑你的方向。因为我相信——殊途同归,各位先贤各位大师都是从不同的路径登顶的。我支持你研究下去。这里我想跟你探讨的是你说“我想显化100万,就得想办法让自己相信自己前已经到手了”,这句本身也没有问题,前提就是相信。但是我觉得应该再进一步挖掘一下动机,比如为什么想要显化一百万,这个动机可能是深层的未加分辨的一个细小的动机。这里我的理解可能有所偏颇,我只是从我的角度提出一个揣测:所有的想要显化什么,是基于一个信念——“我没有这个、我需要这个、我有了这个就能怎样怎样……”如果有了这样一个前提,其实还是在第一阶段的陷阱里面面打转。
                              因为:1、金钱的数字都是假象,都是限制了原本丰盛无极的“大我”;
                              2、所有的评判都是基于某只信念和模式,而所有的信念都是局限了大我的;
                              3、在全像图中的当下无论你有多少金额,能否认定原本的你本来就是丰盛的,而全像图中的影响都是伟大的创造
                              4、能否在每个当下都自我省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思维范式是停留在哪个阶段?
                              5、欣赏和感激大我任何临在的创造,都是那么完美、无懈可击。
                              6、我是谁?


                              IP属地:北京30楼2017-11-03 10:1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