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泉双合吧 关注:2贴子:104

我所知道的村里那点儿事儿 ——老段读《双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所知道的村里那点儿事儿
——老段读《双合村志》有感
写在前面的话
《双合村志》去年就已完成,村民每户一本。我为了多留几本儿《双合村志》,还特意向史志办齐主任多要了几本。齐主任很热情很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请求,给了我五本《双合村志》又另外给了我几版不同的《获鹿县志》和一本《鹿泉文献》。收到这好几本重量级的《获鹿县志》和一本《鹿泉文献》,我真是受宠若惊。想两年前,史志办开座谈会,我一毛头小子竟被区吧鱼哥给叫去“座谈”,当时也是齐主任招待的我们。会上各位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就村志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议,只有我一人在那儿座而不谈,幸好我长得不太白虽羞而不赧。两年过去了,我总想在村志方面得写点什么东西吧。这也算报答鱼哥那次的邀约和齐主任的热情和爽快之万一吧。
记得刚出《双合村志》时,就有好心人看过之后指出了书中的若硬伤如:家谱中的某位姓或名不详的写成了“不祥”;还有参军时间那些参过军的村民指出时间点对不上;还有上大学及毕业时间也不对等等问题。尽管《双合村志》里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像自己的孩子生下来耳不聪目不明一样,但那毕竟是自己的孩子,我能做的就是矫枉以正,尽量的使他在后天变得正常起来。所以,我会就我知道的《村志》里有或没有的一些事情加以补充。
按说写有关村志的东西和写史应该是类似的,应该走街串巷、访古问旧、找碑查史。不仅要有清人“考据”之法还得有近人“论证”之法。可是以我现在的情形上述两法我都不能具备,一是开店以糊全家之口,不敢稍有懈怠,二是我本愚人,学识尚不及中人,惶论考据。但是,我仍愿以独居小楼成一统,闭门造车之现状写一些我所知道的有关村里的一些事情。旨在往沉寂的水中投一石块使之泛起一些涟漪,也好使有好事者借着些许涟漪也涌出一些水花。百花争鸣中的花在我看来水花也算是一种吧。
我写的一些村里的事情仍以《双合村志》中的提纲为提纲以示尊重。我写的仅是我所知道的一些事情,欢迎大家补充更正。文中所写事情仅是以事论事,坚决避免人身攻击。希望大家以有则为是,无则指正的态度阅读。我尽量较快更新以期完成有关村志方面的文字。
未完待续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4-24 21:20回复
    我所知道的村里那点儿事儿
    ——老段读《双合村志》有感
    剪不断的双合和孟同
    小时候就听父亲说咱们双合和孟同以前是一个村,后来才分成了两个村。至于为什么要从孟同村分离开来,父亲也说不太清,看《双合村志》上说的也很笼统,不甚清楚。孔子说成事不说,既往不咎,深层原因,我也不就深究了。
    虽然行政上两个村分开了,可是由于历史渊源和地理环境的因素,两个村的村民总是有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像我们家我爷爷的姥娘家是孟同霍家,我爸爸的姥娘家是孟同冯家,我的姥娘家是孟同郭家。当然我们家算是特殊的了,但是我合计了一下,就我们南庄儿的户十有八九在孟同是有亲戚的(是比较近的那种婚丧嫁娶都还走动的)。又比如我父亲这一辈人走到孟同估计大部分相同年代的甚至比他们大的老人都认识。上岁数的孟同村的人现在还称呼双合为庄儿也,上岁数的双合村的人现在还称呼孟同为孟同街或大街里。我们双合村小,尤其南庄儿人就更少了本村商店商品不多所以如果买东西,人们的习惯还是去孟同大供销社或孟同怡家超市那儿。如果看病,以前也是去孟同的多,现在由于有了医保去本村的也多了,不过我一般还是去孟同看病。我上小学考试好像是学生们都换村去考试我还去过孟同小学考试呢。
    由于我们双合是从孟同分出去的所以在外边很多人不知道双合村却知道孟同村,所以有人问我是哪的人时如果说双合村对方不知道,我就来一句孟同东边或大河北边。村东通向三个落凌的桥老人儿还叫孟同桥,不过现在年轻的大多叫双合桥了。
    上小学那会儿,两个村里的孩子就互相发坏。不过在我印象里,我们这一伙儿总是被孟同的学生算计。那时候夏天小男孩们都去村东边的石津灌渠和西边的胜利渠里耍水,孟同的小孩儿们也去。其中有一次在石津灌渠耍水时,脱下的衣服让孟同的小孩给拿走了,这下儿坏了,几个小孩趁着晌午街里人少光着屁股跑到了离家最近的一家儿,先换上人家的衣服然后才各自回家穿上自己的衣服。还有一次,去胜利渠耍水。前几天都没事儿,就这天去被孟同的孩子往里面扔了玻璃碴子,我们也不知道。结果跳进去,一个同伴儿就被玻璃剌了腿,去医院缝了好几针,到现在疤痕还有。我现在也认为孟同那几个孩子不地道,太过了。
    当然,孟同的小孩儿也可能被我们村儿其他小孩儿算计过。矛盾冲突总是时有发生,最后演变成了“大规模冲突”。记得那是一天下午放学,孟同的小孩们都到我的家门口(学校)来挑衅了,也不知是谁组织的,于是就在学校西边,孟同大水坑(读qing)东边麦地里,双方摆开阵势,相互投掷土坷垃块儿,真是声势浩大。最后是怎么结束的却记不清了。长大后,相逢一笑泯恩仇。可是腿上留着疤痕的兄弟却怎么也忘不了那件事儿。
    唉!说不完的双合和孟同,剪不断,理还乱!
    未完待续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4-26 11:07
    回复
      我所知道的村里那点儿事儿
      ——老段读《双合村志》有感
      那棵老槐树
      我们村里的老槐树绝对算代表我们双合村的名片!根据树上的铭牌标注显示此树已有800年历史了,亦算是这片土地上的“老人儿”了。《双合村志》有记载
      此树是双合北庄儿的立庄树。
      因我生在南庄儿,关于老槐树的事情知之甚晚也甚少。我也只有把我仅知道的有关老槐树的事儿写下来了。
      印象里知道村里有棵老槐树是在上小学的时候了,有同学是北庄儿的且住的离老槐树近,说老槐树有多么多么粗。好像老师也说过得有三四个大人手拉手才能围着老槐树转一圈。小学时,还有同学说老槐树已成了精了,每个月初一、十五的都有人给它烧香、上供儿。还说老槐树的主干空了里面住着长虫精(蛇精),尤其夏天不敢在槐树底下玩儿怕被长虫精(蛇精)给吃了。由于这种种的谣传,吓得我一直不敢往老槐树跟前走。过了好几年,我才近距离的看到了老槐树,也看到了有村民给老槐树烧香、上供儿后的痕迹却没看到树洞里的长虫精(蛇精)。还记得上学那会儿学校有个长得还算漂亮的女孩儿。在那个时期这样的女孩儿很容易被孤立。所以在一群男孩儿和女孩儿的羡慕、忌妒、恨里那个女孩儿就成了老槐树树洞里的长虫精(蛇精)了。岁月荏苒,时事变迁,不知道后来的漂亮女孩是否也曾在被孤立和中伤中嬗变。
      在我印象里好像有一年老槐树还着过火,是因为未燃尽的烟火或鞭炮掉进了树洞里引起的火灾。万幸扑救及时,老槐树幸免于难!(此段不知是否准确,也可能张冠李戴了)
      咏古槐——这片土地的地标
      先民们可能就没注意你的存在,
      你也不曾留意他们在你身边徘徊。
      人事更迭,槐树依在。
      战火不曾让你的躯体倒下来,
      流离的人群只能让你感到悲哀。
      天灾不曾让你的头颅低下来,
      无情的水火只能让你怒指苍穹,与天同在!
      岁月无情,年轮渐长。
      岁月有情,枝繁叶茂。
      不知多少人曾与你拥抱。
      不知多少人曾在荫下避雨、乘凉,
      人若有智,天人合一。
      树真有灵,佑护乡民!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4-27 07:54
      回复
        我所知道的村里那点儿事儿
        ——老段读《双合村志》有感
        宝塔早不在,寺院亦为尘
        村北的寺我早年就听说过,但是它的名字叫宝塔寺,是各位编者修村志时我才知道的。在我爷爷、奶奶和爸爸的口中一直称之为村北的寺,估计他们也不太清楚寺名吧。
        宝塔寺的修建时间《获鹿县志》有记载,现在的《双合村志》中也有记叙。宝塔寺—在孟同村北,元定泰二年(公元1325年)建。距城十八里。
        宝塔寺名字的由来无从考证,字面理解寺中应有宝塔吧。可是听爷爷、奶奶说寺院很大,里面的建筑也很精美;《双合村志》记载宝塔寺里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钟鼓楼等建筑,唯独未提宝塔,估计宝塔早已荡然无存了吧。
        据村志记载宝塔寺在1947年因救护解放石家庄的伤亡人员,不得已拆了宝塔寺,将木料劈柴烧水、取暖,用木板做棺木盛殓烈士用了。佛祖慈悲若是如此救助护国诸金刚,亦当不怪罪拆寺、灭像之罪过吧。可是听我奶奶说当时有老百姓把从寺里拆了的柱石挡了猪圈沿儿的等等不是救助伤员、烈士的行径恐怕对佛祖太不尊敬了吧。用我奶奶的话说,这种人得不了好儿。奶奶从心里是尊重佛祖和佛法的,奶奶是心地善良的。
        呜呼!当时时局动荡,百姓疾苦,朝不保夕,宝塔寺遭此命运亦算劫数吧。听说前几年有孟同村的人有重修宝塔寺的想法,后亦不了了之。
        当初赵州柏林禅寺亦被破坏殆尽,仅留一处高台遗址和一幢佛塔是净慧长老心怀慈悲,发下宏愿在全世界化缘又有佛教协会和国家宗教局的资助才使柏林禅寺得于重建。寺院的重建多赖高僧大德,柏林禅寺如是,台湾星云大师创建佛光山如是,虚云老法师重修云居寺亦如是。
        宝塔寺是否还能重见人间且随缘法吧。南无阿弥陀佛!
        据村里老人相传宝塔内的大钟与正定大佛寺的大钟是一公一母,当其中一个大钟敲响时,另一个大钟也会感应并发出声响。我曾就此事请教于在抱犊寨工作的康永恒老师。康老师说,南边铜冶某寺也有这种说法。不才,乱猜盖两个或数个寺院所铸大钟材质相类,重量相若,形状相似。击打时,发出声响频率一样的缘故吧。记得上学时物理上叫共振。
        宝塔寺还有一神秘之处是我爷爷曾对我说过。寺内一棵大树(我奶奶说是槐树)上有一铃铛,伏天的时候铃铛一响,过不了多久就会下雨。当年我爷爷他们小时候放羊,有想偷懒的就在寺外用土坷拉或石头蛋儿砸那个铃铛,一旦砸中他们就不去放羊了,就躺在寺外的石板上静等下雨。当然寺里的老和尚发现有人砸铃铛就会出来把他们轰跑。双合、孟同的老人不知道还有知道此事的老人吗,还望求证!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4-28 11:49
        回复
          我所知道的村里那点儿事儿
          ——老段读《双合村志》有感
          骨炭厂(瓮厂)—我们儿时的乐园
          据《双合村志》记载,骨炭厂始建于1984年,主要产品骨白块(陶瓷中骨炭瓷的主要原料),后因技术和销售原因停产。以前我一直以为是把骨头烧成炭所以叫骨炭厂呢。
          在我记忆里是它也叫瓮厂,爷爷曾买过几个废品大瓮(瓮—农村里盛水或粮食的一种器具。),回家用水泥糊了裂缝,用于盛麦子。
          骨炭厂(瓮厂)应该是建成后没几年就停产报废了。只留下了高高地烟囱和地下通向烟囱的暗道。那通向烟囱的暗道便成了我们几个小伙伴儿假期里和放学后玩耍的乐园。
          最先是谁发现的这个暗道已记不清了。只记得在地下的暗道的主道很远,一直通向高烟囱,到烟囱处是一个大铁门,大铁门很沉打不开。到这儿也就到了暗道的尽头。只是从暗道的开始摸黑走到暗道的尽头大铁门这儿,当时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暗道主道的两侧还有许多小洞,小洞应该是互通的。从一侧的小洞口钻进去,在里面左右前后的一顿乱串就能从同侧或另一侧的某个洞口钻出来。小洞被我们钻过了无数遍,就像走迷宫一样,让我们乐此不疲。有时候还叫上不知道的这里同学跟我们一起钻洞洞。由于钻洞的次数太多了,我们也总结出了里面的路线规律。
          记不清什么时候,什么原因,好像一下子很绝然的我们就不去钻那些带给我们欢乐的洞洞了。
          但那里依然是我们的乐园。记得骨炭厂(我们大多叫瓮厂)的院子里有个大大地水池子,里面有很多很浑很浑的脏水。那时候我们几个都还不会耍水,可以又很想耍水。于是在放学后和假期里就不顾水浑与不浑,脏与不脏,找来了几块儿废弃的棺材板儿,脱个精光跳下水里用棺材板儿垫在肚皮下,双手和双脚胡乱地扑腾着,有时候还打水仗。终于我们都跳进水里不会被淹了,一池的浑水已不能满足我们耍水的欲望了。我们终于敢去胜利渠耍水了,再后来直接去大沟和王八坑耍水了。瓮厂以及瓮厂的那池浑水,诀别了!
          就是在瓮厂这里,我还发现了一个秘密。好像是夏天的雨后,就我一个人,来到了瓮厂,来找藏在被遗弃的废品堆里的马蜂窝。突然,我发现了一个马蜂窝,里面还有许多马蜂,我正盘算着怎么把马蜂窝摘走。一只马蜂飞到了我的附近,我一脚把它踩死。然后用一个小棍把它的屁股捅住,想看它的牴子(dizi)(学名叫螯针),结果发现这个马蜂没牴子。于是胆儿大的我还用手摸了摸马蜂屁股,还直没有被扎。后来我发现这一带的马蜂都没牴子不扎人。于是我就更大胆地走到发现的那个马蜂窝旁,直接用手把马蜂窝摘了下来。后来到学校,我还向同学吹嘘我不怕马蜂,并领着他们去瓮厂让他们看我白手摘马蜂窝。在我阴暗的童年里这算是最亮的一缕了吧。
          时光飞逝,我已中年。烟囱已塌,再无乐园。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4-29 06:41
          回复
            我所知道的村里那点儿事儿
            ——老段读《双合村志》有感
            谁不说俺家乡好
            旧时小村庄
            据《双合村志》记载,清朝时,我们这儿主要街道有古槐街、斜街、马道及南庄、北庄相连的道儿。至民国时,随着人口的增多,村庄规模才略有增加。详细记述可看《双合村志》第110、111页。
            我参考《双合村志》中记述以及现在村里的街道位置,勾画了一幅简单的民国初年孟同庄儿(现双合村)街道示意图。图中所示各道路及住户位置仅是我个人理解示意,肯定有错误之处,请知情者不吝指正!
            儿时玩伴儿辛玉川精于制图。我勾画草图后,乞之援手。玉川很快就将画好的电子版示意图传与我。我观之甚喜,在此致谢!
            《双合村志》所述旧时街道: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5-01 00:28
            回复
              我所知道的村里那点儿事儿
              ——老段读《双合村志》有感
              乡风民俗
              常说“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一地和另一地的风俗习惯都是不尽相同的。在我们双合村,有些风俗就是在南庄儿和北庄儿也是稍有区别的。现在我就参考《双合村志》记载和我们家的实际操作,把各种习俗详细介绍。农村习俗多以农历日期为准,因此我也按农历分别叙述。
              节气一词在书面语中多指二十四节气,可是在我们家像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甚至阳历年等也统统称为“节气”。因此文中我会习惯性的有时候用“节气”这个词,还请大家理解。
              春节—几家欢乐,几家愁
              一 杀猪
              说是春节,其实我们都叫过年。这是个大节气,有些户儿提前一个月都开始准备过年用的东西了。在我的记忆里早年一过了洋历年(元旦),村里就开始有杀猪的了。进入到腊月二十左右杀猪的最多。那时候只要不上学了就跑到杀猪点儿去看杀猪。杀猪的地点只隐约记得有三处,分别是南庄儿水井南边街门儿,现在大队对面鞋厂大门口儿南边一点儿,学校对面北庄儿斜街往东第一个十字路口东北角(好像那里也有个辘轳井)。
              在我们村杀猪的多的时候是孟同的几个人。印象最深的其中一人是哑巴,身材魁梧,膀大腰圆,力气很大。户里拉过来或赶过来猪时,几个人合伙把猪抬上木床上,把猪头露出床头,摁住猪不让它乱动。然后主刀的人用一只手扳住猪下颌,用另一只手摸摸下刀的位置,然后把早在床下准备好的得有一尺多长的刀子抽出来,用刀子猛的一下就扎了进去。猪血就哗哗地流了出来,待刀子抽出来,猪血就喷了出来,洒到了杀猪床下准备好的脸盆里(那时候猪血是不会被扔掉的,回家可做血糕)。几个人使尽力气摁住猪防止它逃脱掉。只听的猪的哀叫声震天响,旁边待杀的猪有的也跟着叫起来,还有的想跑,只是都被户主给牢牢地看住了。渐渐地,渐渐地猪的哀叫声越来越弱了直到它只有哼哼的劲儿了,几个人的才敢稍松一点力气了。(也有例外,有的猪据说是下刀位置不对没中要害,等人稍松劲儿时会趁机挣扎逃跑,可最终还是逃不掉的。)
              猪终于死了,接着其中的一位会在猪的其中一个后腿上用刀剌一个口儿,接着用一根很长的钢筋棍从这个口儿里插进去,捅到猪的上身,猪身左侧,右侧,背上等都要被钢筋棍捅一捅。接下来,在我看来就是最费力气的活儿了,用嘴对着猪后脚剌的口儿,使劲往里吹气。(我印象里早年杀猪时,吹气的活儿,就是那位哑巴。后来哑巴岁数大了,就换成了我家的一个远房亲戚。)随着一口一口的气吹顺着用钢筋棍儿捅的痕迹进入猪的身体里,猪的身子渐渐地胀了起来。猪四腿朝天,仰了起来。等吹的气已足够时,用一根细绳,紧紧地绑住进气的口儿防止漏气。
              然后,几个人合力把猪抬进到已烧好热水的大锅里。使水尽多的淹住猪身,淹不到的地方用瓢往上面浇水。过一会儿,几个人就用刮刀刮猪身上的毛儿,等毛被刮尽,还得用铁勾儿剃掉猪脚上的趾甲。(有好玩儿的小孩会把剃下的猪脚趾甲里面放上油或蜡来点灯儿)然后,用一个快刀把露出锅沿儿的猪头削下来,交给另一人去剃猪脸上不好剃的毛儿(后来也有用熬好的沥青粘的)。
              接着用两个铁勾儿勾住两根后腿,几个人合力把猪倒挂在不远处的架杆上。主管开膛破肚的就开始干活儿了。先是用刀剌开肚皮,然后眼看着肚子里的心、肺、肝、肾、胃、胰、小肠、大肠、苦胆等内脏都被这位师傅娴熟而有条不紊地一一摘除,并放到户主已准备好的器具里。(小肠一般杀猪的自留)除完内脏后,用斧头冲着猪的脊背稍偏的一侧把猪身劈成两半儿,然后两三人把猪身从架杆上摘下来,放到气杀猫(荆条编制的带盖儿的大型器具透气性好,而且有盖儿有效防止老鼠和猫偷吃里面的东西)里或铺好塑料布的拉车上。
              我们小孩子最在意的是能够得到一个给吹起来的猪水泡(猪膀胱)。我家贫苦家里从没有杀过猪。我只能等有人家杀了猪又没小孩子的话,让我父亲和人家要一个猪水泡。印象里记得有一年,爷爷家杀了头猪这一次猪水泡理所当然的归了我。杀猪时,爷爷让杀猪的把猪水泡吹起来用绳绑紧口儿,绳的另一头儿绑在准备好的棉花柴(棉花秸)上。当杀猪的伯伯把做好的猪水泡递给我时,别提多高兴了。我提着猪水泡满大街的疯跑,再也不用用乞求的眼神,谄媚的话语央求别的小孩儿把他们的猪水泡让给我玩一会儿了。就是这个猪水泡让我玩儿了好几天,到最后终于干巴儿了,气儿也小的很了,我才依依不舍得把它扔了。想到此处不禁心中长叹,童年已不在回来,爷爷也已故去多年!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5-04 19:33
              回复
                我所知道的村里那点儿事儿
                ——老段读《双合村志》有感
                乡风民俗
                二 腊七腊八出门儿冻杀( 读she)
                进入腊月天气越来越冷了,据说腊月初八这天一般都很冷,所以民间有的“腊七腊八冻掉下巴”“腊七腊八出门冻杀(读she义为死)”的说法儿。这一天有熬腊八粥、腌腊八蒜的习俗。我幼时家贫,家里是不会熬腊八粥的,偶尔腌一回腊八蒜。我家腌腊八蒜就是用醋把剥好的大蒜腌起来,隔一段时间里面的蒜就会变成绿色的煞是好看。腊八蒜我也不怎么吃,其实我更爱吃糖醋蒜。
                长大后,生活有所改善。家里在腊八这天有时会熬腊八粥,甚是好吃。这两年,每到腊八这天妻都会给熬上半锅腊八粥。
                现在市面上的八宝粥很多。这些亦算是腊八粥吧。我以为八宝粥里必须得放红枣的,冰糖也得加足够量(我喜甜食),慢火煮熬而成才算美味。所以平时市场上出售的八宝粥不能算好吃。可是平时想吃时不得不买些罐装的八宝粥也算聊胜于无吧。粥铺里也有八宝粥出售,获鹿城谷连天的八宝粥较合我的口味儿。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05-05 07:04
                回复
                  我所知道的村里那点儿事儿
                  ——老段读《双合村志》有感
                  乡风民俗
                  四 二十三糖瓜粘
                  今年春节前有贴吧吧友晒了过年上供时的各路神仙图片及图片神仙称谓及简介,我心拜服。我在文中涉及到这些内容的时候,就把这位吧友的文字附于文后。这也算是了解民俗的方式吧。
                  在我们这儿,腊月二十三是不叫小年儿(家中俗称大年前一天叫小年儿,除夕俗称小年儿黑夜)的,这天晩上是送灶王爷上天的日子。
                  去年在腊月二十三前写过一篇腊月二十三晚上送灶王爷上天的文字,现在抄录如下:
                  二十三糖瓜粘
                  俺们小时候的灶王爷应该是和朱仙镇年画差不多的。每年腊月二十三前就买好了画像和糖瓜、糖块(小时候俺姥娘叫梨膏)。腊月二十三吃饭前,奶奶先要给灶王上供儿。把旧的灶王爷神像画揭下来,新的灶王爷神像画用针把他固定在旧神像画的位置。准备香和一沓烧纸和黄裱(香、纸讲究神三鬼四,旧时是香三根,烧纸三张,黄裱三张),糖瓜、糖块各三块儿或五块儿,清水一茶碗儿,黑豆干草段若干也用茶碗儿盛着。据奶奶讲,水和黑豆、干草是让灶王爷的座骑—马吃的。先把供品摆好,再点着三枝香插到香炉里,然后把烧纸、黄裱和旧灶王爷神像画一并点着同时嘴里还得念念有词。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的话儿奶奶不会说,奶奶说的基本都是土话—灶王爷你几个上天呀,马里草料也给你备好兰,盘缠也给你准备兰,你上老天见老玉皇好事儿多说,赖事儿少言。等纸烧成了灰儿,就算上完供了。
                  上完供,家里开始吃饭。吃完饭后,得把灶王爷的供儿撤了,把灶王爷神像画也拿下来,等到除夕那天再贴上。
                  灶王爷像贴也有讲究,最底下是一只狗和一只鸡,得让狗朝门外鸡朝门内。所以灶王爷像有两种,狗和鸡的位置不一样。
                  附文是贴吧吧友@印度公厕协会长所写,在此谨表感谢!
                  附文:
                  灶火爷、每年姥娘必在二十三之前让我捎回来`据姥娘说是灶王爷的新衣服`得给穿上新衣服才能上天。请灶马时灶王爷讲究最多'一看历头二看鸡狗`历头一定得是新年的今年就该买2018年的`鸡狗朝向一定得对。历头上头印了一座南天门两边有俩神骑着马、有说是灶王爷骑马上天也有说拿弓的神仙是张仙'保小孩平安的神、我估么一边是张仙一边灶王、毕竟没有俩张仙和俩灶王。神案之下是招财童子利市仙官灶子灶孙最两边八个小人是八仙。老爷子每年腊月二十三就上天开年会了同时陪同玉皇爷二十四日夜里开始巡检人间。所以二十四扫房日`因为只有这一天扔东西浪费资源没人记黑帐。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05-06 14:38
                  回复
                    我所知道的村里那点儿事儿
                    ——老段读《双合村志》有的感
                    乡风民俗
                    五 小年儿
                    在我们这儿大年的前一天叫小年儿。这一天已不是太忙了,过年需要准备的东西也已准备的差不多了。这一天的主要事情是:包饺子、贴对联(包括贴神像、挂灯笼)、晚上请神、做年夜饭喝酒。
                    早上起来吃完早饭后,就开始准备包饺子了。和好面、拌好馅儿后,一家人就围在一起开始包饺子。这一天我家一般都包两顿饺子的量,即小年儿中午吃的饺子和大年早起吃的饺子。早年家中贫困,只包大年早起吃的饺子,小年儿这天不吃饺子。
                    饺子馅儿也以猪肉白菜、猪肉韭菜、猪肉茴香为主,也有韭菜鸡蛋、茴香鸡蛋、牛肉大葱、羊肉萝卜、虾仁的等。我家都是猪肉茴香的。早年主要是猪肉白菜的。
                    包完饺子,就尽早吃饭。吃完饭就开始贴对联、神像和某某神位的字条。
                    对联现在大多是市场上买来的印刷对联。对联内容都是富贵、平安、吉祥、如意等。有感于印刷对联内容的千篇一律,我这两年都是自己撰写两幅对联,虽字不甚工意不甚通,但这毕竟是我自己的有感之作。
                    小时候,家里都是请人写对联。那时候大多是舅舅给我家写,大概腊月二十八、二十九的时候,我就拿上两张红裱过去,让舅舅给写对联。找舅舅写对联的人很多,屋里外间和院子里都晾了很多幅对联。那时候很羡慕能写毛笔字的人,所以后来自己有时候也学着写两笔。可是,终因自己懒惰和愚钝至今也没有学会。
                    贴对联一般趁天暖和贴。因为以前家里多是砖面墙或土坯墙都是用白面稠浆糊粘对联,天冷就会把浆糊冻住。现在多是粘了瓷砖的墙面或玻璃窗户,所以我几乎都是用透明胶带将对联粘住。
                    贴完对联后,(有的户里也往门前挂两个大大的红灯笼。)贴神像一般都是父亲贴。家里供奉的神像不少有:天地、土地、家亲、灶王、财神、观音等。这些大多是市面有卖的纸质图案的神像,近年来这些神仙图案已多种多样,具体有什么讲究我也说不清。以前的神像画我感觉像朱仙镇年画的风格图案色调基本上是红、绿、黄三种颜色。图案形象古朴,线条粗犷。
                    除了这些神像图案一般张贴的还有:门神(粘在大门上)、井泉兴旺(粘在水管处)、全家人口平安大吉大利(粘在住人的屋内墙上)、粮食满仓(粘在盛粮食的大瓮处)—我家已多年不用瓮盛粮食现在也已不贴。以前村里人家多养鸡、猪等家畜因此这些地方也贴如:肥猪满圏(粘在猪窝喂猪处旁)、鸡群兴旺(粘在鸡窝处)等。
                    贴完这些,父亲就会去找一些沙子用来装香炉。说是香炉其实除了院子里天地之位那儿是买的一个瓷香炉其它的都是吃完八宝粥留下的空罐充当的。我记得家里得备十三个烧香用的“香炉”。
                    在这期间,我一般都是弄俩简单的菜,等到了晩上做着吃。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隐隐约约已听见有放鞭炮的声音了。这时父亲(早年是奶奶、爷爷)就开始迎神,迎神就是在各个神位前,点上香—天地之位处点一把儿,其它神位点三根(家亲点四根)剩下的地方点一根,然后烧点纸—一般是每个神位烧三张烧纸,三张黄裱(家亲处只烧烧纸四张),(家中习俗点香烧纸讲究神三(或一、五单数)鬼四(双数))烧完纸再在各个神位前磕头儿。然后,放几个炮放一挂鞭。这时候饭早已做好,做完这些,才开始吃饭,边吃饭边喝点儿酒或饮料,同时也看看春晚。我已多年不看春晩,现在基本都是窝在屋里哄哄孩子老婆,玩会儿手机。吃完饭后,父亲会准备好大年早起上供儿的用品(主要是馒头、用水焯过的粉条菜)。
                    以前,小年儿黑夜吃的饭都是家常便饭不会做好吃的,吃完饭后就跑到别人家去看春晩(家里没有电视),一直看的春晩散了,我才冒着冷冷的空气回到家里。更早以前据我奶奶讲爷爷他们那会儿因为谁家日子也不太好过因此就在忙完家里的事儿后,小年儿黑夜每人从家拿一个菜然后到约定好的那家去喝酒。爷爷爱喝酒,多数都是喝的酩酊大醉才肯罢休。
                    快到初一零点时,夜空中又会隐隐的传来鞭炮声,离零点越近鞭炮声越多越响。等到了零点父亲也会放一挂鞭迎接新春,然后才睡觉。
                    下面还是把吧友@印度公厕协会长介绍的一般家里供奉的各路神仙常识转过来。在此谨谢吧友@印度公厕协会长!
                    附文:
                    礼记说天子为群姓立“七祀”周礼说是天子“五祀”士大夫庶民也是“五祀”。
                    “五祀”是指门神、灶神、宅神、土地、路神、井神。“五祀”怎么是六位呢?因版本不同说什么的都有总结起来就这六位最常见也称做司宅六神,所以我们的风俗过年供奉的神祇爷爷灶王、土地、井神、路神啥的是有传承的,历史呢是三千年。其实吧一般人家供的神少也就是这老哥几个、老太太说道多就在这基础上再加几个再加也就是财神、关公、观音这几位大路神。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05-15 14:14
                    回复
                      这位是老天爷`最显眼的是莲台上的天地牌。第一层呢据说是三世佛`也有说是无极无生存疑。第二层据说是三清'也存疑`第三层着毓冠者是玉皇`两旁是两侍者和四天师也有说是四天师和日月功曹`第四层是关帝两边是关平周仓王甫翏化。天地牌两边是四元帅。最底屋玉阶之下是四位金刚力士、两旁是两杆盘龙刁斗旗杆。层层云霭金容玉相`甚是威严。小时候最怕了因为常偷了桌子上的香和蜡玩怕老天爷找后帐。这堂神祇一般贴在堂屋左侧院墙上`下设供桌`也就是红楼梦上说的在院中供了天地桌`据说早年供桌上还要用席子苇萡松柏枝搭一席棚`听说过没见过。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05-15 14:15
                      回复
                        灶火爷、每年姥娘必在二十三之前让我捎回来`据姥娘说是灶王爷的新衣服`得给穿上新衣服才能上天。请灶马时灶王爷讲究最多'一看历头二看鸡狗`历头一定得是新年的今年就该买2018年的`鸡狗朝向一定得对。历头上头印了一座南天门两边有俩神骑着马、有说是灶王爷骑马上天也有说拿弓的神仙是张仙'保小孩平安的神、我估么一边是张仙一边灶王、毕竟没有俩张仙和俩灶王。神案之下是招财童子利市仙官灶子灶孙最两边八个小人是八仙。老爷子每年腊月二十三就上天开年会了同时陪同玉皇爷二十四日夜里开始巡检人间。所以二十四扫房日`因为只有这一天扔东西浪费资源没人记黑帐。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05-15 14:16
                        回复
                          土地爷六神之一宅神或者土神的化身`有点二合一。掌管点啥呢我也不知道、据说管监督一家善恶、人死了管收魂小孩魂丢了也管收着.。而土神是破土功工时祭时神。这位神住的最好住在迎门的窑吧里`二月二还过生日、还好吃烧饼。
                          其它的井神路神只用一个红纸条一贴拉倒了。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05-15 14:17
                          回复
                            人人最爱财神爷`有明财暗财增福财神文财武财之分`一般认为白脸的是赵公明山西人`所以贴财神要背靠西万万不能面朝西(增福财神贴南墙)。还有过年上供期间财神供桌那还得压一张钱,以前压十块,二十,五十的现在应该压一百的了。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8-05-15 14:18
                            回复
                              关老爷`有坐家关老走马关老之分`关老爷必坐在正堂之上`要是想财神爷也住在正堂他俩就只能住上下铺了`也叫暗财`(上关下财,俺奶奶供的是这个)




                              IP属地:新疆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8-05-15 14: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