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值得过更好的生活吧 关注:1,145贴子:10,040

回复:随意问随心答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的心儿宝贝:至于你最后提出的问题,你想做一份心仪的工作,我的建议听上去不那么灵性,那就是认真投简历,认真准备面试 ,如果能有很多offer,听从内心的指引去选择一个,然后认真面对手头的事物。活在响应模式中,生命的蓝图会逐渐为你展开。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IP属地:北京73楼2018-06-20 13:57
回复
    @我的心儿宝贝:
    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想要提醒你一定要注意的“流沙”,这个问题曾经出现在我自己身上很多年,那就是头脑拼命想要获取各种知识(这里指的是灵修方面),就是用知识来充实自己,感觉自己懂得了很多,想要自我感觉更良好,其实这是误区,记住指月亮的手指永远不是月亮本身。要真正的体悟,在生活中实修。
    现在回答你的问题:“是不是“无限存在”早已把“小我”的人生剧本已经写好了,并且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响应“无限存在的我”写的剧本而走?那如果这样,有的人犯罪也是因为大我给他们写的剧本必须要犯罪?”通过你问的这个问题,能看出你目前认识上的一个误区,那就是“无现存有”和“小我”的关系。大写加粗*3:并不存在所谓的“小我”,你就是无限存有本身,只是这个无限存有很调皮,对自己无限的能力无限的自信,所以创造出梦境一般的游乐场(全息能量场),祂想要体验人性游戏,想要体会各种情绪,体会喜怒哀乐,体验人生剧本,对祂来说经历什么都无所谓,都是伟大的创造,都是一种体验。你就是这个无限存有本有,ok?但是你的头脑习惯性的去限制了自己,以为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众生之一,其实你此刻经历的一切(重点),正是你在创造的,你是无限存有的临在表达,你不是你以为的这个肉身,严格意义上来说,你是你的肉身、你是当下经历着的一切的全部,都是你这个无限存有基于你目前的状态投射生成。所以你的问题的答案是:并不存在一个已经既定已然形成的剧本,而是你时时刻刻在谱写这个剧本,你编剧、导演、演员、灯光、道具、一切环境。如果一直沉沦在第一阶段,没有擦除自我的局限和已然固定形成的信念,那么可以说这个剧本基本上是固定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喜欢算命,并且认为算命很准的原因,基于他已经有的模式基本上是可以摸到他命运的脉络(即他会投射怎样的全像图),然而 ,如果你是转向第二阶段的思维范式,不断通过运用流程在擦除固定形成的内在模式(枷锁),其实你的命运(剧本)就是在随时随地改写,随时随地创造。你说有的人犯罪是因为剧本必须要他犯罪,其实这种表达不是很贴切,对于无限存有来说,并不存在所谓的好剧本和坏剧本,只有体验和感受,如果这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还没有机会走上第二阶段,一直在第一阶段沉沦的话,一切都可能发生,但无限存有就不那么焦虑,因为早晚,每一个无限存有都会找到回家的路,通过各种体验和经历,指引他来到第二阶段……
    2,“那如果都好了,是不是“小我”不能活出自己想要的?蛮难过的也有点失望,我觉得大我想体验不被束缚,应该让小我自己去活出想要的人生,而不是按照大我写的剧本走啊。”第二个问题是不是就相应的有了答案?不要被头脑蛊惑,不要去创造出所谓的大我 小我 真我 假我 ,反而容易在理解上出现障碍,记住,只有一个你,你就是无限存有的临在表达,只是此刻你忘记了你本来的身份。去寻找祂,与祂合一。


    IP属地:北京75楼2018-06-22 09:43
    回复
      这个帖子初衷是通过探讨,进一步修炼自己。
      我不评判任何人的程度,因为深知自己在这路上走得坎坷且有很多状况下会有退转。
      开悟需要实修,探讨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时候会变成了探讨方法、技巧、规则,其实书上的内容已经足够详实。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关于吸引力法则,有几句话想说,单纯表达欲而已,有缘的朋友看看罢了,不要造成挂碍
      吸引力法则本身是没有错的,这只是用文字起了个名字而已叫做“吸引力法则”,如果换一种表达方式就是,无时不刻你都在创造着自己的当下,并不是你吸引来的,而是你随时随地都在创造,你就是你的大我,当下所有的一切都是基于自己内在的模式正在创造。你的模式发生了变化,创造自然也会发生变化。
      但是如果小我没有悟到这一点,就会利用所谓的吸引力法则去满足小我的诉求,会不断地加强小我的身份,越来越远离真正的自己,或者说会在流沙里面打转一段时间。(这里不知道怎么表达会更清晰,文字的局限性很强,不同的人看到也许会有不同的理解吧)
      我无意给自己的小我增加什么开悟者的标签,也不是什么大神,并不享受各种称谓,也不是道德的楷模,仍然在某种境遇下会产生情绪,同时感受着善意和敌意(基于当前自我的模式),而这一切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真我的创造,不必去评判好坏,境遇来了去感受就好。
      从去年到今年,也发了不少帖,跟不少朋友探讨过,越发觉得能写的东西就那么多,说来说去变成了文字游戏。看一些评论,真的能在其中看到自己的影子。谢谢我的镜子们。
      镜花水月,月在哪里?
      去自己探寻。
      就此别过~


      IP属地:北京78楼2018-06-25 14:23
      收起回复
        @我的心儿宝贝:
        回答你这个问题之前,想要提醒你一定要注意的“流沙”,这个问题曾经出现在我自己身上很多年,那就是头脑拼命想要获取各种知识(这里指的是灵修方面),就是用知识来充实自己,感觉自己懂得了很多,想要自我感觉更良好,其实这是误区,记住指月亮的手指永远不是月亮本身。要真正的体悟,在生活中实修。
        现在回答你的问题:“是不是“无限存在”早已把“小我”的人生剧本已经写好了,并且我们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响应“无限存在的我”写的剧本而走?那如果这样,有的人犯罪也是因为大我给他们写的剧本必须要犯罪?”通过你问的这个问题,能看出你目前认识上的一个误区,那就是“无现存有”和“小我”的关系。大写加粗*3:并不存在所谓的“小我”,你就是无限存有本身,只是这个无限存有很调皮,对自己无限的能力无限的自信,所以创造出梦境一般的游乐场(全息能量场),祂想要体验人性游戏,想要体会各种情绪,体会喜怒哀乐,体验人生剧本,对祂来说经历什么都无所谓,都是伟大的创造,都是一种体验。你就是这个无限存有本有,ok?但是你的头脑习惯性的去限制了自己,以为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众生之一,其实你此刻经历的一切(重点),正是你在创造的,你是无限存有的临在表达,你不是你以为的这个肉身,严格意义上来说,你是你的肉身、你是当下经历着的一切的全部,都是你这个无限存有基于你目前的状态投射生成。所以你的问题的答案是:并不存在一个已经既定已然形成的剧本,而是你时时刻刻在谱写这个剧本,你编剧、导演、演员、灯光、道具、一切环境。如果一直沉沦在第一阶段,没有擦除自我的局限和已然固定形成的信念,那么可以说这个剧本基本上是固定的,这就是为什么有人喜欢算命,并且认为算命很准的原因,基于他已经有的模式基本上是可以摸到他命运的脉络(即他会投射怎样的全像图),然而 ,如果你是转向第二阶段的思维范式,不断通过运用流程在擦除固定形成的内在模式(枷锁),其实你的命运(剧本)就是在随时随地改写,随时随地创造。你说有的人犯罪是因为剧本必须要他犯罪,其实这种表达不是很贴切,对于无限存有来说,并不存在所谓的好剧本和坏剧本,只有体验和感受,如果这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还没有机会走上第二阶段,一直在第一阶段沉沦的话,一切都可能发生,但无限存有就不那么焦虑,因为早晚,每一个无限存有都会找到回家的路,通过各种体验和经历,指引他来到第二阶段……
        2,“那如果都好了,是不是“小我”不能活出自己想要的?蛮难过的也有点失望,我觉得大我想体验不被束缚,应该让小我自己去活出想要的人生,而不是按照大我写的剧本走啊。”第二个问题是不是就相应的有了答案?不要被头脑蛊惑,不要去创造出所谓的大我 小我 真我 假我 ,反而容易在理解上出现障碍,记住,只有一个你,你就是无限存有的临在表达,只是此刻你忘记了你本来的身份。去寻找祂,与祂合一。


        IP属地:北京80楼2018-06-26 16:15
        收起回复
          好久不见 我回来看看 大家都好吧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86楼2019-06-24 22:05
          回复
            好久不见 都好吗?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87楼2019-06-24 22:08
            收起回复
              @cenyia7
              我有看到您的帖子,也一直挂在心上,无奈我的“全息图”中的各类场景,牵绊太多,一直没有时间长篇大论回复您。
              想到哪就说到哪吧,不一定有帮助,但也许能提供一些别的视角。
              全息图中,没有任何“真相”,全是游戏,不存在什么更高尚什么更卑劣,也许听起来很毁三观,但这就是“解构”的过程,必须推翻“我”在第一阶段的思维范式,允许当下一切的发生,既然存在,便让它存在,但,游戏中的“你”依然可以选择在游戏中的玩法,不评判。比如对于沙因老师态度,我一直认为他是我修行路上的领路人,是真正给我指向明月的手指,但是我只是读他的书而已,他的任何体验营,学习课程什么的,一律没有参加过,他的教学方式以及开课方式,我并不关心,也不想评判,没有这个内心的推力,也就不去挂碍,所有表象的背后的事物,也许有我暂未领悟的“真谛”,用已经存在的价值观去评判世界,只会加深自己的“所知障”,无助于瓦解残存的不易发现的“模式”,我们既然选择这条路,必然要在这条路上不断的“解构”自我。
              例如有位大哲说过(忘记具体谁),来世他要做到最肮脏的地方去,比如做妓女、黑手党、监狱的犯人……用我们第一阶段的价值观来看,这些人都是我们所不齿的,尽管不齿,不代表生活在这些阶层的人中没有“开悟的大师”,真正的开悟,与你拥有什么、什么身份都没有关系,看你追求的是什么?
              沙因在第三本书中讲到了真正的幸福,其实每个人都已拥有,在当下,在你的内在模式产生的念头中开悟,你便在那个念头中开悟了,不存在一劳永逸的开悟,真正的幸福的背后是一颗清明的心,当你被念头绑架,你就不是幸福的,包括我自己,依然、依然、依然还在大量的残存模式中打转,虽然也在无数个当下感受了清明,但我知道,道阻且长。
              加油!每个当下都是你自己创造的无与伦比的完美场景。无论你在所谓的不堪中还是骄傲中。


              IP属地:北京95楼2020-05-20 17:56
              回复
                @是猪就会飞
                这个问题其实挺难回答的,很难用文字描述,在好几层逻辑中缠绕。
                我先来问你一个问题,假如你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一切场景都十分逼真,你在梦里的场景中有另一个身份,有梦中的朋友,你问他们,你们是真实的嘛?他们回复你:我是真实存在的。
                当你梦醒来的时候,你问问自己,梦中的什么是真实的?包括梦中的自己真实吗?
                好吧,你可能会说我举的例子只是一个梦,而你问的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是这个三维空间。而我问你,你怎么知道我们所在的这个实像空间不是一个梦?梦中的一切向你表达ta的真实性,就一定真实吗?
                太绕了对不对?也太难了。仿佛我们都被时间和空间的枷锁封了印。
                如果,你真的打算走上“第二阶段”的旅程,就必要、必须不断擦除“自我”的模式,头脑的模式,质疑第一阶段的思维范式。
                去经历这个过程: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说了半天,感觉还是在大谈理论,云山雾绕。其实这也真的是我所不齿,已经懒得看的那些文字游戏,所以一度远离贴吧,避免自己给自己贴上一个“人师”的标签。
                真正的修炼,不是在理论中打转,不是为了满足好奇的大脑,也不是为了追求某种身份,更不是为了得到什么。
                而是回归当下,把你学到的东西真正去应用,去“解构”自我,而不是被自我的模式以及头脑中的声音牵着鼻子走。
                有几个关键词,时刻提醒自己:
                1、活在当下,当下是“原点”、是“奇点”
                2、活在响应模式中,物来则应,过去不留。物来怎么应?产生了情绪的当下,你怎么处理的?是否将头脑中出现的戏码与情绪的能量起伏隔离开,不被头脑模式带走,只是感受允许能量的流动。
                3、问“我是谁”?不断的追问。直到你真正的(不是头脑应用概念)从内在深处领悟到:你是十方一切、你所在时空一切、宇宙万物一切的临在表达。在当下新生,在当下灭亡。——语言实在是太受局限,一旦用文字表达出的东西,就已经被限制。
                所以,去追求明月,而不是指向明月的手指吧!


                IP属地:北京96楼2020-05-21 11:37
                收起回复
                  cenyia7
                  谢谢你的认可,和你长篇的独白似的的文章。
                  我想跟你聊点什么,不知道能不能帮你做决定,我只是觉得任何人都不能帮自己做决定。一切都是自己的“全息影像”。我只是想让你知道,在这个游戏场,没有什么“对错”,一切都是游戏,也不要着急,因为我们不是“我们以为的只有这短暂的一生”。时间、金钱、做什么都不是问题。
                  问题是:此时,我们让我们自己忘记真正的身份,来到这个我们以为的物质世界是来做什么的呢?
                  我是谁?请用心去体悟,而不是头脑去认知。
                  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自己的投影,每一刻的投影的相续相。所以不存在内在、外在、不存在物质的、灵性的。
                  洗碗、打扫家务是灵性的,你有没有感受到水流在手上的质感?你有没有感受擦拭尘土后看到的家具或者某种摆设的焕然一新的质感,有没有心注入在此时此刻去感受?
                  做PPT是灵性的,忘记自己赶时间,忘记自己只是为了交付这个case,而是真正的融入到你手头正在做的工作,选择合适的配色、恰当的语句,感受手指敲击键盘,只为自己内心的肯定。
                  有钱是灵性的,金钱能让你有更多的机会尝试不同的体验,这种体验是一种感受,而不是给小我贴上“富有”的标签,(只有自己内心足够诚实,才能去分辨)
                  没钱是灵性的,马上要还的信用卡账单,带给你什么感受?让你做什么样的决定?无论怎样的决定,都没有对错,接下来的画卷的展开,仍然会给你带来一系列的内心感受。
                  生活在响应模式中,就是活在当下,响应自己的每一个决定,无论是洗完、扫地、或者遛狗喂猫陪孩子,这一切看上去稀松平常,但是他们都是零星的,是你的人生画面,是基于你目前的能量状态自己为自己投射的影像。
                  所有的投射都是基于你目前的信念状态。
                  你有没有去领悟你的生活的真谛?所有经历的一切的深刻用意?
                  你有没有被自己的信念系统去束缚?有没有因为所有的一切,不断的催眠自己?还是解构自己?
                  你所经历的一切人生剧本,都是伟大的创造,精致的课程。
                  不要彷徨未来会怎样,你内在的能量和信念系统变化了,投射的影像自然会发生变化。
                  一切的关键,是“此刻、当下” 你能不能真正的去感受,活在这个世间而又不属于这里。感受内在的能量涌动,而不被头脑中的信念绑架,质疑每一个念头。
                  所有一切伟大的老师,包括沙因老师,他们都在用各种方式带我们走向更深的体悟。
                  深得我心的是:
                  真正的快乐,真正的幸福,不是所谓的没有痛苦,只有快乐。用我的语言总结:
                  当下发生的一切感受,无论用文字怎么定义:“痛苦、纠结、焦虑、平静、快乐、兴奋、喜悦、悲伤……” 在你的内在(心口的位置)都有相应的感受,有时绞痛、有时是撕扯、有时是稠密的能量、有时是轻盈的舒畅……它们都是感受,单纯的去感受它们,这一切感受的合集,——就是幸福。
                  而头脑中的评判,不必相信,不必纠缠,它只是来自你的某个未经质疑的信念系统,不是真相,任他来去,对他笑笑,谢谢自己,原来曾经是这样看待世界的,而这不是真相。
                  真相是:你就是你的世界。


                  IP属地:北京109楼2020-10-17 18:52
                  收起回复
                    @开心就好一直
                    能在这里用文字交流,请更多的去体会文字背后的信息,而不是文字本身。因为我深刻的感受到文字的局限性,但是“真理”、“道”去领悟、去体会还是需要通过文字。
                    “请问这本书到底是表达什么情况呢?”这是一本在“幻像”生活中揭露真相的书。作者不断的在“破”,破我们的执迷,破我们的二元认知,破我们已经根深蒂固的唯物主义意识形态。
                    所谓的“人生第一阶段”,就是从我们出生,到长大到上学到工作,世俗间生活的一切,我们深信牛顿定律,我们深信唯物主义,我们认为世界是世界,你是你,我是我。我们孤独又与世界割裂,我们认为这个世界的一切除了自己都是客体,我们追求成功、追求物质、追求幸福,从来没有质疑过自己的思维方式,意识形态的根基是否正确。我们过着自认为清明或不清明的人生,生老病死……
                    所谓的“人生第二阶段”,就是在第一阶段的意识形态过活的过程中,总认为哪里不对劲,思考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与世界的关系?我真的如此弱小,无助,孤立无援吗?我来到这个世界意义是什么?一些列的问号在你心里萦绕不去,午夜梦回你会思考,你会发问,各种机缘巧合你接触到了宗教的典籍,或者某个公众号,或者某本书,其实无非是为了解答心中的困惑,终于,在你人生的某个阶段,你遇到了它《你值得过更好的生活》,一本乍读令人困惑的书,但是却又在你心头挥之不去,想要读懂,有一种魔力觉得它说的是对的,但是为什么跟自己成长以来所学的任何知识都一样呢?你该相信谁?一读再读,反复探索,开始了解量子物理,薛定谔的猫,佛经,道家思想,或者真主、基督,你会发现,为什么那么多的交集?那么多的信息都与这本书高度契合?
                    终于,你愿意放下自己过往的知见(这很难,需要时间),按照新的思维范式来看待生活,看待人生剧本,自己的思维方式、意识形态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于是,恭喜你,来到了第二阶段。
                    您说“我没有感受到一些引发思考的共鸣。”这里我想说,请让自己的头脑放过自己,少些思考,多些感受(除了工作学些或技术类应用,需要将头脑作为工具时)。头脑容易被自己的内在模式绑架,头脑中的声音未必是真理,允许存在,但是不要被它带走。也许你需要的不是寻找一些头脑已有知见的共鸣,而是需要碰撞,发生不适感,去松动自己一些未经审阅的信念和知见。
                    加油哈。多读,少想。


                    IP属地:北京112楼2020-12-09 15:52
                    回复
                      @aGGWQE3
                      “你好,答主,看完您的所有回复,除了赞美你,没有其他。”
                      感谢您的赞美,但我深知那是您看到的在答题的片段的我,那并不是“我”。是您善于发现“美之光”,而刚好瞥见”我“。
                      “第二个问题:“我用流程时间不长,想问一下,有时候再用流程的时候,总感觉进入不到状态,感觉有时候更多的是走过场。这样的情况,是否是因为流程走的太少,还是没信心导致?还是状态不好引起的呢。感谢。”
                      这个问题,我试着回答您,但不一定符合您的场景,只是从我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进行描述,仅供参考哈。
                      你在什么情况下会应用流程?问自己的内心,出发点是什么?
                      是为了赶走令人不舒心的情绪感受?还是为了寻找真相?
                      说实话,这两种目的我都曾有过,甚至很多时候在情绪的当下既忘了对治情绪又忘了发现真相,就是在“幻象”中沉沦而已。
                      某种场景的发生会给你带来不同的情绪(能量)感受,有时像风暴沉痛又剧烈,在胸口的位置有非常密集的能量,让你非常容易识别它;有时在另外的场景下,带给你的低频的不密集却持续的闷。这种能量感受其实很隐蔽,你甚至很难识别它,它就始终在你左右,挥之不去。
                      以上两种只是举例,类似这种容易识别或者难以识别的情绪能量有很多,但,无论如何,一定是你捕捉到了它。
                      在你捕捉到它的这一刻,你有两个选择:1、我想要让自己舒服一些;2、我想利用这个情绪体验去挖掘更深一步的真相。
                      这两种需求的背后的驱动机制是不一样的,无论是哪种都无需逼迫自己。我自己其实很多时候出发点只不过就是不想难过而已。
                      这个时候,我所做的其实并不是完整的流程(我个人感觉与您提问的情况差不多),我是感受到了情绪的能量,我注意到了自己内心的起伏,感受到了呼吸的不均匀,我会试着与这种能量相处一会儿,陪伴它,允许它。你会发现没一会儿,这个能量它溜走了……,没有那么难过了,没有那么闷了,我也就再一次一头扎入“全息幻想”中去了。
                      其实这种方式,只是暂且地与情绪能量做了一个小游戏罢了,并不究竟,也没有利用这个场景来一次深刻地“思辨”,让自己意识之光更加明亮一些。
                      我不知道这种形式算不算您所描述的“走过场”。
                      而真正的完整的,能够向“觉醒“更近一步的方式就是利用好生命中的每一次功课(但不刻意,不要给自己增加焦虑紧张感)。
                      在应用“流程“之前,最重要的是生”实信“,《你值得》这本书,作者在介绍流程之前用了大量篇幅在阐述”真相“,你与世界的关系,你是谁,等等,这些理论你看了对吧?那你懂了吗?那你信了吗?那你能按此行动吗?——btw,流程便是按此行动。
                      王阳明先生说,知行合一,如果不能行,便是不知。
                      各种流程、迷你流程等等,其实就是利用生活中的场景一遍遍、一遍遍地让你从一种意识范畴跳脱到另一种意识范畴地过程。如果你没有放下过去的二元世界观,你确实真的就是走走过场而已。
                      没有一劳永逸的开悟,也不是以为看完一遍书就懂了,懂了就解决一切问题。应用流程就像一个锚,让你不断地提醒你自己是谁,真相是什么,让你牢牢地抓住你应该认定的锚点。
                      流程看似便捷,但是它背后需要大量的时间去弄懂真相,首先从原理上弄懂,然后再在日常生活的场景中去体悟,活出真相。
                      这不易,亲爱的不急,对自己慈悲。


                      IP属地:北京115楼2021-06-28 14:40
                      回复
                        @prey2016 您好试着回答您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可能就一并回答了。
                        “很少能找到情绪下面的信念“,看是哪种情绪,你来到这个二元世界玩耍,会带着一些原始”人设“,有些人是属于情绪剧烈起伏,波动非常强烈的(比如我自己),有些人是属于天生比较淡然的,而且能够跟自己的剧情较为和谐的相处,一直以来并没有觉得哪里不对劲。Anyway,其实无论是哪种,生而为人,在这个二元世界玩耍必然、一定、肯定会带着很多“知见”,但这些知见并不一定是要擦除的,也许时机未到,剧情暂时没有这个需要。
                        情绪是怎么产生的呢?这个不同的角色会有不同的体验。我只能从我个人角色的经验给您参考。
                        一种情况是:是淡淡的情绪,比如淡淡的忧伤感、淡淡的闷、淡淡地低落、淡淡的伤痛……,这种情绪下,我是可以感受到自己情绪能量的,确实很难发现这种情绪背后的信念。尤其是情绪的当下手头还有事务要处理,我甚至很多时候是忘记处理情绪的,但是还有一种情况,就是绝对的安静、绝对的不被打扰的时候,这种情绪会带给我一种静谧——闭上眼睛,只是静静的靠坐在座位上,感受淡淡的能量的波动,感受着作为载体的自己与这种能量融为一体,头脑空了,然后这种能量变得越来越轻微、越来越轻微、万物静寂,你与临在融为一体了,有那么一刻,哪怕片刻,你似乎融化了,与当下的万事万物融为一体,并不存在一个孑然独立的你。当然这种情境是非常难得的体验,也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对峙“自我”的机会,指向一个信念“我”,是一个很好的冥想“我是谁”的机会,这里我就不过多的去描述,不然又容易落入文字象中。
                        还有一种情况是:剧烈的情绪,比如愤怒、怨恨、委屈、悲伤……,这种情绪的发生,我能够感受到胸口强烈的起伏,那种能量呼啸而来,带着杀伤力,有时候令我很难招架。这种情绪发生的当下,在我能够捕捉它时,立马就去感受它。先感受、后捕捉信念。事后,我发现信念往往是:
                        1、对方不可以这样对我
                        2、我遭受了不公平的待遇
                        3、我被世界遗弃了
                        4、我不认同xx的观点
                        ……,类似这样的信念,让我在我的知见里去评判,而这个知见是狭隘信念啊,是多么的根深蒂固啊!让“我”陷入到二元知见里不可自拔。所有的问题又指向了“我”,我到底是谁?从内心深处去体悟“我是宇宙智慧、我是当下万事万物的临在的表达”,这不是一句空话啊,这个“证悟“不是一句空话、一句口号,而是在境遇里去得道。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到真相,活出真相,但是在活出真相的过程中是需要阶段的,不断地去领悟、去证得。急也没用,不如淡然。所以情绪来了,只是去感受它,允许它来允许它走,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进步了,正如你说并不一定要找到它背后带着怎样的故事,但是如果,有某个机会的当下,让你看到了情绪的产生,也许是基于“自我“的傲慢和偏见,就请别放过这个机会,向内扎的更深些吧。


                        IP属地:北京117楼2021-06-29 14:59
                        回复
                          @prey2016
                          “另外我又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判断自己已经完全擦除限制性信念,这个标准是什么呢?
                          举例,比如”对方不可以这样对我“这个信念,就是当故事情节发生的时候,我会特别不舒服,情绪有很大起伏,但是当我运用流程擦除这个信念(可能不是一次,而是很多次,很长时间),当同样的故事发生时,我不再有任何感觉,就是彻底消除了这个信念,这样理解对吗?”
                          这个问题看似是个简单的yes or no 的问题,但是我不想简单的回答。想从几个概念开始谈谈。但请一定要记得,用心去体悟,不要纠结与文字本身,因为文字相的局限太深太深了,容易沦为头脑把玩的知识,头脑认为看到了就是懂了,就是悟道了,其实远非如此。
                          先说真相:
                          你是谁?真正的你不是你的姓名,不是你的工作、不是你的性别、不是你的拥有、不是你的过往、不是别人评价下的你,甚至不是你头脑中给自己的评价。你是纯然的意识本身,你是这、是那、是远、是近,是当下正在发生又幻灭的一切。即刻生、即可灭。你是造物主(神、宇宙力量、道、合一……)的临在表达。过去、当下、将来均不存在,相续相而已,你本自具足,圆满,不存在渺小的、缺失的、破碎的你。你本来就应该坦然地、专注地、充满觉知地度过每时每刻,不定义一切,也不被一切定义,就剩下纯然地感受,当你连感受都没有了,你就是成为了“一“。
                          以上是本然的“我“,在某个当下,你可以瞥见,但却不能持续的体验。为什么?因为你就是要忘记那一切,只身奋勇的来到这个扑朔迷离的世界玩游戏啊,玩到彻彻底底、不亦乐乎,忘记了自己真实的身份,直到有一天,越来越觉得哪里不对劲,就像楚门世界里的楚门,总觉得似乎不是那样的,你开始寻觅,反思,找到出口,找到真相。
                          再说故事情节里的你的头脑,头脑是什么?头脑是最简单的工具,是一个载体,是一个接收器,转化器,它把波段信号,解码为:色、声、香、味、触、法,它把世界物化,把纯然的
                          一“解构,给他们贴上标签,定义,文字,一点点切碎整体。头脑本来是就是个“器具”,真正主宰它的应该是真正的你,让它定向地去学习、去思考、该安静时安静,该活跃的时候活跃,但是、但是,头脑没有被很好的驯化,反而因为他的“思考”本质,和学习事物的惯性,当起了主人,它让你以为“它”就是你。它喜欢评判、分析、幻想、按照习气的惯性带你东拉西扯,还善于伪装,善于说服、编造自洽的逻辑,让你无可辩驳的以为,你就是它,它就是你。
                          到底是什么在操纵头脑?头脑它本来就是个工具呀,其实是潜意识是背后大佬。潜意识的构成,我不展开说明,因为我没有那么专业,但是可以这样理解潜意识:就是未经省察的观念全都装入了潜意识,我们自己如果反思、省察,就是在合适的场景里把潜意识里的观念一一拿出来好好看看,好好对峙一下,到底有多偏见!而情绪就是信使,就是信号,链接你与潜意识之间的桥梁。潜意识在利用头脑,不断地催眠你,让你画地为牢,吞噬你的觉知和专注,浑浑噩噩的过第一阶段。
                          以上我厘清了几个观念,现在回到问题,剧烈或轻微的情绪背后可以说都有着未经省察的在潜意识中的“信念”,比如“我是受害者”、“我人微言轻”、“xx就是个混球”、“人心险恶、世态炎凉“……等等,太多太多了,这些新年都值得你摆开了揉碎了仔细去思考。回归到本质去思考,如果你是“纯然的意识本身,你是这、是那、是远、是近,是当下正在发生又幻灭的一切”,那么与你拎出来的潜意识的信念对比,哪个是真相之光?也许潜意识中关于某个根深蒂固的信念就会消除了,同样的情境,过去让你剧烈的情绪起伏的事情,再发生时,也许你脑子里没有任何念头,也许会出现念头,但是你能轻易的看到它,但是不被它绑架了,甚至感觉到自己在对它微笑,对它say bye。
                          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保持一颗开放的、宁静的、觉知的、省察的、警觉的心呐!否则潜意识和头脑太狡猾,就轻易的划走了。故事情节又太诱人,不知不觉就又沉沦下去了。
                          以上共勉,以上全是知见,看完就请放下它,去体悟吧,而不是让头脑感觉很好,伪装成一个开悟大师的样子。


                          IP属地:北京119楼2021-06-30 14:43
                          收起回复
                            回复 angelbingo0608 :老师,你当时怎么破的金钱模式?期待分享
                            讲真,我不是很情愿回答类似这样的问题。因为太绕太吊诡,你翻之前的帖子,曾经被一些朋友强烈质疑、如果在文字里打转实在没有什么意思。
                            首先,我先立场鲜明的声明,对于我来说,(这个“我”是游戏场中的我,是沉沦迷失已久的我)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回归于一,是与真我和一,活出生命的真相,无所住而生其心…
                            我这个帖子从头到尾没有声明标榜过要怎么怎么做就能够解决金钱问题,因为金钱问题并不是根本的问题。追逐金钱、身份、名望、更优越的人设那统统是第一阶段,还在游戏场沉迷游戏的自我的需求。因为他把这一切当真。把舞台当真、把小我的安全感当真、把在众人眼里的身份当真、把故事情节当真,把颠倒的梦想当真。
                            不知道您是否读过沙因老师的第三本书《快乐的终极指南》,在书中他谈到过,在他达到彻底解脱点之后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后来他离了婚、生意又陷入赤字。但是尽管如此,他仍然找到了幸福的真谛。
                            所以我不知道您到底追寻的是什么?这个只有您自己内心给您答案,如果只是第一阶段是沉迷其中的金钱游戏,请相信我,这没有什么不好,没有什么高级、低级,就是当前阶段的需求而已,那么勇敢去追!但究竟怎么追我并不能给出简洁高效的解决方案。(看到这里,很多头脑要急了,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修行都是耍流氓!)只能一声叹息。
                            对于我当前的思维范式来说,我知道我是谁,你是谁。你我都是在各自游戏场里的孤独玩耍的灵魂。我们知道自己无论正在游戏场里经历着怎样的剧情,自己都是圆满的、丰盛的、安全无虞的。幻化出当下的一切,幻化出一个身份。经由这个身份去感受人性的一切情绪。重点来了,这一切情绪,你有没有认真感受?这一切情绪的合集,即为真幸福。对于真正的你我来说,金钱不是问题、时间不是问题、故事情节不是问题、因为生而圆满!
                            写到这,我觉得不可以再多说什么了。用心去理解,而不是头脑。头脑往往是浮躁的、求快的、立刻现在就要解决它以为存在的问题!然而一切都是无常的幻象而已呀!以境为镜。共勉。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22楼2021-07-04 09:41
                            收起回复
                              关于修行的一点小感悟
                              朋友们,很久不见了,很久没有来这个帖子更新,非常任性,换了新手机,但并没有装“贴吧”app,突然有一些小感悟想要表达,权且表达,有缘,你们会看到。
                              最近对于“修行”有了一些新的感悟。首先,什么是修行?无论什么法门,无论什么派别,无论是否有传承,还是自己从四面八方的资料收集然后自学,希望能够获得心灵的成长和感悟甚至达到“开悟“的境界,我认为都是修行。那么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呢?是生活太难、太苦?对生命有太多的困惑?还是遇到了太多伤害?……希望通过修行获得解脱,这也许是许多人走上修行道路的原因,包括我自己。
                              这里有一个大大的陷阱和流沙。也许我们越修,越精进,会无形中给自己增加了一个厚厚的,甚至融入身体的壳。“我”懂了那么多修行的方法和工具——冥想、呼吸、打坐,释放、臣服、……,当生活的图景向我展开,我感受到压力、痛苦、焦虑的时候,我会运用各种各样的在那个当下适合的修行工具。的确,我释放情绪比以往要快得多,没多一会儿,我感受到了平安、平静甚至喜悦感。是否似曾相识?
                              这一切,无非是小我自娱自乐的把戏罢了。小我多么的狡诈。ta善于伪装呢!伪装成一个精进的修行人,它谦虚、好学、不怕吃苦、热心、慈悲善待众生。但是,请注意,这也许就是我们的小我觉得“舒服”的把戏罢了。一个“修行人”的人设。每天做出修行的样子,热衷于讨论各种修行法门,热衷于一切善举。这无非就是“小我”的修行游戏,增加一种“积极”的人设而已,并不比“不修行”的人高级到哪里呢。
                              不要被小我利用,徒增小我厚重的壳。
                              修行的真正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平安、喜悦,甚至不是为了开悟。因为你无论修行与否,你都是真相本身。既然是幻想,那它压根就不存在。“慈悲的、喜悦的修行人”的人设也压根不存在。
                              修行不是为了消弭痛苦,痛苦是因为我们把幻象当真(这句话说的很轻飘飘,有点像口号,但是破幻才是功课本身),我们修行视角应该从化解痛苦,获得喜悦,转为——破幻,破除小我。


                              IP属地:北京124楼2022-01-17 11: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