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吧 关注:73,576贴子:198,018

银屑病病因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有关本病的病因虽然进行过许多研究,但至今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本病的发生不是单一的原因,可能涉及多方面。1.遗传相当一部分患者有家族性发病史,有的家族有明显的遗传倾向。一般认为有家族史者约占30%。发病率在不同人种差异很大。银屑病是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基因遗传病。本病患者的某些HLA抗原出现率显著增高。银屑病与其他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特应性皮炎等)遗传位点可能存在重叠。2.感染许多学者从体液免疫(抗链球菌组),细胞免疫(外周血及皮损T细胞)、细菌培养和治疗等方面均证实链球菌感染与银屑病发病和病程迁延有关。在银屑病患者,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使皮损加重,这与金葡菌外毒素的超抗原有关。本病的发生与病毒(如HIV病毒)和真菌(如马拉色菌)感染虽然有一定关系,但其确切机制尚未能最后证实。3.免疫异常大量研究证明银屑病是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与炎症细胞浸润和炎症因子有关。4.内分泌因素部分女性患者妊娠后皮损减轻甚至消失,分娩后加重。5.其他精神神经因素与银屑病的发病有一定关系。饮酒、吸烟、药物和精神紧张可能会诱发银屑病。


1楼2018-03-02 08:27回复
    《木瓜》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注释】:
    ①木瓜:一种落叶灌木,色黄而香,蒸煮或蜜渍后食用,不同于今天供生食的番木瓜。 琼:赤色玉。亦泛指美玉。 琚(音居):佩玉。
    ②匪:非。
    ③瑶:美玉。一说似玉的美石。
    ④玖(音久):浅黑色玉石。
    ----------------------------------------------------
    【古诗今译】
    你赠送给我的是木瓜, 我回赠给你的却是琼琚。这不是为了答谢你,是求永久相好呀!
    你赠送给我的是木桃,我回赠给你的却是琼瑶。 这不是为了答谢你,是求永久相好呀!
    你赠送给我的是木李,我回赠给你的却是琼玖。 这不是为了答谢你,是求永久相好呀!
    【赏析】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十五国风)、雅(大雅、小雅)、颂(周颂、商颂、鲁颂)三部分。本诗从字面描写看写的是两个人之间礼物的相互赠送,而实质上是表示相互间的感情,是写一个男子与钟爱的女子互赠信物以定同心之约。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你赠送给我的是木瓜果子,我回赠给你的是“琼琚”,回报的东西价值要比受赠的东昂贵得多,这体现了人类的那种高尚情感,这种情感包括爱情,也包括亲情、友情。这种情感注重的是考虑对方的心理,力求使对方心里获得平衡与满足,以求彼此间心心相印,因而回赠的东西及其价值的高低在此看重的是它的象征意义,表达的是对他人对自己的情意的珍视,是爱慕之情的表露,所以说“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后边的诗句诗作者采用了与第一节完全相同的句式和格式,只有男女之间互赠的信物有所变化,你送我“木桃”,我便回送你“琼瑶”;你送我“木李”,我便回送你“琼玖”,看那意思只要你送我东西,我必要送给你比你送我的更昂贵的东西,从形式上看只不过是第一节的反复出现,叠章易字,而从表达的程度上看则表现出情感在一步一步加深,特别是从表现艺术手法上看,这正是诗经的一大特点,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的咏唱,可谓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而不绝。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3-02 08:28
    回复
      【接上】
      为什麼思乡的愁絮会在此刻表现得如此强烈呢?因为作为一名拼杀疆场的军人,每天是过著“晓战随金鼓,霄眠抱玉鞍”的生活,无时无刻不为性命担忧时,思乡情绪会被时刻绷紧的神经暂时压制。但到了战争结束,归家指日可待时,思乡之情就会一涌而起,萦绕心头,挥之不去。
      “制彼衣裳,勿士行枚”,战士能够结束战争生活,都赶紧解开军装,匆匆穿上平时的衣裳。通过这样一个细节描写,战士喜形於色、昐望早日和平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以“行枚”这样典型的行为,代指军旅生活,是用了一种借代的写作手法。《诗经》的艺术手法之成就可见一斑。
      下面就是主人公对三年军旅生活的回忆。首先用“比、兴”的手法,“蜎蜎者蠋,烝在桑野”通过桑虫的生活不堪,来比喻军旅生活的艰辛。使人还得还对战士产生同情。“敦彼独宿,亦在车下”就是军人风餐露宿,枕戈待旦的生活的真实写照。“独”字又是主人公内心孤独的体现,叙事与抒情融为一体,天衣无缝。
      《东山》的每段回环往复地吟诵,不仅仅是音节的简单重复,而是情节与情感的推进。
      第一节是对过往艰辛危险生活的回忆,第二节就是对家乡的变化与前途的猜测。“果蠃之实……燿燿霄行”,这一小节说到,家破屋残,果虫相生,田园荒芜,鬼火燿燿……这是主人公内心挥之不去的担忧,也是战争破坏生产,使广大人民生活陷入水深火热的困境的现实的反映与对战争的无情控诉。这种写法,使我们想起秦朝的民歌《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裏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其写作方法可谓如出一辙。可以看出《诗经》对后世的影响。
      我们可以注意到,《东山》的控诉战争的视角上,是与后代相同题材的作品有很大不同。其它作品主角通常是平民,受战争之苦面流离失所,例如《石壕吏》《新婚别》;或者是从征兵的角度,控诉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木兰诗》《兵车行》。而《东山》的主人公是一位参战的士兵。参加的是被人认为是正义的战争的周公东征,并且以胜利一方的身份凯旋。这裏没有雄纠纠的胜利者的姿态,而是同样以受难者的身份出现。胜利没能使他逃脱战争的厄运,更说明了战争对於双方来说,都是灾难性的。从而给我们一个思考战争的新角度。
      第三段是主人公遥想家中的妻子。通过写妻子对丈夫的思念,更加突出了丈夫对妻子的怀念。两者感情交相辉映,从而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弦。这裏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3-02 08:29
      回复
        《殷其雷》
        殷其雷,在南山之阳。
        何斯违斯,莫敢或遑?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侧。
        何斯违斯,莫敢遑息?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殷其雷,在南山之下。
        何斯违斯,莫或遑处?
        振振君子,归哉归哉!
        【注释】:
        殷:声也。
        雷:喻车声
        遑:闲暇
        殷其雷.劝以义也.召南之大夫远行从政.不遑宁处.其室家能闵其勤劳.劝以义也.
        题解:妇人盼望远役丈夫早早归来
        听那隆隆的雷声,
        在南山的阳坡震撼。
        怎么这时候离家出走?
        实在不敢有少许悠闲。
        勤奋有为的君子,
        归来吧,归来吧!
        听那隆隆的雷声,
        在南山的边上响起。
        怎么这时候离家出走?
        实在不敢有片刻休息。
        勤奋有为的君子.
        归来吧,归来吧!
        听那隆隆的雷声,
        在南山的脚下轰鸣。
        怎么这时候离家出走?
        实在不敢有一会暂停。
        勤奋有为的君子,
        归来吧,归来吧!
        【赏析】
          《毛诗序》解此诗为“召南之大夫远行从攻,不遑宁处。其室家能闵其勤劳,劝以义也”。关于此诗的主题,不仅今文学派的三家无异议,而且后来的解诗者也无大的争论。虽然所思念的对象不必如《毛诗序》之泥定为“大夫”,但从诗中所称“君子”来看,则这位行役在外者当是统治阶级中人,不可能是平民百姓。
          全诗三章,每章的开头均以雷声起兴。这隆隆的雷声不绝于耳,忽儿在山的南坡,忽儿在山的旁边,忽儿又到了山的脚下。这雷声勾起了她对出门在外的亲人的忧念:在这恶劣的天气,他却要在外奔波跋涉,怎不叫人牵肠挂肚!因而诗在起兴之后发出了“何斯违斯”的感叹。据毛传与郑笺,前一“斯”字指君子,后一“斯”字指此地。朱熹承袭此说,释为:“何此君子独去此而不敢少暇乎?”(《诗集传》)而严粲释云:“言殷然之雷声,在彼南山之南。何为此时速去此所乎?”(《诗缉》)从上下文看,后一种说法更为顺理成章。感叹之后,女主人公又转念为丈夫设身处地着想:只因为了公事,才不敢稍事休息。想到丈夫一心为公事奔忙,故而接下去才有“振振君子”的赞叹。毛传与郑笺均释“振振”为信厚。朱熹亦承此说。姚际恒《诗经通论》云:“盖振为振起、振兴意,亦为众盛意。”而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训“振振”为“振奋有为”,似更切合情理。这样“振振”一词就成了称扬其夫君勤奋有为的赞语了。女主人公作出这样的赞叹之后,却发出了“归哉归哉”的呼唤,表明女主人公虽然明白丈夫是为公事奔走,但还是希望他能早早归来。这种转折实质上表现了情与理的矛盾冲突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3-02 08:31
        回复
          《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
          嗟我怀人,寘[1]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马虺颓[2]。
          我姑酌彼金櫑[3],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4]矣,我马瘏[5]矣。
          我仆痡[6]矣,云何吁矣!
          【注释】:
          卷耳:野菜名,嫩苗可当菜吃
          [1]:同置
          陟:登高。[2]:虺颓:音灰颓,疲惫
          [3]:酒尊
          玄黄:马过劳而视力模糊
          兕觥:音四公,犀牛角制的大酒杯
          [4]:音居,有土有石的山丘
          [5]:音途,疲病。
          [6]:音扑,疲病。
          卷耳.后妃之志也.又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詖私谒之心.朝夕思念.至于忧勤也.
          -------------------------------------------------
          1.采采:毛传作采摘解,朱熹《诗集传》云:\"非一采也。\"而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则认为是状野草\"盛多之貌\"。卷耳:又名苍耳,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呈枣核形,上有钩刺,名\"苍耳子\",可做药用。嫩苗可食。
          2.顷筐:浅而易盈的竹筐。一说斜口筐。
          3.嗟:语助词,或谓叹息声。
          4.寘(zhì至):搁置。周行(hánɡ 杭):环绕的道路,特指大道。
          5.陟:升;登。彼:指示代名词。崔嵬(wéi 违):山高不平。
          6.虺颓(huī tuí灰颓):疲极而病。
          7.姑:姑且。罍(léi 雷):器名,青铜制,用以盛酒和水。
          8.永怀:长久思念。
          9.玄黄:马过劳而视力模糊。
          10.兕觥(sì ɡōnɡ 四公):一说野牛角制的酒杯,一说\"觥\"是青铜做的牛形酒器。
          11.永伤:长久思念。
          12.砠(jū 居):有土的石山,或谓山中险阻之地。
          13.瘏(tú 途):因劳致病,马疲病不能前行。
          14.痡(pū 扑):因劳致病,人过劳不能走路。
          15.云:语助词。云何:奈何,奈之何。吁(xū 虚):忧愁。
          题解:采摘卷耳的女子,怀念离家亲人,设想他途中种种困顿情况,以寄离思。
          译文:
          采呀采呀采卷耳,
          半天不满一小筐。
          我啊想念心上人,
          菜筐弃在大路旁。
          攀那高高土石山,
          马儿足疲神颓丧。
          且先斟满金壶酒,
          慰我离思与忧伤。
          登上高高山脊梁,
          马儿腿软已迷茫。
          且先斟满大杯酒,
          免我心中长悲伤。
          艰难攀登乱石冈,
          马儿累坏倒一旁,
          仆人精疲力又竭,
          无奈愁思聚心上!
          【赏析】
            《卷耳》是一篇抒写怀人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3-02 08:32
          回复
            【接上】
            全诗的最后是以一种已类化的自问自答体收场的:“云何?吁矣!”它既是对前两章“不永怀”、“不永伤”的承接,也是以“吁”一字对全诗进行的总结,点名“愁”的主题,堪称诗眼。
              怀人是世间永恒的情感主题,这一主题跨越了具体的人和事,它本身成了历代诗人吟咏的好题目。《卷耳》为我国诗歌长河中蔚为壮观的一支——怀人诗开了一个好头。其深远影响光泽后世。当我们吟咏徐陵《关山月》、张仲素《春归思》、杜甫《月夜》、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好问《客意》等抒写离愁别绪、怀人思乡的诗歌名篇时,都可以回首寻味《卷耳》的意境。 (朱渊清)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3-02 08:33
            回复
              《板》
              上帝板板,下民卒瘅,出话不然,为犹不远。
              靡非管管,不实于亶,犹之未远,是用大谏。
              天之方难,无然宪宪,天之方蹶,无然泄泄。
              辞之辑矣,民之洽矣,辞之怿矣,民之莫矣。
              我虽异事,及尔同僚,我即尔谋,听我嚣嚣。
              我言维服,勿以为笑,先民有言,询当刍荛。
              天之方虐,无然谑谑,老夫灌灌,小子蹻蹻。
              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天之方懠,无为夸毗,威仪卒迷,善人载尸。
              民之方殿屎,则莫我敢葵,丧乱蔑资,曾莫惠我师。
              天之牖民,如埙如篪,如璋如圭,如取如携。
              携无曰益,牖民孔易,民之多辟,自无立辟。
              价人维蕃,大师维垣,大邦维屏,大宗维翰。
              怀德维宁,宗子维城,无俾城坏,无独斯畏。
              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驱驰。
              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
              周大夫讽劝同僚以刺暴君。
              板板:反也。指反常。瘅(音丹):病。出话不然:出其善言而不行之也。犹:道也。指政策,谋划。靡:无。管管(音贯):无所依也。不实于亶(音胆):言行相违。亶,诚也。
              宪宪:欣欣。蹶(音贵):动也。指动乱。泄泄:多言貌。辞:谓政教也。辑:和也。怿(音义):败坏。一说喜悦。莫:病。指政令病人。一说安定。
              异事:职务不同。嚣嚣(音敖):傲。一说不听善言。服:事。刍荛:割草打柴的人。
              谑谑(音血):喜乐貌。灌灌:诚恳貌。蹻蹻(音决):骄貌。忧:优,调戏也。熇熇(音贺):火势炽盛貌。
              懠(音齐):怒。夸毗(音皮):指屈己卑身以柔顺人。卒:尽。迷:迷乱。善人载尸:贤人君子则如尸矣,不复言语。殿屎(音西):呻吟。葵:揆,度。蔑:无。资:财。师:指众民。
              牖(音有):通诱。诱导。如埙如篪...携无曰益:比喻诱导下民很容易。辟(音必):法,刑。
              价(音介)人:善人。一说披甲之人,掌军事者。大师:大众。一说三公。大宗:王之同姓之适子也。宗子:群宗之子。
              渝:变。驱驰:指放纵自恣。王:往之假借。游:行。衍:溢。游衍,放散之义。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3-02 08:35
              回复
                《北门》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
                终窭且贫,莫知我艰。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
                我入自外,室人交偏谪我。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
                我入自外,室人交偏摧我。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注释】:
                窭:音巨,艰窘
                一:都。埤:音皮,加给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03-02 08:36
                回复
                  《敝笱》
                  敝笱在梁,其鱼鲂鳏。
                  齐子归止,其从如云。
                  敝笱在梁,其鱼鲂鱮[1]。
                  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敝笱在梁,其鱼唯唯。
                  齐子归止,其从如水。
                  【注释】:
                  敝笱:破鱼网,喻文姜
                  鲂鳏:音房官,鱼名
                  齐子归止:文姜已嫁
                  其从如云:齐襄仍纠缠不已
                  [1]:音序,鲢鱼
                  唯唯:游鱼互相追随
                  ------------------------------------------------
                  ◆鱼,在《诗经》中常常隐射两性关系。
                   ①敝,破。笱(gou3苟),竹制的鱼篓。敝笱,对制止鱼儿来往无能为力,隐射文姜和齐襄公的不守礼法。 梁:捕鱼水坝。河中筑堤,中留缺口,嵌入笱,使鱼能进不能出。
                   ②鲂(音房):鳊鱼。 鳏(音官):鲲鱼。
                   ③齐子归止:文姜已嫁。齐子,指文姜。
                   ④其从如云:随从众多。一说喻齐襄公仍纠缠不已。
                   ⑤鱮(音序):鲢鱼。
                   ⑥唯唯:形容鱼儿出入自如。陆得明《经典释文》:“唯唯,《韩诗》作遗遗,言不能制也。”
                  题解:对文姜返齐荒淫无耻的秽行的讽刺。
                  译文:
                  破篓拦在鱼梁上,
                  鳊鱼鲲鱼心不惊。
                  齐国文姜回娘家,
                  随从人员多如云。
                  破篓拦在鱼梁上,
                  鳊鱼鲢鱼心不虚。
                  齐国文姜回娘家,
                  随从人员多如雨。
                  破篓拦在鱼梁上,
                  鱼儿来往不惴惴。
                  齐国文姜回娘家,
                  随从人员多如水。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3-02 08:37
                  回复
                    【接上】
                    鲁大夫公子奚斯颂美僖公恢复疆土,修建宫室。
                    閟(音必):关闭。侐(音序):清静。实实:一说广大;一说坚实。枚枚:细密貌。依:依其子孙也。稙(音直):先种的庄稼。穉(音质):后种的庄稼。
                    翦:灭。一说践;一说断。届:极。殛,惩罚。敦:治。一说俘虏。旅:众。克咸厥功:能同其功于先祖也。
                    附庸:一说附庸小国;一说附庸城市。耳耳:辔柔和下垂貌。忒:变也。骍:赤。牺:纯。宜:祭社之名。
                    楅(音必)衡:牛栏。一说加在牛角上以防触人的横木。骍刚:赤脊的公牛。一说赤色的公牛。牺尊:牛形尊。一说画牛于尊;一说画羽于尊。毛炰(音袍):连毛烧熟的肉。大房:玉饰的俎。常:一说守;一说久长;一说法则、榜样。三寿:三卿。
                    朱英:弓饰。縢;绳。贝胄:贝装饰的甲。綅(音钦):线。增增:众多貌。膺:击。承:制止,抵御。寿胥与试:赞美用老人之言以安国也。艾:指艾的颜色。一说青色;一说苍白色。
                    詹:至。荒:奄。覆盖。引申为统辖。大东:极东。来同:来为同盟。一说来朝见。
                    保:抚,安定。凫绎:山名。凫山,绎山。宅:居。一说指土地。令妻寿母:妻贤母寿。儿齿:老人齿落后更生的细齿。
                    徂徕(音粗来):山名。度:剖,分。寻:古八尺为寻。桷(音绝):方的屋椽。舄(音戏):大貌。路寝:正寝。王公居住的地方。曼:长。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03-02 08:39
                    回复
                      【接上】
                        从抒情主人公的主观心态看,“急”就急在青春流逝而夫婿无觅。全诗三章,“庶士”三见。“庶”者,众多之意;“庶士”,意谓众多的小伙子。可见这位姑娘尚无意中人。她是在向整个男性世界寻觅、催促,呼唤爱情。青春无价,然流光易逝。“真正的青春,贞洁的妙龄的青春,周身充满了新鲜的血液、体态轻盈而不可侵犯的青春,这个时期只有几个月”(《罗丹艺术论·女性美》)。如今梅子黄熟,嫁期将尽,仍夫婿无觅,怎能不令人情急意迫!青春流逝,以落梅为比。“其实七兮”、“其实三兮”、“顷筐塈之”,由繁茂而衰落;这也正一遍遍在提醒“庶士”:“花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唐无名氏《金缕曲》之忧心“无花空折枝”,似乎深有《摽有梅》之遗意。
                        从诗篇的艺术结构看,“急”就急在三章复唱而一步紧逼一步。重章复唱,是《诗经》基本结构。但从诗意的表达看,有两种不同的形态,即重章之易辞申意和重章之循序渐进。《草虫》首章末句“我心则降”、次章末句“我心则说”、末章末句“我心则夷”,即为语虽异而情相类的重章之易辞申意。《摽有梅》则属于重章之循序渐进。三章重唱,却一层紧逼一层,生动有力地表现了主人公情急意迫的心理过程。首章“迨其吉兮”,尚有从容相待之意;次章“迨其今兮”,已见敦促的焦急之情;至末章“迨其谓之”,可谓真情毕露,迫不及待了。三复之下,闻声如见人。
                        珍惜青春,渴望爱情,是中国诗歌的母题之一。《摽有梅》作为春思求爱诗之祖,其原型意义在于建构了一种抒情模式:以花木盛衰比青春流逝,由感慨青春易逝而追求婚恋及时。从北朝民歌《折杨柳枝歌》“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到中唐无名氏的《金缕曲》“花枝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从《牡丹亭》中杜丽娘感慨“良辰美景奈何天”,到《红楼梦》里林黛玉叹惜“花谢花飞飞满天”;以至闻捷《吐鲁蕃情歌》中的“苹果树下”和“葡萄成熟了”这两首名作,可以说,无不是这一原型模式的艺术变奏。然而,《摽有梅》作为先民的首唱之作,却更为质朴而清新,明朗而深情。(陈文忠)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03-02 08:40
                      回复
                        《伯兮》
                        伯兮朅[1]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2]。
                        【注释】:
                        [1]:音切,英武高大
                        殳:音书,竹制兵器
                        杲:音稿,明亮的样子
                        谖草:萱草,忘忧草
                        [2]:音妹,忧思成病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03-02 08:41
                        回复
                          【接上】
                            诗之开篇,出现的正是这样一些忙于“采蘩”的女宫人。她们往来于池沼、山涧之间,采够了祭祀所需的白蒿,就急急忙忙送去“公侯之宫”。诗中采用的是短促的问答之语:“哪里采的白蒿?”“水洲中、池塘边。”“采来作什么?”“公侯之家祭祀用”答问之简洁,显出采蘩之女劳作之繁忙,似乎只在往来的路途中,对询问者的匆匆一语之答。答过前一问,女宫人的身影早已过去;再追上后一问,那“公侯之事”的应答已传自远处。这便是首章透露的氛圈。再加上第二章的复叠,便愈加显得忙碌无暇,简直可以从中读出穿梭而过的女宫人的匆匆身影,读出那从池沼、山涧飘来,又急促飘往“公侯之宫”的匆匆步履!
                            第三章是一个跳跃,从繁忙的野外采摘,跳向了忙碌的宗庙供祭。据上引《周礼》“世妇”注疏,在祭祀“前三日”,女宫人便得夜夜“宿”于宫中,以从事洗涤祭器、蒸煮“粢盛”等杂务。由于干的是供祭事务,还得打扮得漂漂亮亮,戴上光洁黑亮的发饰。这样一种“夙夜在公”的劳作,究竟把女宫人折腾成什么样子?诗中妙在不作铺陈,只从她们发饰“僮僮”(光洁)向“祁祁”(松散)的变化上着墨,便入木三分地画下了女宫人劳累操作而无暇自顾的情状。那曳着松散的发辫行走在回家路上的女宫人,此刻究竟带几分庆幸、几分辛酸,似乎已不必再加细辨——“薄言还归”的结句,不已化作长长的喟叹之声,对此作了无言的回答?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03-02 08:43
                          回复
                            《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注释】:
                            ①葛:一种蔓生植物,块根可食,茎可制纤维。
                            ②萧:植物名。蒿的一种,即青蒿。有香气,古时用于祭祀。
                            ③三秋:通常一秋为一年,后又有专指秋三月的用法。这里三秋长于三月,短于三年,义同三季,九个月。
                            ④艾:植物名,菊科植物,可制艾绒灸病。
                            题解:情人相思之词。一说朋友相念。
                            译文:
                            那个采葛的姑娘啊。
                            一日不见她,
                            好像三个整月长啊。
                            那个采蒿的姑娘啊。
                            一日不见她,
                            好像三个秋季长啊。
                            那个采艾的姑娘啊。
                            一日不见她,
                            好像三个周年长啊。
                            【赏析】
                            本篇由于只是表现一种急切的相思情绪而没有具体内容,所以旧说随意性很大,如《毛诗序》以为是“惧谗”,所谓“一日不见于君,忧惧于谗矣”;朱熹《诗集传》则斥为“淫奔”之诗,说“采葛所以为絺綌,盖淫奔者托以行也。故因以指其人,而言思念之深,未久而似久也”;吴懋清《毛诗复古录》则以为采葛(萧、艾)比喻平时蓄养人才,“临时方获其用,若求之太急……一日则如三月之久”;牟庭《诗切》又说是“刺人娶妻……而徒溺其色,一日不见,则思之如三月之久”;姚际恒、方玉润、吴闿生却一致认为是怀友忆远之诗,方氏申述云:“夫良友情亲如夫妇,一朝远别,不胜相思,此正交情深厚处,故有三月、三秋、三岁之感也!”(《诗经原始》)近人则多主恋歌说。就诗论诗,视为怀念情人之作为妥。闻一多指出“采集皆女子事,此所怀者女,则怀之者男”(《风诗类钞》)。译文取闻说作男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03-02 08:44
                            回复
                              《采苓》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
                              人之为言,苟亦无信。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
                              人之为言,苟亦无与。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
                              人之为言,苟亦无从。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胡得焉?
                              【注释】:
                              苟亦无信:不要轻信
                              旃:音瞻,之
                              胡得:何所取
                              苓:甘草。苦:苦菜。葑:芜菁
                              -----------------------------------------------
                              ①苓:通“蘦”,一种药草,即大苦。毛传:“苓,大苦也。”沈括《梦溪笔谈》:“此乃黄药也。其味极苦,谓之大苦。”俞樾《群经评议》:“诗人盖托物以见意,苓之言怜也,苦之言苦也。”旧注或谓此苓为甘草,非。
                              ②首阳: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南,即雷首山。
                              ③为(音wei3伪)言:即“伪言”,谎话。为,通“伪”。
                              ④苟亦无信:不要轻信。
                              ⑤舍旃(音zhan1瞻):放弃它吧。舍,放弃;旃,“之焉”的合声。
                              ⑥无然:不要以为然。
                              ⑦胡:何,什么。
                              ⑧苦:苦菜,野生可食。
                              ⑨无与:勿用也。指不要理会。
                              ⑩葑:芜菁,大头菜之类的蔬菜。
                              题解:告戒人们,切勿轻信谣言。
                              译文:
                              采黄药啊采黄药,
                              首阳山顶遍地找。
                              有人专爱造谣言,
                              切勿轻信那一套。
                              别信它呀别信它,
                              流言蜚语不可靠。
                              有人专爱造谣言,
                              到头什么能捞到?
                              采苦菜啊采苦菜,
                              首阳山脚遍地找。
                              有人专爱造谣言,
                              切勿跟随他一道。
                              别信它呀别信它,
                              流言蜚语不可靠。
                              有人专爱造谣言,
                              到头什么能捞到?
                              采芜菁啊采芜菁,
                              首阳东麓遍地找。
                              有人最爱说假话,
                              切勿信从随他跑。
                              别信它呀别信它,
                              流言蜚语不可靠。
                              有人专爱造谣言,
                              到头什么能捞到?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8-03-02 08: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