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吧 关注:87,241贴子:649,774
读到一篇文章,《你只看到张爱玲的悲惨,却不曾看懂她的高级》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id=12299770&boardid=2&page=1&uid=&usernames=&userids=&action=
深有感触。
文章抓住张爱玲一生中最关键的转折点,仿佛最精彩的素描一般,描绘出张爱玲最美丽的画像,看到了她的真,她的净,她一生不死不休的爱与恨,我不喜欢那种“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老好人,那是对人生的妥协和投降。 张爱玲对生活,不计较,但较真,这才是最真实最精彩的一生。
行将退休,正在想退休以后做点什么,读点什么,此刻,决定把阅读张爱玲作为晚年阅读的重点。
现在读书,喜欢写点笔记。还没有开始读,就来写这个文章,似乎有点急。但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督促:那篇连载的文章在那里,等待我去更新呢——是为序。


IP属地:江苏1楼2018-01-23 14:39回复
    选择张爱玲,虽有点仓促决定,其实符合本人性格。
    一向喜欢读小说,这是维持了一生的阅读爱好。其他,只是偶尔涉及。
    喜欢探究女性的心理,这是爱女人的男人的特征,张爱玲的小说里,特别透现出女性的内心世界来。我感觉,张爱玲是感性和知性相结合的女性。唯有知性,往往过于冷漠,唯有感性,则又会显得有点愚,知性感性具备,是极为难得的性格。在红楼中,曹雪芹把知性给了宝钗,把感性给了黛玉,两者合在一起,才能“兼美”,而兼美早死了啊。
    张爱玲最后一本书是《红楼梦魇》,我也是红楼迷,我相信,真正喜欢红楼的人,都是真性真情之人,不虚伪,不妥协,总有人说什么红楼是劝人看空的小说,这是典型的胡说八道,真正看空的人,不写小说。只有看透看穿又不肯看空的人,才会执着于小说,并用小说来创造出自己美丽的生活空间来。
    张爱玲晚年不再写小说,或许觉得,她渴望的美丽人生,就在红楼中了吧?


    IP属地:江苏2楼2018-01-23 15:37
    回复
      家里没有张爱玲的书,下一步,肯定要买她的全集,仔细地阅读。
      在网上搜索在线阅读,读了几行,就退出来,错别字太多了,完全破坏了美感。语言的洁净,现在是我阅读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张爱玲的语言,是我喜欢的。
      暂时就在网上读张爱玲的传记。
      余斌的《张爱玲传》,文笔优雅老到,很喜欢。
      张爱玲一生爱上的两个男人,一个大她十七岁,一个大她三十岁,那么,父亲之爱的缺失,或许才是张爱玲一生的痛点。张爱玲从家出走以后,再也没有回去,和父亲完全断绝了来往。但是,她的爱情婚姻,似乎依然在寻找一个爱她的父亲?那么,从内心深处来说,也许张爱玲一生最爱的,还是那个冷漠的父亲?或者因为得不到,而变得更加渴望,以至于影响了一生的爱情婚姻?
      可恨的父亲啊。


      IP属地:江苏4楼2018-01-24 10:20
      回复
        在余斌的传记中,说张爱玲“对父亲从未有太大的希望,所以也无太大的失望”,这个说法,或许有点表面,却乏对人的深层次心理的理解。
        一个幼儿,一定对父母怀有极深厚的依赖。张爱玲四岁时母亲离去,一去多年,在这以后,身边只有父亲,虽然是一个不慈爱的父亲,但幼年的张爱玲应该还是爱着这个父亲,并希望得到他的爱。虽然对遥远的母亲怀着更加浪漫的爱,但那种浪漫,并不那么切实——不切实的爱,往往不是最深切的爱。
        张爱玲一生很少谈论父亲,大概源于最深切的失望吧——说张爱玲对父亲没有什么失望,恐怕是表象。张爱玲没有从她父亲那里得到渴望的爱,应该成为了她一生中最大的心理阴影吧,而自身的心理阴影,总是被自身忽略的。
        母亲的爱,张爱玲是或多或少得到了的,虽然也让张爱玲失望,但张爱玲晚年感觉歉对母亲,希望母亲在另一个世界里给她留门,张爱玲确实很重情,但她不是那种烂好人那般重情,而是你爱我一分,我报你十分的那种爱吧——这样的人,往往是完美主义者。


        IP属地:江苏5楼2018-01-24 11:16
        回复
          下了订单,张爱玲全集,只有76元,太便宜了,好久不买书,没想到现在书价这么低?赔钱是肯定的,成本都拿不回来吧。是不是现在书实在卖不动呢?
          可叹中国人确实已经不读书了啊。
          但喜欢读书的人有福了。76元,不够下一次馆子,买了书,却可以陪伴一年,甚至几年。


          IP属地:江苏7楼2018-01-25 08:24
          收起回复
            张爱玲的性格,最被认可的,大概是“孤僻”两字。
            孤独的人,在自己的文字中,流露出强烈孤独感的人,大概是特别渴望着被人理解的。如果不在乎别人能不能理解自己,这样的人,往往没有孤独感。真正孤独的人,都特别希望哪怕有一个人能够理解自己。这样的一个人,就会成为难得的知音,就会成为一生的期待或者,张爱玲的两任丈夫,显然都是因为这个原因而被张爱玲认可接受托付终身。
            胡兰成很花心,据说他写的《今生今世》里,描写了八个女人,他把文字平均分给八个女人,丝毫没有厚此薄彼之意,似乎是一个很重情感的男人但作。为作喜爱张爱玲的读者,想到张爱玲,只成为一个花心男人生中的八分之一,不禁为她感到悲哀。
            那么,张爱玲事先完成不了解胡兰成的花心吗?或许不是。
            作为孤独的女人,看到有人能够真正理解她,已经让她内心充满狂喜。另外,女人都有自以为与众不同的情结,哪怕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女人,她也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暗暗相信自己是特别的唯一的,在这个阶段的女人,就最容易被骗,因为,当对方确认了她的与众不同,她就会相信自己会成为对方人生中的唯一。尤其是对花心男人,女人想到自己让这个花心男人,从此不再花心,从此只爱我一个,这种成就感,让女人特别狂喜吧。相反,一个厚道的,从来没有过女人的男人,反而不能吸引女人了。


            IP属地:江苏9楼2018-01-27 11:09
            回复
              张爱玲成名之初,据说最有力的一篇评论,出自傅雷之手,他化名迅雨,洋洋洒洒写了上万字的评论——《论张爱玲的小说》,除了赞赏张爱玲的才华以后,对张爱玲的多数小说做了否定性评价,主要理由是“选材不严,开掘不深,主题不够鲜明,文风华而不实,有唯美主义倾向”。总之一句话,张爱玲的小说,用当时文坛霸主”左翼文学派“的观点来看,那是大有问题的,属于为艺术而艺术的一类。 傅雷希望张爱玲不要荒废了自己的才华,能够创造出符合经典理念的伟大作品来,也就能够扣住时代脉搏,弘扬某种理念的伟大作品来。
              傅雷是大家,当时已经很有地位,张爱玲当时并没有回复,过了几个月,才曲线回答,表示自己无意也无能写出如许的伟大作品来,自己不过是想呈现出生活的丰富性多样性,写成有个性的人物来而已。
              显然,在那个时代,在那个文学被政治绑架的时代,张爱玲的回答,要比傅雷的评论需要更多的勇气。


              IP属地:江苏10楼2018-01-29 13:25
              回复
                有一点可以认可,傅雷推崇的作品,确实是伟大文学作品的共性。但是,一旦上升到理论,即用伟大作品的共性,从上到下地去局限作者的写作,那恐怕就是一种谬误了。伟大作品的诞生,往往是由下而上的,即从生活中来,并契合了时代。而反过来,先从理念出发,要去写出符合伟大理念的作品,那就好比奉旨作文,鲜有好东西了。
                更可怕的是,这种谬误发展到极致,就是罪恶的《文艺座谈会讲话》,这把尺子,发展成为一根绳索,它绞杀一切不符合它的理念的作品,甚至绞杀不肯低头合作的作者。
                弘扬个性化写作的人,她们的内心崇尚自由和个性,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写作,他们绝不会去干涉别人的写作,他们就成为文学繁荣最重要的因子。
                还有一点区别很重要。凡是强调高大理念的人,其实内心深处,都是崇尚权力的人,在他们的心目中,文学似乎就应该服务于政治,那么,文人自然也应该从属于政客,于是,他们自然而然地,都屈服于权贵之下。你只要看一看中国三四十年代,那些所谓的左翼作家,几乎没有一个,不俯伏在权贵脚下,就可以明白。当然,这些人,或许本身也不是什么文学家,他们用文学来谋取晋身而已,一旦晋身为权贵,自然更不允许你自由创作了。因此,喜欢崇尚高调文学理论的人,往往并不真正热爱文学。


                IP属地:江苏11楼2018-01-29 13:37
                回复
                  而张爱玲们则不同,她们喜爱文学,好比喜爱自己的生命,她们可以停止创作,但不会用文学作为交易品,去谋取权贵的赏赐。在张爱玲心目中,我自己,以及我的作品,要比权贵的青睐重要一万倍,我怎么会为了符合你们的理念放弃或者背叛我的文学呢?中国几千年来,虽然一直在褒扬所谓的文人风骨,实际上,因为把文学看作是从属于某种理念的附属品,包括古代的所谓”诗言志“之类,都一样,文人就都不自觉的成为权贵的附属品。真正能够认识到并且敢于把自己的地位放置在权贵之上的作家,少之又少。骂皇帝为“臭男人”的曹雪芹肯定是一个。今天的海子是一个,张爱玲至少算的上半个。
                  相比之下,傅雷在他那一辈的左倾作家和评论家里,文格和人品,算得上是最好的一个,但遭受左翼思潮的流毒,一点也不比其他人少,他对张爱玲的谆谆教诲,既体现其高洁的人品,也是他遭受流毒的表现。


                  IP属地:江苏12楼2018-01-29 13:53
                  回复
                    从两个人的结局来看,也体现这种文学观念带来的必然结局。
                    傅雷49年后留在国内,承受着一波又一波的政治运动,因为早就遭受到文学应该从属于政治的毒害,他对国内日益严苛的对文人自由的剥夺,采取了委屈求全的态度,自以为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直到66年,再也无法保持最低尊严地苟活下去,不得不和夫人双双吊死——为自己错误的文学观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而张爱玲则不同,她虽然不关心政治。可是当她在49年后,在参加当时的会议中,看到清一色的灰色中山装,她就意识到,这就不是一个服装问题,统一服装的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思想被统一,自己就失去了活下去的价值,更谈不上文学了。为了保持个人的独立性,保持文学的独立性,张爱玲选择了离开。
                    相比较而言,傅雷们的智慧,远不及张爱玲了。我想,人的智慧,不仅仅和智商相关,更和人品相关。一般说来,越具有独立精神的人,总是体现出更加多的智慧来,这种智慧,或许无助于获取现实的好处,但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恶,则能够助人做出更加正确的选择,让人活得更加有尊严,更像一个自己,而不是一个小丑,一个傀儡。


                    IP属地:江苏13楼2018-01-29 14:25
                    回复
                      书到了,很漂亮的十本书,十月文艺出版社,应该不是盗版,否则,这个盗贼也太傻了,肯定亏钱啊。


                      IP属地:江苏14楼2018-01-30 13:26
                      收起回复
                        张爱玲最后十年,把时间都花在了红楼梦的考据上。红楼梦成为张爱玲的精神支柱。就像她在自序里所说,“偶遇拂逆,事无大小,只要”详“一会《红楼梦》就好了。红楼梦竟然能够带来如此功效,可见张爱玲对红楼的喜爱,已经不是一般红迷,而是入魔一般的红迷——就凭这份痴爱,喜欢红楼们的我,就该好好读读她的作品。
                        我一般是不喜欢考据类红楼分析的,但同样是考据,应该也分两类,一类是着重于版本的不同,好比张爱玲在序言里提到《贾宝玉初试云雨情》中,袭人的表现,程本有很大的篡改,从而比较原作的意思。这样基于版本的不同,尽可能厘清曹雪芹的原意,当然是极好的考据。我最讨厌的考据,就是类似于从可卿的葬礼之隆重,去推测可卿实际是公主之类,这种考据就是狗屁,或者说,所有把红楼人物和现实中的权贵对应起来,基本都是狗屁。不知道张爱玲的书里,这种东西有没有——希望张爱玲不会让我失望。
                        张爱玲在序言里,批驳有人认为红楼梦是多人集体创作,说了一句很有趣的话,”集体创作只写得出中共的剧本“。一本呕心沥血到如此的作品,竟然有人以为会是多人合作的作品,要有多无知或者多无耻才能如此说话啊。


                        IP属地:江苏15楼2018-01-31 10:51
                        收起回复
                          读完了《第一炉香》。
                          以战时的香港为背景。高中生葛薇龙——给女孩子起名中带个”龙“字,或许也折射出张爱玲内心某种特别的心理?——随父母躲避内地的战争从上海来香港躲难,眼下,香港也成为战乱之地,在此地避难没有意义,徒增各种开销而已。于是,葛薇龙父亲决定回上海了。
                          葛薇龙不愿意中断在香港的学业,可知道请求父亲供她单独留下不可能,除非她能自己解决读书的资金。
                          葛薇龙有个姑姑,早年铁心要给一个有钱的老头做小,葛薇龙的父亲因此臭骂这个妹妹,并从此断绝来往。现在,这个姑姑已经守寡,住在香港山上的别墅里,过着富裕的生活。葛薇龙决定上门求助,姑姑梁太太出于某种私心,答应资助她,让她吃住在家,每天派司机送她上学放学。
                          葛薇龙回家对母亲实话实说,母女又骗父亲,说学业出色,学校同意免除学费,还提供住宿,老爸可以免去这笔负担,自然也很高兴。
                          于是,葛薇龙开始了在香港的独立生活,上演了一幕说不清是喜剧还是悲剧的故事。


                          IP属地:江苏16楼2018-01-31 18:03
                          回复
                            姑姑梁太太,丈夫在世的时候,就有相好,但还能哄得老头子特别喜欢她,这个女人肯定很会讨男人欢心,大概床上功夫不错——只是今人的猜测,那时候的作家,一般都不写这个,最多带点暗示,需要你自己去推测。
                            梁太太在老头去世以后,开始享受生活,她喜欢勾引年轻小伙。在家里举办party,招徕年轻军官或世家子弟,为了吸引他们,她训练年轻的女佣,让她们吸引青年。她则如等待机会的母老虎一般,在旁伺机而动。感觉到小伙和女佣进展到关键时刻,她就出来横插一脚,把小伙子纳入她的怀抱。
                            小说中没有具体描写这个情节,只是如此交代。但我对这个一笔带过的交代感觉很有兴趣,因此有所揣测。
                            梁太太年过四十,但保养很好,风韵犹存。俗话说,“女想男,隔层纱。”年轻小伙子,都处在性欲勃发状态,或多或少都患有性饥饿症,时时刻刻都在寻找可以下手的对象,而女佣,一般是最好的猎物。这个梁太太用女佣作为鱼饵,算得上很机智聪慧呢。
                            那么,她是如何把小伙子纳入自己裙下的呢?想来也不太难。只要告诉小伙,你勾引女佣,弄不好会惹一身麻烦,再暗示一下,我其实很愿意陪你玩玩。正在性致勃发状态的小伙子,应该很容易被她勾上床去吧。


                            IP属地:江苏17楼2018-02-01 10:52
                            回复
                              张爱玲对这个人物的态度如何?小说非常含蓄,一点也没有评论,就是叙事。这样的叙事里,很难准确揣摩出张爱玲的褒贬来,这是小说的有趣之处,我们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决定对这个人物的态度。
                              我自己绝不讨厌这个梁太太,对年轻小伙子来说,有个中年女人愿意引导你品尝性爱滋味,绝不是坏事。当然,这个女人的智慧很重要。如果是一个有智慧的女人,那对小伙子一定是天降福音。可如果这个女人没有智慧,甚至本身蒙昧不开,就可能对小伙子带来伤害,如果这个小伙子还是个小小伙子,这个伤害可能就会很大,《生死朗读》,就描写这样的故事,小小伙太小,那女人又是文盲。两人的关系,都有点被本欲盲目推动。
                              而梁太太则不同,她不是盲目,她是主动,当然她也谈不上有智慧,她只是有点小聪明。她不会讲“爱”这个字,她一定告诉小伙子,我们不过在一起享受生活而已。这样的享受,对男人,不会造成伤害。
                              假如智慧的中年女性,都能够把引导年轻小伙当作自己的喜好而乐趣,那男人才叫有福。但这样的智慧女性,几乎一个也见不到吧。


                              IP属地:江苏18楼2018-02-01 11: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