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游吧 关注:515,072贴子:4,687,191
  • 12回复贴,共1

【桌游战报】《丘吉尔》战报及评测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丘胖镇楼


IP属地:安徽1楼2018-05-03 18:39回复
    趁着五一假期的大好机会,和朋友们开起了一直想开的《丘吉尔》,这是一个对游戏人数要求很苛刻的游戏,只能三个人玩,所以之前一直没找到机会开。游戏以会议为推动,事实上描绘了从1943年至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英美苏三方的政治和军事博弈。三名玩家分别扮演丘吉尔、罗斯福和斯大林,不仅要合作击败轴心国还要为战后分配争取本国最大利益。游戏的精髓在于胜利机制的设计,如果轴心国被顺利击败,那么如果三国中最高分超过最低分20分以上,那么第二名获胜;如果三国中最高分和最低分相差20分以内,则最高分获胜。如果轴心国没被顺利击败,那么最高分减5分,第二名减3分,第三名加5分,再决定胜负。总的来说,在游戏中当玩家分数领先时,有两种取胜策略,一是控制自己不至于领先太多,并快速推进战争以期尽早结束游戏;二是继续扩大自己的分数优势,并刻意阻挠战争进程,不让轴心国投降,让游戏在波茨坦会议结束后自然算分,本国成为世界霸主。当玩家的分数落后时,只有一个选择,就是击败轴心国并尝试拉开其他两国的分差,最终以第二名获胜。


    IP属地:安徽2楼2018-05-03 18:39
    回复

      简单介绍一下游戏机制吧,游戏图版分为两块,左侧为会议版,右侧为政治军事版。玩家首先要在左侧图版开会,每位玩家拿取一定数量的官员卡,并用他们进行议题选取、议题推进和议题辩论。常见的议题有英美第二战场、苏联对日宣战、战区领导权和政军点数等。会议结束后各国便转到政治军事版上根据赢得的议题分配政治和军事资源,推进战线和抢夺不同地区的影响力,另外还有三国领袖在全球议题上的争端,以及原子弹的研制。
      政治军事版分为7条战线,上方为欧洲战场,下方为亚洲太平洋战场。蓝框为西线,红框为东线,绿框为地中海,橙框为远东,两个紫框为两条太平洋战线,黄框为中缅印战线。蓝圈内的正方形浅色底色格为可施加影响力的西欧国家(蓝圈最下方是中东和伊朗),红圈内的正方形浅色底色格为相应的东欧国家,绿圈内的正方形深蓝色底色格为亚洲殖民地。版图右侧中间为原子弹研制条,蓝色兵代表曼哈顿计划,红色兵代表苏联的技术窃取。最后,全球议题则在左侧的会议版上由3个黑色兵表示。罗斯福和丘吉尔的争议是民族自决还是殖民主义;丘吉尔和斯大林的争议是自由欧洲还是影响力辐射;斯大林和罗斯福的争议是共产主义扩张还是势力范围划分。


      IP属地:安徽3楼2018-05-03 18:40
      回复
        本次推演由丘g尔、崔斯林和西斯福进行,推演剧本是中型剧本,由1944年6月的伦敦会议起,到1945年7月的波茨坦会议结束,一共5次会议,剧本初始默认英美第二战场议题放在会议版中心。

        初始形势图。绿圈内,英国与荷兰达成了政治联盟,同时在比利时、中东、伊朗、希腊和波兰建立有地下组织;红圈内,共产主义影响已扩张到波罗的海和南斯拉夫,同时苏共在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建立了大量地下游击队;蓝圈内,美法已勾搭在一起,同时美国在捷克斯洛伐克和4个亚洲殖民地部署了自己的情报网。欧洲战场上,英美正准备诺曼底登陆,并同时进攻意大利中部,红军正向乌克兰进军。太平洋上,美日仍在酣战,苏联则尚未对日宣战,在远东与日本关东军对峙,而英国人则龟缩在印度。原子弹研究刚刚走上正轨,尚需要更多投入。初始分数为英国10分,美国8分,苏联8分。话不多说,游戏正式开始。


        IP属地:安徽4楼2018-05-03 18:40
        回复
          1944年6月,伦敦会议

          本次会议苏联赢得了3个议题,分别为2个美国攻势和1个政军点数;英国则赢得了2个议题,战略资源和欧洲战区领导权;美国赢得了2个议题,1个英国攻势和1个政军点数。英美第二战场留在会议桌中央,代表三方均同意开辟第二战线,诺曼底登陆在即。本次会议苏联获胜,获得5分。


          IP属地:安徽5楼2018-05-03 18:40
          回复

            由于苏联赢得了美国攻势议题,导致美国不得不分配资源在东线(相当于美国给予了苏联更多援助),然后西斯福将剩下资源都投入了太平洋战场,并要求英国投入资源在诺曼底上。盟军中第一个矛盾爆发了,丘g尔在诺曼底投入两个攻势支援后,因为美国的不合作态度,拒绝投入更多资源,将英国剩余资源全部投入了地中海战线。崔斯林则无这方面困扰,将苏联全部资源都投入了东线。
            这直接导致了诺曼底战役的停滞,而红军则胜利挺进了乌克兰,英国也打进了罗马,太平洋上尼米兹虽然赢了海战(消灭了一部分日本海军),然而登陆战失利,寸土未得,反倒是中缅印战场英军小宇宙爆发,打进了缅甸。
            在地下战线和政治战线上,英美再次大打出手,美国清除了英国在中东和伊朗的情报网,并在中东建立了亲美政权。而苏联则扩大了自己在东欧的游击队组织。本次会议因英美矛盾,苏联获益颇多。


            IP属地:安徽6楼2018-05-03 18:41
            回复
              1944年9月,第二次魁北克会议
              首先这里村规了,由于之前诺曼底战役停滞,此时必须再次把英美第二战场议题拿出来讨论并一致通过才能再次尝试推进西线,当时以为此议题无需再讨论了。
              本次会议前英国与荷兰的政治联盟破裂(随机事件),然后在经过了三方数轮的激烈辩论后,本次会议再次以苏联胜利收场。从这时开始,丘g尔便做好了和西斯福死磕,送苏联上去的准备,希望最终能以第二名获胜。
              然而战场上的情况却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在英美的全力投入下,第二次诺曼底战役英美大获全胜,在法莱斯歼灭了西线德军主力,连续挺进两格,直接进入低地国家。与此同时,红军却被大量德军牢牢挡在了乌克兰。地中海战线不出意外地停滞了,英美都无意再挺进北意大利。太平洋上,日本帝国海军再次出动,在一场壮烈的海战后全部玉碎,自此日本海军主力尽失,无力再战。美军中央战线挺进,进入马里来纳群岛。中缅印战场因无人投入资源成为了被遗忘的孩子,自此按下不表。
              另一方面,苏联在中东和伊朗完全建立了红色政权,英美则在亚洲殖民地上争得你死我活。同时,原子弹研究在英国的支持下前进。


              IP属地:安徽7楼2018-05-03 18:41
              回复
                1944年10月 第四次莫斯科会议
                本次会议丘g尔以及他的团队虽客场作战却表现出众,取得了会议胜利,成功遏制了苏联人的连胜势头。

                在欧洲战场上,由于此时英美和苏联距柏林的距离一样,所以大量德国军队会被随机分配到各个战场。幸运的是(也可以说不幸的是),大量德军被派到东线,于是英美继续携手前行,挺进到了鲁尔河。由于苏联在本次会议表现不佳,没有获得更多的援助,再加上德军的拼死抵抗,苏军再次被挡在了乌克兰。崔斯林勃然大怒,宣布将不再支持东线战场,准备将资源投入到远东对日作战中去。与此同时,太平洋上美军西南战线取得突破,进入新几内亚。
                此时局势已经扭转,丘g尔见东线苏军攻势停滞,遂决定开始自行抢分,同时继续推进战争进程,希望能在击败轴心国的同时以最高分获胜。在此新思路的指引下,英国决定在全球议题上推行自由欧洲,准备撬动苏联在东欧的影响力。


                IP属地:安徽8楼2018-05-03 18:41
                回复
                  1945年2月 雅尔塔会议
                  丘g尔气势如虹,再次取得会议胜利。与此同时,崔斯林决定对日宣战。
                  英美继续投入西线,击败德军,进入西德。苏联放弃东线,将资源投入远东战场,顺利击败关东军,进入伪满。太平洋上,麦克阿瑟兑现了诺言,解放了菲律宾。
                  政治影响上,苏联在东欧继续推行自己的影响力,英国则和荷兰重新建立了联盟关系,同时把比利时也拉了进来。亚洲殖民地方面,目前2个地区空白,3个地区有美国情报网。
                  丘g尔借着会议胜利继续推行自己的全球观念,再次确立了殖民主义的信条。与此同时,原子弹研究继续推进,为日本投降打下基础。此时的情况很清晰,英国分数领先,美国分数落后,苏联居中,那么下回合我只要帮助美国拿下日本,即可胜出。


                  IP属地:安徽9楼2018-05-03 18:42
                  回复
                    1945年7月 波茨坦会议
                    在本次会议中,英美联军大量汲取资源,同时丘g尔让西斯福赢得了会议胜利。

                    英美全力进攻柏林,成功攻占柏林,希特勒自杀,德国投降。苏联则推进东线抢分,进入东普鲁士。地中海方面英美攻入了北意大利。
                    远东方面苏联攻入了辽宁。太平洋上美军拿下了硫磺岛。原子弹在日本本土爆炸的消息传来,天皇宣布投降,二战结束,同盟国获胜。
                    最终丘g尔47分,西斯福32分,崔斯林30分。丘g尔不仅带领英美击败了轴心国,同时确立了自己战后的优势地位,以第一名获胜!Long livethe King!


                    IP属地:安徽10楼2018-05-03 18:42
                    回复
                      策略分析:其实这盘苏联是非常有机会赢的,赢了头两个会议,基本完全控制了东欧,中东和伊朗。然而希特勒在东线作战英勇,45年的苏军基本寸土未进,给了西方盟军翻盘的希望。虽说如此,苏联玩家依然犯下了错误,就是忽视了原子弹科技窃取和全球议题的争夺,以及中途转远东的想法。试想苏联只要能赢下影响力范围,英国就少5分,苏联多5分,原子弹如果能窃取1次,东线再多前进1格,就变成英国42分,苏联41分,看起来苏联最后分最低,其实是决策失误。美国在这次游戏中开会开的不好,只赢下了1次会议,还是英国人送赢的,可能手牌管理做的不太好。另外由于美国政军赢得太少,在情报网和政治联盟上落后太多,确实无法避免低分的局面。其实最后一轮英国已经赢定了,因为当时美国分最低,如果轴心没全部投降,则英国最高分获胜;如果轴心全部投降,那么美国必然会因此加分(因为只能依靠原子弹,没有任何战线能推到日本本土),美国一旦加了分,就会把最高分和最低分分差拉到20分以内,依然是英国最高分获胜。


                      IP属地:安徽11楼2018-05-03 18:42
                      回复

                        评测:关于《丘吉尔》的定位,是有一些争议的。在我看来,《丘吉尔》即便不是Wargame,也至少是一个“现实政治”游戏,是不能和冷战热斗那样的抽象游戏混为一谈的。《丘吉尔》中各项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博弈,都是二战后期真实地存在于盟军中的,至于具体的量化指标,我想说由于政治斗争本身的抽象性,量化起来本来就比量化军事行动要难无数倍。我个人觉得《丘吉尔》能塑造的二战结局确实是比较有想象力的,但考虑到本游戏是从最高的角度(即政治角度)以较长的时间尺度来影响这场战争,这样的结局范围我觉得是可以接受的。试想如果从一开始,英美就计划提前一个月进行诺曼底战役,会对二战结局产生怎样的影响?作者马克赫曼也在设计笔记中提到,很多人觉得二战盟国不可能在战争时期分裂(正如历史上那样),他却认为二战盟国没有在战争时期分裂才是一个奇迹,这里不讨论其具体对错,只是说这是奠定了《丘吉尔》多结局版本的历史视角。要知道冷战热斗是否算Wargame都尚且没有达成广泛的共识,武断地把《丘吉尔》这样更贴合历史的作品打为单纯的桌游,在我看来未免站不住脚。至于游戏性的话,我觉得《丘吉尔》可以拿满分,这样的三人博弈不是哪个设计师都能处理地好的,我个人是非常非常推荐大家尝试这款游戏的。Long live the King!
                        丘g尔
                        2018年5月2日星期三


                        IP属地:安徽12楼2018-05-03 18:43
                        回复
                          本文首发于Wechat gong zhong hao Driverggg
                          日常求关注


                          IP属地:安徽13楼2018-05-03 18:43
                          回复(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