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7,480贴子:10,032,029
  • 7回复贴,共1

新解“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看官听说:虽然事有前定,无可奈何,但孽子孤臣,义夫节妇,这“不得已”三字也不是一概推委得的。此袭人所以在“又副册”也。正是前人过那桃花庙的诗上说道: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很多人认为(包括很多脂批读者),这是“续作者”在讽刺袭人不肯就死,此前,我也一直如此认为。但细细想来,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原因是我读到“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一句时,竟然感受到的是作者深深的悲悯(感叹)之情,当然,这只是我的第一感觉。后来我便开始查找有关息夫人的典故以及诗作《题息夫人庙》的作者邓汉仪的生平,果然找到一些端倪。


IP属地:广东1楼2019-04-03 18:01回复
    我们先看回原文,【孽子孤臣,义夫节妇】代表的是两种不同阶级的人物,但他们的本质都是在讨论“忠贞”的话题,我们再仔细想想,《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前的内容是不是也提到了这两件事,是的,而且都在前八十回(也就是公认的作者曹雪芹原文),并且都出于宝玉之口。下面,把原文呈上。
    第三十六回,宝玉和袭人谈起“文死谏,武死战”的话题:【宝玉听至浓快处,见他不说了,便笑道:“人谁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须眉浊物只听见‘文死谏’‘武死战’这二死是大丈夫的名节,便只管胡闹起来。那里知道有昏君,方有死谏之臣,只顾他邀名,猛拚一死,将来置君父于何地?必定有刀兵,方有死战,他只顾图汗马之功,猛拚一死,将来弃国于何地?”袭人不等说完,便道:“古时候儿这些忠臣良将,也因出于不得已他才死啊。”宝玉道:“那武将要是疏谋少略的,他自己无能,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么?那文官更不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记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瑕疵,他就胡弹乱谏,邀忠烈之名;倘有不合,浊气一涌,即时拚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若非圣人,那天也断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交代。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钓誉,并不知君臣的大义。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袭人忽见说出这些疯话来,忙说:“困了。”不再答言。那宝玉方合眼睡着。次日也就丢开。】这便是关于“孽子孤臣”的话题,令我震惊且茅塞顿开的是,“不得已”三个字的主语竟然是“忠臣良将”。
    第五十八回,【宝玉将方才见藕官,如何谎言护庇,如何“藕官叫我问你”,细细的告诉一遍。又问:“他祭的到底是谁?”芳官听了,眼圈儿一红,又叹一口气,道:“这事说来,藕官儿也是胡闹。”宝玉忙问:“如何?”芳官道:“他祭的就是死了的药官儿。”宝玉道:“他们两个也算朋友,也是应当的。”芳官道:“那里又是什么朋友哩?那都是傻想头:他是小生,药官是小旦,往常时他们扮作两口儿,每日唱戏的时候都装着那么亲热,一来二去,两个人就装糊涂了,倒像真的一样儿。后来两个竟是你疼我,我爱你。药官儿一死,他就哭的死去活来的,到如今不忘,所以每节烧纸。后来补了蕊官,我们见他也是那样:就问他:‘为什么得了新的就把旧的忘了?’他说:‘不是忘了。比如人家男人****,也有再娶的,只是不把死的丢过不提就是有情分了。’你说他是傻不是呢?”
    宝玉听了这呆话,独合了他的呆性,不觉又喜又悲,又称奇道绝,拉着芳官嘱咐道:“既如此说,我有一句话嘱咐你,须得你告诉他:以后断不可烧纸,逢时按节,只备一炉香,一心虔诚就能感应了。我那案上也只设着一个炉,我有心事不论日期时常焚香,随便新水新茶就供一盏,或有鲜花鲜果,甚至荤腥素菜都可。只在敬心,不在虚名。以后快叫他不可再烧纸了。”芳官听了,便答应着。】这是关于【义夫节妇】的话题。
    从上面的文字可以看出,贾宝玉是不赞同【孽子孤臣,义夫节妇】这种行为模式的,甚至还“痛批”了所谓“不得已”的论调,我们知道,贾宝玉一直作为曹雪芹的代言人存在,贾宝玉的观点其实也就是曹雪芹的观点。我们再回看第一百二十回的原文,【但孽子孤臣,义夫节妇,这不得已三个字也不是一概推委得了】,并结合第三十六回和五十八回的原文分析,“孽子孤臣、义夫节妇”才是“不得已”的主语而非袭人。“不得已”不是对袭人的贬斥,相反,却是对“孽子孤臣,义夫节妇”的反驳。好了,理清楚这点,我们再往下说。


    IP属地:广东2楼2019-04-03 18:02
    回复
      再看原文,【此袭人所以在又副册也】。很多人认为把袭人会放在又副册,是 “续作者”在贬低袭人,讽刺她的“不忠贞”。但我觉得恰恰相反,“续作者”的意思更可能是,袭人之所以能被放在又副册,是因为相对于“孽子孤臣,义夫节妇”的“沽名钓誉”,袭人的“大义”更值得被肯定。为什么那么说呢?第五回,【宝玉看了,便知感叹。进入门中,只见有十数个大橱,皆用封条封着,看那封条上皆有各省字样。宝玉一心只拣自己家乡的封条看,只见那边橱上封条大书“金陵十二钗正册”,宝玉因问:“何为‘金陵十二钗正册’?”警幻道:“即尔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册,故为正册。”宝玉道:“常听人说金陵极大,怎么只十二个女子?如今单我们家里上上下下就有几百个女孩儿。”警幻微笑道:“一省女子固多,不过择其紧要者录之,两边二橱则又次之。馀者庸常之辈便无册可录了。”宝玉再看下首一橱,上写着“金陵十二钗副册”,又一橱上写着“金陵十二钗又副册”。】很明显,能进入宝册的,自然是作者所赞叹的佼佼者,绝大多数人认为,正册、副册、又副册的划分是按照身份地位来的,而册中人物顺序,也颇有争论,不过大致也是按照与宝玉的关系亲疏论。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无论是正副册的划分,还是册中顺序划分,都不是以道德品质的高低为标准的,在又副册,不代表她的道德有亏,相反,能在又副册,只能说明她具有某种作者所赞扬的高于同类人的品质,“续作者”认为,是袭人有“大义”,这就是所谓的“此袭人所以在又副册也(用现代文来解释,就是:正因为她拥有不同于“孽子孤臣,义夫节妇沽名钓誉”的“大义”,她才(能有资格)进入又副册)”。说到这,估计有人就开始大骂我胡说八道,玩弄文字游戏了,别急,接着往下看。


      IP属地:广东3楼2019-04-03 18:02
      回复
        我们来说说息夫人的故事,这是摘于百度百科的:息夫人(生卒年不详),妫(guī)姓,陈氏,春秋四大美女之一,为陈国君主陈庄公之女,生于陈国宛丘(今河南省淮阳县),因嫁给息国国君,故亦称息妫。
        息妫归宁探亲时(一说出嫁时),借道蔡国,却被姐夫蔡侯纠缠戏弄。息侯闻知后与楚国设计报仇。楚文王借机俘获蔡侯,又知息夫人美貌,亲征息国欲霸息夫人。危难时刻,息夫人甘以一己之身换息国百姓免遭涂炭,以惊人胆嫁入楚国,成了楚夫人。楚文王熊赀倍加宠爱,在楚国别都穰邑(今邓州西南隅)建造一座紫金山,并凿修建桃花洞。山上古柏森森,山下庙宇楼榭,山旁泉水潺孱,为之绝胜。她愈加精进,成为文王的贤内助,休养生息、储备重臣、重视教化、严治后宫等许多建议被文王采纳。文王死后,倾力辅佐太子熊恽,除逆安邦,重外交、选贤才、赦天下、劝农桑,大胆改革,最后还政于君,为楚成王及后世楚王奠定了雄霸中原的基础。
        息夫人有着拒绝以色侍人、倡导女性自立的鲜明个性,促进中原与楚地两种文化的交融,她独有与蔡侯、息侯、楚王虚实相映的三段感情,她建立一身赴难、劝课农桑、推崇新政、辅幼称霸的四项功勋。众所周知,在河南的土地上,息夫人所经之处都建庙立碑,被尊为“平安神”,如今依然是河南省息县的地域形象名片。
        息夫人容颜绝代,目如秋水,脸似桃花又称为“桃花夫人”(一说:因为出生那天桃花都开了,所以叫“桃花夫人”)。死后葬于桃花夫人庙,又称桃花庙。如今河南信阳息县依然有桃花庙。
        对于息夫人的传说,可谓众说纷纭,因为没有相关史料文献记载,所以息夫人的结局最后究竟如何,无人得知。《列女传》中,是说息夫人趁着楚文王外出时,偷偷跑出城楼与正在守城的息侯相见,然后双双赴死,楚文王感动于他们的痴情,将他们合葬于桃花庙,使之成为了一个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但根据《左传》记载,息夫人在楚文王死后,曾经劝诫过他的弟弟,要为楚文王报仇,所以《列女传》所列息夫人之故事,显然不成立。我认为,《左传》的史料价值肯定是要高于《列女传》的,所以我更倾向于百度百科给出的结局。我也在网上查找了很多资料,对于息夫人为何甘愿委身楚文王,有更为细节的描写:蔡侯亦设计报复息侯,向楚王称赞息妫容貌极美。楚王思蔡侯之言,欲得息妫,假以巡方为名来至息国。息侯款待至朝堂,楚王见息妫美色果然天上徒闻,人间罕见而夜不能寐。次日设宴答谢息侯,乘机以武力俘虏息侯,息妫闻变欲投井而死。被斗丹抢前一步牵住衣裙曰:夫人不欲存息侯之命乎?何为夫妇俱死?息妫黯然。这是息夫人的生平故事,有兴趣的可以去找更多的资料。
        古人对息夫人的评价,更是褒贬不一,主要代表有王维和杜牧。具体的诗作我也懒得粘贴了。王维为息夫人鸣不平,赞扬了息夫人虽委身楚文王却不以色侍人的“忠贞”,而杜牧,不仅骂息夫人是红颜祸水,更用绿珠坠楼的典故讽刺她不能像绿珠一样为了“忠贞”慷慨赴死。“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是邓汉仪所作,那么到底邓汉仪对息夫人是持何种态度呢?暂且不论,先看看邓汉仪的生平。


        IP属地:广东4楼2019-04-03 18:03
        回复
          邓汉仪生活于明清易代之际,与所有的汉族知识分子一样,异族的入主,政权的更替给他的身心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并产生沉重的感情负担,艰难而痛苦的抉择很残酷地摆在他面前,无法回避。他的青年时代是明代度过的,明亡时二十八岁,思想基本成熟,自然有着传统的忠孝节烈观。但与钱谦益、龚鼎孳等前朝重臣不同的是,他在明朝仅为一诸生,尚未取得功名,更没有做过官,因而入清后有较宽松的进退出入的空间。他可以进,出仕新朝,追求个人前程。当时这样做的不乏其人,他们并没有受到世人多少谴责,自身也没有多大的思想压力,因为根本不存在“一臣不事二主”的大节问题。他也可以退,归隐田园,但必须以牺牲前程为代价。当时这样做的人也不少,他们放弃诸生籍,从此远离科场,受到世人的称道。邓汉仪选择了后者。然而这种选择对邓汉仪来说是很无奈的,他并不是一个完全看淡功名的人,也有较强的用世之心。
          崇祯八年(1635年)补博士弟子员,十二年举乡试未售,次科又因患足疾不能入闱。在明、清两代,没有功名也就进不了仕途,更谈不上施展自己的专利才华和抱负,为此邓汉仪常常怀有郁郁失志之感。他在崇祯十七年《咏怀》诗中写道:“少壮失功名,穷苦何所支。田园非我志,终当事边陲。虽无能,鞠躬素所期。年齿忍虚掷,强饭需清时。”“少年弄笔墨,从容文史场。失志于有司,拥书走四方。……嗟予方种薤,不获厕庙堂。追论兴废事,披衣夜彷徨。何忍居江东,关雒无与匡。”从诗中可以看出,邓汉仪是怀有匡世扶危之心的,但科场失意,不得为朝廷所用,可谓报国无门。然而让他去追求满清的功名,为朝廷效力,总觉得此心难昧,毕竟在明朝生活了二十八年,对敌国自有难以割舍的眷恋之情。因此他不得不退处田园,正是“关塞鼓鼙家已废,乾坤榛莽砚难耕”(《答爰琴》)。从鼎革之时至康熙十七年(1678年)的三十五年间,邓汉仪基本上过着一种平静、淡泊的“出世”生活,超然于纷争的尘俗之外,正如他诗中所写的:“十年亲酌曹溪水,我亦江湖破衲僧”(《厉烈士招游天宁寺塔有感》)。
          康熙十七年清廷的征辟一举打破了他的生活的平静。这一年他已六十二岁,但必须再一次在进退之间作出选择。康熙为了网罗名士,显示对人才的渴慕和恩宠,下诏特开博学鸿词科。这次征辟在当时掀起了轩然大波,汉族文人又一次面临进退抉择。与易代之初不同的是,此时人们基本习惯了变服剃发后的生活,反清情绪也没有先前那么强烈,文人的用世之心也渐渐死灰复燃,所以一时名士巨公竟有弹冠之意。也有一些明代遗民保持操守,拒不赴试,如李颙、顾炎武辈。邓汉仪诗名远播,自然在被荐举之列,荐举人为刑部郎中谭弘宪,品目云:“夙娴诗赋,蕴藉宏深。”邓汉仪被荐举后以养亲固辞,府司、亲友劝行甚力,不得已偕孙枝蔚买舟北行。到北京后又多次借口告免,终未获准。康熙十八年四月,考试在太和殿体仁阁进行,邓汉仪毕卷早出最早。当时规定赋必用四六句方为中式,而他故意不用,因此未被录取,这个结果也正是邓汉仪所希望的。但康熙为示恩庞,命部院会议择年老的才学名望者赐内阁中书舍人衔,虽为虚衔但亦极其荣耀。邓汉仪又在其列,同时加衔的还有傅山、杜越、孙枝蔚、王嗣槐等数人。其后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冯溥欲奏留与修《明史》,邓汉仪固辞,曰:“我辈年高学浅,家有老亲,恨不旦夕驱车疾返,岂能喔咿嗫嚅于翰院诸公下乎?使我实有雄飞之志,久已闭门磨砻,当场逞雄角胜,一展平生长耳,何至日饮酒与诸故人游,以潦草应试耶?行矣南归,勿复以我为念。”返乡后蛰居田园,徜徉吟咏,续选《诗观》三集。王士禛极高其行,在《送邓孝威授正字归海陵再示豹人》诗里将邓汉仪、孙枝蔚比作秦汉之间的商山四皓,诗云:“当年绮里季,曾友夏黄公。共咏紫芝曲,俱栖岩穴中。鬓眉惊汉帝,羽翼缅高风。一出还归隐,白云商洛东。”
          邓汉仪一生终于没有在政治上施展才华和抱负,作为生活在明、清两代夹缝中的汉族文人,所处的境地是十分尴尬的,在明不能,因为尚未取得功名;在清又不愿,总想保持一些距离,可谓进退两难。这对当时一批优秀文人来说是很悲哀的事。对于邓汉仪来说,更为悲哀的是苦守了大半辈子的民族操守,在晚年不幸蒙上了参试博鸿词和加授内阁中书舍人衔的污点,连做一个完全彻底的遗民也不可能,个中有多少不得已啊!


          IP属地:广东5楼2019-04-03 18:04
          回复
            清朝入主中原,从汉族传统观念看,叫“乾坤反覆,中原陆沉”,“昏天黑地,日月无光”,在以儒家文化为正宗的汉族学识分子中间有着相当剧烈的民族敌忾心情,而邓汉仪作为明末清初的知识分子,按照传统的忠孝节烈观,他应该拿起手中的笔杆子,或者化笔杆子为枪杆子成为“反清复明”的成员之一才对,但他竟然老来仍能封官,当然,他主观上拒绝了清廷的高官之路,但却也没有为了汉族大统舍身取义,从这层面上看,也是实实在在地“苟且偷生”。有人说,他写《题息夫人庙》是为了讽刺钱谦益等人卖国求荣的行为,如果真是这样,他这种行为明显就是“五十步笑百步”,他自己不也是臣服于满族淫威之下,剃头易服,甚至老来被迫接受赴考封官吗?他大可一死以全节义,然而他并没有。
            我们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一下,“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何尝说的不是他邓汉仪自己,甚至是那千千万万在清朝统治下带着强烈民族使命感而又不得不臣服的汉人呢?所以,我认为,在这里邓汉仪不仅在感叹息夫人命运的无奈,更对息夫人的伤心感同身受,更理解息夫人没有舍身赴死行为的背后所承载的东西。何谓“千古艰难惟一死”?对于有的人来说,死或许是一种福气,而活下来的人却要忍受更大的痛苦,从大的来说,越王勾践,从小的来说,抗日电视剧那些因潜伏于日伪中被戳着脊梁骨骂汉奸的特工,他们何尝愿意承受敌人的侮辱,接受世人的唾骂,但是,比死更重要的,是肩负于他们身上的重任。同样,那些不愿意投身“反清复明”的千万知识分子,甚至那些努力于清廷中出类拔萃的汉官,也许并不是他们贪生怕死,也不是为了贪图荣华富贵,而是家中尚有妻儿老小,或为了一方乡土百姓,他们顶着巨大的道德压力努力生存,也许并不全是为了自己啊!我非常敬重那些为了民族大义舍身赴死的民族英雄,但我同样敬佩那些为了崇高使命负重前行的“无奈人”。
            据考,曹雪芹生活于乾隆年间,其实我们知道,“反清复明”的口号与运动从清朝入中原起,直至清末,从未间歇过,而曹雪芹家族作为包衣奴才,直至官位显赫,是否也暗合这种和息夫人一样“千古艰难惟一死”的心态呢?当然,我不得而知。一切都是我猜测的罢了。
            说回《红楼梦》,“续作者”将袭人比作息夫人,我觉得一来是因为息夫人又称桃花夫人,与袭人判词相合;二来,袭人“想死却不能死”的心境与息夫人高度一致,“续作者”实则是借息夫人一事对袭人表示深深的同情,更是通过与“孽子孤臣,义夫节妇”的“沽名钓誉”对比,肯定了袭人的“大义”。


            IP属地:广东6楼2019-04-03 18:04
            收起回复
              我很奇怪的是,太多读者从袭人“改嫁”蒋玉函的结果,来推论出袭人贪图荣华富贵,大难临头弃贾府宝玉不顾的结论,甚至站在“道德制高点”大肆批判她一女侍二夫的不贞,我不得不怀疑他们连文本都还没读全,就开始断章取义来进行解读。
              附上文本,【正说着,丫头回道:“花自芳的女人进来请安。”王夫人问几句话,花自芳的女人将亲戚作媒,说的是城南蒋家的,现在有房有地,又有铺面。姑爷年纪略大几岁,并没有娶过的,况且人物儿长的是百里挑一的。王夫人听了愿意,说道:“你去应了,隔几日进来,再接你妹子罢。”王夫人又命人打听,都说是好。王夫人便告诉了宝钗,仍请了薛姨妈细细的告诉了袭人。袭人悲伤不已,又不敢违命的,心里想起宝玉那年到他家去,回来说的死也不回去的话,“如今太太硬作主张,若说我守着,又叫人说我不害臊;若是去了,实不是我的心愿。”便哭得咽哽难鸣。又被薛姨妈宝钗等苦劝,回过念头想道:“我若是死在这里,倒把太太的好心弄坏了,我该死在家里才是。”于是袭人含悲叩辞了众人。那姐妹分手时,自然更有一番不忍说。
              袭人怀着必死的心肠,上车回去,见了哥哥嫂子,也是哭泣,但只说不出来。那花自芳悉把蒋家的聘礼送给他看,又把自己所办妆奁一一指给他瞧,说:“那是太太赏的,那是置办的。”袭人此时更难开口。住了两天,细想起来:“哥哥办事不错。若是死在哥哥家里,岂不又害了哥哥呢?”千思万想,左右为难,真是一缕柔肠,几乎牵断,只得忍住。
              那日已是迎娶吉期,袭人本不是那一种泼辣人,委委屈屈的上轿而去,心里另想到那里再作打算。岂知过了门,见那蒋家办事,极其认真,全都按着正配的规矩。一进了门,丫头仆妇,都称“奶奶”。袭人此时欲要死在这里,又恐害了人家,辜负了一番好意。那夜原是哭着不肯俯就的,那姑爷却极柔情曲意的承顺。到了第二天开箱,这姑爷看见一条猩红汗巾,方知是宝玉的丫头。原来当初只知是贾母的侍儿,益想不到是袭人。此时蒋玉函念着宝玉待他的旧情,倒觉满心惶愧,更加周旋;又故意将宝玉所换那条松花绿的汗巾拿出来。袭人看了,方知这姓蒋的原来就是蒋玉函,始信姻缘前定。袭人才将心事说出。蒋玉函也深为叹息敬服,不敢勉强,并越发温柔体贴,弄得个袭人真无死所了。看官听说:虽然事有前定,无可奈何,但孽子孤臣,义夫节妇,这“不得已”三字也不是一概推委得的。此袭人所以在“又副册”也。正是前人过那桃花庙的诗上说道: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读过原文,是不是跟息夫人【被斗丹抢前一步牵住衣裙曰:夫人不欲存息侯之命乎?何为夫妇俱死?息妫黯然。】的场景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IP属地:广东7楼2019-04-03 18:05
              回复
                另外,我觉得后四十回中,宝钗跟宝玉的对话颇有深意,附上一段,【袭人不敢明说,只得说道:“林姑娘病着呢。”宝玉又道:“我瞧瞧他去。”说着要起来。那知连日饮食不进,身子岂能动转?便哭道:“我要死了!我有一句心里的话,只求你回明老太太:横竖林妹妹也是要死的,我如今也不能保,两处两个病人,都要死的。死了越发难张罗,不如腾一处空房子,趁早把我和林妹妹两个抬在那里,活着也好一处医治、伏侍,死了也好一处停放。你依我这话,不枉了几年的情分。”袭人听了这些话,又急,又笑,又痛。
                宝钗恰好同着莺儿过来,也听见了。便说道:“你放着病不保养,何苦说这些不吉利的话呢?老太太才安慰了些,你又生出事来。老太太一生疼你一个,如今八十多岁的人了,虽不图你的诰封,将来你成了人,老太太也看着乐一天,也不枉了老人家的苦心。太太更是不必说了,一生的心血精神,抚养了你这一个儿子,若是半途死了,太太将来怎么样呢?我虽是薄命,也不至于此。据此三件看来,你就要死,那天也不容你死的,所以你是不能死的。只管安稳着养个四五天后,风邪散了,太和正气一足,自然这些邪病都没有了。”宝玉听了,竟是无言可答,】这段正好也是“义夫节妇”的补充。
                好吧,该说的也差不多说完了,温故而知新,时时翻读红楼,都有新的感受,人或许也该有自己的思考吧,或许这就是读书的魅力。


                IP属地:广东8楼2019-04-03 18:0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