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y2016“另外我又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判断自己已经完全擦除限制性信念,这个标准是什么呢?
举例,比如”对方不可以这样对我“这个信念,就是当故事情节发生的时候,我会特别不舒服,情绪有很大起伏,但是当我运用流程擦除这个信念(可能不是一次,而是很多次,很长时间),当同样的故事发生时,我不再有任何感觉,就是彻底消除了这个信念,这样理解对吗?”
这个问题看似是个简单的yes or no 的问题,但是我不想简单的回答。想从几个概念开始谈谈。但请一定要记得,用心去体悟,不要纠结与文字本身,因为文字相的局限太深太深了,容易沦为头脑把玩的知识,头脑认为看到了就是懂了,就是悟道了,其实远非如此。
先说真相:
你是谁?真正的你不是你的姓名,不是你的工作、不是你的性别、不是你的拥有、不是你的过往、不是别人评价下的你,甚至不是你头脑中给自己的评价。你是纯然的意识本身,你是这、是那、是远、是近,是当下正在发生又幻灭的一切。即刻生、即可灭。你是造物主(神、宇宙力量、道、合一……)的临在表达。过去、当下、将来均不存在,相续相而已,你本自具足,圆满,不存在渺小的、缺失的、破碎的你。你本来就应该坦然地、专注地、充满觉知地度过每时每刻,不定义一切,也不被一切定义,就剩下纯然地感受,当你连感受都没有了,你就是成为了“一“。
以上是本然的“我“,在某个当下,你可以瞥见,但却不能持续的体验。为什么?因为你就是要忘记那一切,只身奋勇的来到这个扑朔迷离的世界玩游戏啊,玩到彻彻底底、不亦乐乎,忘记了自己真实的身份,直到有一天,越来越觉得哪里不对劲,就像楚门世界里的楚门,总觉得似乎不是那样的,你开始寻觅,反思,找到出口,找到真相。
再说故事情节里的你的头脑,头脑是什么?头脑是最简单的工具,是一个载体,是一个接收器,转化器,它把波段信号,解码为:色、声、香、味、触、法,它把世界物化,把纯然的
一“解构,给他们贴上标签,定义,文字,一点点切碎整体。头脑本来是就是个“器具”,真正主宰它的应该是真正的你,让它定向地去学习、去思考、该安静时安静,该活跃的时候活跃,但是、但是,头脑没有被很好的驯化,反而因为他的“思考”本质,和学习事物的惯性,当起了主人,它让你以为“它”就是你。它喜欢评判、分析、幻想、按照习气的惯性带你东拉西扯,还善于伪装,善于说服、编造自洽的逻辑,让你无可辩驳的以为,你就是它,它就是你。
到底是什么在操纵头脑?头脑它本来就是个工具呀,其实是潜意识是背后大佬。潜意识的构成,我不展开说明,因为我没有那么专业,但是可以这样理解潜意识:就是未经省察的观念全都装入了潜意识,我们自己如果反思、省察,就是在合适的场景里把潜意识里的观念一一拿出来好好看看,好好对峙一下,到底有多偏见!而情绪就是信使,就是信号,链接你与潜意识之间的桥梁。潜意识在利用头脑,不断地催眠你,让你画地为牢,吞噬你的觉知和专注,浑浑噩噩的过第一阶段。
以上我厘清了几个观念,现在回到问题,剧烈或轻微的情绪背后可以说都有着未经省察的在潜意识中的“信念”,比如“我是受害者”、“我人微言轻”、“xx就是个混球”、“人心险恶、世态炎凉“……等等,太多太多了,这些新年都值得你摆开了揉碎了仔细去思考。回归到本质去思考,如果你是“纯然的意识本身,你是这、是那、是远、是近,是当下正在发生又幻灭的一切”,那么与你拎出来的潜意识的信念对比,哪个是真相之光?也许潜意识中关于某个根深蒂固的信念就会消除了,同样的情境,过去让你剧烈的情绪起伏的事情,再发生时,也许你脑子里没有任何念头,也许会出现念头,但是你能轻易的看到它,但是不被它绑架了,甚至感觉到自己在对它微笑,对它say bye。
任重而道远,我们要保持一颗开放的、宁静的、觉知的、省察的、警觉的心呐!否则潜意识和头脑太狡猾,就轻易的划走了。故事情节又太诱人,不知不觉就又沉沦下去了。
以上共勉,以上全是知见,看完就请放下它,去体悟吧,而不是让头脑感觉很好,伪装成一个开悟大师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