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吧 关注:620贴子:3,438
  • 6回复贴,共1

《妙观初机》讲解--定智法师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妙观初机》是静修法师根据摩诃止观而总结出来的,适合于我们初学止观的人,因为摩诃止观的量太大了,专门在佛学院也要学三年,而《妙观初机》,我们可以仅仅化一天时间,就把这本《妙观初机》讲完。
这个浓缩差不多就要浓缩了好几百倍,至少要浓缩一、二百倍。这样浓缩以后,我们知道《摩诃止观》整大部,它完全是根据它的一个最核心的一个观法告诉我们怎么修。但《摩诃止观》是非常广大的、非常广大的一个体系,无论是在教相上的印证、是从修行的面,还是破法的一个深度,都在阐述法的核心的理论。这是在《妙观初机》里面点到的一个观要的修法,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让我们悟到《摩诃止观》的要决。
所以我觉得这《妙观初机》它实际上重点在观上,教的东西是非常少的,基本上没有讨论什么教,引经据典的东西也特别少,主要是教我们怎么样下手,怎么样最直接的用功。我今天讲《妙观初机》,我愿意把真正《摩诃止观》里面的核心,《摩诃止观》里面的窍诀和盘地给大家讲一下,所以大家要珍惜这样的一个因缘。学《摩诃止观》要三年时间,但是今天用一天时间,用最短的时间,最直接地让大家切入到如何去修习《摩诃止观》的要点、用功的窍诀和方法,让大家去体会一下。
《妙观初机》序,
静修法师。
首先我们讲静修法师。静修法师是民国时期天台宗的一位大德,他是谛闲大师门下的一大弟子,他跟静权法师、静慧法师还有天台宗的宝静法师、倓虚大师都是同学,他们的关系非常要好,而且个个都是成就者。
谛闲大师,他在我们椒江白云山出家,他家就在附近的一个小村庄,他本来是在药铺里面,开过药店,也懂得点中医的。他出家以后先到白云山,再到国清寺禅修。后来他开悟以后又闭方便观,以后他弘法利生,在宁波观宗寺就开了天台宗的学佛班。当时静修法师、静权法师、宝静法师、倓虚大师,一大批的天台宗的人才跟谛闲法师学,他们都非常有成就。所以说天台宗的法师们在修和学上都是非常的利害。因为他们学得非常扎实,理论非常扎实,讲经又特别善巧,所以,历来讲经法师基本上都是天台宗的法师。
静修法师他的主要著作是他的《教观纲宗》的科释,这是我们现在学习天台宗基础理论的一个重要的参考书。《教观纲宗》是最重要的一个基础书,静修法师的科释最重要的一个参考书,他解释了《教观纲宗》。和《天台四教仪》这一类书一样,都是我们学教的基础书。而这本《妙观初机》,更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的。
据大部止观之观法。制此短篇。嘉惠後学。意甚殷也。
静修法师他这部《妙观初机》,是根据大部《摩诃止观》制成的短篇。《摩诃止观》称大部,也称谓圆顿止观,也称为妙止观。也就是说《妙观初机》这本书非常短,内容又非常的浅显,我们很多人一看就懂了。
静修法师制这部《妙观初机》的心意是“嘉惠後学”,意思是给予我们后学的人,提拨我们后学的人,让我们后学的人在止观上得到真正的法意。他这种慈悲心是非常殷切的,让我们感恩静修法师为我们作了《妙观初机》这本书。
少湖居士。谋于云韶居士。刊印传布。广植佛因。并嘱爲之序。
少湖居土和云韶居士,他们商量要把《妙观初机》的书印刷出来,加以流传。使大家都能够普遍地种下成佛的种子。“广植佛因”,广是普遍、非常广大,让普遍的众生通通都能够种植成佛的因。“并嘱为之序”,就是嘱咐把它写一个序。
性澈欢喜赞叹。义不可辞。兹就平昔所知者。述之如次。
写序的这个人非常欢喜赞叹,这个事情容不得推迟,必须要去做,必须要去写。他根据平常所知道的事情,然后再讲叙法师的功德以及跟他本人的一些因缘。
2法师精研台教。数十余载。三观相应。时在定中。
静修法师他在精深的研究、非常详细的研究天台宗的教研。因为天台宗的教研博大精深,做为一个法师话也是非常不容易,要想把天台教理研究透话要化数十余载,就是几十年时间。
“三观相应”。其实说天台教观,你在研究的过程中会对这个教理越来越透切,越来越明了。对修止观的方法越来越善巧。天台止观是要长时间对这教理加以深入的研究才可以把握它的妙理。一边研究教理,一边平常有空时用空、假、中三种止观加以修习。三种止观在修的时候三观相印,三观相印了以后你就会开发智慧。
“时在定中”。他平常的时候这个心都安住在定中,因为经常在修观,所以说他的身心就和定相应。当止观功夫成熟以后,他的心一般不会被世俗的环境、各种各样的事情所扰乱,心可以保持不动,常常跟定相应。
曩者讲筵遍东南。难以算计。
他的讲法,在我们中国遍布了我们东南一带。以我们江浙一带为主,听法的人非常多,到处有人请他去讲法。听法的人都获得了法益。
凡学天台宗,你在听法的过程中,智慧就会一点一点开起来。通常我们听闻教理,尤其是天台宗教理,是智者大师从大智慧海里面流出来的。讲法的法师自己在讲的过程中,也在开智慧,听法的人在听的过程中,也会不停地开发智慧。
听法人在听的过程中就获得了一些利益。有些是世间利益,可能回去以后心量就打开了、就大度了,做任何事情就自在了、解脱了。有些是在修禅定的时候就跟妙法相应了,身心获得非常愉悦的感受。有些可能是跟智慧相应了,智慧开发了以后处理任何事情都恰到好处。有些是慈悲心开发了,跟任何人都非常有善缘。
听法的人都可以获得各种各样的利益,无量无边的利益,不可以用数量来算计。我们凭凡夫的肉眼也不能评价有多少大。
近年息影杭州圣水寺。领衆讲习。晓夜精勤。督策綦严。
在写序的那几年前,他住在杭州的圣水寺,领着大众来讲天台教。无论白天还是夜晚都非常精尽为大家讲经,督策大家老实的去修止观。在威严上要求非常严格,对修止观各种各样的条件,要求也非常的高。
虽道粮未充。衣食单薄。而诸大弟子。皆法喜充满。
道就是佛道,粮就是知粮。虽然我们佛道上的知粮还没有充足。我们学佛法衣食也不充足,在物质条件比较单薄、环境非常艰苦的情况下,因为有法师的讲经说法,大家听了以后法喜充满。法喜充满了,也不在乎有物质。真正有佛法的地方,那怕就是物质条件差点,也会有很多的信众过来听法。
出家人(师父)若是有钱财的,弟子可以依止。师父有法的,弟子可以依止。师父又有财又有法,那么这个师父是最好的师父,很多弟子都可以跟他学。在物质上又好,学了又好,所以是最好的法师。还有一种师父呢?法也没有,财也没有(住也住不下),这样的法师弟子就可以离开他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作为师父,你要么有财(就是福报厚),很多居士都会来供养,那么这个道场很多出家师父都会进来。还有一种你会讲法,但是福报并不大,大家就是艰苦点也会进来。还有一种,法也有财也有,这种是最好的师父了。还有一种就是什么都没有,财也没有,法也没有。这样的师父,弟子招呼都不用打就可以离开他。在佛法里面,法是最重要的,如果这个师父有法的话,那怕就是没财你也要跟着他学。


1楼2018-09-20 17:05回复
    老人更亲切指示曰。尔等用功。须在第六意识处著手。
    老人是指谛闲法师,谛闲法师教导弟子们修止观,一定要在第六意识处下手。提到这一点,我们知道天台宗修止观有很多种方法,有以色为下手处:有不净观,有九想、十想,还有像我们观无量寿佛经里面有十六观,有观太阳、有观水、有观地、有观宝树、宝莲寺、宝花、宝楼阁、有观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智菩萨、九品往生等等,这些观法都是以色为境。
    什么叫色呢?色相,就是以形相作为所观境。另外一个是数息观,以呼吸为所观境。观察自己的呼吸、调吸、调身,把自己的心境带到禅定境界。还有一种以观心为所观境,这观心里面就是以第六意识为所观境,第六意识所观境是天台摩诃止观最核心的观要,最最的善巧,修第六意观境,立刻、立地成佛。
    修止观最重要的一个方法,让我们能够直接切入妙法。我们讲第六意识念念现前,它就是我们的妄想心,我们的妄想心时时刻刻都会现前,所有的妄想都是我们的第六意识贪婪的显现。
    打个比方说:我们众生都是有情,有情众生有很多种情,如:男女之情、父子之情、师徒之情(就是师父和弟子之间的情),还有朋友之情、这些都是有情之情。所有有情之情,象兄弟姐妹、夫妻和朋友、这些都是善的情。还有恶的情,如:敌人啊、仇人啊、冤家啊、这些都是恶的情,恶的情让你对他痛恨,恨也是情。还有一种是对于无情世间的情。比喻说:我们看见黄金的感觉和看见泥土的感觉是不一样的,看见粪便和莲花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你对莲花和粪便的情是不一样的,你看见清水和浊水的情是不一样的,所以对无情世间你也有情。
    我们人对法界一切无情、有情都会产生情感,情感就是从第六意识来,第六意识就是一切情的根。比如说:我对金钱独有情钟,商人叫唯利是图,只要能赚钱让他去杀人、去做什么坏事也没关系,只要钱赚到了就可以了。这就是对金钱的一种情感,为什么对金钱有这样的情感呢?因为钱可以享用,能够满足我们众生各种各样的欲望。这就是执著,能够放得下就称为布施,是一种洒脱、一种智慧。放不下就是贪婪。不管贪也好,嗔也好,对有情世间的众生也好,对无情世间的一切器世间也好,我们对依报、正报,对于的环境是怎么样的态度,所有的态度的核心就是第六意识。
    当我们修止观,观察这第六意识如如不动的时候,这时一切情都了掉了。我们说:天若有情天亦老,说天假如天有情天都会老的。因为我们人是有情的,老得很快,所以说“有情的人情亦何堪”。有些男女之情会根深蒂固,而最后得到的是种种伤害的时候,又“情亦何堪”,其实就是情放不下。
    我们天台宗止观就是观第六意识,当你把第六意识这情了掉了的时候,你就变成了妙观察智、变成了佛菩萨。你就不会在这世上放不下了。你在这世上缠结、执著,一次又一次的被现实所打击,你的幻想、梦想,所有的希望、执著,一次又一次被摧毁,到最后一口气放下的时候,你带着所有的遗憾离开这世界,所有属于你情感的东西都不属于你,你只得放下所有的人际关系、名誉、欲望、地位……所有的一切都得放下。
    现实是残酷的,而我们众生是无明的,确实要贪欲这个不可得的一个法。这就是我们有情众生,众生的情字,生死犹存。而佛法的妙观恰是针对我们病中之根直刺我们的病根,我们的生命之痛来自第六意识,生命的一切痛苦建立在第六意识中,第六意识是生命的根本,也是一切情的生处。无论你欢喜也好、嗔恨也好,总是在虚妄中、在欺骗中,让你在这个世界上饱受创伤、饱受痛苦。就是说第六意识是祸之根,一切灾祸的根本。我们修行的时候,要抓住这个第六意识的根源一针下去,一针下去百病全愈,所有的病都清除了,所有的执著、病痛、痛苦一下子都消失无踪了,从此以后展现出新的生命,这就是妙观察智。
    第六意识就是妙观察智,妙观察智就是第六意识。差别在哪里?我们把第六意识变成了情字,贪著不可得的世界,而妙观察智把我们的情字转成了诸佛菩萨的大智慧、大慈悲、大神通、大妙力、大欢喜的一个法门,这就是我们的天台妙观。
    所以我们听闻修学这样一个妙法是百千万劫难遭遇的,我们需要把自己的功德显发出来。直接从第六意识下手,这是对于最上根基的人说的,也是智者大师教导我们最彻底、最无上的一个法门的下手处。直起妙法、深入妙法,一下子悟到。成佛、翻业障,如翻大地图一下子翻过来了。我们找到一个根本,我们找到一个核心,所有的法门最关要所在。念佛法门,也是从第六意识出来的。我们现在没有妙观察智,怎么从妙观察智去念佛呢?我们没有妙观察智的能力,因此念佛也必须从第六意识去念,念着念着第六意识就会变成妙观察智。这就是念佛法门的原理。
    所以我们现在直接切入到第六意识,第六意识直接转成了妙观察智,然后我们就直接成佛。我们强调深入观察自己的心念,这是我们天台修止观的一个法门。
    此念念现前。即所谓妄想也。但不可强制之。如石压草。根实未断。若能善用之。即可由此转爲无尘智。
    妄念起来了以后,你先不要把它强压下去,你要知道第六意识虽然是病之根,但第六意识也是妙观察智。所以我们修观的时候不要把它打压掉,不要把它杀掉,你要把它转变,转变就对了。
    这里讲无尘智,无尘智就是妙观察智。所以我们在修观的时候不要象石头压草一样,你压在那里,根没有断。有一个人和我说:他们那边有一个叫十念法。我说什么叫十念法?他说:十念法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连续念十句,念十句里面不允许有一个妄念,就这样念下去,把妄念都打掉。我说:这理论是谁说的?他说:**法师的一个弟子说的。
    我说:这样的修法,一个妄念都一下子把它压住打掉,其实所有的妄念都卡在那里,并没有消化掉,就好比说,你身上有很多刺,好像所有的刺都用布遮盖起来,一根都没有拨掉,身上浑身都是刺,你一根都没拨掉,表面上用布遮盖起来,你说这个人痛还是不痛?这人痛,意就存在。你不要装给别人看,念佛法门是要和风细雨的把这些有毒的刺、病痛化掉,而不是说强制的把压掉。压掉话很多的妄想、病毒、瘤毒、脓血,你没有给它排出去,病是不会好的,需要和风细雨,慢慢、慢慢的把它消化的。你不要急着一棍子把所有的妄念打死,所有的妄念转成一句佛号。如果这样强制去做,必然要招到强烈的反弹,到最后就是退心,有的人念佛都不念了,有的人发狂,定时炸弹全部都埋好了,迟早会爆发的。因为你不允许所有的妄念消化掉、转变掉。这个方法肯定是不对的。
    这好比如石压草。石头拿掉以后草还是要疯长的。这个草根没有断掉,所以这草还会生长。假如这妄念你能善于用的话,这个妄念就转为无尘智了。无尘智就是妙观察智了,我们唯识里讲的妙观察智,就是我们转凡成圣了。转凡成圣就是要在第六意识下手。
    不善用者。则是遍计分别。当知此识。是功之首。亦罪之魁。惟在人之如何用耳。
    遍计智就是遍计分别智。善用者呢?那就是无尘智。所以说妄念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会善用。有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会妙观,会妙观话所有的有情都转成无分别智。
    第六意识是一切功德之首,并不是坏人,你不要把它抛弃,一切功德在这里建立。一切罪恶也是在第六意识起作用,所以它也是罪魁祸首。这第六意识,既是功德之首,也是罪魁祸首。所以我们要这样去认识它,那我们对它既爱又恨,爱它是能让我们成妙观察智,恨它让我们流转生死,让我们痛苦不堪,情亦何堪。我们能善用第六意识话,它就成妙法。就像我们家里面的粪便,农民用它当肥料。粪便它有很多营养,它可以让壮稼生长得更好。我们只爱壮稼而不爱粪便,其实粪便和壮稼是一体的。
    其实第六意识并不坏,坏在我们用功人自己的问题。我们用功的人会用功,第六意识就是一个好用的法,如果不会用功,那么第六意识就成了坏法。
    性澈於语下有省。
    他听了静修法师的教导以后,心里面有了领会,修法方面他有所明了了,也就是说他把握了修法里面的一个窍决。
    我们修行佛法,你知道祖师大德是把真实的法交给我们了呢?还是用虚假的法教我们的呢?其实,大德已经把真正的法传给我们了,接下来就看我们的了,我们会不会去用,当下会不会去做,完全就看我们自己了。
    嗣又於法师座下。亲灸两载。久闻法要。
    接下来又在法师的座下又经过了二年时间,通过了法师的教导,长久的听闻佛法的窍决。


    3楼2018-09-20 17:23
    回复
      接下来讲《妙观初机》的正文。《妙观初机》,妙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观就是止观的观。妙观就是圆观,就是圆顿止观,也可以说是摩诃止观,是大止观。所谓妙观,妙就是佛法称为妙,不可思议的法才称为妙。妙观就是不思议观,不思议观就有不思议境,妙观对妙境,境观实际上是合在一起的。我们人的心一定会跟相应的境界合在一起,永远不会分开。除非你已经证悟了,证悟了境跟智慧就圆融了,没有证悟之前境跟智始终是分开的。
      作为人来讲,心跟境之间两者是分开对立的。有时候用我们的眼睛去观察大海,或者是观察高山,或者是观察太阳,或者是观察月亮,或者是观察一滴水,或者是观察一条虫,或者一个蚊子。你这样去观察,观察蚊子是非常细,很细很细,观察大海的境界很广大。有大的境界,有细的境界,有粗的境界,我们这个心始终都是在境界跟心之间。
      那么在修止观的过程中,我们的心跟境始终是不二的,心、境在观的过程中,它是融合在一体的,在观的过程中就逐渐逐渐消融。如果不会消融,或者是境界很粗,或者是观的心很细,就会混乱。我们发现什么现象?打个比方如果外面的境界很吵闹,你的心很安静,你会怎么样?你的心就感觉好像被外面的境界带动了,很难受。特别是我们在打坐很安静的时候,突然之间外面砰砰砰有人敲门,你会怎么样?心就会抖一下,为什么?因为你感觉你很微细的心、很安静的心突然之间被外面的境打扰了,打扰了以后你心就感觉很震动,就感觉很难受,这是境粗心细,这两个是不调和的。
      还有一种是境细而心粗,也不调和。打个比方说你叫一个喜欢搓麻将的人上来听我讲经,听了十分钟以后他就睡觉了,为什么?因为讲经的境界是细的,有些话对他来讲感觉太细了,他不感兴趣。你要他搓麻将,比如说麻将一子一百块钱,这个境就粗了,万一输一颗他就要输掉一百块,一局下来要上万块。境很粗他的精神就提起来了,因为他的心很粗,粗心对粗境很相应。他会很激动,打牌的时候很激动,大吼大叫的,这实际上就是粗心对粗境。
      像小孩子玩游戏也一样,游戏里面像打枪什么速度要很快,他的心反应要很快,其实这个心很燥动、很浮燥,小孩子的心被游戏里的境界带动了。带动了以后他心不能平静,心就很躁动。这样的一个境况就是小孩子这个心被带粗了,因为这个境界级别越高,带动心的力量越大。玩游戏玩得级别越高的人他的心越粗,因为他的心必须反应要很快很快才跟得上游戏的节奏,然后他的心就波动得很强烈。所以有时候小孩子不吃饭也不睡觉,三天三夜以后突然之间死掉了。为什么?因为把所有的能量全部都消耗掉了,人已经彻底的崩溃掉了,这个心粗重到极点,到最后就跟不上了,一命呜呼,这个叫粗境。
      像到夜店里面,有些卡拉OK、舞厅什么,有些疯狂的音乐,在疯狂音乐之下再加上喝了酒,再加上疯狂的心,再加上疯狂的动作,这样他感觉很相应,觉得很享受,觉得很美,疯狂的粗境对着疯狂的粗心,粗心对境粗他觉得这样很享受。反过来像有些人喜欢古典、高雅的音乐,像佛教的音乐、梵呗。佛教心都是很沉稳、很安定、很安详,梵呗的音乐本身也很祥和,那就是细心对细境,这也是一种相应,所以学佛的人听到梵呗就很享受。有些民族音乐非常的有内涵,现在的有些音乐没有一点内涵,都是情情爱爱,要么是癫狂,甚至疯狂,这都是境跟心的问题。
      《妙观初机》实际上就是佛的智慧,以佛的观转化为佛的境。佛的境、佛的观法变成佛的智慧,变佛的智慧叫妙智。我们凡夫在因地修的时候称为妙观,修成就了称为妙智。不可思议的境界叫妙境,妙观对妙境产生妙智,这个称为“妙观”。“初机”就是我们初学人的根机,刚刚学止观的这些初机,我们很多人修止观还刚刚开始,打坐、修观都还刚刚开始,所以称为“初机”。
      台宗后裔静修述
      “台宗后裔”就是天台宗的后代。他自己谦虚,当然也是尊重的意思,尊重上面的祖师大德、高僧大德,他谦称自己是后代、后裔。就是说他的心已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地依止于天台宗的大师,所以说我就是天台宗的子孙,我都是智者大师座下的孩子。依止于智者大师为我们心目中的大师,所以我们一心归命、归敬、顶礼天台智者大师,我们心里永远把智者大师放在最崇高的地位,我们用一颗最纯净的心、最至诚的心顶礼我们的天台智者大师,顶礼他的所有教法,这个称为天台后裔。
      “静修述”,静修法师他讲述的,其他人为他整理出来的。


      7楼2018-09-20 18:00
      回复
        夫修观习禅。原通四仪。
        我们修止观或者练习禅修的人原本是通于四仪,四仪就是行、住、坐、卧称为四仪,我们四大威仪行、住、坐、卧里面都可以修禅定。
        唯初心修观。以坐爲宜。
        只有我们刚刚发心修止观的人,修止观时间也不长久、心不够静定的人,修止观一定要在打坐中修。如果你止观已经长久地修,境界已经很定了,你可以动中修。你可以一边讲话一边修,一边走路一边修,一边吃饭一边修,躺在床上睡觉也可以修,在做事也可以修,语言的时候也可以修,眼睛看东西的时候也可以修,耳朵听声音的时候也可以修,鼻子闻香味的时候也可以修。色、声、香、味、触、法,在六根、六尘、十二入、十八界中,无一处不自在,无一处不可以修观。修止观是大自在、大解脱的一个法,但是对我们初学的人来讲,一定要以打坐为根本。
        那么老修的人是不是不用打坐了?就天天跟别人聊天不用打坐了?其实老修的人还是要打坐,不过老修的人在平常的时候功夫还能够带得牢,不会丢弃,这是老修的人跟新修的人的区别。那么初修的人一定要以坐为主,其它的你功夫用不上。即使稍微有一点点相应,都是极乎其微的,所以一定要以坐为主。
        是以略明坐仪。而作初心习观之前方便耳。
        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要简略地讲打坐的威仪、打坐的仪轨,“而作初心习观”的前方便,我们刚刚发心要修禅、修止观,在禅修的时候,作为一个前方便,在打坐之前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必须要懂得。
        若欲修观。须预置坐位。
        我们要开始打坐的时候,首先要把座位安放好。要找一个禅堂或者止观堂,然后找到自己合适的凳子,凳子上面安放好垫子,垫子安放好以后还要包腿保护膝盖。因为我们坐的时候特别是冬天膝盖受凉容易得关节炎,有些人打坐不注意这点,到夏天的时候就不盖了,其实夏天盖一盖也是有好处的。那么我们打坐就是找到一个合适的垫子,合适的凳子,座位安放得人坐下来很舒服,这样身心就安定了。
        坐下时。须宽衣带。再用衣包两腿。使无缓急之敝。
        坐下来的时候解一下衣带,过去衣服都用带子系的,现在是用宽紧带。宽紧带就是自动抽住了,这个带不能太紧。有些宽紧带过分紧,跟你的身体不合适,导致你的气血不通,所以一般衣带要稍微宽松一点。
        “再用衣包两腿”,也就是包腿的布,有些是里面有夹层棉花的,现在还有更方便的就是在商店里面买一种小小的被子,也可以买这种毛绒绒的毛毯,适当大小的毛毯,能够包包腿就可以了。用棉花的也可以,用这种腈纶的也可以,能够包包腿保暖就可以了。
        “使无缓急之敝”,包腿包好以后那就没有缓急的地。
        然後脊挺起。勿可伸腰仰首。亦不可垂头曲背。必端其身。俾无偏邪之敝。
        坐好后脊梁挺直、挺起,不可弯腰或者仰首,姿势要坐端正,头不可以垂下来,不可曲背,腰也要挺直,整个脊梁骨都要挺直。这样坐姿就端正了,身体端正了。
        身体没有偏东偏西,也没有前俯后仰,身体端正了以后,心也端正了,心端正了以后天魔外道、鬼神也不容易附体,也不容意来侵犯你。所以你威仪端正了以后,一些鬼神都离你远去,有这样的好处。
        次则两手结三昧耶印,近身置於脐下。
        两手上下相叠,大拇指相抵,这样结三昧印。结好印以后放在脐下,或者放在腿上也可以。
        将自身上下摇动数次。使周身血脉融通。不致发生其余诸病。是爲略明调身相。
        自己的身体上下、左右、前后活动一下,使身体气血活动。那么这一点我觉得可以稍微变通一下,我们不一定要坐在那里这样活动,我们可以在打坐之前站在那里稍微自由地活动一下,前后左右稍微活动一下,这样我们气血可能更加放得开。你已经坐在那里了,差不多不太好动了,这个时候动起来总是不太放松。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适当的方便圆通一下,可以用另外一种方式动功,在打坐之前我们先活动一下身体,伸伸腰或者是弯弯腰。现在好多人颈椎有问题,我们可以调节一下自己的脖子,前后左右上下都可以活动一下,这样颈椎也可以放松了,气血就通了,通了以后打坐的时候气血就会好一点。如果脖子这个地方胀牢了,气血不通,你打坐坐在那里感觉大脑一片昏沉,不清明,对修止观有妨碍。所以说适当活动一下,身体方面先作一个调整。
        这样身体血脉都和通了,其它的病都不会发生了。活动一下主要是对气血,因为我们人生病都是气血不通,气不流畅导致淤血,淤血时间久了以后就导致一些肿瘤,肿瘤又恶化变成恶性肿瘤,恶性肿瘤就成为癌。所以很多病都是心里面卡牢了,心里面通不过了,心情忧郁,情绪上忧郁就导致气不通,气不通以后导致血不流畅,血不流畅以后就导致这个地方变成一个肿块。你摸摸它可能是一块硬硬的,有些是软的,但是软里面它也有一点点硬,这个地方不太流畅,就好像某一时段交通堵塞了一样。这个地方时间久了以后就会发生病变,病变时间久了以后越来越严重,越来越严重,甚至可能导致病危,所以这种病都需要我们自己要善于调节。我们修止观首先身体要调好、调和,称为身调相。
        身体就是要达到气血畅通,没有胀痛感,没有酸痛感,没有麻木感,气血畅通以后感觉坐在那里很长时间都不会累,不会辛苦,这种身体的感受就是叫调身。


        8楼2018-09-20 18:00
        回复
          11立识阴爲境。意在斯矣。
          为什么要用第六意识作为所观境呢?本意就在这里,就是我们观第六意识是根源,观进去所有的毛病全部都消掉,转成妙观察智。把第六意识转成妙观察智,所有的烦恼你想它保留也保留不住,你想造业业也自动消除,因为你把根本抓住了。就好比我们防范小偷还不如直接把小偷抓住,小偷抓住了,你东西永远不会丢了。如果小偷没有抓住,你防范得再好小偷还有各种各样的方法跑到你房间里面来。你今天用防盗门,他明天用气割割液就把防盗窗也割掉,他也同样能够钻进来;你今天用什么保险的锁,他明天造出一个万能钥匙,同样能跑得进来。你有什么方法,他就有什么对治你的方法,小偷你总是拿他没办法。所以说只有把小偷抓住,天下就太平。同样的道理,我们只有把第六意识转变过来,烦恼就天下太平了,业障也天下太平了。所以修止观一定要直接观你的第六识,第六识观成就了,所有的烦恼冰雪消融,自然就化解掉了,你想它留也留不住,为什么?夏天你想冰还能保持得住吗?在大智慧之下烦恼还能够保存吗?在大智慧之下烦恼自然就融化掉了。
          且识阴者何。即吾人诸缘放下。湛湛寂寂时。欻然介尔念起。此中便有三法俱起。所谓内而意行者即於能分别处。
          当我们把这些缘都放下的时候“湛湛寂寂”,当我们外面的世界通通放下,我们的身体也通通放下,这个时候我们的心比较宁静,“湛湛寂寂”就是很平静的样子,又很安定、不喧闹。忽然之间一个念头就跑上来了,这个念头起来以后就有三种法生起来。哪三种法呢?所谓“内有意根,外有法尘,中有意识。”内在有意根,意根对法尘相对的时候,中间就有意识产生,就有三个法。有一句话叫“根尘相对,识生其中。”根跟尘相对的时候,这个识——分别心就产生了。我们眼睛看外面花花绿绿的世界,花花绿绿的世界叫外尘,我们的眼根叫内根。内根对外尘相对的时候,中间就生出眼识,眼就产生一种分别。这种花花绿绿的我喜欢,或者这个花花绿绿的世界我讨厌,就产生一个分别心,这个眼识分别妄识就会产生。
          当下回光一照。则湛寂不动。虽湛寂不动。但切勿於此。误认爲真。
          修行的人在这里就产生一个分别,这个时候应该“当下回光一照”。我们一起分别念,比如说这个人真可恶,分别心一起对他就没有好的语言,也没有好的脸色,也没有好的行为,身、口、意三业从分别心里面就产生了。这个时候要回光反照,一看我这个分别心起来了,就要把分别念化解掉,你为什么觉得他这个人不好呢?回光一照,原来我自己这个第六识已经开始活动了,第六识起烦恼了,第六识起烦恼以后,第六意识就要造业了。造业有口业、也有身业、也有意业,身、口、意三业一造,这个业缘已经结好了,以后苦的果报就开始积累。比如我们一件小事情积累了一下,两件事情积累一下,那么惑、业、苦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越滚越大。到最后缘分就疏远了,然后人之间这种关系也就慢慢慢慢疏远了。疏远了以后有些变成恶缘,有些可能疏远了就没有关系了,都是走得远远的。这是因为第六识一活动以后,就会产生这样的一个效果。
          那么当我们在回光反照的时候一看、一观察,这个念头、这个妄想实际上是虚假的、不真实的。这个时候妄念就不动了,就“湛然不动”,凝然不动。这个时候我们要开始观察住这个宁静不动的境界,观察这个境界,能够安住一下。然后再起念,再观,又宁静了、安静了、不动了。安静不动的时候,我们一般就不会造业。所以我们通常要造业的时候一反观,反观以后它就湛然不动了,湛然不动以后业就开始不造了。
          此正是识阴妄想。亦名无明。虽曰湛寂不动。实乃阴盖。自性闇然。无所明了。
          在这种境界的时候,千万不要认为已经到家了,不要以为功夫就在这里,以为境界暂时不动了就是最真实的了,其实这个还是在“识阴妄想”之中,还是在无明之中。虽然表面上好像“湛寂不动”,但实际上还是在阴的覆盖之下,佛性还不明了,还没有明心见性,其实还“无所明了”,虽然对尘你的心暂时不动。
          但是对禅定来讲是绝对有帮助的。不修观的话,我们心可能马上就会造业,但是修观的时候达到这种境界千万不要以为已经到家了,实际上真正修法来讲还是有一定距离的。心真正的大智慧还没有开发,仅仅是有一点点定而已,这种定还没有真正变成妙观察智,还没有真正转成无尘智。这个时候还是属于一种比较宁静的识相,但这个识相要再转变,需要再进一步开智慧,因为这时还在无明之中。
          错在从前认识神。无量劫来生死本。痴人认作本来人。是也。
          我们从前以为识神是我们生命的根本,也是我们成佛的一个根本。但实际上是错认的,这个不是根本,是无量劫来的生死本,还是属于无明状态。但无明即是法性,生死即涅槃,还是不二的,首先你要知道这是不二的。虽然是生死本,但生死本也就是菩提本,本来是不二的。但是我们不要以为到家了,还需要再深入地观察。实际上当然也是本来人,体是本来人,无非就是他的用还没有彻底,还没有真正地转凡成圣。
          苟或认此爲真。乃自塞断起观之处。入理之门。更从何处下手。而用止观耶。是以初心之士。不可不明真妄源头。以作返妄归真之阶渐也。
          我们修止观的时候,不要以为到这里就到家了,有时候我们这个状态感觉很好了,实际上还是一种虚妄的定相,还需要把它观破,还要再深入地观察。但是要知道所有的妄心即是真心,真妄不二。不要因为有这样的讲法以后,就以为妄心跟真心距离太远了,到达真心的距离好像很可怕,路太远了,实际上不能这样想。所以一定要知道妄心的本质就是真心,真妄是不二的,生死即是涅槃,烦恼即是菩提。所以在这个情况下既不可以以凡滥圣,同时也不可以把真妄分隔,绝对不可以这样去做。如果这样去做就是叫弃浪求水,这个水就在波浪之中。


          11楼2018-09-21 17:42
          回复
            12上来观境既定。
            我们上面已经把修止观的境定下来了,就是以第六识作为我们所观境,这个很明确。我们知道第六识是什么样子,止观以第六识为所缘境。这个定下来以后修观就有一个明确的下手处,不会修止观坐在那里不知道到底怎么观啊?怎么观啊?这里已经告诉你了,已经彻底地告诉你了,就是以第六识作为妙观的根本。
            复应知有性德。修德之殊。
            接下来我们要知道修妙观里面有性德跟修德的差别,“之殊”,殊就是差别、区别。
            所言性德者。指一念三千。即空假中。性自本然非因修有。
            所谓性德它是天然之性德,既不是佛造的,也不是菩萨造的,也不是人天造作的,它是天然本具的。不是谁送给你的礼物,你本来就有的,这个称为性德。我们每一个人这当下一念心里面,它天然本具三千,也就说你这一念心里面就有佛性、也有菩萨性、也有声闻缘觉性、也有天性、也有人性、也有修罗性、**性、饿鬼性、地狱性。十法界的性你都当下一念具足,不是谁送给你的礼物,是你自己本来就有的。我们观察自己的第六识,当下在观的时候是你自己有的,不是谁送给你的。
            有些人说师父您给我加持一下,其实我没有加持你,你是本来就有的、本具。所谓加持就是告诉你本来就有,这个就叫加持。有些人说师父您加持我一下,我的禅定功夫就会深一点,其实不是加持你,而是告诉你,让你明白,让你明了,这个就叫加持,因为不告诉你你就不明了。而不是我送给你一念三千,不是你没有佛法界,我送一个佛法界给你。我说佛法界就在你一念心的当下,本来就具备的,是天然具备的。连佛菩萨都没有送给你,天人都没有造作出来送给你,你是天然本具的。哪怕你今天下到地狱去,你佛法界一丝一毫都没有减少,这个叫天然本具。哪怕你去做饿鬼,你生生世世去骂佛,你堕入地狱无量劫,又做了饿鬼无量劫,但是你的佛性一丝一毫都没有减少,这个叫天然本具。哪怕你无量劫以来都是相信天魔外道,无量劫以来都是相信其它的宗教,而你的佛性也没有一丝一毫的减少,这个叫天然之本具。
            我们可以造业,但是我们的佛性不会减少;我们可以造善业,我们的佛性也不会增加,因为本具的佛性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是天然之性德。关键就是性德是本具的,修德是把它显发出来,所以说既然有性德,我们就必须要以修德把它展现出来。我们人法界这一念之中有三千,就是人法界有十法界,十个法界里面每一个法界都有十个法界,十法界都有十种如是,就有千如是,千如是再乘以三种世间那就是三千,一念之间就有三千都在里面圆融具足。既然具备这样的性德,那必须要靠修德来展现。


            12楼2018-09-21 17:45
            回复
              没想到竟然发不出了,不知有什么不合适文字的。百度啊呵呵


              13楼2018-09-21 17: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