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帝吧 关注:2,577贴子:21,562

秦始皇【维基百科词条】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8月10日[参 1])嬴政,赵氏,时称秦王政和始皇帝,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市),是秦庄襄王之子[古 4],商朝重臣恶来的第35世孙。出土《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第三卷中称其为赵正。唐代司马贞在《史记索隐》引述《世本》称其为赵政[注 3][参 2]。曹植《文帝诔》最早称始皇帝为嬴政[参 3],后世通称嬴政,亦被某些文学作品称为“祖龙”[注 4]。他是战国末期秦国君主,十三岁即位,先后铲除嫪毐与吕不韦,并重用李斯、尉缭,三十九岁时灭亡六国建立秦朝,自称“始皇帝”,五十岁出巡时驾崩[参 4],在位三十七年。


1楼2018-12-05 17:52回复
    秦始皇帝是中国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参 5]。统一天下后,秦始皇继承了商鞅变法的郡县制度和中央集权[参 5],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参 6]”及典章法制[参 4],奠定了中国政治史上两千余年之专制政治格局,他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但另一方面,秦始皇在位期间亦进行多项大型工程,包括修筑长城、阿房宫、骊山陵等,施政急躁,令人民徭役过重,是秦朝在他死后3年速亡的重要原因。


    2楼2018-12-05 17:55
    收起回复
      称呼
      自称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认为过去“天子”、“君”、“王”等称号都不足以显示自己崇高的地位,因而创造出“皇帝”这个新头衔授予自己,自称“秦始皇帝”,简称“始皇帝”[参 7]:
      “始”有最初、首次的意思[参 1],秦始皇希望自己的后继者沿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传之无穷[古 5][参 8]。
      “皇帝”一词主要引用“三皇五帝”的神话传说[参 9],从中抽取“皇”字和“帝”字结合而成。秦始皇显然希望透过这个头衔,以示自己不逊于黄帝的地位和威望[参 10]。
      “皇”的意思指“大”[注 5]或“辉煌”[注 6],通常是古代中国人对“天庭”的称谓[注 7],如皇天;皇穹(指天帝)等[参 11]。
      “帝”的意思指“天帝”、“上帝”[注 8],古人想像中宇宙万物的主宰。
      秦始皇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是为了显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是上天给予的,即“受命于天”,反映了他并不满足仅仅做一个人间的统治者[参 7]。


      3楼2018-12-05 18:00
      回复
        正式称谓
        “秦始皇帝”和“始皇帝”的称谓,首见于西汉太史公司马迁著作的《太史公书》,即《史记》,其中“秦始皇帝”出自《秦本纪》[参 12],而“始皇帝”则出自《秦本纪》及《秦始皇本纪》[参 12][参 13]。由于秦始皇首度将“皇”和“帝”两个字结合起来,故此秦始皇的正式称谓应为“秦始皇帝”[参 14]。


        4楼2018-12-05 18:05
        回复
          早年生活
          人质之子
          秦始皇在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父亲是秦公子异人,母亲是赵姬。
          由于秦昭襄王采用了范睢“远交近攻”[古 6]的战略,将近攻的对象选定为邻国韩国和魏国,而和较远的赵国停战。按照当时的惯例,秦赵两国需要互换人质(质子)以示真诚。秦国派到赵国的质子是秦始皇的父亲异人(又名子楚,即秦庄襄王),异人当时是被秦昭襄王立为太子的安国君(即秦孝文王)[古 7]的其中一个庶子。异人有20多个兄弟[古 8],加上他的母亲夏姬不受安国君宠爱[古 9],因此他继承王位的机会很低。更不幸的是,由于秦赵两国已发生数次的军事冲突,因此异人在赵国的待遇并不好[古 10][参 15]。
          异人就这样成为赵国的人质,但是濮阳大商人吕不韦却改变他晚年的命运[古 11]。吕不韦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觉得异人“奇货可居”,很快成了异人的朋友。当时异人的父亲安国君已即位为秦王,华阳夫人被立为王后,但华阳夫人无子,吕不韦便亲自游说华阳夫人之弟阳泉君[古 12],指秦王年事已高,如无意外子傒便会登位,必重用士仓,阳泉君的权势就会烟消云散[古 13]。阳泉君大惊下问计于吕,吕不韦巧施簧舌,指异人才德兼备,可惜没有母亲在宫中庇护。王后倘若能立异人为太子,异人肯定会感念华阳夫人的恩德,作为国舅的阳泉君,在权势方面也就得到保障[古 14]。
          参见:奇货可居
          阳泉君被吕不韦说服,同意游说王后,王后便要求赵国将公子异人遣返秦国[古 15]。


          5楼2018-12-07 10:43
          回复
            安然返秦
            异人的返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由于赵国不允异人返国,吕不韦不得不亲自游说赵孝成王,指秦国不会因为一个质子而放弃攻赵,但若厚礼相送异人返秦登上王位,便可以赢得未来秦王的友谊,而且吕不韦更称现时秦孝文王年事已高,一旦驾崩,赵国尽管以异人为质,秦国也随时可以另立秦王,赵国只会一无所得,最终赵王同意异人返国[古 16]。
            自返秦后,吕不韦便让异人穿着楚服拜见王后,王后大悦并替异人改名为“楚”,史称“子楚”[古 17]。其后子楚在秦王面前展现自己的才华[古 18],秦王大讶,在丞相面前称其儿子们没人比得上子楚,同时在王后劝说下将子楚立为太子[古 19]。
            秦孝文王在位时间很短,先是服丧一年,正式称王后仅仅三天便驾崩,享年54岁。随后太子子楚即位,也就是秦庄襄王,他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兼封文信侯,赐食邑蓝田十二县[古 20],并继续秉承“远交近攻”的国策,对三晋(韩赵魏三国)开战,以确立秦国的强势地位[参 15]。不过庄襄王在位时间也不长,三年后便驾崩,享年35岁,时年13岁的秦始皇因而正式坐上秦王的宝座[参 16]。


            6楼2018-12-07 10:51
            回复
              身世之谜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政是秦庄襄王子楚与赵姬所生。但《史记·吕不韦列传》却记载,吕不韦将赵姬馈赠给子楚时,已经知道她怀孕,亦即是说嬴政很有可能是吕不韦的私生子。东汉史家班固亦引用此说法,在他的著作《汉书》中称嬴政为吕不韦之私生子[古 21]。
              “奇货可居”的故事是作为秦始皇嬴政身世的主要证明,分别记载在《战国策》及《史记·吕不韦列传》中,但即使是同一个故事,在细节上仍有不少出入,现摘录下表如下:
              细节: 《史记》版本vs《战国策》版本
              吕不韦的籍贯: 阳翟人[古 22]vs濮阳人[古 11]
              吕不韦与子楚的初次会面 :秦昭襄王在位后期vs秦孝文王在位时
              吕不韦游说对象 :华阳夫人之姊[古 23],未提及秦孝文王之子子傒vs华阳夫人之弟阳泉君[古 12],并提及若秦孝文王之子子傒登位,必重用士仓,阳泉君的权势就会烟消云散[古 13]。
              子楚返秦经过: 于邯郸之围期间逃亡赴秦[古 24]vs吕不韦成功游说赵孝成王使其放子楚回国[古 16]。
              吕不韦所封食邑: 河南雒阳十万户[古 25]vs蓝田十二县[古 20]
              吕不韦献姬一事: 有详细记载vs没有记载


              7楼2018-12-08 09:14
              回复
                历代史家均相信《史记》所载,其中以清人梁玉绳为之辩论最力,但梁却跟很多文人,包括明人王世贞[注 9]及汤聘尹[注 10]一样,质疑“不韦献匿身姬”的说法;在他所著的《史记志疑》中,根据唐初孔颖达《春秋左传注疏》所云:“十月而产,妇人大期”,但《史记》却以十二月作大期,此外亦指出若赵姬未足月就生下嬴政,子楚绝无不知的道理,而且修史很多时候服务于政治,为了证明本朝得位“顺天应人”,对前朝故事总有曲笔、污蔑之辞,可信性存疑,由于汉承秦祚、恶尽归秦,司马迁总不能公然在史书中翻案,故此特意记下生秦始皇的年月,至于一般人相信“不韦献匿身姬”一事应为误读《史记》的缘故[注 11]。翻译《吕氏春秋》的外国学者约翰·诺伯洛克(John Knoblock)教授及杰弗瑞·瑞杰尔(Jeffrey Riegel)教授认为这种说法是用以诽谤秦始皇及吕不韦[参 17][参 18],而按照现代医学理论,“吕不韦生父论”中所谓的赵姬“怀胎十二个月”,根本就不可能成立,这是因为人类的妊娠时间只有266天(不足九个月)[参 19]。
                近代治先秦史名家马非百不但质疑“不韦献匿身姬”,更指《史记》中“奇货可居”的版本实属伪造,其中最重要一点是吕不韦封邑的记载。据《汉书·地理志》所言,秦代并无河南之名,庄襄王元年初置三川郡,至汉高祖时,始改名河南郡[古 26]。吕不韦之采邑显然不会是河南郡,而是《战国策》所记载的“蓝田十二县”。此外,马非百指司马迁在记述六国史事时,多数引用《战国策》,惟独“奇货可居”一事别据他说,令人奇怪[参 20]。此外,“不韦献匿身姬”一事只在《史记》记载,并没有其他同时代的文献记录,按照郭沫若在《十批判书》的说法,在史学上属于“孤证”,可信性成疑[参 15]。
                另一方面,郭沫若亦在《十批判书》提及其他疑点[参 15]:
                “不韦献匿身姬”一事与春申君将怀有身孕的李园之妹,献给无子的楚考烈王的情节雷同,过于巧合。
                《史记·吕不韦列传》又有“子楚夫人赵豪家女”之说,显然与前文“赵姬乃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自相矛盾。


                8楼2018-12-08 11:36
                回复
                  秦王政即位当年,晋阳发生叛乱,后被秦将蒙骜迅速平定[古 27]。
                  由于年龄尚幼的关系,秦王政尊称相国吕不韦为仲父主持国政[古 28],以蒙骜、王??、麃公等为将军[古 29]。
                  当时各诸侯国的贵族为了巩固其政治地位,都会专门招收人才。凡是投奔到其门下的,他们都收留下来,并供养他们,这些被供养的人一般称为“食客”,而以供养食客众多名扬天下的,则以战国四公子(魏国信陵君、赵国平原君、齐国孟尝君及楚国春申君)为首。吕不韦自地位巩固后,感叹以秦国之强,居然在养士方面不如战国四公子,因此亦大力招揽食客,并重金礼聘许多有学问的人,其门下食客一度达三千人[古 30]。他更授意自己的食客编撰《吕氏春秋》,写成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万言[古 31][参 15]。
                  据日本就实大学综合历史学系李开元教授的分析,当时秦国的国政,完全掌握在三大外戚势力手中,分别是以秦王政的养祖母华阳夫人为代表的楚系外戚,秦王政真正祖母夏姬为代表的韩系外戚[注 12],以及秦王政生母赵姬为代表的赵系外戚,这三大外戚势力的倾轧,深刻地影响秦王政即位初期的历史[参 21]。


                  9楼2018-12-08 11:51
                  回复
                    成蟜叛变
                    成蟜[注 13]为秦庄襄王之子,秦王政之弟,其生母有可能是祖母夏姬为代表的韩国系外戚的族人[参 21][注 14],被封为长安君。
                    公元前239年(秦王政八年),秦王政命成蟜率军攻打赵国,成蟜在屯留(今山西省屯留县)叛秦降赵。秦军攻占屯留后,成蟜的部下皆因连坐被斩首处死,屯留的百姓被流放到临洮(今甘肃省岷县)[古 32]。成蟜投降赵国后,被赵悼襄王封于饶(今河北省饶阳县东北)[古 33]。
                    对于成蟜叛变的原因,据李开元分析,有可能因为其主要靠山,韩系外戚的夏姬于秦王政七年去世[古 34],嫪毐在赵姬授意下,彻底清洗韩系外戚势力,领兵在外的成蟜被迫叛乱[参 21]。
                    有一说法指秦朝末代君主子婴是成蟜的后裔[参 24][注 15]。


                    10楼2018-12-08 11:59
                    回复
                      嫪毐之乱
                      自秦庄襄王亡故后,吕不韦跟太后赵姬(秦王政的母亲)的关系一直藕断丝连,不过这段不伦关系似乎是赵姬主动单方面展开的[注 16][参 15]。随着秦王政年龄渐长,吕不韦唯恐事情败露,灾祸降临在自己头上,就暗地寻求了一个叫嫪毐(làoǎi,音涝矮,粤音路蔼)的人作为门客[参 25],并借机让嫪毐在一场盛大的宴会中,表演*具驱使桐木车轮转动的把戏,故意传到太后赵姬耳中[古 35]。
                      正如吕不韦所料,太后果然对嫪毐大感兴趣,于是吕不韦假装不知情地将嫪毐带进宫中,并找人假意告发嫪毐有犯腐罪之嫌。另一方面,吕不韦又暗中教唆太后,替嫪毐安排“给事中”的职务留在宫中。太后深以为然,暗中收买行腐刑的役人,不对嫪毐执行腐刑,但要他们对外宣称嫪毐已受刑,并将嫪毐的胡须拔除。嫪毐就这样成为服侍太后赵姬身边的侍宦[古 36]。
                      太后完全为嫪毐而痴狂,其间竟意外怀孕。为了避人耳目,太后与嫪毐捏造卜辞,指居于咸阳不利,双双移至秦国旧都雍(今陕西省凤翔县南)[古 37],其间太后与嫪毐诞下两子[参 25][参 15]。
                      公元前239年(秦王政八年),嫪毐获封长信侯,以山阳郡(今河南焦作市东南)为其食邑,又以河西、太原等郡为其封田[古 38]。嫪毐门下最多时有家僮数千人,希望做官而自愿成为嫪毐门客的,也达到千余人[古 39]。
                      不过按照秦国的规矩,封侯可谓相当困难,例如王翦在灭楚前,曾向嬴政提到自己为将多年,仍未得封侯之赏[古 40],而王翦当时已经有消灭赵国,重创燕国的战绩。令人讶异的是,《史记》也没有提到嫪毐封侯的原因。有学者推断,嫪毐封侯不外乎军功或告奸(商鞅法:告奸者与杀敌同赏),正是在嫪毐封侯的同一年,成蟜与蒲鶮在屯留发动叛乱,有可能是嫪毐平定成蟜之乱有功,他才有封侯的资格[参 21]。


                      11楼2018-12-08 14:20
                      回复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22岁的秦王政按照惯例到秦国旧都雍举行冠礼[古 41][参 15],其间有人向秦王政告发嫪毐为假宦,并与太后赵姬淫乱,甚至还试图以其与太后所生之子为秦王,秦王政下令彻查[古 42]。嫪毐决心孤注一掷,先发制人,遂伪造秦王与太后印信,引导其童仆门客和少数受骗军队发动政变,攻击蕲年宫[古 43]。
                        秦王政令相国吕不韦及有楚系外戚背景的昌平君、昌文君[注 17]率兵平叛[古 44]。嫪毐军本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加之不得人心,很快就被击溃[参 25][参 15]。在悬红铜钱百万的重赏下[古 45],嫪毐被生擒,被送至咸阳后,处以车裂之刑,“夷三族”,其和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也被杀[参 25],其童仆门客皆被流放蜀地,太后赵姬则被囚在雍都[古 46]。
                        可是在当时,禁锢亲母始终有悖孝道,秦王政余怒未消,下令凡为太后求情的,先用蒺藜责打,然后杀掉,为此有27位进谏者被杀[古 47]。这时齐国人茅焦劝说秦王政,指出幽禁母亲有损秦王声名,难以让天下人信服;杀害进献忠言的大臣,会寒了天下人才之心,对收买六国人心、统一天下大业不利[古 48][古 49]。秦王政顿时茅塞顿开,采纳了茅焦的建议,厚葬被杀的大臣,又亲自率领车队,前往雍地把太后接回咸阳,复居甘泉宫,母子关系得以恢复[古 50]。茅焦因此事被尊为上卿[古 51]。
                        不过亦有学者认为茅焦的一番话未足于令秦王政改变初衷,真正让秦王政担忧的,是赵系外戚势力在嫪毐之乱中几乎烟消云散,让华阳夫人为首的楚系外戚势力成为最终的胜利者,出于帝王平衡的需要,秦王政才宽大对待嫪毐流放蜀地的门客,以及将赵姬迎归咸阳,避免楚系外戚独霸朝堂[参 21]。
                        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九年),太后赵姬去世,谥号为帝太后,与庄襄王合葬在茝阳[古 52]。


                        12楼2018-12-08 14:23
                        回复
                          吕不韦失势
                          嫪毐叛乱最终牵连到相国吕不韦,秦王政打算诛杀吕不韦,但吕不韦毕竟令秦王政父亲得以登上秦王之位,有拥立之功,而且有众多吕不韦门客求情,于是打消了判处吕不韦死刑的念头[古 53]。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十月,秦王政以失职为名罢免吕不韦的相国职务,并把吕不韦放逐到其领地[古 54]。
                          不过一年过后,吕不韦仍然名声显赫,有不少来自各诸侯国的宾客使者,专程拜访吕不韦[古 55]。秦王政惟恐吕不韦发动叛乱,在公元前235年(秦王政12年)向他赐下一封指责他的敕书,大致内容如下:
                          君何功于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于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史记·吕不韦列传》
                          吕不韦被下诏,命他与其族人迁往蜀地,想到秦王政不会放过自己,惟有服毒酒自杀[古 56],遗体被其食客偷偷安葬在洛邑北邙山[注 18]。
                          秦王政对于吕不韦的旧部,与参加吕不韦葬礼的宾客,采取下列措施:[古 57]
                          对于出身自六国[注 19]的吕不韦门客,一律驱逐出境。
                          对于俸禄在六百石以上的秦国官员,剥夺其爵位,流放至房陵[注 20]。
                          对于俸禄在五百石以下的秦国官员,若未参与吕不韦葬礼,同样流放至房陵[注 21],但不剥夺其爵位。
                          自嫪毐及吕不韦相继死去后,秦王政怒气稍敛,就让流放到蜀地的嫪毐门客都回到京城咸阳[古 58],并警告其臣下若胆敢像吕不韦、嫪毐等人不遵从正道处理国事的话,就会剥夺其官职,家人充当为奴[古 59]。
                          京都大学名誉教授吉川忠夫推测,在嫪毐叛乱事件当中,秦王政查出背后跟吕不韦有关,实际已出乎秦王政的预料[参 15]。至于陈舜臣则推测少年秦王政早有铲除吕不韦,独揽大权的念头[参 26]。另一方面,从秦王政在嫪毐叛乱之后三年,才对吕不韦作出较严厉处分,以及对出席吕不韦葬礼宾客的不同处分,都显示秦王政在政治上的慎重[参 26]。
                          至此,秦王政彻底扫清了威胁自己王位的因素,大权独揽,成为秦国名实相符的君主。


                          13楼2018-12-08 14:42
                          回复
                            歼灭六国
                            统一前的预备
                            尽管秦王政即位初年年龄尚幼,但其麾下秦军并未停止扩张的步伐,例如秦国将领蒙骜分别在秦王政三年(公元前244年)攻取韩国十三城[古 60],以及在秦王政五年(公元前242年)攻取魏国二十城,并在该地设置东郡[古 61][古 62]。
                            郑国渠
                            郑国渠在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开始建造[古 63][注 22],位于今日中国陕西省泾阳县上然村泾出口一带。建议者为来自韩国的水利专家郑国,其真正身份是韩国的细作。
                            当时三晋之一的韩国听说秦国喜欢大兴土木,就想以建渠消耗秦国的国力,使秦国无法向东用兵,韩国便让水工郑国找机会游说秦国,让秦国凿通泾水,从中山以西到瓠口修一条水渠,出北山向东流入洛水长三百余里,用来灌溉农田[古 64]。工程进行途中,郑国的阴谋被发觉,秦王政打算杀掉郑国。郑国指自己虽然是为韩国做细作而来,但建渠不会为韩国延续多少国祚[注 23],而渠建成以后的确会对秦国大为有利[古 65]。
                            实际上以秦国之强,也免不了受到自然灾害的烕胁,秦王政四年(公元前243年)蝗灾严重导致瘟疫流行,甚至逼使秦王政下诏鼓励老百姓纳粟受爵[古 66],在某程度上说明在关中地区建渠,以抵御自然灾害的必要性,因此秦王政最终命令郑国继续把渠修成[古 67]。
                            自渠成后,淤积混浊的泾河水被引至灌溉两岸低洼的盐碱地,面积达四万多顷,亩产达到了六石四斗。从此关中成为沃野,再没有饥荒年份,为并吞六国打下坚实基础,该渠也因此被命名为“郑国渠”[古 68]。


                            14楼2018-12-11 04:03
                            回复
                              谏逐客书与李斯
                              参见:谏逐客书
                              虽然郑国渠的建设本身对秦国利大于弊,但其企图疲弊秦国的意图,郤引起秦国本土大臣的警觉,认为山东六国出身的客卿根本不值得信任,在他们的怂恿下,秦王政颁布“逐客令”,驱逐一切出身六国的客卿[古 69][参 27]。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王政颁布“逐客令”的时间为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正值吕不韦因嫪毐之乱被罢免的时间,因此“逐客令”很有可能针对的是“养士三千”的相国吕不韦,以削弱吕不韦的势力。吕不韦的门客之一,出身自楚国上蔡的李斯也在被逐之列。为了避免被逐的命运,李斯主动向秦王政上书,这就是著名的“谏逐客书”,内容大致如下: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参 27],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参 27]。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参 27]。昭王得范睢,废穰侯,逐华阳,彊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参 27]。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李斯·《諌逐客书》节录
                              秦王政读了李斯的上书,就废除了“逐客令”[1],命人追回李斯,并恢复其官职。


                              15楼2018-12-11 04: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