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因时人所评,故把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和徐晃合为一卷(附传有名亚于他们的朱灵)。不过裴松之并没有追加一些有新内容进《徐晃传》,于禁和张郃在篇幅和字数上,已经不下于徐晃于传了。虽然在评语没有提及徐晃,不过正文内有“先为不可胜”;又有曹操赞曰“周亚夫之风”,可算是徐晃用兵的最大特色。
一、终觅良主
魏五子之一的名将河东徐晃,和其他同期名将一样,早年也是在本郡中为小吏,他真正开始踏进历史舞台却是在杨奉帐下之时了。徐晃本传称他随车骑将军讨贼有功,像张辽一样,被拜为骑都尉这个秩比二千石的中高级将领职位。当年曹操初登历史舞台也是以骑都尉之职从讨黄巾。
不过杨奉为车骑将军是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还未迎天子的事;杨奉与郭汜等交战保护刘协至安邑之前,他还不过是兴义将军。兴平二年(195年)时杨奉保护献帝有功,除了兴义外,安东和卫将军也当过,陈寿可能搞不清当时杨奉的官职。或者陈寿的敍事方式,如同房玄龄等在《鲁芝传》所写,交代所辟者的最终职位(车骑将军郭淮,时为雍州刺史)。
但在其他纪传中,也有准确记载他人时任之职的例子:刘封被伐,其本传记夏侯尚的官职正好是当时之职:征南,而不是中领军或征南大将军;辛毗曾任曹洪和曹真军师,本传都准确记录对方当时之职,而不是最终职位;曹丕死前召四人辅政,曹真、陈群、曹休和司马懿全都是其那时的将军名称。
因此不排除句子放置的次序出现错误:天子于兴平二年时幸安邑,徐晃先封为都亭侯,后杨奉迁作车骑之时,徐晃因以前的从征有功,同时被拜骑都尉。点明杨奉为车骑,正正能突显这是刘协还洛阳后发生之事。若推测属实,那这个骑都尉的价值就非常低了,因为当时护送刘协回京时,被迫招引了一批白波贼作护卫,刘协当时既没钱粮,唯一能拿得出的就是官职,结果如《三国志.董卓传》注引《魏书》所云:“又竞表拜诸营壁民为部曲,求其礼遗。医师、走卒,皆为校尉,御史刻印不供,乃以锥画,示有文字,或不时得也。”
相反,若不是在安邑时因前功而迁,那就是徐晃在董卓集团时立功,从征关东联军、白波贼等,皆有可能。
不理会被拜骑都尉这句是否乙句,徐晃是杨奉部曲,却是不争的事实。杨奉与李傕、郭汜交战不利,急招河东故白波帅韩暹、胡才、李乐等合。杨奉招来关系密切、同属白波的韩暹等人,再加上皇甫郦说杨奉乃白波帅(见《三国志.董卓传》注引《献帝起居注》);因此范晔在《董卓传》中交代“傕将杨奉本白波贼帅”。
据《三国志.张燕传》注引《九州春秋》所述:“张角之反也,黑山、白波……等各起兵,大者二三万,小者不减数千。灵帝不能讨,乃遣使拜杨凤为黑山校尉,领诸山贼,得举孝廉、计吏。后遂弥漫,不可复数。”这在黄巾起义之时乘机反抗政府的山贼,形成之因正如方诗铭在《三国人物散论》谈郭泰时顺道指出:“人民不能忍受苛重的赋税劳役,或由于触犯刑章而逃避惩处,纷纷亡命进山,投靠当地豪族,成为他们的部曲、田客。其实就是政府所不能控制的私家领民罢了。”
白波在当时的规模也非常大,在灵帝中平五年,黄巾余贼郭泰起兵于并州西河白波谷,寇太原。《后汉书.董卓传》更指出白波当时众十余万,董卓遣中郎将牛辅征讨已寇河东的白波,但无法击退之际,“闻关东兵起,惧,乃鸩杀弘农王并徙都长安。”能成为董卓迁都其中一个原因,可见白波的势力也不小。
杨奉何时向朝廷投降,史料不足无法确定,只能确定兴平二年时已为李傕将。但在李傕军中应仍有相当的独立性,因为当李傕与郭汜火拼至各自劫持皇帝及百官,杨奉如皇甫郦所料,也看不过眼,便与李傕军吏宋果等谋杀李傕,事泄后将兵叛李傕独立。
众所周知李傕这个北地人,是董卓这凉州武装集团的得力手下之一。董卓以六郡(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良家子为羽林郎,慢慢建立武功,最后拥有一支董卓口中所称的秦(凉州汉族)、胡(匈奴屠各、湟中义从、八种西羌等外族兵)军;入京后先拼吞何进部曲,又阴诱吕布杀丁原,把并州军队纳入其中,包括奉何进令往河北募兵的张辽等一干人。
徐晃这司隶河东郡郡吏,既不是董卓嫡系(六郡良家子);董卓入京前虽曾驻河东,不过也没徐晃这时投靠董卓的记录;又不像张辽、张杨交代入仕朝廷的经过,直接随杨奉入仕是最大的可能性。徐晃为白波一员之因,应该就是当地为白波所攻,牛辅解救也无功而返;徐晃既不是如大多数百姓那样流入三辅,不弃官的情况下,就这样身为杨奉部曲,似乎也是一个合理的解释。若假设属实,那就是陈寿有意把徐晃失身为贼给讳了。
一、终觅良主
魏五子之一的名将河东徐晃,和其他同期名将一样,早年也是在本郡中为小吏,他真正开始踏进历史舞台却是在杨奉帐下之时了。徐晃本传称他随车骑将军讨贼有功,像张辽一样,被拜为骑都尉这个秩比二千石的中高级将领职位。当年曹操初登历史舞台也是以骑都尉之职从讨黄巾。
不过杨奉为车骑将军是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还未迎天子的事;杨奉与郭汜等交战保护刘协至安邑之前,他还不过是兴义将军。兴平二年(195年)时杨奉保护献帝有功,除了兴义外,安东和卫将军也当过,陈寿可能搞不清当时杨奉的官职。或者陈寿的敍事方式,如同房玄龄等在《鲁芝传》所写,交代所辟者的最终职位(车骑将军郭淮,时为雍州刺史)。
但在其他纪传中,也有准确记载他人时任之职的例子:刘封被伐,其本传记夏侯尚的官职正好是当时之职:征南,而不是中领军或征南大将军;辛毗曾任曹洪和曹真军师,本传都准确记录对方当时之职,而不是最终职位;曹丕死前召四人辅政,曹真、陈群、曹休和司马懿全都是其那时的将军名称。
因此不排除句子放置的次序出现错误:天子于兴平二年时幸安邑,徐晃先封为都亭侯,后杨奉迁作车骑之时,徐晃因以前的从征有功,同时被拜骑都尉。点明杨奉为车骑,正正能突显这是刘协还洛阳后发生之事。若推测属实,那这个骑都尉的价值就非常低了,因为当时护送刘协回京时,被迫招引了一批白波贼作护卫,刘协当时既没钱粮,唯一能拿得出的就是官职,结果如《三国志.董卓传》注引《魏书》所云:“又竞表拜诸营壁民为部曲,求其礼遗。医师、走卒,皆为校尉,御史刻印不供,乃以锥画,示有文字,或不时得也。”
相反,若不是在安邑时因前功而迁,那就是徐晃在董卓集团时立功,从征关东联军、白波贼等,皆有可能。
不理会被拜骑都尉这句是否乙句,徐晃是杨奉部曲,却是不争的事实。杨奉与李傕、郭汜交战不利,急招河东故白波帅韩暹、胡才、李乐等合。杨奉招来关系密切、同属白波的韩暹等人,再加上皇甫郦说杨奉乃白波帅(见《三国志.董卓传》注引《献帝起居注》);因此范晔在《董卓传》中交代“傕将杨奉本白波贼帅”。
据《三国志.张燕传》注引《九州春秋》所述:“张角之反也,黑山、白波……等各起兵,大者二三万,小者不减数千。灵帝不能讨,乃遣使拜杨凤为黑山校尉,领诸山贼,得举孝廉、计吏。后遂弥漫,不可复数。”这在黄巾起义之时乘机反抗政府的山贼,形成之因正如方诗铭在《三国人物散论》谈郭泰时顺道指出:“人民不能忍受苛重的赋税劳役,或由于触犯刑章而逃避惩处,纷纷亡命进山,投靠当地豪族,成为他们的部曲、田客。其实就是政府所不能控制的私家领民罢了。”
白波在当时的规模也非常大,在灵帝中平五年,黄巾余贼郭泰起兵于并州西河白波谷,寇太原。《后汉书.董卓传》更指出白波当时众十余万,董卓遣中郎将牛辅征讨已寇河东的白波,但无法击退之际,“闻关东兵起,惧,乃鸩杀弘农王并徙都长安。”能成为董卓迁都其中一个原因,可见白波的势力也不小。
杨奉何时向朝廷投降,史料不足无法确定,只能确定兴平二年时已为李傕将。但在李傕军中应仍有相当的独立性,因为当李傕与郭汜火拼至各自劫持皇帝及百官,杨奉如皇甫郦所料,也看不过眼,便与李傕军吏宋果等谋杀李傕,事泄后将兵叛李傕独立。
众所周知李傕这个北地人,是董卓这凉州武装集团的得力手下之一。董卓以六郡(汉阳、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良家子为羽林郎,慢慢建立武功,最后拥有一支董卓口中所称的秦(凉州汉族)、胡(匈奴屠各、湟中义从、八种西羌等外族兵)军;入京后先拼吞何进部曲,又阴诱吕布杀丁原,把并州军队纳入其中,包括奉何进令往河北募兵的张辽等一干人。
徐晃这司隶河东郡郡吏,既不是董卓嫡系(六郡良家子);董卓入京前虽曾驻河东,不过也没徐晃这时投靠董卓的记录;又不像张辽、张杨交代入仕朝廷的经过,直接随杨奉入仕是最大的可能性。徐晃为白波一员之因,应该就是当地为白波所攻,牛辅解救也无功而返;徐晃既不是如大多数百姓那样流入三辅,不弃官的情况下,就这样身为杨奉部曲,似乎也是一个合理的解释。若假设属实,那就是陈寿有意把徐晃失身为贼给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