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纸上尘吧 关注:21贴子:1,636
  • 5回复贴,共1


1楼2019-12-25 09:48回复
    【一入伏月,京城闷得如个蒸笼一般,赶早换下补服,在行褂里套着汗落,以防应对之间失态。半月前藏地来询,大喇嘛圆寂已得一年有余,班禅喇嘛寻得转世灵童四人,向朝廷报备,另请礼部遣官员前去观礼。十日前一个老侍卫没了,六月的天,恐尸身熬不住,搁棺没几天,就赶着发了丧。侍卫处中人轮流吊唁,又凑钱设了个路祭棚。】
    【朝中文武大臣本就对入藏人选颇为感兴趣,廓尔喀的使者一入京,更是炸了锅。侍卫处例来是个走消息的地方,身处其中,虽无刻意走动,也将个中枝节听了个全。英廓双方交战,廓方来使,一则请朝廷发赐银粮,二则求朝廷派兵援护。廓尔喀与藏地相近,忖度一番,少不得与相熟的内大臣说了情况,随于身后,上了朝。今儿个又是极味苦的一日,目光落在前头,是个佝偻着背、须发皆白的老汉官,也不知耐不耐得住一番唇枪舌剑。】
    @贴吧用户_5G4tURa🐾


    3楼2019-12-25 10:08
    回复
      2025-08-01 08:02:19
      广告
      不感兴趣
      开通SVIP免广告
      【英王先陈,庆王再表,一时无人续言。我却不愿见这朝堂如静水,让这二位意气风发的天潢主掌局势。上前一步,躬身行礼】
      臣有异议。
      【毕竟,敢于直撄其锋,与王对垒一局,不也是一种价值吗。】
      崇章五年,廓尔喀先后劫掠聂拉木、济咙、宗喀三地,朝廷耗费军饷百万余两,将其击退,当时先皇并未追究廓尔喀之罪,此为第一次。崇章末年,廓尔喀卷土重来,占领聂拉木、济咙等地,再为我军慑服,先皇宽仁,又敕之以王爵,此为第二次。昔日大清待廓尔喀之恩遇,以足显宗主之惠,友邻之情。
      【略顿了顿,未有直视天颜】
      昔年安南内祸,大清派兵援助,是因安南待大清恭谨有加,连年岁贡,从无辍业。然廓尔喀狼子野心,若以同等礼待之,岂非以肉饲狼,狼犹可饲,廓尔喀之野心,却不可助。《周礼》中有言:‘觵其不敬者,巡舞列而挞其怠慢者’,大清待之藩属,当如此,恭勤者嘉其忠诚,怠慢者挞其不敬。若以廓尔喀连年之野心、侵扰之行,仍待之以仁宽,边境琐事,施以援兵,安南、李朝、 暹罗、琉球观之,以为大清容人无度,渐生恣睢之心,岂非朝廷大患。
      【陈述至此,俱是温声缓语】
      况如今英人来往广州港口贸易,少有事端。廓尔喀呈禀表文,言己方受英人欺凌,一无佐证,二无核查,凭此断言英人侵扰,轻言施以援助,未免为时过早。廓尔喀昔年劫掠藏地,是谓不义;二度冒犯大清,是谓不忠;无端背信弃义,是谓不诚;频频侵扰生民,是谓不仁。若凭一家之言,度英方祸心,以廓尔喀之行,岂不更见祸心。是以,臣以为,加防藏地边缘,观其内斗,便足矣。


      9楼2020-01-01 16:37
      回复


        10楼2020-01-01 16:41
        回复



          26楼2020-01-04 20:30
          回复
            【澹台金马倒有颗不知真假的菩萨心肠。,开口无情,闭口冷眼,未免荒唐。】
            澹台大人,届时众藩国将想,我大清容人过甚,一欺再欺,犹可施以援手。难道澹台大人视之其余小国,也如廓尔喀一般,朝贡大清如儿戏。其余小国,若足恭敬之心,自无惶惶之情,无须揣度太多。再观廓尔喀,二次求援又如何,当日二次进犯,怎不见早止?澹台大人,您这般有情之论,宁不早生二十年,与昔日之廓尔喀论去。
            【敛了神色,又道】
            唐太宗三请方援,是因需出师有名,只待高句丽斩了来使。英人蓄意让大清担了插手这事儿的名声,已知如此,却仍要中其下怀,予英人一与大清交战、刺探军力、游走藏地边缘的借口?
            【廓尔喀悍勇之军,如今却如匙中饭粒,随口舌拨弄,心中若说恻隐,亦是存有。】
            澹台大人,原来在您眼中,廓尔喀之诚心也不过如此。朝可投靠大清,暮可倒戈英人,为这见风使舵之流,您竟甘心求和,折损大清将士性命。无论英人,或是廓尔喀人,若犯藏地,则当退敌,护卫疆域,此为天下臣民尽忠之责。难道您将尽忠卫国之事,视为徒劳,而将驰援外藩,视为本分,防备英廓两军,也成本末倒置。
            况且澹台大人能想到,英人便想不到?难不成英人不知,廓尔喀背后是大清,若真侵扰廓尔喀,廓尔喀会向大清求援。既向大清求援,朝中又有您这般无私之人,大清将驰援廓尔喀,也可想见。澹台大人也说,战事一时千变,岂会尽如人意。大人即也知廓尔喀反复无常,为何仍以为只需防明日之廓尔喀,而不需防今日之廓尔喀。
            【少与宁王有私交,今日一事,得见其锋芒】
            英人本就对藏地虎视眈眈,若大清驰援廓方,战事一起,边关必乱,若有差池,或廓方变卦,或英人暗藏兵马,则藏地亦在英人探指之距。大人无私,臣却有私,臣私心在于不愿大清臣民去为昔日葬送同胞性命的豺狼送命,更不愿为一时之快,予人口实,动摇边防。
            臣赞同宁王之言。国与国之间,稍有摩擦,即兵戎相见,自然痛快,然大国用兵,当百倍谨慎于小国。《史记》有言: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轻率用兵,为下下策。如今朝中能臣贤士众多,不先探查虚实,不与英廓交涉,廓方作请,即发援兵,此非大国之道,更非宗主之道。
            【不再看其人面容,又行一礼,朝尚未表态的帝王道】
            臣还是那句话,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大囯派兵遣将,不可视为儿戏。遣则必胜,否则于囯无利。如今情况未明,轻言援助,有失谨慎。


            30楼2020-01-05 16: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