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吧 关注:858,591贴子:7,553,789
  • 8回复贴,共1

芜湖长江大桥上马的辛酸史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5月9日印发的《芜湖政务信息》上还透露了刘松金副部长上面未说完的话:“我这次来安徽跑了3个地方,先后到安庆、铜陵、芜湖,现在铜陵已抢先正在建长江大桥。这3个城市都要建桥,这是肯定的。要我讲,大桥应先建在芜湖,然后是安庆,再后是铜陵。怎么先上了铜陵大桥呢?这里有多种的因素。现在安庆市非常积极,争取建桥,希望芜湖市积极争取,要力争在安徽铜陵之后,第二个兴建长江公路大格。”
人人都说要建芜湖大桥,但大桥至今就是建不起来。但人人都有道理,个个都是对的,那么,错的究竟是谁呢?责任究竟是谁的呢?这正应了一句古话:三个和尚没水吃!
摘自头条中《芜湖大桥,漫长曲折的上马内幕》一文


IP属地:安徽1楼2019-11-22 15:16回复
    中国青年报1992年1月3日在《新的跨越》——来自九江长江大桥工地的报告》一文中,也都为芜湖长江大桥说了一句公道话:1984年和1985年,国家有关部门两次考察九江在桥工程,这时惊诧地发现,在九江下游的芜湖、南北岸都有铁路,过江却没有桥,只好靠轮渡,而九江大桥北岸至今还没有铁路,即使桥架通,还是通不了火车。如果修合九线(合肥至九江)和京九线又要投入一大笔资金。“九江修桥无路,芜湖有路无桥”,成为基建史上引人深思的教训。


    IP属地:安徽2楼2019-11-22 15:17
    回复
      芜湖大桥,漫长曲折的上马内幕
      □ 民建会员田柏强
      一想到芜湖,我的脑海里就出现了很多很多令人难忘、令人感慨而又令人悲愤的连续不断的镜头:
      “从淮南线乘火车南下到芜湖市的人们,一下火车,就拼命地奔跑,奔跑,去赶乘那过江的轮渡。火车看着拥挤的人群,只好发出几声凄凉的哀鸣,无可奈何地掉头北上……。”
      “从老远赶来的汽车,一到芜湖江边,就失去了平时的雄风,在长长的汽车队伍中,全部熄火待发,在耐心地等候那过江的轮渡。这时连救护车、消防车、警车也一视同仁……。”
      “从北京赶回老家过年的‘黄山来的姑娘’,好不容易赶到芜湖江边,归心似箭等来的却是轮渡因风雪停开,她们人在拥挤杂乱的候船室,心中却更加惦记除夕夜年迈的双亲……。”
      “从附近农村赶到江边的妇女,抱着吃奶的孩子,抱着能见上丈夫一面的一线希望,却只见滔滔无言的江水,她的丈夫几天前由于过江摆渡出事而失踪,她用泪水和着江水,恳求长江归还她的丈夫……。”
      “芜湖为什么不能造座桥!”


      IP属地:安徽3楼2019-11-22 15:19
      回复
        如果向上追溯至1917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就说过:芜湖为长江下游粮易市之中心,芜湖居丰富铁矿区之中心,此铁矿既相当开发之时,芜湖必能成为工业中心地。芜湖市有廉价材料、廉价工人、廉价食物,且极丰富,专待现世之学术与机器,变之以为更有价值之财物,以益人类年。他又在中央铁路系统中指出:“修筑霍山芜湖苏州嘉兴铁路线。此线自霍山起,至舒城及无为,乃过扬子江(即长江)至芜湖。又过高淳、溧阳、宜兴至苏州,与沪宁线会”。此处铁路线走向虽与现在有所不同,但从此处过江与现在是一致的。这是目前查阅到的最早提出铁路从无为过江至芜湖的资料。可见,首次提出在芜湖设想建桥者应为孙中山。而解放后,毛泽东、刘少奇对芜湖建桥均有指示。
        遗憾的是,至今芜湖长江大桥仍停留在说的阶段。
        “二五”开工勘测,“八五”正在研究。老方案遇到了新问题。


        IP属地:安徽4楼2019-11-22 15:20
        回复
          没有哪一个长江大桥会像芜湖大桥这样多灾多难了。早在五十年代初,国家就提出了在长江上架设武汉、芜湖、南京三座大桥的宏伟规划(注:芜湖在南京前仍引用原中顺序,后仍有多次这样排列,请读者注意)。“一五”期间,武汉长江大桥动工,于1957年10月建成通车后,芜湖、南京长江大桥就作为国家“二五”计划的重点。安徽省计委于1958年以交字第816号文通知前专业设计院并转报上级,铁道部为作好先行,根据客观情况的需要和华东“二五”铁路计划会议的研究特决定:将芜湖长江大桥的修建工程列入“二五”计划的紧急任务之一。
          在此之前有关部门做了大量的建桥前期准备工作。1956年1月,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着手进行芜湖长江大桥的勘测工作,对桥址进行选择。1956年5月,前大桥设计事务所奉铁道部指示,组织力量调查研究,当时选择了芜湖下游的弋矶山、广福矶、四褐山及东西梁山四个桥位方案,并对前两个方案进行了地质钻探工作。在广福矶桥住,开钻33孔,累计进尺1245米,对四褐山桥住,开钻12孔,累计进尺644米。


          IP属地:安徽5楼2019-11-22 15:21
          回复
            1958年8月20日,铁道部邀请海军司令部、交通部、冶金部、安徽省人委、芜湖市人委召开会议,决定了芜湖长江大桥的三个原则:一、同意采用广福矶桥位方案。二、同意公、铁两用设计,铁路双线,公路四线。三、建桥要执行多快好省的方针,造价当时计划为4.3亿元。1958年10月23日,有关单位还对桥式方案进行比较,当时共提出14个方案,四种形式,以供建桥参考选择1959年完成了芜湖公铁两用桥的初步设计,芜湖市成立了建桥指挥部,1960年因国家经济困难等种种原因,大桥建设工程被迫停止至今。而同一张报告中的南京大桥却并未停步,芜湖大桥勘测的几百箱文字、水文、地质等资料,大部分运往南京,成为南京的“参考资料。”南京大桥于1968年10月建成并通车。发挥了巨大作用。


            IP属地:安徽6楼2019-11-22 15:22
            回复
              有的地方桥等路 有的地方路等桥
              排列与组合是门大学问
              在自然科学中,同样的分子,不同的排列,就会产生不同的物质,如碳原子只要改变一下排列次序,既可以组成石墨,也可以组成金钢石。
              在工商企业中,同样的职工,不同的组合,就会产生不同的效益,如有的企业经过“优化组合”后,效益成倍增长。
              在长江沿岸,同样的建大桥,不同的排列(先后)与组合(单建、合建、集资建)。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有人说:九江大桥走在芜湖大桥的前列,是九江插了一个队,铜陵大桥上在芜湖大桥前面,是铜陵夹了一个塞。
              当然,从交通量,道路分布等情况上看,芜湖大桥应比九江大桥,铜陵大桥更重要,因南北路多,更紧迫,南北流通量大。
              有关人士曾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武汉、南京两地在过江轮渡只有110个航次时就兴建了长江大桥,而芜湖目前每天过江轮渡已达259个航次却仍未建大桥?铜陵汽车轮渡在日均汽车过江量只有143辆时就兴建了大桥,而芜湖目前汽车过江量日均已达2500辆却未建大桥?难道现在的经济条件还不如解放初期吗?这真是个令人费解、又难以回答的问题。
              而这个问题连小学生却很容易回答出来。而研究建桥的都是大学生,决定建桥都需要进行反复的论证研究。为什么在几十道审批的“关卡”中没有“大学生”提出像小学生都能回答的问题呢?为什么芜湖大桥在单建合建上要等这么长时间的“认真”论证;而芜湖大桥与九江大桥、铜陵大桥在谁先上谁后上的问题上就不需要经过“认真”的论证呢?为什么“二五”期间芜湖大桥合建不成问题,“八五”期间合建反倒成了问题了呢?为什么杭州的钱江二桥已经建成,上海的黄浦江二桥已经建成,武汉的长江二桥已快建成,南京二桥已准备吗?而芜湖大桥却迟迟上不去呢?难道有关分合建的研究比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还要复杂吗?


              IP属地:安徽7楼2019-11-22 15:26
              回复
                芜湖大桥的影响又岂止在芜湖?什么叫南辕北辙,如今的合肥至厦门、合肥至杭州的列车成了最好的注解,明明是开往南方的列车,由于芜湖过不了江,只得向北开到蚌埠,再调头经南京至芜湖,每次列车绕道200多公里,且不算时间帐,按硬卧每百公里约7—8元计算,每个乘客到一次厦门要多付15元左右。一趟列车就算1000多人次,多付费近两万元。
                据芜湖长江大桥可行性研究报告,大桥直接影响区域包括芜湖、马鞍山、宣州地区、巢湖地区,并涉及的安徽全省,据1988年统计直接影响区域面积604万平方公里,占安徽省总面积的44%,人口2063万人,占全省38.5%,影响区内客货运量分别占全省的50.5%和39.12%。如果把安徽比作一个人的话,芜湖大桥则是安徽的一条大腿的重要关节,从江淮之间通往皖东南的必经之地。然而,由于没有芜湖大桥,安徽成了一个“跛子”,南来北往的车辆要过江,都要在这儿停顿一下。芜湖历史是安徽最大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但由于没有大桥,枢纽不畅通,物资难集散。
                芜湖没有桥,华东二通道等于不通。国家为缓解华东地区交通压力,“六五”、“七五”期间投资80多个亿。仅芜湖枢纽区投资5亿多,意在打通华东第二通道。由于没有桥,投资难生效。
                由于没有大桥,芜湖至今无一列始发客车,南京到南昌的列车途径芜湖,皖赣线成宁赣线,淮南线成了盲肠线,难以加入主干道行列。
                八十年代商丘到阜阳接通。1991年10月,宣杭线接通,宣告华东二通道辅路完工,整个通道的复线工程正在加紧建设,该通道的主要目的是减轻京沪干线压力,缩短南北通车路线,减轻南京大桥压力。目前此次经宁沪至闽、浙赣三省的列车,如改走第二通道,经淮南线芜湖过江接皖赣线至鹰潭、福州、厦门等地方,可缩短运输里程341公里。宣杭线通车后,从蚌——杭——宁波,比沪宁到杭州、宁波等地可缩短行程286公里。可进一步发挥宁波北仑港的吞吐能力。扩大进出口物资分流。
                繁忙的京沪干线,平均几分钟就有一辆列车经过,但只要一分析,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绕道而行,如北京——福州,北京——杭州、宁波,北京至鹰潭,厦门等次列车,再加上山西的煤,两淮的煤,走沪宁线走,不仅增加干线压力,而且比走淮南线过江经芜湖每列车平均绕道300多公里,日复一日,日积月累,真是个天文数字。有人估计,芜湖不建大桥,仅火车的绕道损失一年可达亿元以上。如加上时间帐,更是无法估计。


                IP属地:安徽16楼2019-11-22 20:55
                回复
                  民建会员田柏强采写的《皖江三桥》(芜湖大桥、安庆大桥、铜陵大桥)以一个记者的敏锐眼光,从全国交通一盘棋的高度,描述了上世纪末在长江安徽段(安徽人称之为皖江)兴建大桥的过程,其中大量资料为田柏强首次披露,皖江建桥是整个长江建桥的一个部分,也是整个中国交通的一部分。这里最突出的矛盾,倒并非是经济上、技术上的矛盾,而是“条块”之间的关系平衡。一般来说,公铁两用大桥涉及两部(铁道部、交通部)一省(地方)。田柏强在芜湖大桥一文中对此有详细的记载,部门利益与地方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它们之间是如何都找出它们的理由……从文中还可以看出,一个决策的失误带来的巨大损失!前车之辙,后车之鉴,田柏强“三桥”的文章,不仅对研究长江建桥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对发展基础建议、发展交通、科学民主决策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IP属地:安徽18楼2019-11-22 20:5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