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央视二套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了《核雕:凋零的市场》,不少朋友看了之后唏嘘不已。核雕,真的凋零了吗?这门在十年前异军突起的艺术行业真的后继乏力了吗?但是根据火柴的了解,纯手工核雕才真正开始兴起, ...
6月12**,央视二套经济半小时栏目播出了《核雕:凋零的市场》,不少朋友看了之后唏嘘不已。核雕,真的凋零了吗?这门在十年前异军突起的艺术行业真的后继乏力了吗?但是根据本合作社的了解,纯手工核雕才真正开始兴起,虽然舟山村从2年前的门庭若市到如今的冷冷清清,但是快递量却从以前一天几十单到如今的上千单,这样大家细细算来,核雕不但没有凋零,反而是朝气蓬勃。记得前些年核雕鼎盛的时候,舟山村只有一个顺丰快递业务员,而且不是每天都来收件,可是现如今呢,一个小小的舟山村就有4个顺丰快递业务员,而且的每天两班走。显而易见核雕的市场是越来越大,只是如今时代在变化,很多人的观念还没有跟着改变,如今是电子商务时代,只有跟着时代的步伐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才能把核雕发扬光大。
之所以有人认为核雕在凋零,舟山核雕合作社认为主要是有两个因素阻碍了核雕的发展:首先,北工机雕冲击市场,导致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纯手工苏工核雕逐渐淡出人们的眼球;其次核雕从业人数剧增同时纯手工苏工核雕缺少创新从而导致核雕的发展止步不前。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弊端最终会淡出核雕的舞台,核雕是艺术创作的产物,需要的是艺术的灵感和扎实的功底共同创作出的艺术品,而不仅仅是人们手中一个小小的玩物,作为一个艺术匠人,只有放下自己的功力心,一心一意的扑到核雕创作中来,才能真正的把我们祖先遗留下来这么好的手艺更好的传承下去。纯手工核雕厚积薄发,将会迎来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经过时间洗礼,那些哗众取宠,投机取巧的人会慢慢被这个大环境所淘汰,最后留下的才是真正的艺术匠人,他们的作品才真正是市场上供不应求的艺术收藏品。
接下来我们从核雕的历史文化来分析,核雕是中国汉族民间微型雕刻工艺。以桃核、杏核、橄榄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艺品,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据史籍记载和文物考证,果核雕刻在明代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平。明宣德年间(1426-1435),夏白眼在橄榄核上雕刻16个小孩,每个小孩仅有半粒米大小,眉目清晰。天启年间(1621-1627),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本人不仅是核雕爱好者,而且也是个核雕创作者。明代最有名的果核雕刻家是天启年间江苏虞山(今常熟)的王毅(字叔远,号初平山人)。他在天启二年创作的“赤壁之舟”是果核雕刻史上的珍品。舟长约3厘米,高约0.5厘米,中间为舱,上以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4扇,且能开合。窗旁雕栏上,右刻“山高月小”、“**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波不兴”。船首刻苏东坡及其好友黄鲁直、佛印和尚3人,其中苏东坡、黄鲁直两人共执一书阅读,而佛印和尚如同弥勒,袒胸露乳,左臂挂念珠,念珠历历可数。船尾横竖一楫,楫的左右各雕刻船夫一人。船背题款:“天启壬戌秋**虞山王毅叔远刻”。字迹细如蚊足,又刻篆章“初平山人”。这件核舟成为后世果核雕刻名匠仿效的典范。《东坡赤壁泛舟图》,把核雕艺术推上了历史的高峰。明代文人魏学伊著有<核舟记>一文详记其事。新中国建立之后,《核舟记》被载入中学课本,核舟也因此名传华夏。
最后我们从工艺的角度来分析,事实上,所有的艺术品都具有这个特点,艺术创作不具有重复性。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灵感稍纵即逝,一个书法家写100幅同样的字,而运笔酣畅,气韵贯通,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也许就独有一幅。同样的道理,一件纯手工核雕作品具有独特的唯一性,核雕之所以受到众多文玩爱好者的青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雕工**细,生动**真,巧妙动人,更多的是每一件纯手工核雕作品都融入这核雕创作者的心血与情感,把玩核雕让人有一种不一样的**神享受。
正因为核雕的这种独特的性质,所以造就核雕的独特美,始终是不可被替代。俗话说的好,“乱世黄金,盛世文玩”,只要中国大环境没有大的改变,本合作社认为核雕会始终生存下去,而且市场前景会越来越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