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里说的。因为众生很骄慢,很懈怠,如果见佛常住于世,对佛法就不起尊重心,反而吊儿郎当地不学习了。就像现在讲的“灯下黑”,天天守着师父,根本没有学习的热情;师父一死,“哎哟,师父啊,你怎么死了?我还没学你就死啦?”众生的内心很卑劣佛陀是彻证无我,“人无我,法无我”,他看到众生很骄慢,所谓“薪尽火灭”。如果有相应的求法、乐法的众生,当然佛陀就为他住世,现在众生的根机都懈怠了,佛陀如果再住世,就成了一个让人讨嫌的老头儿。学佛不从戒律上扎根是假的,不是真的。释迦牟尼佛反对躐等,赞成循序渐进。好像念书一样,一定小学、中学、大学要循序,这是对的。躐等,佛不赞成,经典里面有文,世尊说「佛子」,叫着大家,佛弟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这是经文。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佛不承认你,不承认你是他的学生。佛法的基础是戒律,不从戒律上下手,佛不承认你是他的弟子。受戒那是形式,形式不重要。我在初学佛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换句话说,仪式有没有没关系。譬如持戒,老师告诉我,不杀生这条戒你真正做到,对于再小的动物,你都不会去伤害牠,这条戒你没有受,但是你已经受了,佛那个地方承认你受了。你并没有在出家人面前受戒,佛承认你受了,你在出家人边上受了戒,没做到,佛不承认,这就是佛重实质不重形式。你一定要懂得佛法条条戒律里有开缘,这种妄语是开戒不是破戒、不是犯戒,经典里头有很多例子。我们过去初学的时候,老师常常跟我们说“不妄语戒”。有一个持戒的人,受了五戒的人,路上遇到一个猎人追一个兔子。在三叉路口他看到了,看到那个兔子从这边跑掉了。猎人就问他:“你刚才看到那个兔子没有?”“看到了。”“从哪里走的?”“从那边走。”这是妄语,骗猎人。这是开缘,救了兔子,也救了猎人,猎人杀生他造业;两面都救了,这个妄语叫开缘,这叫开戒,他没有犯戒,他没有破戒。从这个地方,你细细的去推想,凡是利益众生的,可以开;凡是利益自己的,决定不能开。利益自己的,你要是开戒的话,那就要犯戒;利益众生的,可以开。 对于善根深厚的人来说,本身已经比较清净了,那就可以鼓励他朝更高的标准去努力,希望可以早日做到严持戒律,秋毫无犯,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劝他早日做到持戒清净,然后再去受戒,一旦受戒,那就尽最大努力终身持戒,避免破戒。
如果你让恶习深重的人做到很好再去受戒,那估计他就直接放弃了,他觉得太难了,这辈子都做不到,直接无视。
如果你让善根深厚的人泛泛悠悠持戒,那就糟蹋了善根…如果你让恶习深重的人做到很好再去受戒,那估计他就直接放弃了,他觉得太难了,这辈子都做不到,直接无视。
如果你让善根深厚的人泛泛悠悠持戒,那就糟蹋了善根…在社会盛世,正法住世的时候行,我死了还有别人。现在怎么样?现在我死了没有人,在这个世间真正发心为正法久住而行的人找不到了,这一个发心的人能这样做吗?所以这些道理你要懂。世出世间法的成就都要有个健康的身体,没有健康的身体,你怎么能帮助众生?健康的身体确实是要清净心成就的。现在清净心没有现前,我们就需要饮食,需要药物来调养,可是决定不能忘记,要向清净心这个方向去迈进。现在要这些东西,到我成就的时候就大量减少,甚至于可以不用,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底下「彭际清居士曰:故知净土资粮,全凭功德。功德之基,莫先持戒。以戒净则心净,心净则土净故」。这个道理讲得好,这几句话是真理。确确实实戒净,戒清净,心净了,心净则佛土净,这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须具备的条件。心清净,戒就清净,这叫什么?心清净是 定,定共戒。开悟了一定清净,开悟是什么?叫道共戒,你的戒行就圆满。所以你念佛真正得念佛三昧,戒就清净,戒是什么?你的行就清净了。戒是指行为的,行为是发自于内心,清净心,口业、身业自然清净。心是主,心要是觉悟了,你说话也是觉悟,你所有一切动作都是觉悟的,觉而不迷,那是开悟了。没有开悟、没有得定,着重在律仪戒,那就一条一条去做,不可以违犯,用这个来规范自己。我们今天学戒,你真正严格去持戒,只有你一个人成就,甚至于你还障碍很多人学佛。为什么?一看到生活这么严谨:这个东西我做不到,算了,我不学佛,佛太难了,我做不到。把别人吓到了,真有,而且很多!如果该开缘的时候你就开,人家看到这样持戒:我也能做得到。你就可以激发很多人向往佛法,真就接引他来了。所以这个戒律开遮持犯一定要很熟,什么因缘底下可以开放,什么因缘之下一定要很严谨的执持,活的,不是死的,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所以戒律不是死的,佛这一点高明到极处。总的原则就是戒帮助你得定,定帮助你开慧,所以戒是手段。其实定是枢纽,戒是手段的手段,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你要懂这个道理。开慧是什么?得定是什么?放下执着、放下分别、放下起心动念。放下起心动念,大彻大悟,就成佛了。不起心、不动念,成佛了;放下分别执着,你是菩萨,你不是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