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知乎更新九州小说,知乎id:曲秋平的剑。
来贴吧顺便骗点粉,哈哈哈哈。
1.姬昌夜
燮敬德帝十五年,上元佳节,大红的灯笼顺着宫沿,从皇宫一路挂到了天启的南大街。雪纷飞,曲遂凉。
“足足一百年了,乱世太久,修文之后再无承平之世。这眼前的模样怕是这百年后的头一遭了。不过陛下不在宫里大宴群臣,唯独喊了老头子在这宫楼上吹风。”
“谢太师,你说一晃二十年,你我都老了。二十年前也是今天,王兄一个人站在这里,扶着这个栏杆,从这里一直向南边望。”穿着黑色大氅的男子鬓角都白了,他反复抚摸着手下的栏杆,头却扬起远远眺望着远方,“我听说,你也在。他一个人拄着长枪,手里握着画,这雪也是大了些,他在凉台阶上一坐就是一晚。”
“老臣还有些印象,兴许是想起了故人,触景生情。老臣不多问,先王也不多说。”谢太师的大氅一直盖住了脚,花白的头发,佝偻的腰,眼中却还是有些昔年的神采。
“你是懂的,孤也是懂的。”姬昌夜回头对着老人笑了起来,“你我不说,天下悠悠之口哪里堵的住,都传王兄性情中人,为一人而争天下,为一人而弃天下。不过这故事倒还编的妙,小曲也唱的好。就是和我幼时看的还是不太一样。有些时候我乏了,也找些宫人,给我唱一出南淮月。太师啊,你也该听听,妙啊。”
“臣。。。”谢太师一时哑言。 “哈哈哈哈”姬昌夜回身牵起了老太师的手“天下人都说孤气狭善妒,怕方才的话是惊了太师。你我这二十年来,天下人不懂孤,你也不懂孤吗?”
“臣不是那个意思,臣。。。”老太师能感觉到姬昌夜手间的暖意,眼前的这个帝王正处在正当风华的壮年。
“你我之间有什么不能说的,你是想说当年我还为此事连斩十三名史官,而今日又谈笑此事。所以感觉惊惧,不敢作答。老太师,二十年了,故人都不在了。也只有你一人,陪着王兄征伐天下,而今又陪着孤。历士两朝,唯君不倒。天下人都说我与王兄隙于墙,我这大殿上的位置是弑兄杀侄抢来的。而独独你一人,能得到两代帝王的重要,总该有些灵丹妙术吧?”
“老臣是懂的,老臣也没什么灵丹妙术。”谢太师的手也暖了起来,他是明白眼前这个被后人称作阴鸷多疑的帝王是相信他的,“陛下胸怀的是天下。”
“是啊,天下。”姬昌夜牵着谢太师一路登上台阶,坐在了姬野曾经坐过的地方,“老太师,这天有些冷,不知道老太师身体是否受得了?今日上元佳节,本是当尽兴,你我君臣坐在这里,也是一种尽兴。”
“老臣明白了,今日当尽兴。”
“为何?”
“为友。”
“好一个为友,”姬昌夜大笑,红灯笼中印出他脸颊上有些印痕,不知是泪还是雪水,“你知朕称帝十数载,为何一直自称孤吗?天下人传我弑兄杀侄,有愧于天地,不敢称朕。”
“都是讹传,陛下的帝位,是先王握着陛下的手传下来的,老臣也在,实亲眼所见。”
“那你知道为何朕一直称孤吗?” 谢太师又是一愣,犹豫了片刻,“臣,知道。”
姬昌夜缓缓把头抬起,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与欣喜,“你说说看。” “陛下一个人太久了。”
“是啊,一个人太久了。”姬昌夜把头扬起来,眼泪顺着脸颊往下留。片刻,他指着天空,“那颗星叫破军,以前是王兄的命星。我小的时候总是看着天空,那颗星那么亮。王兄这个人从小就被上天眷顾的,这天下九州千万子民,神偏偏选中了他。我这一辈子,注定只能追随在王兄的马后。小的时候,我不懂事。我总想去争去抢。后来我懂了,他是被神眷顾的人,他注定席卷天下。后来我看着这颗心,一天天的暗下去,我知道王兄的命不久了。”
姬昌夜没有看着谢太师,倒像是在自言自语讲故事,这个看起来阴鸷的帝王头一次说了这么多话,“你看东南边那颗星,后来有一天,那颗星越来越亮。我知道了,那是我的命星。其实我知道王兄早都知道了,西门博士那种与天争命的大才,怎么会算不出来呢?可是王兄放过了我,有一天破军灭了,我知道王兄走了。你看现在他又亮了,破军本就不是一个人的。”
“陛下”谢太师轻声叫道。 姬昌夜仿佛回过了神,不在言语,就呆呆看着天空。 “臣明白这些年来,陛下心里之苦。这东陆神州,亿万生灵都在陛下手中,陛下是替天下人着想。陛下心里想的是天下,也不在意谤毁。都说先王是英雄,他是大英雄,顶天立地的大英雄。那个时代,我们这些年轻人的梦想就是能追随在他的马后,挥舞着鹰旗,高呼着铁甲安在?去打淳囯,去打下唐,去打天下。可是后来,我们赢了天下。我们的大军包围了青石。那一场战争,每一步都是血。青石城破,燮军入城,步步浴血。我好像就是那一刻感觉自己老了,仿佛要从马背上摔下来。那之后,臣再也没上过马。这天下到底是为了什么?这跟随先王戎马一生是为了什么?可是臣知道,先王能在马背上席卷天下,但是他是屠夫,他安不了天下万民的心。先王自己也知道,先王弥留之际,召臣于病榻之前,谓臣曰,昌夜非善人,但可为善事,可为良帝,可治天下万民。”
“非善人,但可为善事,可为良帝,可治天下万民?”姬昌夜默念了一遍,长叹一声,“世人皆说王兄立国之君,朕守成之主。我不如王兄也,现在看来,是真的比不上了。”
“陛下与先王本就不是同一种人,又谈什么比得上比不上呢?有些人生来就是席卷天下,有些人生来是救民水火的。都是搅动天下的人物。”
“我也想像王兄一样席卷天下啊,”姬昌夜低头长叹,“可是我败了,北陆一战,我东陆十数万大好男儿葬命异乡,我求一人之名而亏于天下万民。”
谢太师的眉头皱了一下,他欲言又止,终又拱手问到“臣有一惑,今日想问与陛下,又不知当讲不当讲?”
姬昌夜侧身看着谢太师,两人的默然片刻,姬昌夜道“你我既为友,但说无妨。”
“其实,”谢太师咳嗽了一声,想是有说的又不知道怎么说,但终是说了出来,“未战之前,陛下已知北陆必败!”
姬昌夜半响没有搭话,把手轻轻盖住了脸。忽的握住了腰间长剑,但终啊没有出鞘。姬昌夜沉吟了片刻“汝等世家子,人人应诛!”
谢太师听到这句话,没有太多惊讶,反而笑出来了声,“看来老臣是猜中了陛下的心思。”
“罢了,朕知道你平时寡言,只是这件事,太过于逆天。朕今日想来,也是后怕无穷。但今日你我为友,他日不可再提。”
“百年前风炎北伐,天下名将汇集东陆,数十万精锐枕戈待旦。结果呢?埋骨他乡。这东陆从此也进入了乱世。陛下乃是雄主,何不懂此中道理。昔日北陆吕归尘是蛮族真正的英雄,最强的勇士效忠于他,万里的部落臣服于他。而我燮朝新立,前朝余孽未尽,各国旧部依旧盘根错节。先王杀尽了开国的功臣。可是陛下力排众议,要开此战局。”
“是啊,力排众议”姬昌夜叹道,“除了我,没人想跟吕归尘打这一仗,毕竟那是和王兄划海为盟的雄主。还记得苏方济吗?”
“怎么会不记得呢?那一年苏老爷子72了,他是当年一百余名追随先王的天驱中最年长的,也是先王手下留情,硕果仅存的几名天驱。”
“就是他,当时天下人都不让朕开此战端。朕就站在那大殿上,把先王的长枪和鹰旗交给了苏方济,我让他背着长枪,举着鹰旗,骑着骏马跑过东陆的每一寸土地,告诉这天下,这是天驱的意志。等他回来的时候,半年过去了,正是收了秋粮的日子。老爷子是没命了,最后看着天启的南大门累死在马背上。朕亲自出了帝都,从他手里接过长枪和鹰旗。那一刻,东陆的雄狮汇聚在朕的手里,在淳囯故地集结。朕带着十万天驱军团,十几万联军跨过海峡,沿着北邙山一路打过去。可是最终,朕败了。朕在东陆登陆之日,身边只剩数万哀兵,再无他日跟随王兄的雄师。”
“陛下借此打出了如今这十年承平之世。”
“是啊,我败了,但是我的目的达到了。”姬昌夜说道,“只是苦了这十数万好男儿埋骨异乡。”
“陛下借此一战,打掉了先王的天驱军团,但是更打掉了前朝各诸侯国的残部。淳囯的风虎,晋北的出云,还有离囯,下唐。东陆十六国再无残部,这天下再无可割据的势力。”
“是啊,这正是我的目的。”
“不止,”谢太师正色道“陛下还打掉了十数万草原男儿。草原人口不过两百余万,经此一战,再无余力,渡海入寇。”
“是,这也是朕的目的。我年幼的时候算过,这草原与我们东陆不同。中不了庄稼,又是苦寒之地。终是拼劲一切,也只能容得下三百万人口。至吕归尘与王兄盟约以来,承平太久了。草原容不下这么多人口,便总是会冲着我们东陆来。打掉他们,才能让朕放得下心。”
“其实陛下还有一得。”
“是吗?”姬昌夜斜眼看向谢太师“说说看。”
“至胤立朝以来,几百年间,无论是和平还是战乱,权力始终握在几个家族之间,白氏,百里氏,息氏,当然还有陛下的姬氏。姬氏立国,又何尝没有家族的关系。这几百年来,这些大族之间,联姻换质,各种利益关系越来越错综复杂。陛下想要的不是新的诸侯割据,陛下想要的是一个新的时代!”
“怕是漏说了你们谢氏,”姬昌夜大笑,拍了拍谢太师的肩膀,站起来,又拍了拍身上的积雪,“王兄去世那一年,侄儿不过数月大小。天下人都以为这天下安定了,乱世结束了。可是只有王兄和朕知道,这天下之大,有多少人对我大燮虎视眈眈,诸国旧部,哪一个不想要了王兄和朕的头。各个世家,又哪个不想从中篡夺牟利。王兄杀息辕,天下人恨之。可是怎么办?有些人不得不死!息辕不死,彼时随地便可取朕而代之!朕的侄儿坐不稳这个位置,王兄也不想让他坐这个位置。西门博士更不舍如此稚子在这里受苦。朕用雷霆手段,杀尽世家,方有如今这承平之世。朕想你清楚为何只有你们谢氏一脉得以躲此一劫,不至灭族。”
垂老的谢太师突然跪在雪地之中深深叩首,“谢陛下,臣明白。”
“不该谢朕”姬昌夜一把扶住老太师,缓缓扶起,“今日你我为友,不该行这君臣大礼。”
“陛下保全我谢氏一脉,既为友,也当的起这份礼节。”
“不是朕仁慈,也不是你们谢氏的忠心,是你们足够聪明。息辕自幼时便追随王兄左右,还不是难逃一死。”
“是啊,息帅看不明白”老太师长叹了一口气。
“息辕怕是看不明白,但其他世家子怕是看明白了却舍不下这一身权力。”姬昌夜道,“你们谢家明白,自胤朝起,便不染兵权,只充为谋士。聪明啊,他们糊涂啊。”
“该是祖上有了明白人。” “不是明白人,而是放下之人。”姬昌夜紧了紧大氅,扶起了谢太师,“老太师,夜深了,我们也该回去了。你说这大雪,啥时候该停?”
“总有停时。”谢太师起身。
来贴吧顺便骗点粉,哈哈哈哈。
1.姬昌夜
燮敬德帝十五年,上元佳节,大红的灯笼顺着宫沿,从皇宫一路挂到了天启的南大街。雪纷飞,曲遂凉。
“足足一百年了,乱世太久,修文之后再无承平之世。这眼前的模样怕是这百年后的头一遭了。不过陛下不在宫里大宴群臣,唯独喊了老头子在这宫楼上吹风。”
“谢太师,你说一晃二十年,你我都老了。二十年前也是今天,王兄一个人站在这里,扶着这个栏杆,从这里一直向南边望。”穿着黑色大氅的男子鬓角都白了,他反复抚摸着手下的栏杆,头却扬起远远眺望着远方,“我听说,你也在。他一个人拄着长枪,手里握着画,这雪也是大了些,他在凉台阶上一坐就是一晚。”
“老臣还有些印象,兴许是想起了故人,触景生情。老臣不多问,先王也不多说。”谢太师的大氅一直盖住了脚,花白的头发,佝偻的腰,眼中却还是有些昔年的神采。
“你是懂的,孤也是懂的。”姬昌夜回头对着老人笑了起来,“你我不说,天下悠悠之口哪里堵的住,都传王兄性情中人,为一人而争天下,为一人而弃天下。不过这故事倒还编的妙,小曲也唱的好。就是和我幼时看的还是不太一样。有些时候我乏了,也找些宫人,给我唱一出南淮月。太师啊,你也该听听,妙啊。”
“臣。。。”谢太师一时哑言。 “哈哈哈哈”姬昌夜回身牵起了老太师的手“天下人都说孤气狭善妒,怕方才的话是惊了太师。你我这二十年来,天下人不懂孤,你也不懂孤吗?”
“臣不是那个意思,臣。。。”老太师能感觉到姬昌夜手间的暖意,眼前的这个帝王正处在正当风华的壮年。
“你我之间有什么不能说的,你是想说当年我还为此事连斩十三名史官,而今日又谈笑此事。所以感觉惊惧,不敢作答。老太师,二十年了,故人都不在了。也只有你一人,陪着王兄征伐天下,而今又陪着孤。历士两朝,唯君不倒。天下人都说我与王兄隙于墙,我这大殿上的位置是弑兄杀侄抢来的。而独独你一人,能得到两代帝王的重要,总该有些灵丹妙术吧?”
“老臣是懂的,老臣也没什么灵丹妙术。”谢太师的手也暖了起来,他是明白眼前这个被后人称作阴鸷多疑的帝王是相信他的,“陛下胸怀的是天下。”
“是啊,天下。”姬昌夜牵着谢太师一路登上台阶,坐在了姬野曾经坐过的地方,“老太师,这天有些冷,不知道老太师身体是否受得了?今日上元佳节,本是当尽兴,你我君臣坐在这里,也是一种尽兴。”
“老臣明白了,今日当尽兴。”
“为何?”
“为友。”
“好一个为友,”姬昌夜大笑,红灯笼中印出他脸颊上有些印痕,不知是泪还是雪水,“你知朕称帝十数载,为何一直自称孤吗?天下人传我弑兄杀侄,有愧于天地,不敢称朕。”
“都是讹传,陛下的帝位,是先王握着陛下的手传下来的,老臣也在,实亲眼所见。”
“那你知道为何朕一直称孤吗?” 谢太师又是一愣,犹豫了片刻,“臣,知道。”
姬昌夜缓缓把头抬起,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与欣喜,“你说说看。” “陛下一个人太久了。”
“是啊,一个人太久了。”姬昌夜把头扬起来,眼泪顺着脸颊往下留。片刻,他指着天空,“那颗星叫破军,以前是王兄的命星。我小的时候总是看着天空,那颗星那么亮。王兄这个人从小就被上天眷顾的,这天下九州千万子民,神偏偏选中了他。我这一辈子,注定只能追随在王兄的马后。小的时候,我不懂事。我总想去争去抢。后来我懂了,他是被神眷顾的人,他注定席卷天下。后来我看着这颗心,一天天的暗下去,我知道王兄的命不久了。”
姬昌夜没有看着谢太师,倒像是在自言自语讲故事,这个看起来阴鸷的帝王头一次说了这么多话,“你看东南边那颗星,后来有一天,那颗星越来越亮。我知道了,那是我的命星。其实我知道王兄早都知道了,西门博士那种与天争命的大才,怎么会算不出来呢?可是王兄放过了我,有一天破军灭了,我知道王兄走了。你看现在他又亮了,破军本就不是一个人的。”
“陛下”谢太师轻声叫道。 姬昌夜仿佛回过了神,不在言语,就呆呆看着天空。 “臣明白这些年来,陛下心里之苦。这东陆神州,亿万生灵都在陛下手中,陛下是替天下人着想。陛下心里想的是天下,也不在意谤毁。都说先王是英雄,他是大英雄,顶天立地的大英雄。那个时代,我们这些年轻人的梦想就是能追随在他的马后,挥舞着鹰旗,高呼着铁甲安在?去打淳囯,去打下唐,去打天下。可是后来,我们赢了天下。我们的大军包围了青石。那一场战争,每一步都是血。青石城破,燮军入城,步步浴血。我好像就是那一刻感觉自己老了,仿佛要从马背上摔下来。那之后,臣再也没上过马。这天下到底是为了什么?这跟随先王戎马一生是为了什么?可是臣知道,先王能在马背上席卷天下,但是他是屠夫,他安不了天下万民的心。先王自己也知道,先王弥留之际,召臣于病榻之前,谓臣曰,昌夜非善人,但可为善事,可为良帝,可治天下万民。”
“非善人,但可为善事,可为良帝,可治天下万民?”姬昌夜默念了一遍,长叹一声,“世人皆说王兄立国之君,朕守成之主。我不如王兄也,现在看来,是真的比不上了。”
“陛下与先王本就不是同一种人,又谈什么比得上比不上呢?有些人生来就是席卷天下,有些人生来是救民水火的。都是搅动天下的人物。”
“我也想像王兄一样席卷天下啊,”姬昌夜低头长叹,“可是我败了,北陆一战,我东陆十数万大好男儿葬命异乡,我求一人之名而亏于天下万民。”
谢太师的眉头皱了一下,他欲言又止,终又拱手问到“臣有一惑,今日想问与陛下,又不知当讲不当讲?”
姬昌夜侧身看着谢太师,两人的默然片刻,姬昌夜道“你我既为友,但说无妨。”
“其实,”谢太师咳嗽了一声,想是有说的又不知道怎么说,但终是说了出来,“未战之前,陛下已知北陆必败!”
姬昌夜半响没有搭话,把手轻轻盖住了脸。忽的握住了腰间长剑,但终啊没有出鞘。姬昌夜沉吟了片刻“汝等世家子,人人应诛!”
谢太师听到这句话,没有太多惊讶,反而笑出来了声,“看来老臣是猜中了陛下的心思。”
“罢了,朕知道你平时寡言,只是这件事,太过于逆天。朕今日想来,也是后怕无穷。但今日你我为友,他日不可再提。”
“百年前风炎北伐,天下名将汇集东陆,数十万精锐枕戈待旦。结果呢?埋骨他乡。这东陆从此也进入了乱世。陛下乃是雄主,何不懂此中道理。昔日北陆吕归尘是蛮族真正的英雄,最强的勇士效忠于他,万里的部落臣服于他。而我燮朝新立,前朝余孽未尽,各国旧部依旧盘根错节。先王杀尽了开国的功臣。可是陛下力排众议,要开此战局。”
“是啊,力排众议”姬昌夜叹道,“除了我,没人想跟吕归尘打这一仗,毕竟那是和王兄划海为盟的雄主。还记得苏方济吗?”
“怎么会不记得呢?那一年苏老爷子72了,他是当年一百余名追随先王的天驱中最年长的,也是先王手下留情,硕果仅存的几名天驱。”
“就是他,当时天下人都不让朕开此战端。朕就站在那大殿上,把先王的长枪和鹰旗交给了苏方济,我让他背着长枪,举着鹰旗,骑着骏马跑过东陆的每一寸土地,告诉这天下,这是天驱的意志。等他回来的时候,半年过去了,正是收了秋粮的日子。老爷子是没命了,最后看着天启的南大门累死在马背上。朕亲自出了帝都,从他手里接过长枪和鹰旗。那一刻,东陆的雄狮汇聚在朕的手里,在淳囯故地集结。朕带着十万天驱军团,十几万联军跨过海峡,沿着北邙山一路打过去。可是最终,朕败了。朕在东陆登陆之日,身边只剩数万哀兵,再无他日跟随王兄的雄师。”
“陛下借此打出了如今这十年承平之世。”
“是啊,我败了,但是我的目的达到了。”姬昌夜说道,“只是苦了这十数万好男儿埋骨异乡。”
“陛下借此一战,打掉了先王的天驱军团,但是更打掉了前朝各诸侯国的残部。淳囯的风虎,晋北的出云,还有离囯,下唐。东陆十六国再无残部,这天下再无可割据的势力。”
“是啊,这正是我的目的。”
“不止,”谢太师正色道“陛下还打掉了十数万草原男儿。草原人口不过两百余万,经此一战,再无余力,渡海入寇。”
“是,这也是朕的目的。我年幼的时候算过,这草原与我们东陆不同。中不了庄稼,又是苦寒之地。终是拼劲一切,也只能容得下三百万人口。至吕归尘与王兄盟约以来,承平太久了。草原容不下这么多人口,便总是会冲着我们东陆来。打掉他们,才能让朕放得下心。”
“其实陛下还有一得。”
“是吗?”姬昌夜斜眼看向谢太师“说说看。”
“至胤立朝以来,几百年间,无论是和平还是战乱,权力始终握在几个家族之间,白氏,百里氏,息氏,当然还有陛下的姬氏。姬氏立国,又何尝没有家族的关系。这几百年来,这些大族之间,联姻换质,各种利益关系越来越错综复杂。陛下想要的不是新的诸侯割据,陛下想要的是一个新的时代!”
“怕是漏说了你们谢氏,”姬昌夜大笑,拍了拍谢太师的肩膀,站起来,又拍了拍身上的积雪,“王兄去世那一年,侄儿不过数月大小。天下人都以为这天下安定了,乱世结束了。可是只有王兄和朕知道,这天下之大,有多少人对我大燮虎视眈眈,诸国旧部,哪一个不想要了王兄和朕的头。各个世家,又哪个不想从中篡夺牟利。王兄杀息辕,天下人恨之。可是怎么办?有些人不得不死!息辕不死,彼时随地便可取朕而代之!朕的侄儿坐不稳这个位置,王兄也不想让他坐这个位置。西门博士更不舍如此稚子在这里受苦。朕用雷霆手段,杀尽世家,方有如今这承平之世。朕想你清楚为何只有你们谢氏一脉得以躲此一劫,不至灭族。”
垂老的谢太师突然跪在雪地之中深深叩首,“谢陛下,臣明白。”
“不该谢朕”姬昌夜一把扶住老太师,缓缓扶起,“今日你我为友,不该行这君臣大礼。”
“陛下保全我谢氏一脉,既为友,也当的起这份礼节。”
“不是朕仁慈,也不是你们谢氏的忠心,是你们足够聪明。息辕自幼时便追随王兄左右,还不是难逃一死。”
“是啊,息帅看不明白”老太师长叹了一口气。
“息辕怕是看不明白,但其他世家子怕是看明白了却舍不下这一身权力。”姬昌夜道,“你们谢家明白,自胤朝起,便不染兵权,只充为谋士。聪明啊,他们糊涂啊。”
“该是祖上有了明白人。” “不是明白人,而是放下之人。”姬昌夜紧了紧大氅,扶起了谢太师,“老太师,夜深了,我们也该回去了。你说这大雪,啥时候该停?”
“总有停时。”谢太师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