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年的初夏到秋季,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虽说手足口称不上多么严重的病,但是很容易传染,家长们这个时期要多长点心,做到提前预防,发病不慌。今天小编就来帮家长们做“心理建设”,好好了解手足口病是咋一回事。
”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一周左右即可痊愈。少数患儿可能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损害,引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肺水肿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引起死亡。
手足口病症状
一般症状
1)急性起病,潜伏期3-5天,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前驱症;
2)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
3)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
4)疱疹周围有炎红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5)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重症症状
呼吸系统:呼吸浅促、困难,呼吸节律改变,还有可能出现类似窒息的症状,严重的还会口吐白沫或血沫。
神经系统: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严重可能会患上脑水肿、脑疝等。
循环系统: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缓慢,脉搏浅速、减弱甚至消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血压升高或下降。
如果宝宝出现以上症状,妈妈们千万不能放松警惕,要及时送医,以免耽误病情。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
1
接触病人皮肤;
2
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等物品;
3
患者喉咙分泌物(飞沫)传播;
4
饮用污染的水、食用不卫生或者变质过期的食物。
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而学龄前儿童免疫力还未完善,容易受到感染。
手足口病的爆发不存在地域性,而且四季都有可能,春夏季比较常见。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容易发生集体感染。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手足口病护理
1
及时就医,消毒隔离
一旦发现宝宝感染了手足口病,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两周。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后,用清水洗净,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阳光下曝晒。
2
通风换气
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3
注意休息和饮食
患病的宝宝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而胃口较差,不愿进食的,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4
口腔护理
宝宝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口腔糜烂部位可用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于口腔,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5
皮疹护理
(1)宝宝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2)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3)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4)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5)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6)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宝宝多喝水。
(7)体温在37.5℃-38.5℃之间的宝宝,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
手足口病预防
手足口病的家庭预防措施非常重要的。
1
儿童使用的奶具、餐具要煮沸15分钟消毒;对玩具、厨具等应清洗,后用0.5%的84消毒搓洗消毒;儿童经常接触的地板、桌椅凳面、床头、门把、扶手等也可用84消毒液抹试;尿布最好用使用一次性纸尿裤;衣、被等布类和书本置阳光下直接暴晒4小时以上。
2
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奶头。
3
幼儿饭前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不吃没洗干净的瓜果。
4
室内保持通风换气,不带幼儿去人群集中的场所。
5
注意营养和休息,防止过度疲劳。也可口服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草药或抗病毒药物,如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等。
每年的初夏到秋季,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虽说手足口称不上多么严重的病,但是很容易传染,家长们这个时期要多长点心,做到提前预防,发病不慌。今天小编就来帮家长们做“心理建设”,好好了解手足口病是咋一回事。
”
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儿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一周左右即可痊愈。少数患儿可能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损害,引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肺水肿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引起死亡。
手足口病症状
一般症状
1)急性起病,潜伏期3-5天,有低热、全身不适、腹痛等前驱症;
2)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米粒大小,疼痛明显;
3)手掌或脚掌部出现米粒大小疱疹,臀部或膝盖偶可受累;
4)疱疹周围有炎红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
5)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重症症状
呼吸系统:呼吸浅促、困难,呼吸节律改变,还有可能出现类似窒息的症状,严重的还会口吐白沫或血沫。
神经系统:精神差、嗜睡、头痛、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或瘫痪;严重可能会患上脑水肿、脑疝等。
循环系统:面色苍白,心率增快或缓慢,脉搏浅速、减弱甚至消失,四肢发凉,指(趾)发绀,血压升高或下降。
如果宝宝出现以上症状,妈妈们千万不能放松警惕,要及时送医,以免耽误病情。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
1
接触病人皮肤;
2
通过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等物品;
3
患者喉咙分泌物(飞沫)传播;
4
饮用污染的水、食用不卫生或者变质过期的食物。
由于成人的免疫系统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发病,也无任何症状,但感染后会传播病毒。而学龄前儿童免疫力还未完善,容易受到感染。
手足口病的爆发不存在地域性,而且四季都有可能,春夏季比较常见。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幼儿园和托儿所容易发生集体感染。医院门诊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格,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手足口病护理
1
及时就医,消毒隔离
一旦发现宝宝感染了手足口病,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两周。宝宝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后,用清水洗净,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阳光下曝晒。
2
通风换气
宝宝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减少人员进出宝宝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
3
注意休息和饮食
患病的宝宝宜卧床休息1周,多喝温开水。患儿因发热、口腔疱疹而胃口较差,不愿进食的,宜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的食物,禁食冰冷、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
4
口腔护理
宝宝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宝宝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宝宝,可以用棉棒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口腔糜烂部位可用维生素B2粉剂直接涂于口腔,以减轻疼痛,促使糜烂早日愈合,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5
皮疹护理
(1)宝宝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
(2)剪短宝宝的指甲,必要时包裹宝宝双手,防止抓破皮疹。
(3)臀部有皮疹的宝宝,应随时清理他的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
(4)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待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5)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感染。
(6)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宝宝多喝水。
(7)体温在37.5℃-38.5℃之间的宝宝,给予散热、多喝温水、洗温水浴等物理降温。
手足口病预防
手足口病的家庭预防措施非常重要的。
1
儿童使用的奶具、餐具要煮沸15分钟消毒;对玩具、厨具等应清洗,后用0.5%的84消毒搓洗消毒;儿童经常接触的地板、桌椅凳面、床头、门把、扶手等也可用84消毒液抹试;尿布最好用使用一次性纸尿裤;衣、被等布类和书本置阳光下直接暴晒4小时以上。
2
哺乳的母亲要勤洗澡、勤换衣服,喂奶前要清洗奶头。
3
幼儿饭前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不吃没洗干净的瓜果。
4
室内保持通风换气,不带幼儿去人群集中的场所。
5
注意营养和休息,防止过度疲劳。也可口服具有清热解毒作用的中草药或抗病毒药物,如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