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友四方 不忘国事
刘蓉生长在比较富裕的家庭,不愁衣食,从小聪明好学,讲求学问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注意通过治学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用以充实自己的才学,增强治国平天下的本领。同时他又结交意气相投、志趣相同的人作为挚友,他所结交的大部分朋友后来都成为湘军统帅、重要将领和国家的栋梁之材。如道光十三年(1833)春,刘蓉与曾国藩订交,他们在一起经常彻夜长谈,即使是各奔东西时也不断互致书信,通信的内容除切磋学问外,还讨论古今政治因革损益得失利柄与风俗及人习之盛衰。从刘蓉寄给曾国藩的诗中就可以看出:“忆昔识面初,维时岁癸已”⑵。曾国藩则称始见刘公蓉于朱氏学舍,与语大悦。道光十四年,刘蓉与曾国藩在岳麓书院读书。8月,曾国藩乡试中,刘蓉与曾国藩相醉三日。刘蓉写诗寄怀这段时光:“明岁鹿鸣秋,捷足先群辈,归来访旧游,邂逅成嘉会。”⑶又如道光十六年(1836)春仍在岳麓书院读书的刘蓉又结识了郭嵩焘。道光十七年(1837)二三月间,曾国藩、郭嵩焘、刘蓉再见于长沙,三人由于志趣相仿,意气相投,遂结拜为兄弟。此时曾国藩二十七岁,刘蓉二十三岁,郭嵩焘二十岁,结拜时所写下的金兰谱,惜已忘为何书。但从刘蓉《寄曾涤生侍讲兼柬郭筠仙孝廉》诗之中“合作金兰契”之句,便可知此次结拜为真。诗曰:“灼灼春花明,皓皓秋霜洁。人生谁百年,忍自长途别。一别五载馀,尚能几良觌?万里一相思,长风起天末。孤灯亘长夜,梦想见颜色。萤火抱微明,荧荧终不灭。君侯金闺彦,磊落千夫杰;矫然天麒麟,腾踔不可绁。郭子诗坛雄,清言蜚玉屑;吸古得精华,寻甘且饕餮。二君命世英,而我独顽劣。探怀出肺肝,相视成莫逆。重以松竹盟,合作金兰契。手足自相依,宁论胶与漆。天道有亏盈,人事多蹉跌。浮萍遇杨花,聚散不可必。”⑷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这次相聚分手后5年,刘蓉写诗给曾国藩、郭嵩焘,诉说自己的思念,回忆当时的印象,深情地铭记着当时的盟誓。青年时代的纯真友谊是最坚贞的。三人从此成为生死之交,互相勖勉,互相关怀。经过数十载的颠顿沧桑,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国藩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62岁。刘蓉感到无比悲伤,挥泪作挽歌百首,悼念这位好朋友。第二年(1873),刘蓉因病告故,年仅58岁。郭嵩焘为曾国藩作了墓志(铭辞:铭辞是汉碑碑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都在碑文的末尾,它采取整齐的句子形式,并且押韵。为刘蓉所作),为刘蓉作了墓志铭。他又在曾国藩专祠附设了思贤讲舍,以求传承曾国藩的学术,并刻印了刘蓉的遗著。他没有辜负和曾国藩、刘蓉的金兰之盟。光绪十七年(1891),郭嵩焘溘然长逝,终年73岁。再如道光十八年,刘蓉又结识罗泽南并结为莫逆之交。随后的一段时间,曾、郭、刘二人书信往来谈学论学,各抒己见。后来,曾国藩、刘蓉、罗泽南还成为儿女亲家。道光十九年,林则徐在广东禁烟,定海于本年六月陷落。刘蓉没有沉默,而是关心国家的兴衰危亡,他作诗寄郭嵩焘,这首诗说:“璧下纷纷集鼓旗,断麟残甲尚纷披。三千客内推毛遂,十万人家说项斯,世处昂藏馀我在,局中黑白有人知,酒酣灯澜雄谈剧,望尔澄清揽辔时。”⑸道光三十年(1850),35岁的刘蓉仍养晦深山,将其室取名为“养晦堂”。湘乡县的知县朱孙贻认为刘蓉是个了不起的人才,暗地里嘱咐刘振宗(刘蓉父亲),要他督促刘蓉参加县试(科举致仕,这是千百年来中国正统知识分子赖以建立功名的一条道路),逐补弟子员。1851年8月,湘乡县令朱孙贻拟办理团练,刘蓉即助其“传谕士民,刊布条告,邀集各乡知旧,共相劝率以为防护桑梓之谋。”⑹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⑺在这样的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封建统治秩序大乱,客观环境既规定了刘蓉不可能安坐书斋专心致力于治学,也决定了刘蓉不可能继续朝着正规的科举之途向前迈进。许许多多怀有经世之才的湖南人,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他们的前程,将要由太平天国运动的进程来决定。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湖南的读书人身处一个局势剧烈动荡的年代。太平军的阵营里,正在涌现大批杰出的军政人才,使腐朽的清廷感到了咄咄逼人的锐利锋芒。湖南的读书人能不能在这个时代脱颖而出,是他们热衷于思考的问题。由于这样的思考,他们逐步地崭露头角,形成另一个阵容,来与起义的太平军争锋对抗。这个阵容就是曾国藩、罗泽南、左宗棠、郭嵩焘、刘蓉等等一大批杰出人才的湘军集团。刘蓉就是这个集团中的重要成员。
刘蓉生长在比较富裕的家庭,不愁衣食,从小聪明好学,讲求学问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注意通过治学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用以充实自己的才学,增强治国平天下的本领。同时他又结交意气相投、志趣相同的人作为挚友,他所结交的大部分朋友后来都成为湘军统帅、重要将领和国家的栋梁之材。如道光十三年(1833)春,刘蓉与曾国藩订交,他们在一起经常彻夜长谈,即使是各奔东西时也不断互致书信,通信的内容除切磋学问外,还讨论古今政治因革损益得失利柄与风俗及人习之盛衰。从刘蓉寄给曾国藩的诗中就可以看出:“忆昔识面初,维时岁癸已”⑵。曾国藩则称始见刘公蓉于朱氏学舍,与语大悦。道光十四年,刘蓉与曾国藩在岳麓书院读书。8月,曾国藩乡试中,刘蓉与曾国藩相醉三日。刘蓉写诗寄怀这段时光:“明岁鹿鸣秋,捷足先群辈,归来访旧游,邂逅成嘉会。”⑶又如道光十六年(1836)春仍在岳麓书院读书的刘蓉又结识了郭嵩焘。道光十七年(1837)二三月间,曾国藩、郭嵩焘、刘蓉再见于长沙,三人由于志趣相仿,意气相投,遂结拜为兄弟。此时曾国藩二十七岁,刘蓉二十三岁,郭嵩焘二十岁,结拜时所写下的金兰谱,惜已忘为何书。但从刘蓉《寄曾涤生侍讲兼柬郭筠仙孝廉》诗之中“合作金兰契”之句,便可知此次结拜为真。诗曰:“灼灼春花明,皓皓秋霜洁。人生谁百年,忍自长途别。一别五载馀,尚能几良觌?万里一相思,长风起天末。孤灯亘长夜,梦想见颜色。萤火抱微明,荧荧终不灭。君侯金闺彦,磊落千夫杰;矫然天麒麟,腾踔不可绁。郭子诗坛雄,清言蜚玉屑;吸古得精华,寻甘且饕餮。二君命世英,而我独顽劣。探怀出肺肝,相视成莫逆。重以松竹盟,合作金兰契。手足自相依,宁论胶与漆。天道有亏盈,人事多蹉跌。浮萍遇杨花,聚散不可必。”⑷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这次相聚分手后5年,刘蓉写诗给曾国藩、郭嵩焘,诉说自己的思念,回忆当时的印象,深情地铭记着当时的盟誓。青年时代的纯真友谊是最坚贞的。三人从此成为生死之交,互相勖勉,互相关怀。经过数十载的颠顿沧桑,同治十一年(1872)年,曾国藩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62岁。刘蓉感到无比悲伤,挥泪作挽歌百首,悼念这位好朋友。第二年(1873),刘蓉因病告故,年仅58岁。郭嵩焘为曾国藩作了墓志(铭辞:铭辞是汉碑碑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般都在碑文的末尾,它采取整齐的句子形式,并且押韵。为刘蓉所作),为刘蓉作了墓志铭。他又在曾国藩专祠附设了思贤讲舍,以求传承曾国藩的学术,并刻印了刘蓉的遗著。他没有辜负和曾国藩、刘蓉的金兰之盟。光绪十七年(1891),郭嵩焘溘然长逝,终年73岁。再如道光十八年,刘蓉又结识罗泽南并结为莫逆之交。随后的一段时间,曾、郭、刘二人书信往来谈学论学,各抒己见。后来,曾国藩、刘蓉、罗泽南还成为儿女亲家。道光十九年,林则徐在广东禁烟,定海于本年六月陷落。刘蓉没有沉默,而是关心国家的兴衰危亡,他作诗寄郭嵩焘,这首诗说:“璧下纷纷集鼓旗,断麟残甲尚纷披。三千客内推毛遂,十万人家说项斯,世处昂藏馀我在,局中黑白有人知,酒酣灯澜雄谈剧,望尔澄清揽辔时。”⑸道光三十年(1850),35岁的刘蓉仍养晦深山,将其室取名为“养晦堂”。湘乡县的知县朱孙贻认为刘蓉是个了不起的人才,暗地里嘱咐刘振宗(刘蓉父亲),要他督促刘蓉参加县试(科举致仕,这是千百年来中国正统知识分子赖以建立功名的一条道路),逐补弟子员。1851年8月,湘乡县令朱孙贻拟办理团练,刘蓉即助其“传谕士民,刊布条告,邀集各乡知旧,共相劝率以为防护桑梓之谋。”⑹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起义。”⑺在这样的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封建统治秩序大乱,客观环境既规定了刘蓉不可能安坐书斋专心致力于治学,也决定了刘蓉不可能继续朝着正规的科举之途向前迈进。许许多多怀有经世之才的湖南人,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他们的前程,将要由太平天国运动的进程来决定。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湖南的读书人身处一个局势剧烈动荡的年代。太平军的阵营里,正在涌现大批杰出的军政人才,使腐朽的清廷感到了咄咄逼人的锐利锋芒。湖南的读书人能不能在这个时代脱颖而出,是他们热衷于思考的问题。由于这样的思考,他们逐步地崭露头角,形成另一个阵容,来与起义的太平军争锋对抗。这个阵容就是曾国藩、罗泽南、左宗棠、郭嵩焘、刘蓉等等一大批杰出人才的湘军集团。刘蓉就是这个集团中的重要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