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因为此贴牵涉的内容会比较多,所以文字必然会多一些,篇幅必然会长一些,文字多并不代表有道理。欢迎有不同意见的吧友来讨论,嫌太长不愿看的请点右上角的叉。
本贴性质:
讨论《白眉大侠》一书中,正反派两大BOSS级人物徐良、夏遂良的人品。
仅以《白眉大侠320回版》的内容事实为依据,不牵涉【作者本意】,此贴绝无攻击作者之意。
本帖观点:
夏遂良人品完爆徐良
为开篇先说个小故事:
当年我上高中时,喜欢拿着石玉昆版《三侠五义》在宿舍里给舍友朗诵,像说评书一样说给大家听着玩。当我说到“苗家集双侠对分金”这一回时,舍友们大跌眼镜,都说:“展昭是怎么回事?白天花钱救人的是白玉堂,来管苗家父子算账的也是白玉堂,他展昭突然趁机跳进屋里拿走一半的钱是个什么意思?偷钱?挑衅?”我当时回答她们:“大概作者想表达的是展昭劫富济贫吧。”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想,毕竟石玉昆在文中并没有提展昭拿走这笔钱后怎么花的,不过展昭确实在前文中有过救济他人的举动,所以我这么猜想。但是这个段子让我的舍友对展昭的人品产生了怀疑,好在展昭出现类似“对分金”这样令人产生歧义的段子仅仅一次,所以,纵观全书他的人品还是博得了大家的认可。但是,咱们今天讨论的同样作为正派主角的徐良,就不同了,在《白眉大侠320版》全书中,徐良令人质疑其人品的行为事例太多太多,多到由量变到质变的程度,这就令人不得不抛开【作者本意】,不管作者本来是想把他塑造成诙谐、幽默、亦或是为了剧情精彩需要……等理由,单看书中徐良这一角色的种种作为,实在令人鄙夷。
同理:
还有类似“开封府是正义的”,“仁宗是有道明君”,“北宋仁宗时期百姓是安居乐业的,所以造反的都该死”,“包大人是好官,所以效忠于包大人的徐良也是正义的”…………这类说法,在讨论一部文艺作品时,没必要拿来当论据,站不住脚!!为什么?文艺作品是虚构的,文艺作品里的这个北宋并不是历史真实的北宋,文艺作品里的这个包大人也不是历史真实的那位包拯。只不过借用了几个名字而已。
我说我没有黑开封府,没有黑徐良,我是在说文中的事实例子,我只是一个【客观读者】。如何做到当一名【客观读者】?这一点,大家可以试着先将这部书的“北宋”替换成一个架空的年代,再将里面所有人物名字全部替换成原创人名,然后再重读一遍试试,大概真实感受就能出来了。
所以以下讨论内容,是抛开了【作者本意】及【作者在书中以上帝视角对角色的评价】,仅依照书中各【角色的行为表现】为讨论出发点而展开。
就上帝视角举个例子:书中作者反复旁白:“要么说徐良这人就是缺德呢!”,“徐良那可是缺德带冒烟……”,“徐良他,缺德啊”(什么?这是作者调侃、制造诙谐感?可为什么这样的形容词,作者在旁白时同样反复用来形容房书安?却没见用来形容白云瑞?也没用来形容过夏遂良吧。)----好吧,这属于作者上帝视角的评价,我们只以角色实际的行为表现为依据,所以前面示例提到的这点,在以下讨论中不作为依据。
因为此贴牵涉的内容会比较多,所以文字必然会多一些,篇幅必然会长一些,文字多并不代表有道理。欢迎有不同意见的吧友来讨论,嫌太长不愿看的请点右上角的叉。
本贴性质:
讨论《白眉大侠》一书中,正反派两大BOSS级人物徐良、夏遂良的人品。
仅以《白眉大侠320回版》的内容事实为依据,不牵涉【作者本意】,此贴绝无攻击作者之意。
本帖观点:
夏遂良人品完爆徐良
为开篇先说个小故事:
当年我上高中时,喜欢拿着石玉昆版《三侠五义》在宿舍里给舍友朗诵,像说评书一样说给大家听着玩。当我说到“苗家集双侠对分金”这一回时,舍友们大跌眼镜,都说:“展昭是怎么回事?白天花钱救人的是白玉堂,来管苗家父子算账的也是白玉堂,他展昭突然趁机跳进屋里拿走一半的钱是个什么意思?偷钱?挑衅?”我当时回答她们:“大概作者想表达的是展昭劫富济贫吧。”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想,毕竟石玉昆在文中并没有提展昭拿走这笔钱后怎么花的,不过展昭确实在前文中有过救济他人的举动,所以我这么猜想。但是这个段子让我的舍友对展昭的人品产生了怀疑,好在展昭出现类似“对分金”这样令人产生歧义的段子仅仅一次,所以,纵观全书他的人品还是博得了大家的认可。但是,咱们今天讨论的同样作为正派主角的徐良,就不同了,在《白眉大侠320版》全书中,徐良令人质疑其人品的行为事例太多太多,多到由量变到质变的程度,这就令人不得不抛开【作者本意】,不管作者本来是想把他塑造成诙谐、幽默、亦或是为了剧情精彩需要……等理由,单看书中徐良这一角色的种种作为,实在令人鄙夷。
同理:
还有类似“开封府是正义的”,“仁宗是有道明君”,“北宋仁宗时期百姓是安居乐业的,所以造反的都该死”,“包大人是好官,所以效忠于包大人的徐良也是正义的”…………这类说法,在讨论一部文艺作品时,没必要拿来当论据,站不住脚!!为什么?文艺作品是虚构的,文艺作品里的这个北宋并不是历史真实的北宋,文艺作品里的这个包大人也不是历史真实的那位包拯。只不过借用了几个名字而已。
我说我没有黑开封府,没有黑徐良,我是在说文中的事实例子,我只是一个【客观读者】。如何做到当一名【客观读者】?这一点,大家可以试着先将这部书的“北宋”替换成一个架空的年代,再将里面所有人物名字全部替换成原创人名,然后再重读一遍试试,大概真实感受就能出来了。
所以以下讨论内容,是抛开了【作者本意】及【作者在书中以上帝视角对角色的评价】,仅依照书中各【角色的行为表现】为讨论出发点而展开。
就上帝视角举个例子:书中作者反复旁白:“要么说徐良这人就是缺德呢!”,“徐良那可是缺德带冒烟……”,“徐良他,缺德啊”(什么?这是作者调侃、制造诙谐感?可为什么这样的形容词,作者在旁白时同样反复用来形容房书安?却没见用来形容白云瑞?也没用来形容过夏遂良吧。)----好吧,这属于作者上帝视角的评价,我们只以角色实际的行为表现为依据,所以前面示例提到的这点,在以下讨论中不作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