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思菁灵吧 关注:198贴子:10,627

西域三十六国之戎卢、东且弥、西且弥、莎车、西夜、渠勒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戎卢国,古西域国名。
戎卢国都城是卑品城。二百四十户人家,人口六百一十,三百名战士。戎卢国的分布地在今新疆民丰县正南,尼雅河上游地区,为定居农业民族,属塞种。
《汉书?戎卢国传》载:“戎卢国,王治卑品城。去长安八千三百里,户二百四十,口千六百一十,胜兵三百人。东北至都护府治所二千八百五十里。东与小宛、南与婼羌(此处有误,应再东与婼羌)接,西与渠勒接,辟南不当道。”戎卢国都城是卑品城。二百四十户人家,人口六百一十,三百名战士。戎卢国的分布地在今新疆民丰县正南,尼雅河上游地区,为定居农业民族,属塞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2-18 22:32回复
    灭亡原因:被于阗兼并。
    下面请批判着看:
    且弥分东且弥和西且弥。《汉书》载:“东且弥国,王治天山东兑虚谷,去长安八千二百五十里。户百九十一,口千九百四十八,胜兵五百七十二人。东且弥侯、左右都尉各一人。西南至都护治所千五百八十七里。”东且弥国地在今乌鲁木齐市市内。
      东且弥国是一个倍受冷落的国度,史书上关于她的记载少之又少,她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度,它都经历了怎样的故事,它又是怎样消失的,除去汉书上才100多个字的超简单介绍和凄美传说之外,其它史书对她更是避之不及。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东且弥国仿佛瘟疫一般,沾都沾不得吗?
      并且,对于这样一个,考古学对它的发掘也少之又少,以至于人们对于东且弥这个国家无比陌生。于是,这使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东且弥国更添了一层神秘。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2-18 22:33
    回复
      解析东且弥国的未解之密
        除了《汉书》中提到了且弥国,还有一部史书说了一段有关且弥国的故事,这部史书就是《资治通鉴》。《资治通鉴》中是这样说的:“永建元年(公元126年),立车师后部故王子加特奴为王。班勇遣将斩东且弥王,更立其种人为王。”
        千万不要指望史书还会告诉我们什么,对不起,史书上所讲的就只有这么多。我们于是就感到奇怪了,并忍不住要问,这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故事能够说明什么呢?是的,班勇斩东且弥王的故事确实说明不了什么,但是,这不等于我们无法挖掘这个故事背后的故事。
        班勇斩东且弥王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故事一度令我们一筹莫展,我们甚至因此有了放弃下面这段文字的打算,但是,直到有一天,灵感的闪电蹦进我们的大脑。灵感不是来其它地方,而是成天在我们眼前晃来晃去的“且弥”两个字。
        且弥?其实只是一种偶然,我们从《说文解字》中找到了打开“且”字奥秘的钥匙。《说文解字》中说:“且,薦也。”而薦又是什么?《说文解字》又解释说:“薦,兽之所食艸。”说到这里,我们越来越犯迷糊了,且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伟大的文字学者许慎的话可以说给了我们以莫大的启示,他解释道说,看“且”的甲骨文,怎么看怎么像男人的外生殖器,所以他据此推断,“且”字反映了先民的男性生殖崇拜。后来的考古发现也印证了许慎的猜测,在新石器时考古发现中有石且、陶且,系以“且”(男性生殖器)为图腾崇拜的父系氏族或部落,初居于中原的今河南滑县一带,后向四方迁徙。不仅如此,许慎还把“也”字和生殖崇拜扯上了关系,他说:“也,女阴也,象形。”据说,正因为这样,国民党政权起初在翻译外国国名时将西亚的The Yemen Arab Republic翻译成“阿拉伯也门共和国”,元老于佑任提出:这不和汉字本意,“也”指女阴,那“也门”不就成了阴门了?于是,国民党将Yemen翻译成“叶门”。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2-18 22:35
      回复
          国内有学者又将“且”字和先秦联系了起来。后人都说那时候是“卫郑淫风”(卫即卫国,郑即郑国),那么,既然淫,总得有根据吧?那么,就请我们看看《诗经》吧,我们发现,《诗经》虽然经过孔子删减,但《郑风》和《卫风》里仍然保留着大量有关男女之情的诗文,这在整个“十五国风”中是非常独特的。我们知道,孔子绝对是反对淫欲的,否则,孔子就不会是今天我们眼中的孔圣人,这也足以说明,被孔子删除掉的大量诗歌中一定包括更多更加露骨的诗句,这恰恰说明,至少在那个时候的卫国和郑国,性开放是蔚然成风的。
          试举几例,《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此篇之后接着就是《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学者们认为,《诗经》中的“狂且”、“狡童”、“狂童”,都是指小痞子、小流氓,当然,小男孩再流氓,也是干着他这个年龄段可以干的“坏事”:追逐女孩。学者们认为,这两首诗中的“且”字并不是普通的语助词,特别是从《褰裳》这首诗来看,一个女孩正值思春,想着暗恋的男孩子惠,想:如果你想我,就过河见我。你不想我,我也有别人追。“狂童之狂也且”:你小子狂什么,不就是有个鸡鸡吗,谁稀罕,切!
          于是,我们可以大胆地认为,“郑卫淫风”在《诗经》里的体现,也反过来说明了“且”字的本意。当然,以上传说或推测是否属实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我们认为,在古汉语中“且”字等于男性生殖崇拜是非常有道理的。
          说完了“且”,再来看“弥”。但从“弥”来看,也确实看不出什么,可是,当我们把“弥”和它的同音字“猕”联系起来的时候不免恍然大悟。猕:产于印度的一种猴子。在那个年代,人们普遍认为猴子是人的祖先,或者把那些同中原人长得不一样的“丑人”比作是猴子,而且弥国和印度又都同处中原的西边,所以,中原人用西边的猴子来指代西域人是可以理解的。所以,“且弥”两个字的意思当然就是“有男性生殖崇拜习性的猴子”,或者干脆说“且弥”两个字的意思根本就是指“好色的猴子”。
          这么说来,强夺红莲姑娘的神话传说附会在东且弥国王的身上是有根据的,因为“好色的猴子”强抢漂亮姑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由此我们也不得不感慨,古人也真是聪明,竟然想到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来映射某个国家的品性,这可真是够我们这些后人大伤脑筋的。
          那么,东且弥国是“好色的猴子”又说明了什么呢?如果说公猴子为争夺母猴子而厮杀的场面我们没见过的话,公鸡为争夺和母鸡的优先交配权而“斗嘴”的场景我们总该看到过吧,在母鸡的巨大诱惑面前,如果主人不来驱散它们或者另外来了一只母鸡平衡这种性别不均衡局面,公鸡会一直这么斗下去,直到其中一只由于体力不支主动放弃。这说明,古人之所以把东且弥国称为东且弥国,正是因为这个国家的男人普遍好色,而且他们为了能够得到无节制的满意而不惜和别的国家一直就这么争斗下去,目的就是为了能够得到这个国家的漂亮女人。并且,我们也都有这样的经历或感受,大凡一个男人想要博得某个女人的好感,一般都会在这个女人面前生要面子,比如在她面前表现得相当有男子汉气概等等,而男子汉气概靠什么来体现?当然不是在另一个男人面前表现得低三下气、唯唯诺诺,而是你是男人,我也是男人,我凭什么要服从你?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2-18 22:38
        回复
            所以,我们不难想像这样一幕,在班超通西域之后,越来越多的西域国家因为害怕汉朝的武力或羡慕汉朝的繁华而归顺汉朝,可东且弥国王却偏偏不信这个邪,表现上归顺大汉朝廷,可实际上却阳奉阴违,比如在每年西域国家向汉朝纳贡的日子东且弥国迟迟不去给大汉朝拜等等。汉朝为了树立威信,也必然会派人到西域各国去催贡,没有想到嚣张的且弥王还敢扣押大汉使者,这明摆着和大汉作对吗,于是一场大战在所难免。虽然史书上没有记载这一幕,但诸多学者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不谋而合,不能说全都是因为偶然。
            直到这个时候,才有了班勇的出场。这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大汉猛将班勇。班勇是谁?他就是班超的儿子,想想看,虎父无犬子,班勇能差到哪里去呢?想必班超之所以给儿子取名叫班勇,就是希望他像自己一样勇猛吧!
            可是,东且弥国地处西域中部,距离长安有八千多里路,所以,要想到达那里必须经过西域不少国家,而这些国家有的接受了汉朝的册封,有的还在匈奴的强有力控制之下。这样一来,班勇要想完全任务,就必须经受和他的父亲同样的艰险。但再大的艰险又算得了什么呢,无论如何,班勇都要试一试。
            于是,班勇带着汉朝军队出发了。但是,班勇究竟带了多少兵马,史书没有记载。不过,我们可以从侧面进行分析,班勇所带的人马少说过千,多则上万,因为几个月之后班勇到达楼兰境内的时候,楼兰国万分惊慌,直到班勇向楼兰国王表明来意,楼兰国王才放松警惕,款待了班勇和他们的士兵一番。
            接着,班勇又派使者到龟兹国,说大汉的军队要到达龟兹,并告诉龟兹王白英,大汉对龟兹王的父亲曾经犯下的错误(据说白英的父亲是极力抗汉的,杀死了不少的汉朝人民)既往不咎。班勇的目的很明确就是不要让龟兹国成为自己前进的绊脚石,如果突然到访龟兹国,龟兹国肯定认为大汉时派兵来报仇的,肯定会奋起抗争的。白英本身就是亲汉派,他认为汉朝是走在时代前列的国家,对大汉佩服的五体投地,再经过班勇代表大汉如此开恩,龟兹国王很是感激。立刻派人给班勇会话,一定会全力配合,欢迎汉军的到来。
            班勇在楼兰虽然只呆了几天,但让那些不了解汉朝的楼兰人逐渐了解了汉朝,并派使者去长安朝拜,愿意与大汉结好。
            当班勇到达龟兹的时候,白英亲自出城迎接,张灯结彩,好不热闹。在白英的身边还多了两个人,分别是姑墨王和温宿王。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2-18 22:40
          回复
             原来,大汉的大恩大德使得白英很是感动,为了报答汉朝,他说服姑墨国和温宿国归顺大汉,于是,姑墨王和温宿王前来迎接班勇。
              这些意外的收获,让班勇和自己的将士们非常高兴,并很快将这一消息回报了汉朝政府,汉朝政府立刻派人前来册封姑墨王和温宿王,并送来了汉朝的一些特产,受到如此待遇的姑墨王和温宿王很是激动,甘愿为大汉效力。
              但是,这些消息被匈奴知道了之后极为生气,为了阻止汉朝势力在西域的扩张,赶紧派重兵到达班勇将要结经过的车师前国,策动车师前国举兵阻止班勇的通行。
              当班勇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极为气愤,赶紧找楼兰王、姑墨王、龟兹王、温宿王商量对策。这些国家刚刚归顺大汉的,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能够给自己一次展示自己忠孝大汉的机会,此时,机会来了。各位国王商量之后,都愿意出兵讨伐车师前国。
              在各位国家的配合下,重新组合了一支万人的骑兵队伍向车师前国发起进攻,锐不可当的骑兵,使得车师前国节节败退,那些匈奴兵也大受挫折,一路逃命,被班勇俘虏五千余人,终于,车师前国的道路再次打通。
              刚刚平定车师前国不久,匈奴并不甘心失败,于是在车师国境内策划起了一股新的对抗汉军的力量,这股力量就是历史上的车师后国。为了对付车师后国,班勇立刻调发敦煌、张掖、酒泉的骑兵六千,联同鄯善、疏勒、车师前部的胡兵对车师后部王军就,一举击破其部,斩杀俘敌八千余人,缴获马畜五万余头,生擒车师后国王军就和匈奴持节使者,将他们押到他们当日杀害的前长使索班的地方斩首,以报其耻,并祭前长使索班。后飞马将车师后国王军就和匈奴持节使者的人头送回洛阳,悬挂于城门示众。
              班勇平定了车师后国,也打开了通往东且弥国的通道,东且弥国得知汉军距离自己原来越近了,赶紧联合周边的一些小国,加强防卫,准备随时进攻长途跋涉而来的汉军。当汉军到达东且弥国的时候,东且弥国因为早有防备,城墙固若金汤,粮草充足,而且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对他们来说,没有丝毫的影响。可是,对汉军来说,长途跋涉,疲惫不堪,而且环境气候,对他们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汉军第一次进攻就损失惨重。当班勇带领着士兵冲到城下的时候,城上的东且弥国军显示强弓猛箭,接着又是火攻,最后大块的石头从天而降,使得汉军不敢靠近城门半步。班勇虽然是位武将,可是他有勇有谋。他知道这样硬碰硬损失严重的只能是自己。于是,赶紧将汉军撤退到城外安营扎寨,一边让士兵有一个休整的机会,一边想办法好智取城池。
              东且弥国知道汉军的强大,不敢前去进攻或者偷袭,觉得只要守住城池,让汉军进不了城,汉军就会无计可施,时间久了就会将远道而来的汉军拖垮。所以,东且弥国认为防卫是最好的进,但是,对汉军还是提高警惕,日夜加强防卫。
              班勇撤退到城外之后,不是急着操练士兵,而是留下极少的一部分人看守营地,另外的大部分人整日游山玩水,爬山,没有一点作战的样子。
              姑墨、温宿、楼兰等国派来的随军将士看到班勇如此领兵打仗大为不解便问班勇,如今大敌当前,何来时间让士兵玩乐啊!
              班勇笑道,到时候你就明白了!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2-18 22:42
            回复
                东且弥国派出城外的密探向东且弥国报告说,汉军整日玩乐,晚上生火吃肉到深夜。
                东且弥国王一想难道是自己对汉军的打击太大了,汉军自暴自弃啦?但是,他有觉得不对,于是赶紧叫密探在前去侦查,有什么消息立刻禀报。
                第二天,密探向东且弥国王回报汉军向城外撤退十里地。
                第三天,密探向东且弥国王回报汉军向城外撤退二十里地。
                ……
                汉军的不断撤退让东且弥国王确信汉军是怕自己了,于是,吩咐可以讲防卫级别降低些了。
                这天,班勇带着士兵爬到一座山上游玩,突然,看到山下有一条河流一直向东且弥国的方向方向流去。便问身边的人,这条河流流向哪里?温宿的将军回答说,这条河流流向东且弥国,并且穿成而过。
                班勇笑了,顿时有了主意。班勇的主意真是神不知鬼不觉,他竟然一招就致了东且弥国的命。那么,班勇使出的是什么招式呢?
                第二天,东且弥国城里发现穿城而过的河流流量变小了,可是谁也没有在意。第三天,第四天,出现了断流现象。此时,有人才将这一消息告诉了东且弥国国王。东且国国王首先怀疑到了汉军,可是这条河流每年都有几次断流的现象,不过一般三五天水还是会来的,所以他也不能够完全确定是汉军干的,让手下的人不要慌张再等等看,说不定再过几天水就会来的。
                此时,温宿将军向班勇建议,要进攻就得趁早,如果让东且弥国知道是我们故意断流,他们就会在城里掘井来取水,但那时我们的这个办法就不起作用了。
                班勇也认为攻打东且国的时机该到了。
                这天,当东且弥国的将士还在睡梦中的时候,突然,城外锣鼓齐鸣,杀喊声惊天动地。士卒赶紧跑来向东且弥国过往回报,汉军攻城了!汉军攻城了!
                东且弥国王大吃一惊,汉军不是撤走了,怎么又来了?随后一想自己的城墙坚固如铁,汉军也是无可奈何,于是批评士卒,紧张什么,叫人抵抗就是了!
                东且弥国王倒头接着睡觉,不一会儿另外一位满脸鲜血的士卒又来报,汉军采取了新的攻击方法,我军损失严重啊!
                东且弥国王一听赶紧从床上爬了起来,问,什么进攻方法!
                士卒结结巴巴地说,您,您去看了就知道了。
                东且弥国王披着衣服赶紧爬上城楼,只见距离城楼几丈远的地方,树立起了数个高耸入云如瞭望台的东西,站在最上面的士兵不仅可以观察到城里的一切,而且还可以向城楼上防卫的东且弥国进攻。
                东且弥国王看到这个情形,有些紧张了干净喊着,快,将那上面的人射死。于是,士兵拿起弓箭对中瞭望台上面的汉军射击,可是怎么也射不到,因为汉军在瞭望口设置了一块木板,将射来的箭都挡住了。东且弥国王也许知道石头是认不到那里的,于是,命人采用火攻,可是这些火把认到汉军士兵身上点不着,这时桌面回事呢?原来,汉军为了欲望东且弥国的火攻,每个士兵的衣服都是用水泡过的。
                东且弥国王着急了,大喊着快攻击汉军,可是怎么也估计不上。反而,从瞭望**向城楼的火箭使得东且弥国守城的士兵烧得哇哇大叫。
                东且弥国王赶紧命人取水来,可是,有士兵报告城里已经断水三天了,人喝的水都没有了。东且弥国王此时,才确信那水不是季节断流,而是汉军的阴谋。于是,他无话可说,只是狠狠地说,给我恨狠的打这些汉军。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2-18 22:44
              回复
                红莲山的凄美爱情传说
                  相传在两千多年前,呼图壁境内有两个诸侯国:乌贪訾离国和东且弥国。呼图壁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位于准噶尔盆地的南部边陲。乌贪訾离国有个公主叫红莲,聪颖伶俐,美丽可爱。她7岁的时候就能够弹琴,10岁的时候就能够赋诗,更了不起的是,她15岁的时候就能够辅佐父亲料理国事。当红莲长到18岁的时候,越发楚楚动人,方圆数十里没有人不知道她。
                  当东且弥国王听到红莲才貌超群之后,垂涎欲滴,于是有了娶红莲为妾的想法,为止,他立刻派人到乌贪訾离国求婚。
                  乌贪訾离国王面对东且弥国王的求亲为难了,一是他舍不得自己的心肝宝贝怎么早就出嫁,二是他觉得女儿的婚事还是由女儿自己来决定。东且弥国的使者看到乌贪訾离国王有些为难便上前说道,如果你将女儿嫁给我们国王,一辈子享受荣华富贵,这不是更好吗?乌贪訾离国王边说,谢谢贵国王看得起小女,只是这件事还得让小女自己说了算啊!东且弥国王笑道,小女说了算至不过是借口吧!我东且弥国可不愿意看到由于这件事,影响我们两国的睦邻友好关系啊!
                 乌贪訾离国王明显的能够听到这些话是威胁的话,东且弥国地大人多,兵强马壮,若不应允此事,后果不堪设想。为了顾全大局,乌贪訾离国王思考再三,无奈最后还是答应了东且弥国王的这门亲事。可是,当乌贪訾离国王将这件事情告诉女儿红莲时,红莲宁愿死也坚决不同意嫁给东且弥国王。无论乌贪訾离国王怎么说明这件事对全乌贪訾离国百姓的意义和影响,可红莲就是不答应,还说自己的父亲很自私,将自己嫁给一个老头子。最后,乌贪訾离国王生气了抛下一句话拂袖而去,我已经决定了的事,没有改变的可能,你不嫁也得嫁。
                  红莲把自己锁在屋子里哭了三天三夜,并且以绝食相抗争。红莲为什么要这样?是因为她早已有了心上人,那个人就是书生张哲。张哲家庭很贫苦,父母双亡,吃了上顿无下顿,唯一的家产就是一间一文不值的破旧茅草屋,而且屋外下大雨的时候屋内下小雨,晚上躺在草铺上睡觉都可以数星星……可是,爱情这东西,说怪就怪在这地方了,红莲公主就是偏偏爱上了张哲。
                  眼看婚期即将来临,乌贪訾离国王的主意依然没有改变,红莲绝彻底绝望了。这天,红莲走到一口水井旁边,想投井自尽。她站在井边,无比留恋地环视了一周,然后,一狠心抬起一只脚向井口踩去。就在抬脚的瞬间,突然从井口冒出一股青烟,红莲吓了一跳,不由得又收回了脚。红莲清清楚楚地看到,从白烟雾里走出来一位白胡子老头,白色的眉毛长长地垂到了下巴,有几分道风仙骨。只听见白胡子老头慈祥地笑着对红莲说,红莲姑娘,千万不要寻短见啊!
                  红莲无奈地说,我被逼迫到这种地步了,只有死路一条了!白胡子老头笑容可掬地说,世界上不是任何事都可以通过死亡来解决的,逃避是无济于事的。说着便指着正南的一座山说:“山上有座寺庙,你和张哲到那里每天连续不断念经修道,方可成全百年之好。”说完,白胡子老人化作一缕青烟飘然而去。
                  当天晚上,红莲把张哲约出来,将遇见白胡子老头的事给张哲说了一番,张哲虽然有些不相信,可是为了能够和心爱的女孩能够在一起,宁愿上当受骗也要按照白胡子老头子的方法试一下。万一真的能够实现此愿望,岂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啊。
                  于是,趁着月光,张哲和红莲偷偷顺着老人的指引方向来到了山上。果然,山上有座金碧辉煌的寺庙,庙里别无其它,惟有一本经书。
                  红莲和张哲相信了白胡子老人说的话,老人是诚心要成全他们。于是,他俩每天专心修道,平平安安地度过了199天。可是,到200天的时候,孤男寡女的他们终于经受不住彼此的吸引,忘记了诵经,做了一件和诵经不相干的事情——男欢女爱。
                  男欢女爱本是一次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只要是人,都难以逾越这道坎。当年的亚当夏娃,也正是经不住诱惑偷吃了禁果才被贬下凡间的,要不然,人类到如今也不会诞生。可是,红莲和张哲却没有亚当和夏娃幸运,第二天,意外就发生了。就在他俩正准备祈祷诵经的时候,突然闯进两个彪形大汉,他们嬉皮笑脸地对红莲说:“姑娘,我们国王要与你成亲,我们找你找得好苦,一直找了几个月,想不到你就在这里呀!”说着,彪形大汉抓住红莲就往外拖。
                  张哲怒不可遏,随手抓起一根棒子就朝大汉头上挥去,并厉声喝道:“放开红莲,不然我跟你拼啦!”可是那两个家伙身强力壮,张哲怎么可以是他们的对手呢?于是,他们抓起张哲甩得老远。为了心爱的女人,张哲怎么可能甘心,于是,他爬回来死死抱住这两个家伙的腿,不停喊着:“放开红莲!放开红莲!”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壮汉抽出尖刀,直插进张哲的胸口,顿时,张哲的胸口血流如注。张哲的眼睛死死盯着红莲,慢慢倒下了。两个彪形大汉趁机抱起红莲就走。
                  毫无疑问,红莲被抢到东且弥国,并被迫与东且弥国王成了亲。红莲受辱后,想到自己的遭遇,想到心上人的惨死,更加仇恨满腔。深夜,她操起早已备好的匕首刺死了熟睡中的东且弥国王。天快亮的时候,红莲假装什么事也没有发生,骗过王宫内的侍卫逃出王府。她再一次来到寺庙,只见张哲的尸体仍然躺在那里,回想起两个人的恩爱,她悲恸欲绝。可怜的红莲知道,她杀死了东且弥国王,且弥人一定再来这里寻找她,于是,她擦干眼泪,背起张哲的尸体纵身跳下悬崖。
                   顿时间,乌云滚滚,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大雨倾盆。一会儿,雨过天晴,原来青灰色的山石变成了红色,红得鲜艳欲滴、楚楚动人。后人说,这些山石是红莲姑娘的鲜血给染红的,遂取山名为红山。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红莲姑娘,又称这山为红莲山。红莲山脚下有个隆起的小土丘,传说就是红莲和张哲的坟墓。
                  传说是现实生活的映射,我们相信,东且弥国王强夺红莲姑娘的传说绝不只是简简单单的虚构,传说虽然不可能全是事实,但至于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普遍心理。这就好比童谣,折射的是人们对于社会的积极或消极认识。那么,人们为什么要编撰一个东且弥国王强夺乌贪訾离国公主的传说,而不是乌贪訾离国王强夺东且弥国公主的传说呢,我们想,原因就在于东且弥国的恃强自傲、目中无人吧!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2-18 22:50
                回复
                  历史的西域有过数不清的辉煌过往,可惜这份荣光最终如梦似幻


                  IP属地:上海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8-02-19 15:35
                  收起回复
                    西且弥
                      西且弥,古西域国名。《汉书?西且弥国传》载:“西且弥国,王治天山东于大谷。去长安八千六百七十里,户三百三十二,口千九百二十六,胜兵七百三十八人。西且弥候、左右将、左右骑君各一人。”西且弥国在今乌鲁木齐市西北昌吉县一带。
                      除了《汉书》中的零星介绍,史书上对于西且弥国的记载少之又少,几乎找不到关于她的任何故事。当然,如果没有文字记载也不要紧,问题是,直到如今,寻访西且弥国的下落就像追风一样缥缈,因为既没有找到西且弥国的遗址,也没有发掘到有关她的文物,关于西且弥国的理论于是只能停滞不前、苍白得很。难不成西且弥永远是个谜案么。


                    IP属地:广东11楼2018-02-19 22:11
                    回复
                      西且弥国究竟在哪里
                        我们决定以一个貌似不是问题的问题开篇,西且弥国到底在哪里?一定会有人大笑,说,西且弥国,顾名思义,是位于东且弥国西边的一个国家。更何况,《汉书》上已经说得非常清楚,“西且弥国,王治天山东于大谷。去长安八千六百七十里”。这自然是没错,可如果我们接着问,天山东边的大谷有许多,西且弥国到底是哪个大谷呢?并且,距离长安8670公里的范围非常广泛,西且弥国的确切位置又在哪里呢?
                        对此,很多人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人以为西且弥国在今天的玛纳斯县与呼图壁县之间的呼图壁河流域一带;也有人说是在今天新疆和静县之北;在一份介绍“龟兹古国”的资料里,还有这样一句话:“出库车县,向北行,可到达大、小龙池,过了铁力买提冰大坂,就是巴音布鲁克大草原(古称西且弥),古代在这里构成了一条南北疆的通道”;还有人认为,根据《汉书新注卷96下?西域传第66下》里的记载,西且弥国应该是今天新疆乌鲁木齐市西北的雀儿沟一带。诸如此类的观点还有很多,那么,西且弥国的地理位置真的就是一个解不开的谜了吗?
                        关于“且末”、“且弥”、“弥”,有人做过研究,说《汉书地理志》所记有西域族国之名“且末”、“且弥”、“西且弥”、“东且弥”、“弥”等,“弥”后史亦作“拘弥”。并说,所谓“且末”或者“且弥”部落,可能还源自远东地区。我们虽然拿不出证据证明以上观点,但同时也没有理由反对,我们因此还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既然史籍上对西且弥国的地理位置都没有定论,她为什么就不能够是一个游牧国家或者半游牧国家呢?


                      IP属地:广东12楼2018-02-19 22:11
                      回复
                          根据《史记》记载,月氏就是一个典型的游牧民族。《史记》是这么说的,“(月氏)行国也,随畜移徙,与匈奴同俗”。从有关月氏西迁以后的记载中,可以想见其传统的畜牧业在西迁前已具备一定基础。下面再来看看月氏在西迁以前的具体地理位置,在秦皇岛统一中国以前,也就是中原还处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在中原西北边有两个较大的游牧民族,一个是北边的匈奴,另一个就是匈奴西边,比匈奴更加强大的月氏。那么,当时的匈奴西边包括哪些地方?显而易见,必然包括西汉时期的西且弥国。
                          汉朝以前,由于交通的不便,西域和中原的联系非常少,因此,特别是像西且弥国这样距离中原比较遥远的国家,是极有可能继续保持游牧习俗的。事实也的确如此,有学者提到,相比于汉朝以前,南北朝时见于记载的游牧国更少,《魏书?西域传》中提到的只有西且弥国、尉头国(仍附属龟兹)和乌孙国(已西徙葱岭)。
                          这样看来,人们之所以对西且弥国的具体位置无法认定,正是因为她始终都处于“逐水草,颇田作”的游牧状态。
                          但是,游牧民族并不等于绝对漂泊不定,他们通常是围绕着某个山谷放牧的,这个山谷也就是他们的都城。那么,西且弥国相对固定的位置又是在哪里呢?我们不禁联想到了江都公主刘细君。
                          江都公主16岁的时候远嫁乌孙的车骑,曾随从、仪仗、陪嫁、香奁沿西行古道扬起的漫天尘土,于公元前108年终于走进西域大地。江都公主的和亲队伍在途中经受了多种磨难,他们越过了高寒雪域,遇到了盗匪劫掠,受到了狼群攻击,也渡过了断水缺粮的险境,在走过祁连、跨过疏勒河,进入大漠之后,又真正感受到了这些残酷险境:“大漠连天一片沙,苍茫何处觅人家。地无寸草泉源竭,隔断邻封路太赊。”“阵阵狂风不可挡,漫空沙石乱飞扬。穷川大漠连朝暗,多少征人委异乡。”
                          经过一年多的行程,江都公主从河西到敦煌,出玉门走楼兰,经尉犁、乌垒、轮台到东且弥、西且弥,最后翻越天山才走进乌孙领地,为此有不少随从、护兵因路途之遥而命归荒野。对一个十六七岁的汉家公主来说,能勇闯这样的关山大漠,完成这样的使命是多么艰难和不易,但她们终于到达了乌孙,受到了乌孙王猎骄靡的盛大欢迎。年迈的乌孙王按照乌孙国的风俗同江都公主举行了婚礼,并封江都公主为右夫人。
                          这里,就提到过她先出东且弥,再过西且弥的而抵乌孙国的记载。另外,从且弥东、西的地理位置上,它也应该远离呼图壁,而近乌孙国,至于乌苏是否属于乌孙国,并不重要,也许今天的乌苏,是古代西且弥与乌孙国交境的地方也说不定。


                        IP属地:广东13楼2018-02-19 22:12
                        回复
                            《汉西域图考》载:西且弥国,“乌贪警离国其南为东且弥,西且弥在今呼图壁河至纳斯河以南一带。”而《新疆识略-古城舆图》则载:“木垒之西南为东西吉尔玛泰。惟济尔玛殆即且弥之者变,亦即汉之西且末。它当在今新疆呼图壁”。而在《汉书-西且弥国传》所载:“西且弥国,王治天山东于大谷”。今已证实,以兑虚谷(即今呼图壁地区)为基地的是东且弥;以于大谷(即今呼图壁县以西)为基地的是西且弥。
                            但是,没有人可以告诉我们有关西且弥国的更多一点史事甚至传说,在这里,在西域这片地方,没有安定的居所的西且弥国人漂泊不定,没有文字的西且弥国又如何能在历史的水面上留下波纹呢?
                            我们想,西且弥国大概是这样一个形象,如果把它比作一个人,应该是一个看起来相貌平凡,一脸和善,放在人堆里很容易被忽略不计的角色。你也可以想像他是一个高人,大隐隐于市,然后飘然而去了。
                           “西且弥国王治于大谷”。诸国中王治称“谷”者(如“东且弥国王治兑虚谷”、“子合王治呼犍谷”、“蒲犂国王治蒲犂谷”和“尉头国王治尉头谷”),均“随畜逐水草往来”,可以肯定,在西域诸国中王治以“谷”命名者,就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所以,“西且弥”以畜牧业为主这一点我们应当给予坚决地肯定。
                            想象毕竟只是想象,历史需要考证,所幸的是,现在我们所说的只是一个极西之地美丽而神秘的传说而已,不必当真的。


                          IP属地:广东14楼2018-02-19 22:12
                          回复
                            西且弥国是如何消失的
                              现在的问题是,西且弥国是如何从历史上消失的呢?经查《西域地名词典》、《新疆历史词典》、《新疆历史百问》、《西域图志校注》等资料,得到的结果是:东汉以后并入车师后部(本书下部将重点介绍)。同一时期和西且弥国并入车师后部的国家还有东且弥、乌贪訾离等多个国家。
                              史书虽然没有透露更多细节,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的结论,那就是包括东且弥、西且弥、乌贪訾离在内的一些国家都非常弱小,而车师后部则非常强大,否则,车师后部是不大可能像秦国统一六国那样兼并多个国家的。
                              那么,车师后部是如何兼并西且弥的呢?由于车师后部兼并东西且弥发生在同一时期,所以在这里一并分析。
                              出于叙述铺垫的需要,在这里我们要简要简介一下车师后部。西汉年间,车师原是西域城郭国,属西域都护府管辖,国都在交河城(遗址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北)。由于车师东南通敦煌,南通楼兰、鄯善,西通焉耆,西北通乌孙,东北通匈奴,扼丝绸之路要冲,地理位置非常显要。于是,匈奴和西汉对车师的争夺一直都很激烈,直到汉宣帝时期,在汉朝与匈奴的激烈争夺下,出现了车师前后部的历史分化,新朝至东汉前期演变为车师后部为盟主的车师六部联盟,东汉再开西域,控制了车师前部,后部则隶属北匈奴,自此分道扬镳,分而不复合,自此,前、后二部各自走上不同的历史归宿。
                              通过这一历史背景我们可以看出,分裂车师国既然是匈奴和中原战争的需要,那么,在达到分裂车师国的目的之后,匈奴和中原政权必然会想方设法壮大自己这边的力量,由于车师后部当时隶属北匈奴,所以北匈奴怂恿车师后部兼并周边的一些小国也就在所难免。有关史料也记载,三国时,西域诸国经过兼并,合并成20个国家。222年(曹魏黄初三年),西域各国又“款塞内附”。于是曹魏设戊己校尉领护西域,如汉朝故事,迄晋不改。曹魏和西晋两朝所设西域官还有西域长史、西域校尉、宜禾伊吾都尉等。晋朝封鄯善、焉耆、龟兹、疏勒和于阗等西域5大国之王为晋守侍中大都尉、奉晋大侯、亲晋王。车师前部、鄯善、龟兹、焉耆等国曾遣子入侍于晋。
                              现在的问题是,西域为什么会在三国时期大兼并呢?具体来说,东、西且弥和乌贪訾离等国为什么偏偏会在这个时候被车师后城所兼并呢?中原政权和北匈奴对西域的争夺当然是一个原因,但只能是原因之一,这是因为,当时的中原正处在三国逐鹿中原的时期,谁都希望能够统一中原,哪还有更多心思顾及西域,北匈奴自从受到光武帝的重创后再也没有能力威胁中原,他们也不大可能凭借一己之一怂恿那么多的国家相互兼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西域和中原地区不同,由于地缘等因素,西域和中东甚至欧洲有些相似,人们所追求的不是国家的大一统,而有些类似于老子所谓的“小国寡民”,所以,除非外在力量左右,这些国家不不大愿意相互吞并的。那么,到底还有什么原因促使西域各国在短时间内相互兼并呢?
                              通过查阅气象史料我们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生了全球性的气候变异,引起世界性的民族大迁徙。这一时期新疆的气候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为沙化进程的加速。孔雀河(新疆孔雀河河流亦称饮马河,传说东汉班超曾饮马于此,故称)改道,罗布泊(新疆东南部湖泊,在塔里木盆地东部,海拔780公尺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最低处。蒙古语罗布泊即多水汇入之湖)萎缩,楼兰国、精绝国等国在沙化进程中消失,中亚人种纷纷东迁塔里木绿洲,吐谷浑人西进鄯善、且末;北印度释迦族进入于阗;柔然、铁勒、突厥人相继进入天山北麓,新疆的人种变得更为复杂化了。原来居于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人入主龟兹,引起龟兹重大的人种改变和巨大的文化飞跃,佛教的繁荣和歌舞美术的骤然发达就是这一变化的指证。与此同时,焉耆的主体居民也变为塞种,吐火罗语在这一地区的流行更是塞人势力抬头的见证。
                              我们据此认为,东、西且弥及乌贪訾等国之所以在短时间内被车师后城所兼并,大抵是因为东、西且弥及乌贪訾等国的土地被沙漠化后被迫迁徙,在迁徙的过程中逐渐被车师后城所同化。当然,这只是我们的猜测而已。


                            IP属地:广东15楼2018-02-19 22:13
                            回复
                              莎车
                                中国汉代西域都护府所辖诸国之一,也是莎车国都城。“丝绸之路”南道要冲。位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西缘,莎车县、叶城县一带,东界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邻帕米尔高原,南傍喀喇昆仑山。北魏称渠莎国。隋、唐至宋并入于阗。元称鸦儿看。明称叶尔羌。清置莎车直隶州,后升府,辖蒲犁厅、巴楚州、叶城和皮山两县,治所设莎车城。清先后建新、旧二城,旧城名叶尔羌,俗称回城,新城名莎车,俗称汉城。两城市街相接,组成双连城。
                                莎车城地处叶尔羌河畔,东沿沙漠南缘达“美玉之乡”于阗,西北经疏勒通大宛。西南经蒲犁(今塔吉克自治县附近)可达天竺(今印度、巴基斯坦一带),是古代东西方陆路交通枢纽。境内河渠纵横,水草充足,宜牧宜农,是西域诸国中富庶地区之一,为汉与匈奴长期争夺之地。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因莎车王康抗击匈奴有功,光武帝封康为汉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代汉管辖西域诸国。后莎车王降服匈奴。章和元年(公元87)班超率师2.5万人攻打莎车,龟兹等国调兵5万救援,班超以智取胜,莎车再次归汉,南道遂通。安帝时,西域又乱,莎车先属于阗,后附疏勒。顺帝永建二年(127),班勇复平西域 ,莎车遣使贡献。其后渐弱,终为疏勒所并。
                                史书上的记载仅限于这些,但对于背后的故事只字不提。这不但没有阻止人们的好奇心,而是越发激发了人们的求索。


                              IP属地:广东16楼2018-02-20 23: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