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式太极吧 关注:17,049贴子:214,986

如何练出太极拳真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太极拳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门独特的搏击技艺,被公认为是中国传统搏击术中的宝贝,然而,这个宝贝现在却只剩下华丽的空包装盒,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它的搏击功能因无用武之地而逐渐丧失,成为了传说,广为流传的更多的是纯形式化的拳架。
太极拳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似是而非的判定标准或特点,“用意不用力”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种,慢与柔被认为是“不用力”的外在表现,所以也被认为是判定标准之一。从“怎么练就怎么用”的角度看,“用意不用力”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太极拳打人不用力,用的是意”,进而可以推出这样的结论:用力打人、以力取胜的太极拳不是真太极拳。这个结论似乎不错,但不完整,因为它回避了太极拳用什么打人的问题,原因是没有太极拳行家将“用意不用力”顺理成章地说成是“太极拳打人用的是意”,想来谁都知道,光凭内心想将人打倒,人家就会莫名其妙地自动倒下,神话中的如来佛也没有被赋予这样神奇的本领。那么太极拳凭什么打人呢?一部分行家说,太极拳打人用的是具有机动灵活性的“劲”,是不同于笨拙之力的“内力”;另外一部分行家说,太极拳打人用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气”,功力高深者甚至能够不与人接触就将人打倒。可是,所有说用劲或内力打人者给人的体验用的就是力,由于劲与力用于运动方面时基本同义,他没办法说清楚两者之间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所有说用气打人者都只能表演,并不能实验。这些互相矛盾、不可理解的说法一定程度上给太极拳涂抹上了迷信和神秘色彩,引起了很大的争议。
太极拳最权威的功法是祖师张三丰、宗师王宗岳所著的歌诀与典籍,其中的《打手歌》里面说到“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对于牵动四两拨千斤的理解,笔者认为应该是用我的四两力拨动对方千斤力的意思。如果有人说,不对,那是牵动对方局部的四两力去拨动其全部的千斤力的意思,我想这样理解也无不可,因为按作用力与反作力原理,要牵动对方局部的四两力,我方最少也要用四两力,或者说,我用四两力作用于对方,对方的反作用力也只有四两。另外,我想不会有人定要咬文嚼字地争辩,那个四两指的不是力,而是劲,并且认为四两劲大于千斤力吧。可见,太极拳打人,我方的“四两”小力还是要有的,引申意思就是可用小力胜大力,不过必须重视的是,它需要通过内涵丰富的牵、拨和《打手歌》后面内容中提到的引、合、粘连沾随等方法来实现,所以,如何做好牵、拨、引等等是太极拳需要搞懂和练习的功夫,作为搏击术,其结果最终体现于实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真正判定太极拳真假的标准,不是众多练法和用法中的用意不用力、慢、柔、劲、气、牵、拨、引……,而是最终的结果“能否做到小力胜大力”。
古拳论上说:“由招熟而渐悟懂劲”,“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目前止,太极拳的传承走的都是这条道。但即使是功成名就的太极拳师傅,在他们的教授下长年累月苦练了几十年的弟子们,绝大多数却是做不到“四两拨千斤”,经不起“小力胜大力”的检验,软弱无力、被动挨打的画虎不成反类犬者众多,刚顶硬抗、凭力争胜的挂羊头卖狗肉者也不少,甚至还有极少数人利用大家不知道什么是真太极拳,通过表演来行骗。这说明,如果不是师傅们留了一手,就是对古法的理解、表达不正确,以致教学出了偏差。由于那些未能成功的弟子之中不乏名师们的嫡亲子女,所以可以认为,造成传承困难的原因主要还是理解与表达出了问题。这里面最少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太极拳祖师、宗师所处的时代没有现代的物理学、生理学等知识,他们无法说清楚超越常识的练法与用法之中所包含的小力胜大力道理,只能主要依靠道家包罗万象的哲学——阴阳学说来解说;另一方面,太极拳传承到现代,已经将“用小力”曲解成了“不用力”,以致“约定成俗”地基本上都不用物理力学等知识去诠释古法,即使也有人试着用力学知识去求解,但他也无法将太极拳的慢、柔、不用力等等练法与力学知识对接,最终与其他人一样,还是会钻进招熟、意、劲、气的胡同里面去打圈圈,只有极少数人靠长时间的试错、“渐悟”获得了突破,可悲可叹的是,如果聆听这些凤毛麟角的成功者述说经验,他所说的仍然还是传统所说的那一套,因而当他也成为师傅之时,失败大于成功的教授过程就会被再次启动。
要想将太极拳练出真味来,头绪与标准应该理出来了,关键在于能够弄懂古法中潜藏着的小力胜大力的道理,特别是对于太极拳的一些独特要求,比如虚领顶劲、节节贯串、沉肩坠肘、舍己从人、以静待动、粘连沾随、掤捋挤按等等,都要能够与小力胜大力挂上勾,由此领会拳架运行时无时不具有小力胜大力的作用,这样才能轻易地解除“懂劲”的桎梏,变“惭悟”而为“快懂”,然后知行合一地勤奋练习,就能“愈练愈精”。


1楼2018-05-26 16:03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8-05-27 00:41
    回复
      凡练习打人功夫要从小拜明师学习苦练才有成,好的根基及良好的素质。中年以后玩太极拳操为主,部分练习者能静下来慢慢的练养生拳已经很少了!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8-05-27 08:49
      回复
        不用力,是习练者的感觉,并不是没有力,初学者,要求用最小的力,放松着把动作做完,目的是为了放松,放松力在传导过程中才不消耗,才最大,最快。为的是把大腿与小腿,蹬地的力传到手上。不松,紧张,努力,效果就没了。不用力,是感觉,轻松,不是没有力。且大的很。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8-05-27 08:49
        回复
          牵动四两拨千斤。有个前提,牵动,用自己的中定牵动对方的中定,牵动了,好比大树无根,四两,只很小的力,才有效。怎么牵动,是技巧与方法,要专门老师教。太极拳不顶不丢,四两不作用在对方使劲的方向上,而是对方无力的垂直方向上,所以有效。牵动四两拨千斤,是系统工程,不是简单力学。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8-05-27 08:58
          回复(8)
            我原来发过帖子,提过“用意不用力”应该理解为用意放松,不用拙力。被一堆的吃瓜群众乱喷。所以楼主的题目太大了,说了没什么用。我很赞同“只有极少数人靠长时间的试错、“渐悟”获得了突破”,我就是这样不停的改拳,才真正入门的。


            IP属地:云南6楼2018-05-28 20:53
            收起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8-05-29 00:43
              回复
                还是让我来为大家揭开太极拳魔术的神秘一角吧。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当我们遇到一个力量和速度都强于自己的对手跑不脱,躲不过时,对方要抓要打怎么办?太极拳设想的方案是,跑不脱就不跑,但也决不毫无抵抗地由他抓,让他打,战术上不主动对抗,采取足球一样的防守反击——这就是以静待动,后发制人;打上来了怎么办?用身手如接重球一样接住,但只准挨上我身体的局部表皮,不准触及我的中心,以此状态与对方周旋,尽可能地保持接触,互相间作无胜负的运动——这就是不丢不顶,粘连沾随,引进落空;被抓着了怎么办?我先将自身身体做好安排,松开全身关节,让被拿的地方当做鱼饵,短暂地顺随对方,不与抵抗,以此避免受伤——这就是虚领顶劲、沉肩坠肘、节节贯串基础上的舍己从人、左重(对方来力)则左虚(我方受力部位不抵抗)、偏沉则随;然后是要利用对方一波攻击无效,用力落空而错愕,新的攻击未发动的瞬间,机不可失地进行反击,比如可以用我方没有被对方拿死的地方,刻不容缓地从对方力点的侧方去冲击对方的重力中心——这就是合即出,上下相随,“拨”千斤,也就是兵法上的避实击虚。由于前面双方是粘连沾随在一起的,我方在攻防上就能做到无缝衔接,所以称为攻防合一,符合太极的阴阳合一、阴阳相济的含义……。围绕着要以弱斗强胜强,以小力斗大力胜大力,以上设想完全可以将太极拳的主要功法全部串联起来。这里面有三点是太极拳战法中最特别之处,一是粘连沾随,想想拳论中的“多误舍近求远”的意思就会知道,原来它们是相通的。没经验的人可能会害怕与敌手沾连在一起,但看看拳击比赛中弱势的一方他是怎么做的?就是贴上去,与对方沾在一起,让他的拳头无用武之地。太极拳的粘连沾随不像拳击那么紧密,但道理相同。单这一点就能让你明白那些靠表演隔空打人成名的大师是什么货色。二是虚领顶劲、沉肩坠肘、节节贯串,让自己的身体练得既像皮球又像蛇,具有忍让性和弹性,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这才是太极拳的松,乃松开之松,而非松软之松。由此想到张三丰观看鹤蛇争斗发明太极拳的传说,说不定就是事实。三是太极拳在敌我相沾连情形下的主要反击方法不是打,没拿开手也不能打,而是“推”和推的反方向“牵”。想想八法的那个挤吧,它是手掤住不动,脚发力,与我们推自家的大门一个方法。推厚重一点的大门你就会发现,如果用手放在门上然后采用伸直手臂的方法去推,发出去的是手掌,但门的反作用力会作用于自身的肩部,自己会被门的反作用力将自己向后推开,若手放在门把上不动,只用脚蹬地发力,曲中求直,发出去的是自己的重力,门的反作用力会作用于自身的脚底,自己便能保持稳定,这就是古拳论所说的“腰腿求之”“心中力量”“力由脊发”“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然而致胜方法全都符合力学原理。
                太极拳各种功法、技法之间结成了紧密相关的系统,必须要从总体上去看待和把握。有了这样的体会以后就会认识到,过去为了探求太极拳的秘密,单纯为了个松、沉、中正安舒、或者沉肩坠肘跟同好们争得网页冒烟,原来都是在盲人摸象。那么练拳时怎样才能将上述功法、技法表达出来呢?不得不说,战术战法没办法完全表达,它只存在于意识设想之中,但从眼神的顾盼之间可以表现出一部分神采;身体的松开也靠自己把握,除了太硬太软,外人一般也难以完全看出不妥;至于如何运用身体重力去引、推、牵、拨等等则是完全可以做出来和看出来的,这需要练家从小力斗大力的设想和小力胜大力的信念出发重新琢磨招式,丰富拳架内容,最少练拳时再也不要做操般地、与腰腿脱节地、空泛地划动手脚了。当拳架全部招式动作按实战都自我琢磨、修正完了以后,练家有两条路或同时走,或分道扬镳。其一是由于招式动作已经符合真正太极拳的要求,追求养生的练家可以忘掉实战意义,一心去求动作顺畅即可;其二就不用说了,可以去练推手,多与人交流,提高太极拳实战技艺。
                现在有必要再回过头来说说太极拳师傅,要想帮助弟子们较快地练出功夫,关键不是教他们盲目不停地练习拳架招式,而在于要能够告诉他们,支撑招式运行的各种身法、技法是如何在小力斗大力中发挥致胜作用的,当然,前提是他自己先要真懂,真的解说得清楚。


                8楼2018-05-30 00:24
                回复
                  确信有人在删我的发言。我无非说了点真相,是能让真正想学太极拳的人获益的真相。别让我骂人。


                  13楼2018-05-31 13:04
                  回复
                    理论千千万,实战一拳倒。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06-01 11:11
                    回复
                      学拳肯钻研就好,我个人体会,推手除了引进落空,还要练发整劲,找个100多斤的大沙包,天天推挤靠,你如果能轻松撞飞,很好,你知道怎么发人了。太极拳很多人意淫多了,对抗永远都是力大胜力小,强打弱,快打慢,不要试图挑战人类的智商,太极拳的以弱胜强都是骗人的,隐藏了快打慢,俩手胜一手等很多技巧。谁敢吹,看看陈小汪和廖百的推手视频,廖百一压就按,有几个躲得开,这是快打慢,小汪功力深厚硬接两掌,直接把廖百弹飞,就是强打弱。


                      IP属地:云南15楼2018-06-09 18:04
                      收起回复
                        有人坚称太极拳以气打人,下面列举几条否定的理由,欢迎讨论。
                        中医认为人体内的气是具体而多样的,而且平常人不炼气也都具备,并不神秘。气功取法于内丹术,内丹术和气功将体内“多种多样”的气当作独立的、“听话”的“一种”物质来炼,无疑是认知发生了差错。
                        1、从道理上来说,“道”无处不在,无物不有,气也是无物不具,所以,如果说内丹和内气非要通过锻炼才能炼得,不说是自欺欺人,最少是于理不通。
                        2、从指导思想上来说,道教信奉成仙不死说和形神分离观,既不符合现实,又与其道祖老子的形神合一、有生必有死的对立统一观相矛盾。另外,没人能驾驭道,内丹术有“顺则为人逆为仙”的说法,这与“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的道家思想也是相冲突的。
                        3、从功理上来说,内丹既然需要“精气神”三物合炼才可得到,单说神是大脑的功能表现,不是物质,那么三缺一就已然炼不成内丹,何况内丹其实并不存在,因为它是道教借鉴外丹术结合道家之道构想出来的假想物,而外丹术是有史为证的、使许多古代帝王、名士早死的、失败的长生试验。所以可以认为,内丹术是在借用外丹术的方法继续做长寿试验,没有可行性。
                        4、从物理上来说,人体无法生产和存储那种具有放疗般的能量和穿透力的高能物质。所以,如果气功师认为他的气具有X射线类的亚原子物质的能量,是凭此而治疗肿瘤、癌症的话,那么不能不说这是自以为是的想像,
                        5、从生理机制上来说,人体内的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等物质的活动由身体的自动机制负责,人的主观意识不具有凭意想就能调动它们的机制,这些物质也没有接受主观意识信号的“设备”,所以它们不听从人的主观意识调遣。人如果真有这种机制,人就能随意改变自己身体的组织结构,轻松转化或排除病毒、癌细胞,不但具有特异功能,而且还能像孙大圣一样变化和不死。
                        6、从生理现象上来说,人的意识控制不了自己的眼睛一眼看左的同时一眼看右,对自己体内的大脏器的自动运行也基本不可控,对小到分子级营养物质的加工与配送、细胞内物质的运动与更替,则是完全不可控,更别说能够控制高能、高速的亚原子物质在身体内部、经络、穴位上储藏、停留、缓慢或快速地运动了。谁要是说他能控制气,可以先让他表演双眼分别左右看和控制心脏不跳动。
                        7、从作用力上来说,有必要提出这样的问题:气功师向他人身上发气时,根据什么来控制气的作用是有利还是有害?如果说快速发气或者大量发气便可杀伤别人,那么气在气功师身体内存积、周流、发出时,为什么不会杀伤他自己?另外,气既然能够透过本方身体而去,也就会透过对方身体而出,它怎么就能将人打倒?所以,认为气功师和太极拳高手能发气打人的说法不合逻辑,不能成立。
                        8、从科学检测结果来说,科学仪器在气功师运气、发气时,根本检测不到任何身体组织以外的某种正在发挥作用的物质,不过这倒是可以解释为,排除人体组织、系统及其活动能力去寻找气,相当于是骑驴找驴,当然无法找到。
                        9、从事实结果看,世上没有活神仙,练内丹功和气功的人,寿命达到九十岁的虽然有之,但并不多见,寿命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也有不少,所以称不上神奇。而社会上不练任何养生功能活过九十岁的人却大有人在。其实,当内丹术到后期放弃肉体成仙的说法,引进形神分离、性命双修作为其指导理论的一部分时,等于是宣告了长生试验已经失败。至于气功的神奇功效,气功大师们都宣称具有特异功能,虽然有过表演,但被人揭穿谜底,一是魔术,二是找人做托。这种结果从内丹术角度看并不意外,因为一套气功不管是否分有高低等级,在内丹术里,气功顶多算中级功,气不具有化生万物的道性,所以炼气是不可能练出只有得道才能拥有的特异功能的。
                        10、有人认为传统武师能挥手断石,所练和起作用的就是超能的气。实际情况是,国外技击家不炼气同样可以挥手断石。这种能力是要通过刻苦磨练皮肉、“用进废退”地适应而练就的,起作用的是皮肉骨骼及身体能量,不能通过轻松地想气、养气、运气而获得。试想,如果真有超能的气,还需要快速地挥动手臂去劈吗?


                        17楼2018-07-28 13:45
                        回复
                          拳打万遍其理自现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8-08-12 10:28
                          回复
                            论劲力与放松
                            学太极拳的难点之一是,对传承中的一些独特的名词和说法无法理解。近代太极拳传承人说“太极拳用的是劲不是力”,就是这样的一个令人难以理解的独特说法。因为,根据现代力学知识,人体力量产生于肌肉的紧张与收缩,如果真的不用力,就是肌肉完全放松,就太极拳而言,别说做到“急来则急应,缓来则缓随”、“静若山岳,动若江河”,连“立身中正”都不可能做到,只会瘫软在地。所以,说太极拳不用力,无疑会让人产生“明明用的是力,为什么说不用力”的疑问,这一疑问对有些人而言,在练定步太极桩时即已产生,如果不及时解说清楚,会极大地影响太极拳的教学与进阶。
                            从拳经拳论看,全部拳经只有一句“脊背开劲两捶争”提到劲,一句“任他巨力来打我”提到力,虽然所说的这个力来自敌对方,看上去劲与力有所区别,但都只提了那么一句,从用词造句角度看,更像是为了读起来顺口而用了不同的字词,其词义其实相同。拳论则有多处说到劲,比如“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运劲如抽丝”、“懂劲”。也有多处说到力,比如“力由脊发”、“加以挫折之力”、“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所说的劲与力都是生于自身,不论是从字面上看还是从本质上理解,劲与力的意思完全相同,没有区别。那么,近代太极拳传承人坚称太极拳用的是劲不是力,是否是毫无道理的故弄玄虚呢?
                            早期的杨式太极拳著作对劲与力的不同即已有过表述,认为人们惯常拳打脚踢的力量是“拙力”,拙是笨的意思,意指不灵活,不能变化的力。自然,太极拳用的劲就是指灵活、可变化的力。这样来看,问题还是比较清楚的,即,不是说太极拳不用力,而是说用的是一种相对灵活、可变的力,只是为了与惯常不灵活、不可变的力有所区别,便采用了力的别称“劲”字以示不同。接下去的问题在于,人体运动是否真的有灵活可变与不灵活不可变两种有差别的力存在,如果存在,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先看惯常的拳打脚踢,一旦做出动作,相关的肌肉处于不可控制的快速伸缩之中,其运动过程、产生的力度和力向,的确不可改变。再看太极拳的用力,以中定的节节贯串为根本,意识通过骨节松开而对骨骼肌、运动肌时刻处于控制之中,有了这种控制,加上身备五弓等,太极拳做出任何用力动作,如同伸手试探玻璃杯中的开水水温,其运行过程中都可以随时因变而变地改变力度和力向。所以拳经拳论上说“收即是放,放中寓收”、“粘即是走,走即是粘”、“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因敌变化示神奇”,关键就在于,通过中定练出了可控性与灵活变动性。因此,有的太极拳名家说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太极拳的力具有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向”,描述的都是太极拳对力的控制与可变动。值得回味的是,若非了解到了太极拳用力的可控性源于中定的节节贯串,单看太极拳用力“收即是放、全无定向、六个方向”,只会使人感到莫名其妙和学练无门,难免不产生“节节松开、提顶吊裆没有作用,可以不练”的想法。
                            由上可知,虽然劲与力在人体运动上的词义相同,但近代太极拳传承人赋予了“劲”可控、灵活、能变的内含,可以认为,劲字在太极拳里,已经成为了专用概念名词,从而与通常所用的力有了区别。只不过,由于太极拳的传承以口传身授的试错方法为主,学术传承较为原始,未对劲字进行严谨的定义——太极拳的一些专用字、词基本上都存在这样的问题,以致许多人不懂它的内含而产生误解,在不知道如何用劲的情况下,只是一味地避免用力,尽可能地放松肌肉练,殊不知,传统太极拳教学中是要去盘石球、抖大杆的,不但要用力,还要用大力,其中的关键是,要能做到有控制地用力,这是许多练太极拳者没有明白的道理,也是练拳多年不能入门的重大障碍之一。
                            其实,人在地球上只要不躺着,全身肌肉就不可能真正放松,就有肌肉在收紧用力,且因部位的不同,其用力程度也不相同。由于万有引力,成人体重,轻者近百斤,重者二百余斤,站立之时,腿、腰、胸、背、颈等部位的运动肌,都处于等长收缩的用力状态,以此抵抗引力,支撑身体直立,其中,腿部承重最多,肌肉用力最大,由下而上逐渐递减,到了手臂、肩膀,才可以像挂在身上一样不用力。然而,人之所以没有意识到站立时有肌肉在收紧用力,是由于从小起,相关肌肉就在不自觉地用力对抗重力,其力度已慢慢与重力相比配、相适应。由此回过头去看,练无极式养生功时,站着练不如坐着练,坐着练不如躺着练,因为坐着练可以解除腿部肌肉的紧张,只有躺着练才可以真正做到全身放松;练太极式养生功时,节节贯串是全身骨骼肌在做轻微的等长收缩,所谓全身轻松只是一种感觉,不是全身肌肉放松;练太极式时,在节节贯串基础上还要沉肩坠肘、身备五弓、五趾抓地,都是要由相关部位的肌肉适度收紧才能做到的动作,更不能全身肌肉放松;到练定步太极桩时,则要有控制地加大手脚的肌肉紧张度,是明显地在用力了,不过,按太极拳的说法,这不是用力,是用劲。


                            19楼2018-09-12 09:3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