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康吧 关注:2,701贴子:119,621

说杨康(4):杨康和杨过来自专栏江寒园9、杨康和杨过假使你喜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说杨康(4):杨康和杨过
来自专栏江寒园
9、杨康和杨过
假使你喜欢杨过,也会理解杨康的,不然你对杨过的喜欢只是一种假喜欢(也许是基于白古的颜)。没有真正理解杨过。
其一,骄傲
杨过的骄傲,我们都能看出来,因为他是神雕的主角,但是杨康的骄傲很少人能看出来,
前面杀欧阳克是一个,在这之后还有两个细节。
一个是对穆念慈。
裘千丈给杨康药粉,以这种手段让穆念慈从了他。杨康是什么反应——“杨康这小子居然眉花眼笑,连声道谢。”
穆念慈到现在还是不了解杨康,以为他真的要这么对自己。
但随后呢,穆念慈来后,杨康直接给她展示了那个药瓶:
‘妹子,你猜,这瓶子里装的是甚么?’
我怒道:‘谁知道是甚么脏东西了。’他笑道:‘一个朋友刚才送给我的,说道这药粉只要在清茶里放上一些,骗你喝了,一切便能如我所愿。’这句话倒是大出我意料之外,我登时消了气,拿起瓷瓶,推开窗子丢了出去,说道:‘你留着干么?’
他说:‘我敬重妹子犹如天人一般,怎会干这种卑鄙龌龊的勾当?’”
这其实很值得玩味。杨康这样,究竟是真心还是手腕?
先看前面一段描述,这是穆念慈第一次对杨康表明心迹,两人同处一室——
完颜康见她双颊晕红,眼波流动,哪里还把持得住,吐一口气,吹灭了烛火,抱起她走向床边,横放在床,左手搂住了,右手就去解她衣带。
穆念慈本已如醉如痴,这时他火热的手抚摸到自己肌肤,蓦地惊觉,用力挣脱了他的怀抱,滚到里床,低声道:“不,不能这样。”
……
穆念慈道:“我虽是个飘泊江湖的贫家女子,可不是低三下四、不知自爱之人。你如真心爱我,须当敬我重我。我此生决无别念,就是钢刀架颈,也决意跟定了你。将来……将来如有洞房花烛之日,自然……自能如你所愿。但今日你若想轻贱于我,有死而已。”这几句话虽说得极低,但斩钉截铁,没丝毫犹疑。
完颜康暗暗起敬,说道:“妹子你别生气,是我的不是。”
穆念慈是一个贞烈的女子,杨康便也敬重她的为人。
知道这样纵使得到她的人,却反而会使得穆念慈对他离心。
杨康要的是穆念慈心甘情愿,这样直接把药瓶给他展示,反倒是以退为进,
这是一种手腕,但同样并不否认他对穆念慈的真心。
这里其实同样可以看出杨康的自负、和骄傲。
类似的是曹操,官渡决战,以少胜多后,在敌营里发现了自己这边许多与袁绍私通消息的书信,然而竟然一反常态,一点不追究,把众人叫来,说明原委,书信消息一封不看,直接烧毁。两者手腕颇为一致。
一个母亲死时:
完颜康跪在地下,向母亲的尸身磕了四个头,转身向丘处机拜了几拜,一言不发,昂首走开。丘处机厉声喝道:“康儿,你这是甚么意思?”完颜康不答,也不与彭连虎等同走,自个儿转过了街角。
非常骄傲的一个人。
分别向母亲和师傅磕头拜别后,一言不发,昂首走开。
磕了四个头,拜了几拜,一言不发,昂首走开。
就是这几个小细节,人物刻画立马就出来了。
非常骄傲。
这时候,不能站着说话,局外人视角,责怪他为什么不回答师傅问话,不和师傅一起料理父母后事,为什么不大声哭泣。这是道德意义上的完人,然而这通常也是个假人。
乔峰和郭靖有什么区别,乔峰给你感觉就是活生生站在你面前,而郭靖更像是作为金庸儒家文化的一个典范,用倪匡的话来说,一个假人。(倪匡这点其实可以再辩驳一下)
杨康,是一个真人。
仔细看前面与母亲相处的那些细节,比武招亲,还有折了鸽子腿去看望母亲,用权术一向是他的特点,但是依然可以看出,他对母亲十分的依恋,就像小狗一般依恋。
没有哭出声,不代表不伤心,不孝顺,只是藏在了心里,他是一个能把很多情绪都藏在心里,脸上却丝毫不露声色的人。
这么多人面前,怎么能够期待一向自视甚高的他,像乡下愚夫愚妇那般,公然呼天抢地。
他是那样骄傲的、沉默着、昂首独个儿离开,越是这样,我们越可以想象他的内心压抑混乱的另一面。
这是一个深沉内敛的人,一个喜怒不形于色,擅长隐藏和压抑情绪的人,一个孤独的人,一个骄傲的人。
杀欧阳克这里就能看出来,心中恨极,脸上却不动声色,还有穆念慈这里,心中一凛,脸上却是漫不在乎。
心中越是动荡波折,表面越是装作波澜不惊。
一个人能有多不正经,就能有多深情。
对母亲,对穆念慈,都是这样。
他和杨过,是一样的深情。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9-01-24 12:25回复
    其二,自卑,没有安全感
    杨过的自卑显很明显,风尘困顿那一章,来到英雄大会,与郭芙相处时的心理活动很能说明,甚至十六年后已经成为一代大侠,也没多大差别,给郭襄祝寿,实际是要告诉他的郭伯伯,过儿出息了。
    与小龙女在一起也是,只有姑姑是见证过他黑暗面的一个人,郭襄见证的只是他的光明一面。他没有安全感,不自信,不确定那些崇拜自己的小姑娘见到自己另一面会是怎样失望。所以他永远不会接受郭襄。
    一样的是程英陆无双他们。看他断臂之后的心理活动。
    此刻他手抚床边,想起自己已成残废,若再遇到这些多情少女,在她们眼中,自己势必成为可笑可怜之人,武功虽强,也不过是个惊世骇俗的怪物而已。
    他认为,只有姑姑才不会嫌弃他,才会接受他最不堪的那一面。他也绝不会把自己的不堪的一面暴露给其他人,免得被人嘲笑。因此也就绝不会接受其他人。
    这是骄傲,也是自卑。
    在心理上,他其实始终缺乏安全感。
    杨康一样的没有安全感,母亲包惜弱没有主见,被完颜洪烈一路忽悠到金国,娶做王妃,包惜弱本身是一个柔弱的女人,至于完颜洪烈,在得知真相后,他们之间相处必定也有了嫌隙,不再那么自然,而他的师傅,后来的妻子都不能真正以同理心去理解他。
    郭靖虽然出身没有杨康好,但是母亲,师傅,妻子,这三项,给郭靖的心理依靠是相当强大的,他是被爱与信任与理解包围的,杨康在心理安全感上是远远弱于郭靖的。
    没有安全感,只能往外求,杨过求的是他的姑姑,杨康求的是地位权力。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9-01-24 12:29
    收起回复
      2025-08-01 01:32:0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其三,孤独。
      再说孤独,不论杨过还是杨康,其实都是又骄傲,又孤独的。
      杨过自不必提,“过儿一生孤苦”,这还是他郭伯母的评价。
      而杨康,自十八岁遭逢人生巨变后,到后来得知真相,心理一直都是十分痛苦挣扎的。只不过作为配角心理描写很少罢了。
      他自己真正看做是自己人了,是会尽全力保护的。
      但也很少,就是父亲,母亲,再加一个穆念慈。他对母亲,是像小狗那样的依赖。母亲死后,真正当做自己人的,就只剩下穆念慈和半个完颜洪烈了。对于师傅,更多是一种畏惧的态度。以弱胜强,不露声色,智取欧阳克那里已经能说明问题了。
      他自己,其实是一个颇为孤独的人。
      得知真相后,他和完颜洪烈之间,已经有了嫌隙,不可能回到从前,穆念慈也不会选择理解他,如果他的母亲还在,他心理上至少不至于这么无所依凭。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3楼2019-01-24 12:30
      回复
        其四,反抗,反政治正确
        杨过的反抗我们都能看出来,背弃世上传统道德标准,和自己的师傅结婚。
        杨康其实何尝又不是,杨康反抗的同样也是一般意义的社会道德期望,反抗的是命运,社会道德压力,是天命论。
        前面说过的,讲存在主义那一节,杨康在命定论和自我意志之间,选择了自我意志,在血缘和羁绊之间,选择了羁绊(其实亲生父母已经离世,他也只剩下这个羁绊了,根本没得选,准确说应该是,不放弃这个羁绊,能想到十八年养育之恩,还有他的犹豫、迷乱和纠结,都证明,他是一个真人)。
        终于也就是在社会压力与本心之间,选择了遵从本心。
        在存在与本质何者为先的问题上,投向了存在主义。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4楼2019-01-24 12:30
        回复
          其五,智商。
          主要体现在这一对父子俩和黄蓉斗智的过程中。
          杨康与黄蓉三次斗智说过了。
          再看杨过。
          郭芙远远奔来,叫道:“妈,妈,你猜是谁来了?”黄蓉笑道:“今儿天下英雄聚会,我怎知是谁来了?”突然心念一动,欢然道:“啊,是武家哥哥的师伯、师叔们,这可多年不见了。”
          郭芙道:“妈你真聪明,怎么一猜就中?”黄蓉笑道:“这有何难?武家哥儿俩寸步也不离开你,忽然不跟着你,定是他们亲人到了。”
          杨过向来自恃聪明机变,但见黄蓉料事如神,远在自己之上,不禁骇服。
          黄蓉又道:“芙儿,恭喜你又得能多学一门上乘武功,就只怕你学不会。”郭芙问道:“甚么武功?”杨过冲口而出:“一阳指!”
          郭芙不去理他,随口道:“你懂甚么?妈,是甚么武功?”黄蓉笑道:“杨大哥不已说了?”郭芙道:“啊,原来是妈跟你说的。”
          这段小插曲很有意思了,这段斗智,就像抢答,两人各擅胜场,各得一分,
          倒把郭芙显得蠢萌蠢萌的。
          我们现在再将杨过黄蓉斗智的这段小插曲,和杨康黄蓉前面那段小插曲作对比,就会发现这一对父子的相似了。
          杨过的聪明在书中还有很多描写,与鲁有脚相比,不多久学会了打狗棒法,经黄蓉指点,一个下午了悟奇门八卦,幼时郭靖教大武小武,杨过偷看,几遍就学会了,他们俩还在那儿学。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9-01-24 12:31
          回复
            其六,调笑与深情
            杨过自不必提,年少时到处撩妹。
            叫陆无双媳妇儿,亲完颜萍的眼睛,公孙绿萼爱而不可得,程英一遍遍为他写,“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十六年后,他有所收敛,变得成熟克制了。但即使如此——
            杨过叫道:“郭大姑娘,你向我磕三个响头,我便去救你丈夫出来。”依着郭芙平素骄纵的性儿,别说磕头,宁可死了,也不肯在嘴上向杨过服输,但这时见丈夫命在须臾,更不迟疑,纵马上了小丘,翻身下马,双膝跪倒,便磕下头去。
            杨过吃了一惊,急忙扶起,深悔自己出言轻薄。
            性格就是这样。
            因为杨康这样其实早已有过,比武招亲,调戏穆念慈,也并无多少恶意,像凭着自己势力,强掳民女,带回家,没有的,穆念慈固然漂亮,但杨康这样更多也只是为了好玩,少年人心性。
            再看后来与穆念慈相处,说起情话来,。
            穆念慈甚是焦急,道:“我去盗铁铐的钥匙。”完颜康道:“你别去,庄内敌人厉害,你去犯险必然失手,无济于事。”穆念慈道:“那么我背你出去。”完颜康道:“他们用铁链将我锁在柱上,背不走的。”
            穆念慈急得流下泪来,呜咽道:“那怎么办?”完颜康笑道:“你亲亲我罢。”穆念慈跺脚道:“人家急得要命,你还闹着玩。”
            完颜康悄声笑道:“谁闹着玩了?这是正经大事啊。”
            金庸书中前期的主角,像陈家洛,袁承志,都是闷闷的,不懂情趣,甚至郭靖,胡斐、狄云都是,因为金庸前期写书尚未脱类型化窠臼,角色描写也有一定脸谱化,主角必定在各方面都是光明一面的,道德必然也要求是光辉完美无可指摘的。而杨过这样,除了后期笑傲、鹿鼎记,笔力已经炉火纯青,杨过这样算是一个特例了,因为杨康的缘故,这种性格上的承继性,应该说是金庸写书细节比较到位的一点了。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19-01-24 12:31
            回复
              说完调笑,再说专情。
              杨康和欧阳克毕竟是不一样的。除前面写过的,这里这里还有个小细节。
              杨康乍见意中人在此,实是意想不到之喜,神情着实亲热,说道:“妹子,你歇歇,我去烧水给你喝。”黄蓉笑道:“你会烧甚么水?我去。
              看那个表现劲儿,跟当初在母亲面前耍宝一模一样的。
              无论是杨康对穆念慈,还是杨过对小龙女。都能看出来的。
              杨过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杨康的精神延伸。无论性格上、智力上,都有多种承继性。
              他们的骄傲,他们的孤独,他们的自卑,他们的反抗,以及他们的深情。
              这是只有在多次文本细读后才能看出的东西,毕竟一对父子俩。也算是金老留下的彩蛋了吧。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7楼2019-01-24 12:32
              回复
                文章转载于知乎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8楼2019-01-24 12:32
                回复
                  2025-08-01 01:26:0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前辈貌似有一点没贴,我来补上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9-01-24 16:39
                  回复
                    再补贴一点
                    四、反政治正确
                    说杨康卑鄙,那赵敏卑鄙么?
                    杨康所做的事,跟赵敏实质是一样的。
                    赵敏要收服武林,为金国稳定后方,政治对武林,是高一层级的整顿收服。
                    杨康所做的事,根底上,也是为政治做的考量。
                    朝廷对武林,格局是一层面,另一个根本的原因,他们之间,准确说应该是对手的关系,对手之间的较量,是基于公义而非私怨。你仔细分析他做的几件事,都没有私人仇怨。
                    烟雨楼一役;冒领丐帮帮主;与裘千仞结交;禁宫抢夺武穆遗书;害死四怪,嫁祸东邪
                    ……
                    这几件事,都是基于国家利益,以金国王子的身份谋划的。
                    唯一一件带有个人感情的事,就是杀欧阳克。为穆念慈。但这还是以弱胜强,勇敢保护自己的爱人。而这件基于个人感情的“私怨”,恰恰是他做的有数的“好事”。
                    之所以加引号,因为对应的“坏事”,是我们认为的“坏事”。
                    屁股决定脑袋。
                    我们对跟我们立场不一样的人,总会口诛笔伐。对书中人的judge,我们读者自身也往往有自己的代入感和身份立场。
                    我们认为他做了坏事,是个奸贼,只是因为站在我们的立场,但他自生下来一十八年都是金国人,还是金国王子,一家三口其乐融融,要你现在放弃这地位权力,去到南宋底层混社会,能做到吗。
                    杨康在十八岁那一年那一天遭受的事情,称得上是人生巨变,一直无忧无虑的少年人生,还有心底的支柱一下全部崩塌,变得空空荡荡,母亲自杀,父亲不再是父亲,惶惶惑惑,不知如何依存,他之后一定四处游荡了一段时间的,也反复思考过,《射雕》里杨康是配角,所以正面心理描写很少,尤其那种心里挣扎,对比《神雕》里杨过要杀郭靖时就能明白,那种心里挣扎,不断地反复,不论什么事,都能联想到这里,因为你心头始终萦绕的就是这一件事——杨康心里的反复纠结,不比杨过少。
                    人生往往都是多因一果,尤其对于这种关键性的人生抉择,都是很多因素促成的。
                    金庸在写书上往往强调杨康是因为荣华富贵不肯背弃金国,这只是明面上的因素,要学会看书,看背面,看曲笔。同时既能入得了书中,也能跳出来,纵观整个金庸创作序列和他的武侠小说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9-01-24 16:52
                    回复
                      再谈格局,谋略对武功
                      前面归云庄那里已经点明,杨康是鄙视这些江湖草莽的。对阵归云庄的人,言语上逼得他们一对一,之后被擒一点不惊慌,反而和穆念慈调笑,然后让他带金印把南宋丞相史弥远直接叫过来,带兵救他。
                      杨康考虑问题的格局,怎么破局,解决问题,出发点,都是和这些江湖人士不同的。也就是说,层次更高。
                      计谋,智慧,权力,是比武功更高层次的存在,就像项羽所说的,“学剑一人敌,学枪百人敌,儿要学就学万人敌”。
                      政治军事,国家大计,计谋筹划,这些就是万人敌,武功最多也止不过百人敌罢了。
                      武林人士,就算解决问题,也只是在很低的层次格局上去解决。
                      现在再看杨康做的事,
                      无论是上面的烟雨楼一役;冒领丐帮帮主;与裘千仞结交;禁宫抢夺武穆遗书;害死四怪,单放走一个飞天蝙蝠,嫁祸东邪
                      哪一个不是惊天动地,非智谋、手腕、胆识,无一不有之人才能干得出来。
                      杨康把这些所谓的五绝宗师,地方豪强(江南七怪),宗教团体(全真教)玩弄于鼓掌之间。
                      杨康对这些五绝宗师,心理建设,是在他们之上的。
                      因为杨康放眼的,是政治军事,天下大势。整个格局都是不一样的。武林人士认为这就是私怨,要报仇,在杨康看来,这只是我们正常敌对国之间战争的一种。国家之间对敌,打不过就说人家是坏人吗?
                      当然在射雕这本武侠小说,因为题材类型的关系,局限住了。要是一本历史军事类小说,就能很明显看清楚了。
                      烟雨楼一役结果上面已经说到,几乎全灭,得亏来了那一阵雾。
                      后面冒领丐帮帮主,也是能够侃侃而谈,再到害死四怪,嫁祸东邪。
                      杨康用计,凭的就是洞察人心。
                      他知道东邪清高,以黄药师的心性必定不屑于解释,而单独放走柯镇恶,兵法上就是围三阙一。对于柯镇恶,不仅仅由于他瞎了眼,更关键知道他冒进,鲁莽,刚愎自用,典型武林人士的缺点。
                      无论是对于东邪,柯镇恶,他们性格行为行事如何,他都完全能够把握住。
                      而西毒呢,其实是为他所用的。
                      之后事情走向也完全如他所预料。
                      所以就这一计,客观评点,毒辣非常,将五绝宗师只手玩弄于鼓掌之间。
                      而众人对杨康的估计,其实都低了,看烟雨楼一役,众人还以为是完颜洪烈与欧阳锋暗中安排下了毒计:
                      只听欧阳锋道:“赵王爷,今日烟雨楼之役虽然无功,但也已大挫敌人的锐气。”完颜洪烈笑道:“这全仗先生主持全局。”欧阳锋嘿嘿的笑了数声,说道:“小王爷安排下妙计,调集嘉兴府官兵,万箭齐发,本可将这批家伙一网打尽,不料迟不迟,早不早,刚好有这场大雾,却给群奸溜了。”
                      众人一般的以为,其实都把杨康看低了。
                      以及黄蓉在铁枪庙中,这么推断“
                      黄蓉道:“他号称妙手书生,动手做甚么事自然不会让你看破。我苦苦思索南希仁所写的那个小‘十’字,到底他想写甚么字。只因我想这位小王爷武艺低微,决没本事一举杀了江南五怪,是以始终想不到是他。”
                      说是王子,其实大有谋士风范,隐居幕后,运筹帷幄。而低调也有利用谋划,杨康并不图名的。只要事情能做成。
                      赏他一个“毒策士”,却是十分恰当。
                      黄蓉的思考层次还始终是在武功层面,但也还算聪明,最终还是给猜出来了,到这里就很有意思了,这就是像是一个布局,一个破局。
                      杨康,黄蓉互相斗智,但这是一条暗线,没有写明。
                      一直到《神雕》,杨过和黄蓉互相斗计,杨过可以看做杨康的某种延伸,无论是骄傲,孤独,反抗,还是聪明,人物性格上有多种继承性。两个回环对比,杨康对黄蓉,杨过对黄蓉,一对父子和黄蓉互相斗智,非常有意思,这点到后面讲谈人物时再细说。
                      到最后点评一句,杨康,可以说是金庸全书里,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真正以计谋打败武功的人。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9-01-24 16:54
                      收起回复
                        2、我们说的“政治考量”
                        陈寅恪分析三国吴地的政治势力格局,孙权要依靠地方势力豪强,而曹刘都是削弱地方豪强势力的。
                        杨康做的,就是曹刘一般,削弱武林。
                        江南七怪,是(江浙沪一带)地方豪强势力的代表,而全真教,丐帮,就是非法结社的宗教、组织团体。
                        所以有烟雨楼一役,抢夺武穆遗书,害死四怪,嫁祸东邪,就是要搞得南宋民间武装力量势弱,以利于金国的进击统一大举。
                        而丐帮对于金国类似于民间自助游击队的一种力量,在北方沿线破坏交通枢纽,毁坏粮草,所以裘千仞要求结交,要求丐帮退出长江以北,杨康立马答应了,杨康当时考虑的就是这么一个层面的东西。
                        之前说过,说杨康贪图富贵,当丐帮帮主,有什么富贵好图的,他本身已经是金国王子之尊。根本还是基于政治的考量,为金国政治军事做有利铺垫。
                        所以现在再看杨康这几件事,都不能说是私人的仇怨,都是从军国大计的角度,从整个大金国视野格局出发,去完成的。
                        仗着家族势力,做街头恶霸,光天化日,强抢民女。欺负老幼妇孺。
                        有没有?
                        本来已经是大金国的既得利益者了,不好好在后方呆着,做金国贵族享受人生,偏偏要冲上一线,又何苦冒险,贪图这种“富贵”?
                        他的视野是天下大势。他对付的也都是他真正看重的敌手,他的这些计谋手段,也是认真地把南宋当做对手来布局筹谋的。
                        杨康身为金国王子,能把南宋及其民间武装力量,不加丝毫轻视地当做一个敌手,我们也就堂堂正正将杨康当做一个值得尊敬的敌人。而非仅仅只是从道德上进行打压。
                        说起来,这其实也是常见的一种政治对敌手段罢了,两方进行战争决斗,必行要先从个人作风对你进行道德打压,不管打得过打不过,先说对方流氓。争取民心,有利于后方稳定。这是从意识形态稳定军心,提高士气。
                        《三国演义》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数个政治军事力量之间的对决,真正对阵开始,必然先对你进行道德打压,比如对吕布,就是三姓家奴,曹操,就是窃国之间贼。诸葛亮对阵王朗就更典型了。
                        数个政权之间,意识形态之间,对阵之前,必然要先不断的宣传打压对手。古往今来,都是如此。
                        这本书,我们看书的角度立场,我们听到的声音,我们的主视角,都是南宋的立场,包括我们现在人,看《射雕》,自然也是站在汉民族的立场。
                        因为是敌人,南宋、蒙古、金国,都是各自为战,所以《射雕》假设是一本史书,那就是《南宋史》,官方意识形态必然以南宋及汉民族为尊,而对对手及敌国进行道德打压和贬低。因此,也必定会把杨康录为《贰臣传》,作为反派大花脸,对他进行道德打压。
                        可如果我们换一个民族的立场呢,杨康反而会是英雄。身为金国王子,不在后方安然享受,反而冲上一线,主动接受这个任务“削弱南宋武林民间武装力量,为大金国进击统一争取时间及空间”,站在金国人的立场上,杨康反而是有勇有谋,运筹帷幄,这个王子比起其他草包二代来说,厉害多了。
                        既然杨康把”我们“(读者的代入立场、南宋,也就是”我们“)当做一个不可小觑的对手,那我们也就堂堂正正把他当做一个敌手。而不只是从道德感上进行打压。
                        当然追着对别人进行道德打击,从来都是战争的一种手段罢了,控制言论,打压对手。
                        不过是屁股决定脑袋罢了。立场说了算。
                        但是身为一个读者,还是要尽量抽离开来,不预先设定立场,要真的这么认为,那就陷进去了。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9-01-24 16:55
                        回复
                          3、人格尊严
                          他被南宋江湖人士擒住,却要穆念慈带了金印,要南宋丞相史弥远直接过来,带兵救他。
                          这对于南宋子民,是怎样一种屈辱。
                          上面分析过,杨康是一个骄傲的人,南宋对金国,是曲意逢迎的,低一层次的,而南宋百姓对南宋朝廷丞相,又是一层差别,南宋丞相对作为金国王子的他,更是一层。现在要越过这重重阶级,直接到最底层去,做可能亡国之人
                          所以说,不仅仅是荣华富贵,这是小事,更根本是人格、尊严的问题。这对于骄傲的他是不可接受的,而关键在于,他对于南宋,没有心理认同。
                          再辩驳一点,说杨康认贼作父,奴颜卑膝,卖国求荣,是这样吗?
                          认贼作父我们放到后面谈。先说国家,杨康这么骄傲的一个人,他真的会是奴颜卑膝之辈吗?他要奴颜卑膝,就不会杀欧阳克了,而是“奴颜婢膝”地跟欧阳克称兄道弟,把女人当衣服,坐下一起调戏程瑶迦和穆念慈。
                          反过来看就明白了,
                          他与穆念慈对话时有一段心理描写。
                          杨康望着她俏生生的身形,心中好生爱慕,但听她这几句话锋芒毕露,又甚是不悦,说道:“富贵,哼,我又有甚么富贵?大金国的中都也给蒙古人攻下了,打一仗,败一仗,亡国之祸就是眼前的事。”
                          也就是说,就在这当儿,金国败颓之势已经十分明显了,“亡国之祸就是眼前的事”,但即便如此,他想的还是刺杀蒙古王子拖累,嫁祸南宋,离间这两个敌国,
                          要真是卖国求荣,奴颜事敌之辈,这会儿难道不是应该赶紧找蒙古做靠山么,何苦要冒这个险,还有后面的冒领丐帮帮主,也都是政治考量,几乎九死一生。
                          金国战事不利,他也没有想到过不当金国人,而是为金国忧心,身为贵族,金国王子,周旋于南宋民间武装和蒙古贵族之间,出谋划策。
                          杨康捅了郭靖腰子,那是他压根没把郭靖真正当兄弟,但是一旦他真的心理把你认定了,不论是穆念慈还是出生成长十八年的金国,他都不会说有所放弃。更遑论什么奴颜婢膝。
                          他对郭靖,他们的感情不是自然处出来的,时间积累下来的,而是命定论,同样的,南宋也是这样,他对南宋根本没有心理认同。杨康可以说是一个存在主义者,而不是一个本质先定论者,所以他纠结,也是在反抗,反抗命运,反抗政治正确。
                          所以说杨康是一个真人,他敢于反抗社会一般意义上的道德期望,遵从于自己内心的真实抉择。但我们往往看书,期待的都是道德意义上的完美化身,但这种人,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9-01-24 16:56
                          回复
                            下面是本人看不懂的一篇:
                            4、反政治正确与作为存在主义者的杨康
                            看这篇文章,一定要结合前面谈道德感的三篇,这几篇内在精神脉络上是相通的。那三篇谈道德感的,一开始的写作原因和目的,都是为了杨康,为写杨康做的理论准备。这一篇,才是正菜。
                            现在谈存在主义。以及那一条重要论断——存在先于本质,这是他反政治正确的最重要立据。也正因为此,他才成为一个真人。
                            我们之前已经数次谈到过存在主义。
                            什么是存在先于本质,这是对立于以往常见的“本质先于存在”论,常常见于人们的观点。
                            譬如父母,刚巧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为我们做了论述,只要生下孩子就自然成为父母吗?不,父母应该是一个不断建构的概念,它是需要不断地对孩子的付出,一路健康成长的呵护关隘引领,才能成为父母。
                            李安说,“我做了父亲,做了人家的先生,并不是代表说,我就很自然的可以得到他们的尊敬,你每天还是要来赚他们的尊敬。”
                            不是说你结了婚,就高枕无忧了,这个身份就“固定”住了,就能因为这个身份,自然得到妻子的爱,孩子的尊敬。父亲、丈夫这个概念,也是需要不断建构的。这个“赚”,就是建构。
                            父母,丈夫,爱,正确,自信,以及第二性,这许多概念,以往都是本质先定论。即先有名义,然后再按名义所规划的范畴概念行事。
                            但存在主义提出的是,存在先于本质。
                            人的本质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可以不断地发明自己,改造自己。
                            这原本针对的是个人,但也同时可以援引到其他概念上,比如父母,以及国家。
                            感情都是处出来的,父母如是,国家也如是。
                            说家人,家庭,《小偷家族》就讨论了这个问题,自己选择的羁绊就一定比血缘纽带差吗?血缘,就是本质先定论,原生家庭也是同样,命定论,没有选择,老天爷给你的,国家也没有选择,出生在哪算哪,命定的,都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
                            这就是本质决定论。自己的本质,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交互下来的“本质”。这些都是你的基本参数。
                            但是我们爱父母,爱国家,是因为这个概念吗?往往不是,因为父母爱我们,对我们付出,我们在一起生活有了感情,国家也是这样,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这里的土地,山河,文化,语言,甚至你爱的小吃,以及你的朋友,你的父母,这些都是国家。
                            所以我们爱父母,爱国家,不能是因为命定的,血缘,以及无可选择的出生地,而是后来发生的这一切。这就是“存在”。
                            但是如果这一切对你没有意义呢?
                            也就是说,仅仅有这个本质,这个基本参数,但其他的,后来的“存在”,对你都是一片空白,没有任何意义。
                            杨康选择“存在”。杨康反抗了,他反抗的是命运,社会道德压力,是天命论,他说我要遵从自己的思考和选择,而不是老天爷突然派发给我的概念,我的真实生命,不要被这些概念束缚住。以人的思考,来反抗命运,不是明面上显而易见的古希腊式英雄,配角没多少描写,这是要你多次文本细读后,才能理解,因为他确实也是在反抗命运的,反抗社会及其传统道德观的期望,反抗天命论。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9-01-24 16:57
                            回复
                              2025-08-01 01:20:02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简直不能再同意的一篇:
                              我们做一次换位。
                              你在中国生活了18年,一家三口家庭和睦,现在告诉你,你是日本人,你正巧生活在1937年,中日开战了,突然蹦出来一个日本爸爸,再蹦出来一个日本兄弟,你们之间没接触过几天,现在要你杀了你的父亲,再跟他们一块打中国,不然就鄙视你,说你奴颜婢膝,认贼作父,卖国求荣。
                              你准备怎么办。
                              你说我想想,那不行,稍一犹豫,他们立马就要逼你,赶紧给出一个选择。
                              完颜康道:“小弟今日才知确是姓杨,‘完颜’两字,跟小弟全无干系,从今而后,我是叫杨康的了。”
                              郭靖道:“好,这才是不忘本的好汉子。我明日去北京杀完颜洪烈,你去也不去?”
                              杨康想起完颜洪烈养育之恩,一时踌躇不答,见郭靖脸上已露不满之色,忙道:“小弟随同大哥,前去报仇。”
                              实打实没接触几天,根本不了解的人就做了结义兄弟,这就是“命定论”,而这个兄弟,现在就要你杀了你的父亲。
                              杨康能想起养育之恩,这才是正常人的情感心理,所以说他是一个真人。但是,杨康稍一犹豫,郭靖立马就不满了。
                              理解,引导这种东西,在金庸的小说里,在反派身上,从来都是不存在的。这样的道德困境,在主角那里往往迎刃而解,
                              金庸从来舍不得让他的主角遭遇真正的道德困境,而总是自己主动为他们排难解纷。
                              郭靖也碰到同样的选择。为了解襄阳城围,黄蓉要他杀拖雷,只有这一个方法,襄阳城围立解,郭靖当下立马沉默不语,回进城去。黄蓉也没有逼郭靖,之后反而温言劝慰。“这件事本来难得很。”
                              后来到晚上终于决定,去刺杀拖雷,但是这只是这一个时刻的理智决定,单纯仿效古人大义灭亲,并没有坚实的基础,就像杨过刺杀郭靖,到了肯定还是下不去手的。因为那个时刻做的决定,是理性的,没有情感因素介入的,也就是抽象的,而到真正下手,面对是一条鲜活的生命,而他还是你的结义兄弟。
                              之后成吉思汗病危,把他们一块叫去,述说他自己和札木合结义,后悔结拜兄弟互相残杀,要郭靖和拖雷和睦相处。
                              然后呢,“拖雷与郭靖想起在襄阳城下险些拚个你死我活,都是暗叫惭愧。”
                              金庸最终以这种方式,软性地解决了郭靖所面临的道德困境。
                              这种事情本来就很艰难,这也正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十诫》里的“伦理悬置”,没有绝对完美的抉择,最终很有可能也无法完成抉择,一时的想法总是变来变去,无法最终决定。
                              黄蓉能够理解他,而后来甚至成吉思汗也这样开导,但是之后呢,情节之外,小说以外呢,郭靖我们知道,是一直守襄阳的,而蒙古进攻统一全国,也是历史进程。真正的现实是,他们最终还是会兵戎相见。
                              但是金庸的做法,情节以内,软性解决,情节以外,把主角面临的道德困境直接略过。
                              杨康跟郭靖都面临过相同的处境,然而两人从来不是一个待遇,黄蓉提议要他杀了拖雷,郭靖可以立马沉默不语,转头不理黄蓉直接进城去,后面黄蓉反而会温言劝慰。杨康呢,稍一犹豫,就立马被逼迫。
                              郭靖有黄蓉理解,杨康呢,穆念慈可以说从来没理解过杨康。
                              穆念慈道:“这些话将来再说,眼下你作何打算?你是愿意作大宋的忠义之民呢,还是贪图富贵不可限量,仍要去认贼作父?”
                              穆念慈道:“我义父是完颜洪烈那奸贼害死的。他须得报了杀父之仇,我方能与他成亲。”
                              当然穆念慈也有她的道理,这就是两难困境了。
                              杨康面对的,正是这样一个伦理悬置,道德困境,甚至直到最后也没有得到解决,这才是真的现实,而不是郭靖的那种软性解决或者直接略过,这是小说,杨康才是我们的现实。
                              还有丘处机,这是杨康的师傅,成长过程中,除了父母之外,最重要的引路人了。
                              看丘处机怎么对杨康
                              丘处机见杨康磕头,只哼了一声,也不理会。
                              丘处机道:“喂,现下你是叫完颜康呢,还是叫杨康哪?”杨康见到师父一双眼精光闪烁,盯住了自己,神色严峻,心知只要一个应对不善,立有性命之忧。忙道,……
                              一个回答不对,立有性命之忧。
                              这就是丘处机的态度。
                              那当郭靖碰到难题,丘处机怎么对郭靖呢?
                              郭靖道:“丘道长,我有许多事情想不通,要请你指点迷津。”丘处机牵着他手,走到一株槐树下坐了,道:“你说罢!”
                              郭靖想不通武功有什么用,丘处机这么暴躁的一个人,居然对郭靖谆谆开导,他可是杨康的师傅,杨康迷惘困惑的时候,作为师傅,他几时这么耐心开导过杨康。
                              无论他的爱人,还是师父,从来都没有跟他好好谈过心,尝试过去理解他,反而是在一直不顾他心理感受的逼迫他。自从母亲死后,他实在是一个十分孤独的人了。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9-01-24 16:5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