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时节,我们该如何养生?
夏秋更迭,湿不肯善罢甘休,燥又姗姗来迟。要想有针对性祛湿,首先要了解湿如何产生。在南方靠海边或处盆地,雨水多、湿气重比较好理解,但现在为什么北方湿重的人越来越多?这主要跟生活习惯有关。湿分内湿和外湿,北方的湿多属于内湿。很多人喜食肥甘油腻,饭后“北京瘫”,从来不运动,天气热时喜欢待在空调房,这种情况下能不产生湿气吗?首先,饮食在内“造”湿,其次,不运动不能“排”湿,再加上空调房造成毛孔闭塞容易“闭”湿,这样的湿不仅容易产生,而且也不容易祛除。如果脾胃消化功能各方面运转比较好,一般不会积存湿气。要想除湿,主要靠脾胃功能,应该让这个功能运化能力更强一点。经过夏天的“烤”打,人们在秋冬季容易出现胃肠功能不足的现象,显示出“气虚”之相,所以夏天易患胃肠病患者更应该在秋冬季固本。在进行中药化湿的同时,建议适当做做运动,出出汗可以更好排湿。还可以吃一些好消化的食物,如薏米、绿豆、山药、扁豆等,让大小便通畅,脾胃负担轻,这也能除湿。此外,一到秋冬季节,很多人向医生反映,自己浑身不通畅:腰身酸痛,浑身无力,口里发苦,三天未通便,气血不通,感觉整个人像是封闭了一样。这是怎么回事?事实上,“通”是自然定律。中医认为,人跟外界要四通——呼吸通畅、大便通畅、小便通畅、皮肤通畅。上述症状是很多城市白领的普遍表现,这与气机不通,或与湿气困阻有关。对于这类问题,我常形容“除垢清理下水管道需及时”。要想活得舒服,就得吃得进来,排得出去,疏通到位才好。秋冬季排便不畅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用中药“风疏雨润”法治疗效果明显。这种情况可以采用中医治疗方法来调理一下自己的身体,更好实现身体“无债一身轻”。
时热时凉的天气,让秋病随之而来。尤其对于本身有基础病、慢性病的人群而言,这一时期更要注意防秋病。“秋后算账”,专盯基础病、慢病人群,目前医院急诊科里,这类患者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怎么办?留心呼吸系统疾病。从炎热的夏季到凉爽的秋天,气温变化较大,首当其冲受刺激的就是人体的呼吸道。免疫功能紊乱,人体抵抗力下降,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容易侵袭从而引起呼吸道疾患。相比夏日的酷暑,春秋季的气温其实最适合病菌滋生、传播,例如病毒性感冒等。因此,这时候需注意个人防护,早晚添加衣被,不要袒胸露背,睡卧不可贪凉,所谓“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扶正胃肠功能。古语有云:“白露身不露,着凉易泻肚。”天气渐渐凉爽,食欲会有所增加,易暴饮暴食,致使胃肠负担加重,功能紊乱。再加上昼夜温差较大,易引起腹部着凉,可能诱发结肠过敏,使肠蠕动增强而导致腹泻。同时,这时候还是肠道传染病全年发病的第二个高峰期。所以,秋冬时节要防脾胃受寒,不可赤膊贪凉。提前防秋燥。入秋后,天干物燥渐现,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以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适当地多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用一些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等,它们对缓解秋燥有良效,需要提早布局方能奏效。
9月23日,秋分。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个时候,阴阳之气由夏外散转为秋收藏,人体的气血亦同。因此,如何在秋分科学养生,大有学问。“暑褪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这是形容秋分气候特征的经典诗句。俗话说“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白露过后,天气“中午热,早晚凉”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天地之间阴阳的变化悄然换了权重,这从白露后人们的舌象以淡白舌更多见也可初见端倪。因此,秋分时节是调理身体的重要时候,也是开始为来年春夏的生长蓄积能量的时候。 夏秋交替,“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正是因为中午热,早晚凉,早晚温差大,贪凉的人纷纷中招,医院感冒发烧、肠胃病、呼吸道疾病等开始增多。进入白露节气后,秋病也进入高发期,尤以气管病、胃肠病、过敏病最为多见。与此同时,随着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心脑血管疾病也赶来凑热闹。为什么此时是心血管疾病的爆发期呢?这是因为血管对气候的变化非常敏感,在夏季,它处于舒张的状态,一旦遇到气温骤降的情况,血管就会收缩,导致管腔狭窄,容易引起血管痉挛和血压波动,给心脏带来极大的负担。尤其是抵抗力不佳的中老年人,这个时期更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防护。临床中提倡“舌下络脉早期诊病法”,尤其平时舌下青筋怒张伴血脂异常者,建议早期评估颈动脉斑块情况,以免早晚低温下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斑块脱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过敏也是秋季比较常见的疾病,特别是过敏性鼻炎多发。俗话说:“秋天到,鼻炎闹。”每年一到夏秋交替,气温下降的时候,都能看到身边有戴着口罩、眼睛发红、清涕不断的朋友,这就是典型的过敏性鼻炎发作的症状。秋季天气忽冷忽热,暑季虽已结束,秋凉之气逐渐来临,但此时的主气仍是湿,雨水仍然较多。屋尘螨是持续潮湿的气候中最主要的螨虫,这些容易造成过敏源增加,空气中漂浮的各种过敏源非常容易进入人们的鼻腔,再加上经过一个夏天,免疫力降低,因此具有过敏体质的人群很容易发生过敏症。据鼻炎患者反馈,中药治疗总体效果都不错,有人吃完一副中药后症状就有明显改善。中药治疗鼻炎要想获得满意效果,必须要建立这样一个理念:鼻炎不只是鼻子的问题,也不只是呼吸系统的问题,而是免疫力下降、正气不足在鼻部的体现。分而言之,中医治疗鼻炎效果好的原因包括:用中药解除过敏状态,这一点效果有时远远胜过很多西药;针对体内引起鼻炎的因素或“有湿气”“有内热”“阳气不足”,各个击破,缓解鼻炎的反复问题;结合鼻窍或眼结膜红痒靶向用药,可以提高治疗的精准性。
夏秋更迭,湿不肯善罢甘休,燥又姗姗来迟。要想有针对性祛湿,首先要了解湿如何产生。在南方靠海边或处盆地,雨水多、湿气重比较好理解,但现在为什么北方湿重的人越来越多?这主要跟生活习惯有关。湿分内湿和外湿,北方的湿多属于内湿。很多人喜食肥甘油腻,饭后“北京瘫”,从来不运动,天气热时喜欢待在空调房,这种情况下能不产生湿气吗?首先,饮食在内“造”湿,其次,不运动不能“排”湿,再加上空调房造成毛孔闭塞容易“闭”湿,这样的湿不仅容易产生,而且也不容易祛除。如果脾胃消化功能各方面运转比较好,一般不会积存湿气。要想除湿,主要靠脾胃功能,应该让这个功能运化能力更强一点。经过夏天的“烤”打,人们在秋冬季容易出现胃肠功能不足的现象,显示出“气虚”之相,所以夏天易患胃肠病患者更应该在秋冬季固本。在进行中药化湿的同时,建议适当做做运动,出出汗可以更好排湿。还可以吃一些好消化的食物,如薏米、绿豆、山药、扁豆等,让大小便通畅,脾胃负担轻,这也能除湿。此外,一到秋冬季节,很多人向医生反映,自己浑身不通畅:腰身酸痛,浑身无力,口里发苦,三天未通便,气血不通,感觉整个人像是封闭了一样。这是怎么回事?事实上,“通”是自然定律。中医认为,人跟外界要四通——呼吸通畅、大便通畅、小便通畅、皮肤通畅。上述症状是很多城市白领的普遍表现,这与气机不通,或与湿气困阻有关。对于这类问题,我常形容“除垢清理下水管道需及时”。要想活得舒服,就得吃得进来,排得出去,疏通到位才好。秋冬季排便不畅是非常普遍的现象,用中药“风疏雨润”法治疗效果明显。这种情况可以采用中医治疗方法来调理一下自己的身体,更好实现身体“无债一身轻”。
时热时凉的天气,让秋病随之而来。尤其对于本身有基础病、慢性病的人群而言,这一时期更要注意防秋病。“秋后算账”,专盯基础病、慢病人群,目前医院急诊科里,这类患者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怎么办?留心呼吸系统疾病。从炎热的夏季到凉爽的秋天,气温变化较大,首当其冲受刺激的就是人体的呼吸道。免疫功能紊乱,人体抵抗力下降,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容易侵袭从而引起呼吸道疾患。相比夏日的酷暑,春秋季的气温其实最适合病菌滋生、传播,例如病毒性感冒等。因此,这时候需注意个人防护,早晚添加衣被,不要袒胸露背,睡卧不可贪凉,所谓“白露勿露身,早晚要叮咛”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扶正胃肠功能。古语有云:“白露身不露,着凉易泻肚。”天气渐渐凉爽,食欲会有所增加,易暴饮暴食,致使胃肠负担加重,功能紊乱。再加上昼夜温差较大,易引起腹部着凉,可能诱发结肠过敏,使肠蠕动增强而导致腹泻。同时,这时候还是肠道传染病全年发病的第二个高峰期。所以,秋冬时节要防脾胃受寒,不可赤膊贪凉。提前防秋燥。入秋后,天干物燥渐现,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以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适当地多食用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用一些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等,它们对缓解秋燥有良效,需要提早布局方能奏效。
9月23日,秋分。秋分与春分一样,都是古人最早确立的节气。《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云:“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个时候,阴阳之气由夏外散转为秋收藏,人体的气血亦同。因此,如何在秋分科学养生,大有学问。“暑褪秋澄气转凉,日光夜色两均长”,这是形容秋分气候特征的经典诗句。俗话说“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白露过后,天气“中午热,早晚凉”的特点越来越明显,天地之间阴阳的变化悄然换了权重,这从白露后人们的舌象以淡白舌更多见也可初见端倪。因此,秋分时节是调理身体的重要时候,也是开始为来年春夏的生长蓄积能量的时候。 夏秋交替,“早上凉飕飕,中午热死牛”。正是因为中午热,早晚凉,早晚温差大,贪凉的人纷纷中招,医院感冒发烧、肠胃病、呼吸道疾病等开始增多。进入白露节气后,秋病也进入高发期,尤以气管病、胃肠病、过敏病最为多见。与此同时,随着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心脑血管疾病也赶来凑热闹。为什么此时是心血管疾病的爆发期呢?这是因为血管对气候的变化非常敏感,在夏季,它处于舒张的状态,一旦遇到气温骤降的情况,血管就会收缩,导致管腔狭窄,容易引起血管痉挛和血压波动,给心脏带来极大的负担。尤其是抵抗力不佳的中老年人,这个时期更应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防护。临床中提倡“舌下络脉早期诊病法”,尤其平时舌下青筋怒张伴血脂异常者,建议早期评估颈动脉斑块情况,以免早晚低温下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斑块脱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过敏也是秋季比较常见的疾病,特别是过敏性鼻炎多发。俗话说:“秋天到,鼻炎闹。”每年一到夏秋交替,气温下降的时候,都能看到身边有戴着口罩、眼睛发红、清涕不断的朋友,这就是典型的过敏性鼻炎发作的症状。秋季天气忽冷忽热,暑季虽已结束,秋凉之气逐渐来临,但此时的主气仍是湿,雨水仍然较多。屋尘螨是持续潮湿的气候中最主要的螨虫,这些容易造成过敏源增加,空气中漂浮的各种过敏源非常容易进入人们的鼻腔,再加上经过一个夏天,免疫力降低,因此具有过敏体质的人群很容易发生过敏症。据鼻炎患者反馈,中药治疗总体效果都不错,有人吃完一副中药后症状就有明显改善。中药治疗鼻炎要想获得满意效果,必须要建立这样一个理念:鼻炎不只是鼻子的问题,也不只是呼吸系统的问题,而是免疫力下降、正气不足在鼻部的体现。分而言之,中医治疗鼻炎效果好的原因包括:用中药解除过敏状态,这一点效果有时远远胜过很多西药;针对体内引起鼻炎的因素或“有湿气”“有内热”“阳气不足”,各个击破,缓解鼻炎的反复问题;结合鼻窍或眼结膜红痒靶向用药,可以提高治疗的精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