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纤吧 关注:41贴子:10,743
  • 9回复贴,共1
《雨季不再来》三毛“倾城”,今晚看了这篇,躺着竟是无法入睡。那双叫人落水的眼睛,究竟是什么样子?我能想象三毛当时的心动,却无法获知那双眼是怎样的无力和悲伤。命运安排两个人相遇,似曾相识,怦然心动,却不得不各自天涯。这就是人的宿命吧,逃不掉躲不开,即使百般挣扎,只落得个缠绵病榻数日。也罢也罢,你我今生的缘分,也许只限于此遇见,也好。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8-03-15 01:14回复
    《知更鸟女孩》查克·温迪格:
    通篇阴郁黑暗的基调,充斥着暴力血腥sex,不是我喜欢的style,却能让人一直看下去,也许是对女主的神秘超能力的好奇,亦或是因为展现的是不能理解的另一个世界,总之跟东野圭吾的小说一样是一口气看完的。掩卷是说不出的内心震荡。结尾虽圆满,不会再看第二遍。


    5楼2018-04-01 23:29
    回复
      《一个人的朝圣》蕾秋·乔伊斯
      这本书是3月份同事推荐的,刚开始看到厚厚一本就觉得自己暂时没法看(3月是个加班的月份嘛),然后在4月的某天下午,在公司书架上随手一翻就放不下了。这是一个关于在路上的故事,佩服作者把一件原本沉闷的事写得如此清新。我脑中挥之不去的一路景色,层层叠叠的远山,深浅不一的绿,灌木丛的各种花,偶尔滂沱的大雨,还有撕裂灰色云层的炫丽金光。我胸中藏着一团火焰,有时忍不住要跟着哈罗德大喊一声,我眼里总有流泪的冲动,我们已经好久好久,想不起最初的愿望。喜欢这个故事,安睡!


      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8-04-17 01:20
      收起回复
        这两个月看的书少,粗粗一算不到5本,倒是追了不少剧
        最近看的是蔡崇达的《皮囊》,网上推的很凶,同事也推荐。借了来看,开头几篇确实不错,特别是“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隐隐的无法言喻的气息,作者有些文字很有画面感,淡淡的但却体会至深,越来越喜欢这种稍淡的笔触,写得很轻,落在心里却是重重一击。有点跟野夫的《乡关何处》混淆,都是故乡,都是父亲母亲祖母的故事,都生离死别,于是在《乡关何处》流完的泪,在《皮囊》只是举重若轻的一叹。
        摘录少许:
        茶很香,太阳很好。爬进寺庙,铺在石头砌成的地板上,白花花的,像浪。《我的神明朋友》
        我记得那是条长长的走廊,大理石铺就,再柔软的脚步踩踏上去,都会听到厚重的回声。声音堆堆叠叠,来回在走廊里滚动。冷色的灯光静静地敷在上面,显得走廊更长更深了《重症病房里的圣诞节》
        我举起杯,心里想着:用尽各种办法让自己快了吧,你们这群无家可归的孤魂野鬼。然后独自庆幸地想,我的母亲以及正在修建的那座房子。我知道,即使那房子终究被拆了,即使我有一段时间里买不起北京的房子,但我知道,我这一辈子,都有家可归。《母亲的房子》


        9楼2018-07-23 17:21
        收起回复
          加缪《局外人》
          "加缪通篇小说,在对事件和人物的描写上,都使用了简洁枯寂、毫无修饰性的语言,惟独在描写自然景物的时候,笔触深情婉然"。印象中最深的是主人公枯坐一下午的窗外景色,和结束时大段的如电影片段般的景色掠影。我问自己,这样的一个人对我来说如此地遥远,是不是说明,我活得太不由心?主人公活得很“脱世”,说到底只是在做他自己。就算被判处死刑,也如局外人一般懒得争辩。想起曾经在游戏里认识的一个美眉,我羡慕她可以**粗口却不让人讨厌,羡慕她已婚有娃依然可以说走就走地旅行,我羡慕她自我得不行却依然跟人称兄道弟受人欢迎,我那么羡慕她可以如此做自己,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就是因为我是一个不知不觉活在别人希冀里的人。这样的人生好累!可是,挣脱太难。我们活在一个充满各种束缚的世界。谁可以做自己的局外人?谁有勇气做自己的局外人呢?


          15楼2020-01-22 14:05
          回复
            由于疫情关系,今年看的书出奇得少,也许是心无法静下来吧,迄今只有寥寥8本,还有几本正在阅读当中,但是离今年的阅读目标还是甚远,估计是无法达成了。今天很闲,手边没有可看的书(毕竟在办公室),于是想着做个小总结吧。今年有一本特别暖心的书,就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书中讲述了一家三口几十年简单但温馨的家庭生活,非常向往这样的婚姻关系和子女关系。世上人千千万万,每个家庭各有各的快乐和艰难,看看别人的故事,再回到现实的生活,内心总是能获得些能量继续这荒莽的人生旅程。 第二本就是看了两个月的生活月刊编辑部所出的《敦煌-众人受到召唤》,上周刚刚看完,久久无法平静。它讲述了一群敦煌守望人的故事,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对于一个敦煌新粉来说,这些人名就足以让人心情澎湃。敦煌,它是很多人的一个梦,以后,也是我的一个梦。


            16楼2020-10-21 16:15
            回复
              《NLP高效沟通》山崎启支
              这本书已经看完好几天了,一直没写读书笔记,一是因为觉得全是干货,要记录太多的内容无从下手,二是因为想好好写一篇读书笔记。就从这一篇开始吧。
              本书一开篇解释了什么是NLP,NLP是Neuro(神经), Linguistic(语言),Programming(程序),神经语言程序学。大脑处理语言的过程,会出现省略,歪曲,一般化,引起沟通不当的原因是由于说话者所说的内容,会因接收者的经验(记忆)而被省略歪曲一般化而引起沟通不当。尽管我们在沟通时会尽量按照实际进行描述,但因为各人体验不同而存在巨大的差异。要避免沟通不当,需要避免两个过滤:倾诉者脑中的省略歪曲一般化(过滤A)和倾听者基于经历被歪曲的理解(过滤B)。另外可通过提问来获得完整的信息, 提问也需要技巧,如果贸然纠正倾诉者,会让人感觉是质问,所以首先进行Preframe, 然后为了让倾诉者轻松接受提问,请保持”笑脸“和温柔的语调(纠正过滤A的提问),最后用”自己的话语“表现接收到的内容,传达“情境的实感”(纠正过滤B的提问)。善于沟通的人具备很多个要素,其中加深信赖关系也是一个方面,要做到这一点,1,把决定权交给对方(我可以问个问题吗?)。2, 循迹调查(/假期你喜欢干什么?/我喜欢读书。/你经常看书啊?你都看什么书?/我喜欢看推理小说。/原来你喜欢看推理小说啊,那你多久看一本?). NLP中有一种技巧叫做元模式,简单说来就是“通过特定的提问,阿里破除钻牛角尖的技巧”,效果有两种“预防沟通不当”和“消除压力”。通常来说,问题的来源不是事情本身,而是认识(观念。价值观),元模式就是通过恢复真相来解决问题。元模式的提问是战术,人通常有简单地理解世界的倾向,价值观的本质是把经历抽象化,使它成为简单的规律,当出现超出价值观的全新事情时,人会觉得痛苦,所以通过元模式的一般化提问,使人们意识到价值观并非事实。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将自己与价值观分离。恢复被歪曲信息的提问,针对”戴有色眼睛看问题“的提问(怯懦就意味着不适合做销售吗?“。引导出隐藏信息(省略)的提问。解决问题的秘诀:缓解大脑中的语言,打破大脑中的名词化(我的家庭关系有问题. 通过寻找有什么问题来打破”有问题“的名词化”)。 所谓米尔顿模式,就是催眠交流,让人进入入神状态,创造变化的顺序是由创造入神状态到进行灵活运用入神状态的交流。入神状态就是容易接受话语的状态。当人感觉危险的时候就会有意识地做某事(思考性,警觉性),这时人的思维很敏捷。 当身体很放松,精神极度集中的状态就是入神状态,入神状态可以使人能力最大化,这时人的直觉很敏锐。如何创造入神状态呢?第一是节奏,把决定权交给对方,传达安全和安心的信息。第二,尊重对方的进度,挑选对方安全的环境。三,循迹调查,通过”描绘对方如今的状态"让人重复回答“是的”来创造融洽的关系。 如对汗水淋漓的人说“你除了很多汗啊‘,引导出”是的“。四,米尔顿模式连接词,“所以”。深层信息和认可会给听者的无意识状态带来很大的影响。灵活运用深层信息创造变化。比如“你对学习有好奇心吗”和”你对学习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吗“,给听者带来暗示,会只注意到”强烈“与否,但对学习的好奇心就被暗示是有的。”你有没有注意到,你侧脸也很漂亮这件事?”逆元模式的要点在于仅传达和解决问题相关的结构,特意使用不明确的话语让人去自由联想,前提条件是必须处于充分的入神状态。元模式和米尔顿模式带来的变化的区别:元模式是让人从消极的梦境中觉醒的手法,米尔顿模式的逆元模式是让人进入积极的梦幻世界的手法。
              这本书越看到后边越觉得难以理解和操作,可是没关系,一本书但凡有一丝收获就没有白读。
              就写到这里吧。


              17楼2021-05-19 14:52
              回复
                《长安十二时辰》
                这是一个发生在长安的故事。长安,一直是我心里一片净土。不知道什么原因,就是非常喜欢长安。服饰,文化,街巷都让我向往。马伯庸对长安的描述非常详尽,应该是查阅了非常多的书籍。所以这本书给我带来的真的是一场精神大宴,仿佛置身于当时那个时代那个情境,于是我变成了主人公张小劲。。身上的一个跳蚤吧,跟着他走街串巷,看尽长安花。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场刺杀和阻止刺杀的故事,最后的最后,刺杀的人原来是阻止刺杀的人曾经同生共死的战友!人生,有很多种选择,一旦选择了不同的路,境遇完全不同。张小劲遭遇了不公平的待遇,选择了守护,而他的战友,却做了蚍蜉选择去报复朝廷。每个人都得为自己做的选择负责。就是这样。最后的最后,报复的人得到了坏的结局,而张小劲会怎样呢?我不知道,我能感受到的是,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信仰,只要守护好自己的信仰,就不会在选择的时候犯迷糊。只有遵从自己的内心来做选择就不会错。


                18楼2021-06-03 10:09
                回复
                  《月亮和六便士》
                  昨晚看完这本书,确实是本好书,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有很多规则很多束缚,我们无法挣脱。这也是我长久以来一直思考的一个点,我们如何不那么在意外在的影响,只在意自己的内心呢?
                  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人到中年,离开妻子和子女去往远方追求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画家。我想,在此之前,他的内心冲击一直是存在的,在一次次的碰撞之后,他终于选择了遵从自己的内心。然而这条路却有着难以想象的艰辛,可是他完全不在意,这是我非常佩服的。除了社会的偏见,温饱和生理需求是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最大的阻碍。尽管他不放在心上,但他需要吃睡,需要钱(买画画材料),也需要女人。他的生命中出现过3个爱他的女人,第一个是他的妻子,可能并不是爱吧,只是因为适合结婚,毕竟思特里克兰德在离开之前是个合格的丈夫,让她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在他离开之后,她对于他抛弃她的这种行为深以为耻,她甚至可以接受他是为了另一个女人离开她也无法接受他是为了梦想离开。第二个是勃朗什,她爱他,跟很多女人一样,她希望得到他所有的关注,而思特里克兰德注定不是一个通俗意义上的恋人,他的最爱是画画,所以当勃朗什占有欲越来越大时,他选择了离开她。勃朗什自杀了,可能她以为这样可以永远地留着他的心里,却不知道他不是一个凡夫俗子,他是一个艺术天才,为了艺术,他几乎连自己都不放在心上。第三个是爱塔。这个小姑娘跟着他的时候才17岁,然而却陪他最长最久直到他去世,我想思特里克兰德之所以能跟她生活那么久,是因为爱塔从不管他每天画画画多久,从不介意他不挣钱不带娃和古怪的脾气,甚至在得知他得了麻风病之后也不离不弃。从这一点上来说,思特里克兰德的一生,虽不幸也是幸运的。尽管之前他穷困潦倒,但在他去世前的时光,他抵达了他的伊甸园--塔斯提岛。在那里他创作了一幅幅惊世之作,到达了他的创作巅峰。他的画在他离世之后变得价值连城,他成为一个传奇。


                  19楼2022-05-02 21:04
                  回复
                    我攀上通往塔顶的梯子,窗玻璃都还完整,但污垢积得发黑,我用拳头擦了擦玻璃,从拭出的两个圆圈里看出去,这两个圆圈就像望远镜般指向我的过去。--------《偷影子的人》


                    20楼2022-07-07 14: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