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60,181贴子:73,401,676

西方艺术对近代科技文明发展影响简史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颠复400年西方绘画史的人〈人物〉》这期节目的视频,讲述一个人从近几百年印象派、抽像派、写实派(对画不太懂)的分析研究,发现早在几百年前,西方人通过暗室成像原理来进行精细绘画。
这个过程产生了凸透镜,玻璃工艺提高后变成放大镜、显微镜、摄影机、摄像机,西医的进步就源于此,对近现代所有科学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后来在克罗地亚人尼古拉特斯拉的创造下,玻璃与光结合产生激光,声纳、雷达。玻璃再提纯,光在玻璃中传输变成光纤,华裔也有努力。
交直流大战!互不相融!几十年后,当二极管和三极管诞生!沟通了交直流电!岛国人敏锐地看到机会!买下大量专利!才有以后的经济腾飞!声、光、电的统一融合才是重点!电影也是声光电!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7-02 16:25回复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颠复400年西方绘画史的人〈人物〉》这个视频中的一个细节!那些虹依大煮叫为什么要进行精准绘画!是因为他们身上穿的是天价买回来用丝绸做成的衣服!
    大煮叫们用和丝绸同等重量的黄金,从阿拉伯人手中,买到由中国人生产的丝绸!其实最初瓷器和茶叶也是这个价!这样就导致欧洲的黄金亏空(当时是巅煮叫玩熟最劝时,大量黄金集中于叫会中),因此西方人和阿拉伯人、波斯人因债务产生战争!
    就有了拾字君东征、大航海时代,其实是想打通陆路和海路,绕过中东,直接和中国人交易丝绸、瓷器、茶叶,陆路失败后就走出了海路,才有近代所谓的地理大发现。前文已经讲过因为大煮叫要画精准画才有暗室成像和凸透镜,才有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源头就是丝绸。而电脑的源头,其实是结布机(这个就不详说了,有兴趣,自己去找资料)。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7-02 16:27
    收起回复
      软件的形态和古典音乐结构很类似,软件中的源代码就相当于古典音乐中的主旋律,都是围绕源代码、主旋律来进行变化、排列、组合,据说大硬的呈续猿在写系统时,就是一边用耳机听着由民用最好的2.1帝盟MX400声卡放古典音乐。
      这类型音乐,中国也有, 王静 -《阳春白雪》雨果极品发烧LPCD45示范碟中的阳春白雪等,刘星的《闲云孤鹤》的闲云孤鹤,香港精英国乐团《国乐精英》、《丝竹管弦》中的丝竹管弦、阳关三叠、大浪淘沙等。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7-02 16:28
      回复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当年,发明了相机和后来的摄像机,才有后来的经典物理学等各种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才有后来的量子理论。而前提是凸透镜暗室成像原理!所以西方人将顶级的画家推嵩备致!
        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出现了供绘画用的“成像暗箱”。
        1839年8月19 日法国画家达盖尔公布了他发明的“达盖尔银版摄影术”,于是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可携式木箱照相机。
        摄影机
        1872年的一天,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个酒店里,斯坦福与科恩发生了激烈的争执:马奔跑时蹄子是否都着地?斯坦福认为奔跑的马在跃起的瞬间四蹄是腾空的;科恩却认为,马奔跑时始终有一蹄着地。
        争执的结果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采取了美国人惯用的方式打赌来解决。他们请来一位驯马好手来做裁决,然而,这位裁判员也难以断定谁是谁非。这很正常,因为单凭人的眼睛确实难以看清快速奔跑的马蹄是如何运动的。
        于是富翁请来了英国摄影师爱德华.麦布里奇来作实验。麦布里奇把24架照相机的快门连上24根线,在极短的时间里,使照相机依次拍下24张照片,再将这些照片一张一张地依次按次序看下去,以便观察马儿是怎么样跃进的,又是怎么样着地的。
        为了这一实验,麦布里奇和助手们吃尽了苦头,付出了大量的劳动,历时六年的工夫,终于拍出了一套宝贵的"马跑小道"的珍贵资料,同时也证实了这个美国富翁的预言是正确的。
        正是有了摄影机,牛顿等才有能力观察物体运动规律、才能证实经典力学,才有后来的量子力学,才能对进行各创新、发明创造!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7-02 16:38
        回复
          再讲一下造纸术和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没有明确记载甚么时候由甚么人传到西欧。欧洲人普遍认为欧洲的印刷术是由15世纪德意志的古登堡独立发明的。造纸术:公元8世纪,唐代和大食(阿拉伯)战争,唐代失败。被俘的唐代兵士将造纸术传到了阿拉伯。后来,阿拉伯帝国沿北非扩大到了欧洲(伊比利亚半岛),造纸术便由此途径传到了欧洲。近现代的造纸术和印刷术都是西方领先,这就令西方在知识传播方面领先(谁能令知识获取越廉价、速度越快,谁就能成为强者),后来更进一步有了电报、电话、手机、互联网、卫星、硬盘等知识传播手段和储存记忆体。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7-02 16:51
          回复
            研发3D生物记忆芯片!人类知识最初是口口相传,凭大脑记忆传播,然后是刻在岩石上,再者刻在龟壳上,在木板上,在竹简上,在布帛上,最后在纸上,现代放在磁盘上,放在固态硬盘上,这些都在人体外,人通过光线的光暗反射,作用在人的视网膜神经上,视神经和大脑通信,人类获得知识,不久将来,人类将知识的记忆体植入人体,直接和大脑通信,人类将无需读书而获得知识,这样才能和机器人竞争!加速人类的进化!这才是当务之急!知识储存于细胞的基因上,无需死记硬背!一个细胞可储存量远超过现在所需的知识量!到时侯消灭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甚至……。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7-02 16:53
            回复
              左脑控制右手右脚,属于语言、文字等。右脑控制左手左脚(特斯拉、爱恩斯坦等),属于音乐、绘画等。所以一般大发明家都是左手,篮球、吉他、号、提琴等,都需要左右手,而书法只需要一只手。西方主流影视作品中,西方人的主流生活方式是电影、音乐会、歌剧、舞台剧等,在电脑的记忆体中,占用储存空间最大的是视频、其次是音频、最后才是文字。
              这就是钱学森等人为什么出国留学后就非常聪明,就非常有创造力!因为钱老喜欢古典音乐(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有“主旋律”这个概念,大致整个乐曲是围绕这个旋律每个音节进行变化,从而组合形成一个乐曲)。其实我不太懂音乐,只是喜欢听,发现音乐很多真是这种结构。
              钱老的夫人:蒋英。师从奥地利音乐大师,当年冯卡门得知钱老娶蒋英,连称钱老娶得一好夫人。钱老自己也吹得一手好中号。其他两弹一星的功臣也是自己或者家庭成员都有一两样拿得出手的东西,都喜好某方面的艺术!
              知识的能否灵活运用是不是单纯死记硬背就可以了?!当然没有那么简单了!十几年前!开始流行高清电影,《范海辛》(《范海辛》的配乐真的好,犹其是鼓声和号角),当时买了一个大量硬盘来装电影(完全没有带颜色的,那些带颜色的粗制滥造,完全谈不上高清,没有画质可言)。
              但当我在播放《范海辛》高清电影时,却出现音画不同步的问题,非常难受,我对各种设置和硬件配置进行分析,最终是删除了部分视频,才实现音画同步,我转念一想,既然电脑尚且如此,那么人脑呢?!人脑更比不上电脑!电脑可以主动删除资料!
              普通人不一定能像电脑一样!所以西方人以视频、图像、舞台剧、歌剧、古典音乐等从胎教开始,对未出生和婴幼儿进行高强度的大脑训练,从而实现大脑能处理巨量信息的能力。所以习惯了文字教育的中国人,为什么真正出外留学后会真的不一样,原因在于此。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07-02 16:57
              回复
                借用一下某本书的内容: 在《史蒂夫·乔布斯传》中有一段:
                有一位古典音乐家,乔布斯既尊敬他的为人,又欣赏他的艺术造诣,这就是马友友,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的人就像他的大提琴曲一样和蔼而深邃。他们在1981年相遇,当时乔布斯在参加阿斯本国际设计大会,而马友友正在参加阿斯本音乐节。乔布斯被马友友追求“纯粹”艺术的精神深深打动,并成为了他的乐迷。他曾邀请马友友去他的婚礼上演奏,但是马友友当时去了外地演出。几年之后,马友友来到乔布斯的家,坐在客厅里,拿出了他的1733斯特拉迪瓦里大提琴,演奏了巴赫的曲目。他告诉乔布斯夫妇:“这是我本来希望在你们的婚礼上演奏的曲子。”乔布斯泪流满面,并告诉他:“你的演奏是我听过的最棒的,有如上帝驾临,因为我不相信一个凡人能做到这样。”在后来的一次拜访中,他们围坐在厨房里,马友友让乔布斯的女儿埃琳摸了摸他的大提琴。当乔布斯被确诊癌症后,他请求马友友答应在他的葬礼上演奏。
                据美国媒体透露,2011年10月7日乔布斯的葬礼以小型私人聚会的形式秘密进行。现场不但乔布斯的朋友和家人在活动中发了言,世界知名的艺术家也都到场表演,乔布斯遗愿中曾请求马友友在葬礼上演奏,如今他的愿望已经达成。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7-22 14:13
                回复
                  有现代学者将历代西方油画杰作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结果发现,以1430年为界,画家们的技艺有一个突然的飞跃,写实度骤然提升,出现了许多“神乎其技”的绘画大师。科学思想的进步和光学技术的发展,使得15世纪的画家们大量使用了诸如小孔成像、暗箱等简单的摄影器材来为自己的创作提供帮助。很多古典油画在轮廓线上所看到的针扎的小孔,就是当时画家通过暗箱成像后再以打格放大的起稿形式,甚至是把画布直接放在暗箱里起稿所形成的。
                  维米尔的“照相机”——真相还是传说
                  维米尔(1632-1675)是一位生前穷困,死后萧条,直到许多年以后才得到荣誉的荷兰画家。他以创作具有风俗性质的室内画最负盛名,通过对光的运用给人一种异乎寻常的宁静和安详。由于他的生活和作画方法鲜为人知,而且是大名鼎鼎的显微镜发明者列文虎克的邻居兼好友,因此受到不少人猜测:他可能使用了“暗箱”这样的光学设备。在电影《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中,就有男女主人公共同观察室内景物投射在用布蒙住的暗箱中的情景。虽然电影情节是虚构的,但在现实世界中不断有学者力图证实维米尔的“照相机”真实存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07-22 14:14
                  回复
                    人的眼成像面积太小,导致对物体运动规律的观察力不足,而暗室成像则可以将图像放大,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从而产生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从而产生经典力学、量子力学、现代天文学、现代西医等各类型基础科学。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07-22 14:14
                    回复
                      1876年,老斯坦福在加州购买了263公顷土地,作为养马牧场,后来又扩大到3237公顷,成为斯坦福大学校园的地盘;在斯坦福大学的徽标以及体育运动标志中就有红杉的形象。由于是用来培训优种赛马的农场拿出来作为学校的校园加上那时在美国人眼中还是荒凉闭塞的边远西部,因此当时人们亦把斯坦福大学称之为“农场大学”。
                      斯坦福的腾飞,是七十年代之后的事,这还得归功于斯坦福面积大,八千多英亩的面积,学校可用的空间面积很大,于是一九五九年工程学院院长特曼(Frederick Terman)提出了一个构想——这便是斯坦福大学的转折点:将一千英亩以极低廉、只具象征性的地租,长期租给工商业界或毕业校友设立公司,再由他们与学校合作,提供各种研究项目和学生实习机会。斯坦福成为美国首家在校园内成立工业园区的大学。得益于拿出土地换来的巨大收获的这个建议,斯坦福使自己置身于美国的前沿:“工业园区内企业一家接一家地开张,不久就超出斯坦福能提供的土地范围,向外发展扩张,形成美国加州科技尖端、人才高地的“硅谷(Silicon Valley,也译作“矽谷)。斯坦福大学被科技集团与企业重重包围,与高科技、与商界更与实用主义和开拓精神这些典型的“美国精神建立密切的联系。随着美国西海岸“高科技带的兴起,各个电脑公司,包括“世纪宠儿”微软公司纷纷在这一线安营扎寨,斯坦福大学的地位越来越举足轻重,从此斯坦福大学就成为了硅谷的核心,是全世界科技创新的中心。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08-02 06:40
                      收起回复
                        墨子擅长工巧和制作,在军事技术方面高于其他诸子,堪称博学多才。据说他能在顷刻之间将三寸之木削为可载300公斤重的轴承。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8-09-08 12:20
                        收起回复
                          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他利用杠杆原理研制成桔槔,用于提水。他还制造了辘轳、滑车、云梯等,用于生产和军事。他还擅长守城技术(即所谓的“墨守”),其弟子将他的经验总结成《城守》二十一篇。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8-09-08 12:20
                          回复
                            墨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在西汉时由刘向整理成七十一篇,统称为《墨子》。其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及《大确》《小确》六篇,专说名辩和时间、空间、物质结构、力学、光学、声学、代数、几何等内容,前人称其为《墨经 》。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8-09-08 12:20
                            回复
                              《墨经 》代表着战国时期中华科学发展的一个最高峰。在力学方面,《墨经 》提出了机械运动的定义:“动,域徙也。”意思是说,机械运动的本质是物体位置的移动,这与现代机械运动的定义完全一致。同时墨家学派掌握杠杆定律比阿基米德早了两个世纪。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8-09-08 12: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