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
张九龄、张九皋生长的时代粤北还未有客家,清以前没有关于粤北客家人的记载,客家应是清代进入粤北,最早不过明末。张九龄出生于公元978年的唐朝,前后相差600年以上,可以肯定张氏兄弟绝非客家人,而是广东历史更为悠久的广府人。广府人最早来源于秦朝五十万大军和之后不断南迁的汉人,张九龄生长的唐代刚好符合广府人的迁徙历史,所以张九龄、张九皋兄弟实为广府人无疑。
在客家人远没来到珠三角的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张氏先祖张九龄弟张九皋第十五世孙张岘迁入东莞,现东莞、深圳、香港的张氏后裔一致以其为一世祖。从一世祖张岘公落籍东莞至七世祖浣溪公均以东莞为家,经历宋元两朝已完全融入当地,讲粤语东莞话,一如现今东莞张氏同宗兄弟村镇博夏、篁村、大朗、虎门、南沙等地。八世祖景登公于客家人还远没来到深圳的洪武二年(1369),因避苛捐杂税举家由东莞迁入大鹏叠福,至十世祖张远涧于永乐八年(1411年)迁罗湖隔塘,即今水贝村一带,再以此分家立村于湖贝、水贝、向西、黄贝岭,及香港落马洲、新屋岭林村塘上、和西贡蚝涌等地,现今这些村落全部讲粤语围头话。据水贝社区网记载,水贝立村时称隔塘,后又称水贝张家围。水贝村姓氏除上世纪60年代插社插户者之外,全部姓张。张姓源自河北清河,水贝立村始祖为张远涧,其祖历经东莞大塘下村、大鹏烟墩迁至水贝,生三子,长子张玉轩一脉居水贝,二子张靖轩一脉居黄贝岭、三子张圭轩一脉居横岗。玉轩之子松月生四子,长子思月居水贝,二子爱月居向西、三子怀月居湖贝。每年九月重阳祭祖后全村共享大盆菜宴。历史文化遗物之一是现今位于东门的思月书院,从前是水贝村人的祠堂和读书的书院;之二是现今深圳中学创始人为水贝村人张宣林。从八世祖起,张氏在深港定居已有640多年,而客家到清后期才来深圳,不过一两百年光景,其历史与莞宝广府张氏相比显得非常短暂。张氏自入东莞直至现在共计880多年,从一世祖之后,期间均讲粤语莞宝话,可以肯定是广府而绝非客家。
据文献记载,湖贝历史上为深圳墟发源地之一,村内湖贝路北侧的怀月张公祠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湖贝立村已有500多年历史,明朝时期张氏爱月、思月、怀月、念月4兄弟分别在向西、水贝、湖贝立村,张爱月的叔叔张靖轩则创建了黄贝岭村。湖贝哺育了张氏家族、老深圳墟、深圳人。黄伟文说,“深圳墟”的建立、维护与发展,就是张氏村落共同经营的结果。湖贝建村于明代,地处罗湖区东门商业圈的中心位置。追溯到百年前,它与周边的黄贝岭、向西村等,组成了深圳墟,位于当时行政中心南头到军事重镇大鹏所城的必经之地,亦在连接香港到广州的交通要道上。借助深圳河和清水河两条水路,深圳墟又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商贾云集。湖贝为三纵八横典型广府建筑格局,东、南、西、北四坊,西边是怀月张公祠,东侧古建最多,保存价值也最高。湖贝村内随处可见的雕花屋檐是“灰雕”,记录着悠远年月,显现出昔日广府建筑的荣光。在很多地方,深圳被描述为从小渔村发展成国际化大都市。在对深圳发展奇迹夸赞的同时,深圳或者昔日的宝安、新安地区的历史被遮蔽了。其实深圳地区一千多年的历史是连续不断的,湖贝恰好和深圳的历史吻合。比如,深圳地名就是来源于深圳河边的深圳墟,深圳墟则是由包括湖贝在内的张氏一族所建设。湖贝古村的基本格局很完整,所以它和深圳的历史是零距离。贝古村不是简单的几百间老房子,她是深圳的历史标识,是深圳发源地的物质证据,湖贝承载了深圳的历史,不只是一座小渔村,湖贝可以说是深圳人所共有的文化资产。”
深圳民俗专家廖虹雷告诉记者,湖贝古村保有三纵八横的村落结构,保存有清嘉庆九年重建的宗祠,另有门楼、水井和200多间民居,是典型的广府坊巷式排屋村。历史上的湖贝村商业文化基因很发达。整个张氏家族非常团结,所以才能保证深圳墟长盛不衰。当年对深圳墟的改造,就应该遵循对文化遗存保护的五个原则:原址、原材料、原结构、原功能、原生态。(部分摘自深圳商报)
张九龄、张九皋生长的时代粤北还未有客家,清以前没有关于粤北客家人的记载,客家应是清代进入粤北,最早不过明末。张九龄出生于公元978年的唐朝,前后相差600年以上,可以肯定张氏兄弟绝非客家人,而是广东历史更为悠久的广府人。广府人最早来源于秦朝五十万大军和之后不断南迁的汉人,张九龄生长的唐代刚好符合广府人的迁徙历史,所以张九龄、张九皋兄弟实为广府人无疑。
在客家人远没来到珠三角的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年),张氏先祖张九龄弟张九皋第十五世孙张岘迁入东莞,现东莞、深圳、香港的张氏后裔一致以其为一世祖。从一世祖张岘公落籍东莞至七世祖浣溪公均以东莞为家,经历宋元两朝已完全融入当地,讲粤语东莞话,一如现今东莞张氏同宗兄弟村镇博夏、篁村、大朗、虎门、南沙等地。八世祖景登公于客家人还远没来到深圳的洪武二年(1369),因避苛捐杂税举家由东莞迁入大鹏叠福,至十世祖张远涧于永乐八年(1411年)迁罗湖隔塘,即今水贝村一带,再以此分家立村于湖贝、水贝、向西、黄贝岭,及香港落马洲、新屋岭林村塘上、和西贡蚝涌等地,现今这些村落全部讲粤语围头话。据水贝社区网记载,水贝立村时称隔塘,后又称水贝张家围。水贝村姓氏除上世纪60年代插社插户者之外,全部姓张。张姓源自河北清河,水贝立村始祖为张远涧,其祖历经东莞大塘下村、大鹏烟墩迁至水贝,生三子,长子张玉轩一脉居水贝,二子张靖轩一脉居黄贝岭、三子张圭轩一脉居横岗。玉轩之子松月生四子,长子思月居水贝,二子爱月居向西、三子怀月居湖贝。每年九月重阳祭祖后全村共享大盆菜宴。历史文化遗物之一是现今位于东门的思月书院,从前是水贝村人的祠堂和读书的书院;之二是现今深圳中学创始人为水贝村人张宣林。从八世祖起,张氏在深港定居已有640多年,而客家到清后期才来深圳,不过一两百年光景,其历史与莞宝广府张氏相比显得非常短暂。张氏自入东莞直至现在共计880多年,从一世祖之后,期间均讲粤语莞宝话,可以肯定是广府而绝非客家。
据文献记载,湖贝历史上为深圳墟发源地之一,村内湖贝路北侧的怀月张公祠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湖贝立村已有500多年历史,明朝时期张氏爱月、思月、怀月、念月4兄弟分别在向西、水贝、湖贝立村,张爱月的叔叔张靖轩则创建了黄贝岭村。湖贝哺育了张氏家族、老深圳墟、深圳人。黄伟文说,“深圳墟”的建立、维护与发展,就是张氏村落共同经营的结果。湖贝建村于明代,地处罗湖区东门商业圈的中心位置。追溯到百年前,它与周边的黄贝岭、向西村等,组成了深圳墟,位于当时行政中心南头到军事重镇大鹏所城的必经之地,亦在连接香港到广州的交通要道上。借助深圳河和清水河两条水路,深圳墟又成为南北货物的集散地,商贾云集。湖贝为三纵八横典型广府建筑格局,东、南、西、北四坊,西边是怀月张公祠,东侧古建最多,保存价值也最高。湖贝村内随处可见的雕花屋檐是“灰雕”,记录着悠远年月,显现出昔日广府建筑的荣光。在很多地方,深圳被描述为从小渔村发展成国际化大都市。在对深圳发展奇迹夸赞的同时,深圳或者昔日的宝安、新安地区的历史被遮蔽了。其实深圳地区一千多年的历史是连续不断的,湖贝恰好和深圳的历史吻合。比如,深圳地名就是来源于深圳河边的深圳墟,深圳墟则是由包括湖贝在内的张氏一族所建设。湖贝古村的基本格局很完整,所以它和深圳的历史是零距离。贝古村不是简单的几百间老房子,她是深圳的历史标识,是深圳发源地的物质证据,湖贝承载了深圳的历史,不只是一座小渔村,湖贝可以说是深圳人所共有的文化资产。”
深圳民俗专家廖虹雷告诉记者,湖贝古村保有三纵八横的村落结构,保存有清嘉庆九年重建的宗祠,另有门楼、水井和200多间民居,是典型的广府坊巷式排屋村。历史上的湖贝村商业文化基因很发达。整个张氏家族非常团结,所以才能保证深圳墟长盛不衰。当年对深圳墟的改造,就应该遵循对文化遗存保护的五个原则:原址、原材料、原结构、原功能、原生态。(部分摘自深圳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