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阿荣博堪布吧 关注:174贴子:818

菩提洲 今日法语 2019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人所发的今日法语都为转载,大家可以去希阿荣博堪布的菩提洲网站聆听教诲
http://www.ptz.cc/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莲花生大士
顶礼希阿荣博堪布
2019-01-01
心为诸法之要,新年伊始,若我们能以利他心、善心行持善法,也是以吉祥缘起迎接新年的好方式。
2019-01-02
我们自己的内心越清净调柔,他人具有侵犯性的言行对我们造成的困扰和伤害就会越小。
2019-01-03
人到中年,往往也是一个人在世间生存的能力和智慧趋向全面成熟的时候,终于开始了解,懂得欣赏,也有条件享受,并感觉更有能力控制生活了,而生命力却全然不可控地衰退起来,就像你终于制作出一个精美绝伦的茶杯,盛茶在手,你发现自己开始尝不出茶的滋味。
在衰老这件事上,我们多数人恐怕首先面对的是这个矛盾或者说错位。你觉得很不公平。这种被亏待的感觉不会因为知道别人也都在衰老,或者懂得衰老在所难免等道理就减弱。没那么容易。承认衰老并不比衰老本身的痛苦小。
也许对很多人来说,这个转变是不自觉的,于是问题便来了你仍要固执地前进,而你的大部分身心已经往回走了,只好自己跟自己较劲。好在时间的钝刀终会磨去尖锐的痛感,总有一天,会老成习惯。只是这个过程中,固执和不自知给自己增加了额外的痛苦。
这不只是某种病的症状,而是我们共同面对的老苦。不论曾经多么优秀,多么幸福,衰老会像一块橡皮擦把它们都擦掉。
2019-01-04
藏历二十九日,大家多念诵《心经》,对遣除寿命、健康、事业、修行等各方面的违缘非常有帮助。以前在五明佛学院,每逢此日法王如意宝都会带领僧众一起念诵,场面之热烈我至今记忆犹新,法王开示说这很关键。
2019-01-05
信心,就是说你知道如理如法地坚持修行会有怎样的结果,你对这个因果坚信不疑。而上师便是眼前活生生的例子,他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修行不可思议的力量,让我们知道他身上所有那些美好的特质,只要坚持修行,有朝一日也同样会在自己身上呈现出来。
上师以普通有血有肉的人的形象、而非腾云驾雾、神奇变化的“超人”形象示现在我们面前,其中一个原因便是要告诉我们,以现有的普通人身即能证悟成就佛的功德,所以我们不必等到以后获得一个更优越的转世时,或者练就一身神通变幻的本事时,再修学佛法,寻求解脱。你可以看上去是个普通人,而照样散发出成就者不同寻常的功德光芒。
2019-01-06
愤怒的时候不妨想想,一个人的恶言恶行不是凭空而来,背后必有社会家庭个人等诸多原因,要憎恶指责,更应该针对造成这恶劣言行的种种原因,而分析原因,仅个人性格、观念、教育背景等等,就有无数的人和事参与其形成。如果我们足够理性和诚实,会发现要怪罪的人太多了,我们的愤怒找不到一个具体对象。


IP属地:上海1楼2019-01-06 18:49回复
    2019-01-07
    最大的坚毅安忍,这是米拉日巴尊者舍不得传人的最深奥口诀
    我们后世的修学者应该把这个牢记于心。不要期待证悟成就和烦恼的解脱会像天上掉馅饼般某一天突然砸中自己。即使令许多人无限向往的所谓“顿悟”,也是在常年持之以恒的勤苦修行之后才会到来。
    2019-01-08
    无常并非佛陀的发明,他只是指出了一个总被忽视的真相。佛法不向你承诺安全感或确定性,事实上,它恰恰要打破你对安全的幻想。
    2019-01-09
    出离烦恼,可以随时在当下开始。耽于子女家事,总想把所有世俗的事务都处理完之后再开始专心修行,这种想法不切实际,因为世间的事无论怎么做,也不会有圆满结束的时候,事业、家庭、感情,无一例外。事业上的追求没有止境;家庭里,儿孙一代又一代,永远也照顾不完;感情生生不息,旧情未了,新的又来。
    全知无垢光尊者说过:世人所做的一切琐事,如同孩童的游戏,做起来没有结束的时候,放下来也就完结了。
    2019-01-10
    我常常回顾自己这一生:这辈子,我做了什么善法,造了哪些恶业?作为一名学佛人,大家不仅是需要回顾和检省自己的过往,而且应该随时观察自己身语意的一切所作。至少每天晚上要仔细地回想一下:我今天都做了些什么?做了善事,要随喜自己、回向众生;做了恶事,也要认真以具足四力来忏悔。这是真正想修行的人必须要做到的。
    2019-01-11
    有人希望痛苦尽快结束,结束了就会一直幸福下去。有人在痛苦的同时不忘享乐,痛苦并快乐着。有人虽然不再惧怕痛苦,但痛苦妨碍了他的修行。有人拥抱痛苦,在痛苦中找到通向自由的路途。
    2019-01-12
    安乐不是硬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立情绪,它只是贪嗔痴慢疑等负面情绪的减弱,因此不对治五毒烦恼而想另修出一份喜乐宁静来是很难有效果的。
    2019-01-13
    有人会想:假如亡者已经到了极乐世界,那再超度岂不是多余?不会的,超度亡者并不是只对亡者有利益而对亡者以外的人没有帮助,你会因此而和他结上缘的。为亡者超度和行善,除了能帮助到亡者,对生者的帮助也很大。为别人做超度,也将利泽自己。


    IP属地:上海2楼2019-01-13 11:24
    回复
      2019-01-14
      我们拒绝与他人沟通,通常是因为我们觉得那些人不会理解我们。我们排斥他人什么,实际上正反映出我们排斥自己什么。如果你觉得别人不会理解你, 说明你也根本不想去理解别人。如果你讨厌别人贫穷,说明你害怕自己贫穷。如果你排斥别人的浅薄、狭隘、冷漠,说明你不想面对自己身上的这些东西。所以,我们只有不排斥别人才能接受自己。
      2019-01-15
      每天都念诵串习确实很重要。佛经论典以及藏汉大德们的教言中,都讲到坚持的重要性。比如一天集中念很多功课和坚持长时间念相比,还是坚持念诵更有加持力。希望大家好好地坚持。
      2019-01-16
      我们大家都希望往生到极乐世界。能够实现这个目标和目的,必须因缘聚合才行。因缘不具足,是不会往生的。而参加净土日课共修,就是不断积累往生的因缘,是将来生命结束时往生到极乐世界的最好助缘之一。
      2019-01-17
      初学者的心相续不够安静调柔,分别念频繁生起,安住的时间会很短,杂念生起时应忆念观察法义,复入定,复观察。如此循环往复,修行境界才能不断巩固、增上。
      2019-01-18
      放生时一定要注意不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给周围带来不便。如果不谨慎观察,放生给周围居民生活带来麻烦甚至生命威胁,或者造成生态污染,同时也影响到被放生的动物的生存,这样一方面似乎是做了功德,另一方面也造了很大的恶业,在取舍因果方面非常不好。简言之,科学地放生非常重要。
      2019-01-19
      有些人的父母已经过世了,你能在他们生日那天以他们的名义去放生,对他们脱离痛苦、获得解脱有非常大的利益。希望大家把自己和家人的生日变成做善事的节日。
      2019-01-20
      你在对方身上看到的毛病往往也正是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事物都是相互影响互为缘起的,尤其生活在一个家庭里的人,真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所以,努力让自己变得柔和、专注,善于换位思考和体谅,慢慢地身边的人以及你与他们的关系也就会改变。


      IP属地:上海3楼2019-01-20 14:56
      回复
        2019-01-21
        死是人生的一场大考验。一般的考试,我们也知道要靠平时好好学,不会什么也不准备就直接上考场,那会使自己很受煎熬。如果都不知道今天要考试,还像往常一样散散漫漫去上学,一进教室,吓了一跳,慌慌张张再翻书,不允许也来不及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面临死亡这场考试,往往就是这样突然而狼狈。我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死,或许就在明天,或许就是现在;又是以何种方式,因何种因缘而死。所以我们满心以为还可以晃晃悠悠、长长久久过日子的时候,忽然就发现自己已经身在死亡的考场了,可是我们什么准备也没有。
        2019-01-22
        有时想想,发觉自己很矛盾佛陀说一切如梦如幻,可我们觉得世界真实;真认为世界真实吗?可为什么又觉得一切都是自己能控制,自己想怎样世界就该怎样呢?
        2019-01-23
        无论什么样的外表,过两年都会衰老。人不同的是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善良的心地更加珍贵,善良的人是最值得尊敬和赞叹的人。
        2019-01-24
        对佛法的希求、珍惜之心能帮我们跨越很多困难。我从小到大很少有足够的生活条件让我可以安心修学的,总是衣食不保,生活没着落,学了今天,不知明天还能不能继续在这个地方学下去,不知是不是要中断学业先去解决生存问题,每一天对我来说都可能是之后很长时间里的最后一次听闻到佛法,也因此我更加珍惜闻法的机会,听到什么都如获至宝地装进心里。
        2019-01-25
        明天和死亡,不知道哪个会更先到来。夜深人静的时候,躺在床上仔细想想,如果现在死了会去什么地方?你们可能会想到自己这一生到目前还没做过什么功德。
        2019-01-26
        每一世的母亲都曾这样,以她们无数后世的苦难,换取我们在那一世的健康成长。也正因为这样,才更可悲悯;她们的苦难才更与我们的当下相关。
        多么幸运,这一世得到暇满人身,在两相遗忘、各自沉沦自顾不暇的万劫千生之后,还有机会修持佛法,救脱自己,救护母亲。
        2019-01-27
        清净恶业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忏悔,二是受报。


        IP属地:上海4楼2019-01-27 17:30
        回复
          随喜赞叹


          6楼2019-02-06 06:35
          收起回复
            2019-02-11
            专心修前行,自然无人我 是非,贪嗔、嫉妒、恼害之心也少了。前行修得好,远离世间八法。八风吹 不动,对境无妄心,就是禅定。此定不着定相痕迹,行住坐卧不离其中。
            2019-02-12
            人们现在常说的“缺乏安全感、满足感”,或者很容易便有挫败感,某种角度看,也是贪心的果报。
            2019-02-13
            对一个佛教徒而言,事实始终是他最关心的。
            2019-02-14
            对幸福美满的追求,古今皆然,亦无可厚非。不过,从前的人们在这追求途中似乎有一种默契,即多正当合理的追求亦有所克制、有所保留,毕竟人事难料,世间危脆,哪能凡事称心?我想,正是这适当的克制、保留和低温,极大地缓冲了求而不得的痛苦,使人在目标被阻的挫折、沮丧、悲伤、迷惘里,还能自己转身,还能旁顾其他。这也许是现在的许多人缺乏而又需要的
            2019-02-15
            为自己所做的事赋予正义、公平乃至弘法利生等意义是容易的,但我们真正需要做的是避免制造痛苦。
            2019-02-16
            我总认为,在修学佛法的整个过程中而不仅仅是初始阶段,我们都应该时时反省自己的发心我到底是为了什么学习佛法的?
            2019-02-17
            所谓“两舌”,即挑拨离间。感受等流果是眷属仆从之间互不和睦,或者仆佣对主人进行反驳。你若是领导,下属间不团结,闹矛盾,或者你的意见得不到执行,你说什么,下属常常以各种理由反驳,出现这类情况,可能就是两舌的等流果。


            IP属地:上海9楼2019-02-17 21:08
            回复
              2019-02-18
              也许刚开始你对上师的信心是出于纯粹的好感,但你无法一直停留在那个阶段,你的信心要么随时间的推移而消退,要么转化为更坚实持久的、由学修佛法而来的信心。只有通过学修佛法,才能不断靠近上师。在学修的过程中,对法的信心、对解脱的信心和对上师的信心逐渐融汇在一起,你无法也无需再去区分。
              2019-02-19
              虔诚皈依供养上师三宝,有时的确能立即化险为夷,这不是说上师三宝替你担了因果,而主要是因为皈依、礼敬、供养上师三宝能迅速积累福德,这种善行冥冥中改变着很多事的缘起,其结果也会随之改变。而改变有多大,主要看你的心力以及往昔恶业成熟的力量。世人常说的心诚则灵,是有道理的,心诚则心力大。但无论如何,改变结果都得自己来,自己积福,自己消业。
              2019-02-20
              恶语,即说难听的话。比如骂人,利用别人的生理缺陷或缺点来说笑、取外号,说人过失,污言秽语,等等。此外,虽然态度平和、语言平常,但说话是为了让对方伤心,或者故意激怒、挑衅,这种语言也属于恶语。还有就是在上师、善知识面前说一些不好听的话,也有很大的过失。
              恶语的感受等流果是经常听到不悦耳的话,自己说话也容易引发争吵。
              2019-02-21
              疾病本身也可以是观修的对象。晋美林巴尊者说:不要盯着自己的疾病看,而应看是谁在生病。
              身是没有生命的,心即是空,有什么可以给没有生命之物带来痛苦或伤害空呢?观察疾病从何处来,向何处去,依何而住。疾病仅仅是自己的分别念突然的影像而已,当那些分别念消失,疾病也会消融。
              2019-02-22
              执著,就是坚持认为只有这样做才是对的、不这样就不行就不能接受的那种执念,那种紧张、抗拒、排斥一触即发的状态。
              我们当然可以有自己的观点、立场,也可以表达出来,在行动上有所拣择,但如果认为只有某一种状况是对的、可接受的,其它都不行都成问题,那么这种偏执、排斥的心念以及它进一步发展出来的具有敌意和攻击性的语言、行为,就有可能伤害到别人,并肯定会伤害到自己。
              强烈而偏执的心念、情绪代表你被卡住了,堵在那里,常常处于这种不通的状态,最终会以疾病的方式显现出来。
              2019-02-23
              发心、回向并不只是开始做一件事和结束时念一念相关的经文而已,我们应该经常反省,转过头看看自己做的事和自己的内心并自问:“我做这些究竟是为了什么?”
              不要急于给出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大家都知道,是“为了解脱和众生离苦得乐”。可这是你的事实吗?你不要想什么是应该的、正确的,而要诚实地反观自心,看看此时此刻自己的真实想法,努力去了解自己。一次次地自问,如果你发现其实自己并没有很多地想到解脱,那么你想的是什么?追问下去,看到自己真实的发心,不要自欺。
              然后,你才会逐渐看到这些发心给自己造成了怎样的困境,你才会有动力和机会真正去调整自己的发心。
              2019-02-24
              讲到伪装修法时,不要觉得那肯定与自己无关。
              《普贤上师言教》中记载了奔贡嘉格西的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一些施主前去拜见奔贡嘉格西。为了迎接客人,格西在三宝所依前摆上供品,把佛堂装饰得非常善妙。这时他观察自心,发现自己是为了在施主面前表现出庄严的修行者形象才那样做的,于是他向三宝所依和供品撒了一把灰,并自言自语道:“你这个比丘不要那么虚伪。”帕单巴尊者知道这件事后说:“西藏所有的供品中,奔贡嘉的这一把灰最殊胜。”


              IP属地:上海10楼2019-02-24 14:39
              回复
                2019-02-25
                因果非常复杂,每一个结果都是无数因缘共同促成的,改变其中部分因缘并不能立即扭转整体趋势,但只要耐心坚持,正面的模式一旦开启,善缘就会逐渐聚集。因果不虚,这份笃定的信心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中弥足珍贵。心的运作模式是决定当下、未来最重要的力量。
                2019-02-26
                慈悲心并不是居高临下地施舍和救济。慈悲心首先是认识到自他间的相连相通,看到自己面临的也正是对方面临的,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以己病而悯彼病,以己苦而悯彼苦。从这个角度说,你想有人和你一起面对生活的种种问题,这种渴望在根源上是在努力唤醒内心慈悲的力量。
                当你因为有人陪伴而感到欣慰时,请记住,你的安乐可能不是来自于有人作伴,而是来自于你的慈悲心,虽然它还很微弱,微弱得只能投射到你身边这一个人或几个人身上,但慈悲心的力量巨大,你只要肯为它打开一个小口,安乐的光明就倾泻进来。
                2019-02-27
                若是以内心的感受为禅修对象,那么当心里油然生起恭敬、感激、欢喜、忏悔、悲伤或者怨恨、贪执等感受,不必评判,只是去感受去观照,像一支手电筒照着物体。当你发现自己又随着念头跑开了,温柔地把注意力带回来。自始至终,接纳发生的一切。
                2019-02-28
                一次次回到当下,与自己的直接经验联结,这在佛法中又称为“正念”...这个训练说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或者可以说是最难的,因为我们太习惯于逃离当下。与当下的经验联结,意味着不追随过去的念头,这很难。比如,在你感到累的时候,你一般不会甘心只单纯去体会身体的疲累,你会由累马上联想到其他的,你想是你的工作、你的生活让你如此疲惫,是谁造成了这样的生活呢?是某些人、某些事,那些人为什么要这样与你作对呢?生活为什么对你这样不公平?为什么只有你没有过的更好?短短时间里,疲惫之外,你成功地让自己额外承受了怨恨、忧恼、委屈之苦,而且事情不会就此结束,这种于事无补的联想会持续下去。结果是,你逐渐养成一种习惯,把自己的东想西想当成自己正在经历的事实,于是你看不清真实的状况,误解造成问题的原因,当然也就很难真正暂时和长远地解决问题。
                2019-03-01
                上供下施是迅速积累资粮的方便法门。温和、开放的心才更善于发现、欣赏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珍惜几乎在每一个平常日子里都会有的让我们快乐、感动、鼓舞的时刻,把它们作为礼物供养给诸佛菩萨,并努力将内心的喜悦、感动、温暖传递给其他众生。这便是我们随时随地可以行持的上供下施。
                2019-03-02
                正念的训练使我们有可能就地把负面的能量或信息消解掉,而避免给自己造成无谓的消耗和损害。当我说消耗和损害时,不仅指精神、心理上的,也包括生理上的。你有怎样的精神状态,便有怎样的身体,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身心密切关联。从这个角度说,正念的练习也是对生命的滋养,它帮我们把负面信息转化为正面、积极、有助生命成长的力量。
                2019-03-03
                不论你心情好或不好,是迎接还是抗拒,基本上只要我们肯在当下的心中稍作安住,就能体会到内心本具的温柔、开放,无所谓好坏、悲喜的温柔与开放。这意味着我们的心随时有自愈、宽容、友善、放下、喜悦、改变、不排斥的能力。如果我们不自己把自己限制住,那么随时可以凭借这种能力积累福慧资粮。


                IP属地:上海11楼2019-03-03 17:35
                回复
                  2019-03-04
                  我们常常迷失在念头中, 很少与自己的直接经验联结, 很少停下来, 只是单纯地努力与自己当下的感受联结, 恐惧也好, 焦虑也好, 疲惫、失败感、各种痛苦也好, 觉知它, 感受它, 不急于逃避, 不急于判断, 也不必为感受贴标签说 “这是恐惧”、“这是失败”, 只是停下来看看心里正在发生什么。这在佛法中又称为“正念”。
                  2019-03-06
                  其实我们每次回首过去时,都在经历如梦方醒,只是我们没有察觉。轮回生死如梦如幻,佛陀希望我们如是了知,并生起无伪的出离心。
                  2019-03-07
                  不分别,不是说你需要如聋如盲。学佛不是要让你的洞察力和行动力越来越弱,相反佛法的闻思修使你能更敏锐深刻地看到问题,只是你不再像以前那样轻易就随之陷入憎恶愤怒怀疑失望爱贪等狭隘极端而肤浅的情绪中。你的视角更宽广了,所以更能理解、宽容、悲悯。
                  2019-03-08
                  前因后果相互作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见地像一道光照亮眼前,你慢慢看到自己是怎样在因因果果的罗网中一步步走到现在,无尽追逐背后周而复始的贪婪、嗔恨、执念、傲慢,以及身陷轮回的不由自主,自己是这样,旁人亦然,在一个共同的生态系统中,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有他人的影子。
                  这个洞见使我们在接下来的反应方式中不至于陷入盲目的指责或自责,但也不会觉得自己完全是不公平命运的受害者、全世界最无辜的那个人。总是觉得自己无辜受害的人往往是缺乏反省的。
                  2019-03-09
                  世上没有一件事物是恒久不变的,所以我们拥有、经历的一切都会带来不安全感。这恐怕是无人能幸免的一种痛苦。
                  2019-03-10
                  可以确信的是,这个世界上永远都有无数人在陪你一起老、一起病、一起面对种种问题。努力去感受众生的这种联结,孤独感就会慢慢消退,代之生起的是谦卑和悲悯之心。
                  另一个减少孤独感、增长慈悲心的方法是祈祷。承认自己的困境,承认需要帮助。许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帮助,也不会祈祷。


                  IP属地:上海12楼2019-03-10 19:55
                  回复
                    2019-03-11
                    痛苦由执著而来,所以我们实际要远离的是执著。
                    2019-03-12
                    在藏地,传统上我们开始学习静坐时,会先借助数息法让自己很快安静下来。依毗卢七法把身姿调整好,之后通过鼻子排浊气,再在菩提心的摄持下念上师瑜伽。之后尽量深长地呼吸,心中默数,一呼一吸为一次,七次为一组,至少做三组。随着呼吸变得缓慢均匀,内心也静下来,念头逐渐减少,最后基本上只剩下数数的念头。
                    这时,温柔地觉知你禅修的对象,可以是呼吸,可以是声音,可以是身体的某种知觉,内心的某种感受,或眼见的某个影像。
                    2019-03-13
                    心里的念头此起彼伏,然而多么强烈的念头也只是一副空架子,只要你跟它对峙片刻,不跟着它走,它就当场消亡。
                    2019-03-14
                    祈祷三宝加持,并不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把一切推到别人身上。三宝的加持在哪里?归根结底是在我们的心里。祈祷三宝,其实是在学习从内心去找力量。
                    2019-03-15
                    缘眼识修寂止,对初学者而言会更容易些。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到眼前一个固定的物体上,一颗石子,一小块木头或是一粒米。目标物越小越简单越好,因为那样比较容易集中注意力。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在面前摆一尊佛像或一张唐卡,把意念专注于佛像眉间的白毫或佛像心间,逐渐不再有念头。这时与之前数息不同的是,数息到最后仍然有数数的念头,而这时心里没有念头。尽量安住。念头再次生起时,再重复练习。等安住的能力较为稳固之后,可以在安住的当下,觉知一下心的状态。
                    2019-03-16
                    问:很多佛学著作中说“一切情器世界皆由心幻化”或者“万法唯心”,但缘起法则说事物是因缘和合而生,这两者是否矛盾?
                    答: 对这个问题简单的回答,可以梦为喻:
                    梦境是心的幻化,在梦中我们见到的器情世界以及所经历的一切,并没有真正存在过,对此我们应该没有疑问,然而这种虚妄的显现也是依靠因缘才会如此这般出现在我们的梦境中。
                    在梦中若相聚的因缘不具足,我们照样会经受离别之苦。在梦中也有亲有怨,有喜有悲,有顺有逆,其间这种种变化、生灭都是因缘在聚散生灭。可见“一切由心幻化”和缘起法则并不矛盾。
                    如果有时间可以读一读麦彭仁波切的《醒梦辩论歌》,慢慢体会醒与梦并无本质的不同,二者都是心的幻化,也都是因缘的显现。因是心,缘是心,因缘生灭是心。
                    2019-03-17
                    智慧由戒定而来。人们较为常见的一个误解,是认为凭世间聪明,靠言思分别,可以证悟空性,而不愿去老实持戒,对治烦恼。


                    IP属地:上海13楼2019-03-17 20:39
                    回复
                      2019-03-18
                      事物总是相反相成变化不止,分合、得失、内外、生长与朽坏,唯其循环往复,方能生生不息。从较浅显的层面去理解, 执著 就是企图停止这种变化并抗拒事物的两面性。正如你想抓住呼吸,它就会停下来,这意味着你失去了呼吸,执著使我们以笨拙的方式表达着对人与事的珍惜,一再陷入僵局,强烈感觉到失去。
                      2019-03-19
                      上师在哪里?或者说,在你的世界里,上师以何种方式存在?你的信心、福慧和智慧,便是上师存在的方式。
                      你可能会说,不对呀,上师明明在何处何地,我还要坐飞机坐车才能去到那里见到他,明明有物理的距离、物理的所在呀。可是你知道吗?那所谓的距离和所在等等,也是因你的信心和福德因缘而在你的世界中起现的如果你没有信心,你不会想去拜见上师,如果你福德因缘不够,你不会有机会成行或是见到上师,那条路,那些长途旅行和跋涉,那沿途的经历,便也不会出现在你的世界里。
                      2019-03-20
                      修上师瑜伽时,观想自己的凡夫心和上师的智慧心合而为一,有些人这时的问题是不知上师心在哪里,自己心在哪里,又如何做到无二无别。如果知道上师是以我们的信心、福德和智慧的方式存在,上师的心即证德圆满,那么这时就可以观想自己的信心、福慧不断增上,最后达到上师般圆满的觉悟之地。
                      2019-03-21
                      我们把太多东西变成了走形式,虽然你能走形式也已经很不错了,但如果可能,还是应该在保留形式的同时努力实现内在的转变。
                      比如,在不杀生、放生时,努力培养对那些动物所感受的痛苦的敏感。因为不想制造伤害,不想让其他众生感受痛苦,所以戒杀、放生、护生、茹素。因为不想伤害,所以不欺骗、不两舌、不恶语。总之,照顾其他人或者其他众生的感受,尽量减少他们的痛苦,是我们最主要的一个动机。
                      2019-03-22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现在断了一条胳膊一条腿,或是投资失败,或是妻离子散,你能做到无动于衷吗?要知道,死时一切尽失,不是失去某一个肢体、器官,是整个身体,节节分裂,肝肠寸断,化作微尘;不是损失一笔钱,是所有的财富,分文不剩;不是与亲人分离,是生生世世不再见,纵然相逢亦不识。面对这些,你又如何相信自己会无动于衷?
                      2019-03-23
                      对自我的执著减轻了,在为别人考虑时便能更纯粹、客观地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去权衡利弊。
                      2019-03-24
                      我们的想法和判断往往局限于自己的感受、立场、知识中,因而看不到事物的全貌;我们过于沉浸在自己的恐惧、封闭、冷漠和犹豫中,以至于不相信情绪是暂时的,感受会改变,事情有转机。


                      IP属地:上海14楼2019-03-24 16:00
                      回复
                        2019-04-01
                        伤人至深, 莫若言语, 护口如捧滚油行。
                        2019-04-02
                        疾病使人们比平常更加脆弱、敏感。这时,来自他人的关爱,哪怕只是一句真诚的问候、一个体谅的微笑、一个谦让的表示,也会对患者有帮助。
                        2019-04-03
                        如果有了菩提心的摄持,哪怕只念一个心咒的善根也会成为我们成佛的种子
                        2019-04-04
                        自己倾尽全力去追求的名利对生命来说,其实没有太大意义,与之相比,内心的平和富足、亲情友情、慈善助人的行为等对自己更有帮助,更容易产生幸福感。
                        2019-04-05
                        有的人可能会有疑问,我只是一个凡夫,我念经的话,对亡人有没有作用?这个大家不用怀疑,虽然是凡夫,但我们念诵的这些经文和心咒等,都是诸佛菩萨大悲心的显现,有着很大的力量,对众生的加持力也是不可思议的。只要众生能够听、闻、触到,都会获得无量的利益
                        2019-04-06
                        认为安宁与自心的情绪反应模式无关。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忙于“修行”,内心却依旧脆弱、慌乱、狭隘、烦恼不断的原因。我们很少关注自己对状况的反应模式。而把自己带回当下,与直接经验联结,使我们有机会去做这件被忽略的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经由这一训练带来的洞见,去改变自己长期以来种种顽固的反应模式。
                        2019-04-07
                        我们稍加观察就会知道,自己绝大多数时候都是被情绪、念头推着走,它让你朝东,你就朝东,它让你朝西,你就朝西,完全做不得自己的主。而情绪又在随着外境不停地变化,忽喜忽悲,得失同忧。你想暂停,哪里停得下来,甚至你根本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散乱。我们需要借助一些方法,比如静坐、持咒等,来训练自心。


                        IP属地:上海16楼2019-04-07 18:13
                        回复
                          2019-04-29
                          什么是利根呢?最主要的就是对具德上师的信心。其实有时候可能只有几句偈颂,有时候就是上师的一个表示的加持,具足信心的弟子就有可能开悟。
                          ...
                          当年华智仁波切拜见上师多则钦仁波切的时候,多则钦仁波切一出来,叫华智仁波切“老狗”,这时华智仁波切闻到了上师身上有酒味,他想上师这样是不是喝醉了啊?分别念一起,他马上意识到,哦,这是上师在为我指示心性并马上安住在当下,于是华智仁波切显现开悟。还有就是大译师贝若扎那,当时他因为被诽谤离开了拉萨,来到现在的马尔康附近。一位老人,连字母都不认识,但对贝若扎那生起了不共的信心,尊者一个表示,老人也当下证悟。
                          所以证悟大圆满,说不难,也真的不难,只要具足信心,至诚祈祷,哪怕只听闻了几句偈颂,也有可能在上师的加持下很快开悟。
                          2019-04-30
                          有人不费劲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有些人一直活在痛苦之中,这是因为每个人的福报不同。然而,你所说的“一直”实际上也只是暂时的显现而已。没有什么是恒常不变的,天人有福报用尽堕入恶趣的时候,地狱里的众生也有果报受尽转生到善道的时候,众生就是这样随着自己的业力在六道轮回中不断地起落,所以我们才要修行,彻底出离轮回。
                          2019-05-01
                          只是单纯的期待平安顺遂,却不切实改变自己的心行,让它向正面、积极的方面发展,这是不明智的。
                          2019-05-02
                          大家都相信会有明天,甚至把明年的安排都想好了。对于来世,有些人相信,有些人不相信。可一旦有来世呢?
                          如果明天没有安排好,那么等到明天到了,就会手忙脚乱。同样的道理,如果来世没有计划好,那么等来世真的来了,也会慌乱。计划明天和计划来世都是为自己着想,所以说信仰确确实实很重要。
                          2019-05-03
                          要时时观修死亡无常、死期不定,不要排斥和抵触。其实从修行的角度,观无常给我们带来的是积极的改变,会更热爱更珍惜当下的生活和出现在自己生命中的人,而且学习佛法修行佛法才有动力。
                          2019-05-04
                          修行的方法很多,但基础是戒律,根本也是戒律。无论修什么法,都要以清净的戒律为基础。戒律就像树木的根,树根长得好, 树干肯定会生长。有了戒律,功德自然会增长。
                          2019-05-05
                          寂天菩萨在《入菩萨行》中详细讲述了自他相换的修法,把痛苦、烦忧吸进自己心里,把喜乐、轻松释放出来。自他相换又称为施受法,施与和接受。日常工作、生活中随时随地各种具体的情境下,都可以通过观想,为自己和其他众生修这个法。
                          比如,自己感觉到压抑、疲惫时,先安静片刻专注于内心的感受,看到那个在压力下疲惫不堪的自己,然后深深地吸气,把压抑、疲倦等等不适感吸进来,呼气时把轻松和旺盛的精力送出去给自己和其他人。吸气和呼气过程中的观想可以非常具体。如果你的朋友不小心把手割破了,你可以尽量去观想他的伤口,去感受他的疼痛,然后通过绵长的吸气把那种痛感吸进来,呼气时观想给他送去止血贴、创伤药和止痛片。如果你知道对方最需要什么,或者什么东西最能令对方欢喜、放松,你就可以在呼气时观想送给他什么,一杯清茶,一段音乐,都可以。如果你不知道该送出什么,则设身处地想象一下自己在同样情境中会需要什么,然后把它送出去。


                          IP属地:上海20楼2019-05-05 13:15
                          回复
                            2019-05-13
                            当我们看到苦难的景象,不要马上把头扭开,在自己能承受的范围内,去体验其中的痛苦,并尽己所能地伸出援手。这是我们学习如何生活的重要课程
                            2019-05-14
                            首先是对莲师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心,相信他的智悲力圆满,相信他不可思议的事业、愿力,相信他会帮助自己。
                            这个信心是我们能否感应到莲师加持的重要缘起。不要嘴里念着,心里却想:也不知道灵不灵,姑且念念罢,看有什么效果。这样半信半疑的,虽说也念了,能有多大的效力就很难说了。
                            我们学佛的人,要相信因果缘起。莲师的加持遍一切时空,这是因,但如果我们自己没有信心,就缺乏必要的缘。因缘不具足,是无法起现相应的果报的。
                            2019-05-15
                            行为精准意味着我们须保持正念,不轻易对状况下评断、做反弹。这正是忍辱的要义。任何情况都能适应,任何可能性都会被接受,大乘修行者的内心始终是开放的。没有趋避,所以没有恐惧,也不会不耐烦。
                            2019-05-16
                            有时候,其他人若比你更接近上师,会让你感觉不舒服。如果有可能,你甚至会阻碍上师与其他信众交往。你相信这种带排他性质的贪执就是对上师的信心,而实际上,它只会妨碍你与上师、与道友之间的交流。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无法领会上师的意趣。清净的信心是开放平等的,不会排斥其他道友,也不会排斥其他具德上师
                            2019-05-17
                            越固执的人越不能用强硬的态度和方法,否则会更容易逆反的,一定要学会随顺。世间也好,佛法也好,都是非常强调人格贤善,孝养父母是最基础的。所以,如果你真正从他们的需求考虑去尽孝,人心都是相通的。尤其是父母子女这种血脉相连的亲情,父母会感觉到你在为他们用心,慢慢就会接纳你的观点和做法
                            2019-05-18
                            山居修行期间,很多人选择止语。终日默然,以避免妄言绮语等过患。
                            其实,人们平日说话也是说得太多了,不仅在不知不觉间犯下了许多言语上的过失,而且言多伤神,说来说去,直把自己说得心神不宁、身心俱疲。
                            现实世界、网络世界都是这样。你出门去走一圈,看看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专心走路的很少,有的人一边走路一边打电话或者发信息,有的人恍恍惚惚、心不在焉的,迫不及待要回到因特网上去聊天,购物,吵架,围观。
                            2019-05-19
                            一切都正在过去。佛经里说,念念迁流,新新不住。但我们对无常的觉受却没有如此微细,没有察觉到念念之间已是大变迁,天地人都是不同了。


                            IP属地:上海22楼2019-05-19 11:39
                            回复
                              2019-05-20
                              关于菩提心的修法,在华智仁波切和阿琼堪布的书中写得完全一致,具体的次第是先从自己的亲人开始,希望他们离苦得乐,然后推及到普通人,最后到自己的怨敌乃至对所有众生都生起同样的菩提心。菩提心修学圆满,你的修行可以说就真正地成功了。没有菩提心,连大乘修行人都不是,更何况大圆满、大手印的修行者呢!
                              2019-05-21
                              我们短暂的快乐,不必建立在其他生命的痛苦之上。
                              2019-05-22
                              在听法时多一分恭敬,就会多一分加持。
                              2019-05-23
                              我们活在世界上的时间不会很长,再过上几十年,在座的有多少人还能活在世上我们自己都能想象得出来,如果现在没有努力学习,年纪大的时候会非常后悔,到那时除非有特别的因缘,一般人已经学不了什么东西了。现在你们学习可能会有些辛苦,但不辛苦不努力肯定学不好。老年人时间本来就已经不多了,就更要抓紧修行,头上的头发和口中的牙齿都在提醒着我们,生命很快就要结束了。
                              2019-05-24
                              出世是指解脱烦恼,超越生死,而不是单纯从社会中抽离出去。大乘的入世是指改造、成就此世间,令诸有情所求皆得,而并非如一般人所想,是在五欲尘劳中随波逐流。学佛者先要有出世的心,真觉得这世间的五光十色不值得贪恋,才谈得上入世,以清净心去成人之美、成就世间。这也是修行的功夫和次第所在。
                              2019-05-25
                              细观察下,我们平时的情绪常常处于傲慢烦恼中。有些学佛人因为傲慢而愤世嫉俗或悲观厌世,却察觉不到自己的傲慢,反而认为这是有出离心的表现。生死轮回的根本在于我执,出离心即是厌离对我的执著,厌离由我执衍生出来的形形色色的执著
                              2019-05-26
                              麦彭仁波切说过: 一切出世的功德都源于对上师三宝的信心,一切世俗的福报都源于对众生的大悲心


                              IP属地:上海23楼2019-05-26 16: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