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阿荣博堪布吧 关注:174贴子:818

菩提洲 今日法语 2020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莲花生大士
顶礼希阿荣博堪布 祈祷上师身体强健,长久住世,弘法利生!
本人所发的今日法语都为转载,大家可以去希阿荣博堪布的菩提洲网站聆听教诲
http://www.ptz.cc/
2020-01-01
我们新年祝福自他,不是单纯的表达美好愿望,或者乞求有人给我们平安快乐,而是计划、决心要在新的一年善护自己的身语意,远离恶业,常作善行。这样才真的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福气。
2020-01-02
放生是遣除违缘、积累福报的有效方法,不但利益了被解救的众生,也能增加自己现世的福报,获得健康长寿的善果,还是下一世往生极乐世界的修行捷径和最好的法门之一。
2020-01-03
因果是现象自然的规律。普通人由于局限,只能看到因果的无尽相续中某个片断,所以对因果的判断常常是不完整的。只有圆满觉悟的佛陀才无误了知因果,他慈悲地告诉人们什么行为会带来什么后果,我们可以据此决定自己该怎么做。要从根本上远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状态,我们需要断恶行善。
2020-01-04
《金刚经》和《心经》,是整个般若法门的浓缩和精华,对于我们清净业障、遣除违缘都有不可思议的加持,同时也会在我们的相续中种下证悟空性的种子。藏汉历史上,有很多修行者是在修行这两部经典时显现开悟的。能了知其义并修持,一定是成就佛果的因。
2020-01-05
正念的训练使我们有可能就地把负面的能量或信息消解掉,而避免给自己造成无谓的消耗和损害。当我说消耗和损害时,不仅指精神、心理上的,也包括生理上的。你有怎样的精神状态,便有怎样的身体,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身心密切关联。从这个角度说,正念的练习也是对生命的滋养,它帮我们把负面信息转化为正面、积极、有助生命成长的力量。


IP属地:上海1楼2020-01-05 17:00回复
    2020-01-06
    大家平时可以检视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是否不存害心,常怀善意,如果没有做到,要提醒自己。这是修行的开始。
    2020-01-07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修行佛法是否就一定会让人不能适应这样一个现代社会呢?不尽然。佛法里面可学的东西很多。有一些非常实用的技巧和方法,能帮助你提高效率和更好地面对压力。有些人忙,其实只是忙乱和分不清轻重缓急;压力大,主要是因为不善于管理情绪和处理关系,而佛法修行会使人心思敏锐柔和,自制、觉察,面对压力和不必要的对抗,也知道如何去化解。
    2020-01-08
    我们稍加观察就会知道,自己绝大多数时候都是被情绪、念头推着走,它让你朝东,你就朝东,它让你朝西,你就朝西,完全做不得自己的主。而情绪又在随着外境不停地变化,忽喜忽悲,得失同忧。你想暂停,哪里停得下来,甚至你根本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散乱。我们需要借助一些方法,比如静坐、持咒等,来训练自心。
    2020-01-09
    法王如意宝的上师瑜伽不是以分别心写出来的,以分别心写,词句再怎么美妙,也不会有加持。这个法是法王大圆满光明境界中自然流露出来,那么殊胜,是法王留给我们的一个无比珍贵的如意宝,如果我们再不修不念,真的太可惜了。
    2020-01-10
    法王如意宝是我一切慈悲、智慧的源泉。我庆幸自己从二十一岁到四十二岁,人生最年富力强的时光是在法王身边度过的。在法王的悉心教导下,我逐步走向成熟。此时此刻,我更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少许的出离心、菩提心,一分一秒的善念善行全部来自于法王的加持。只要一想到他老人家,我的心里便充满了温柔而忧伤的泪水。
    2020-01-11
    我有一位殊胜的上师——法王如意宝,他是佛陀法教最忠实的继承者和弘法新时期无畏的开拓者,他一生所做的诸多开创性事业,福泽现在及后世的无量众生。作为弟子的我,虽愚笨无远见,却只要跟着上师依教奉行,就如一滴水珠汇入大海,我所做的看似平凡小事也因为汇入了上师的功德之海而对自己对众生有了不平凡的意义。
    2020-01-12
    祈祷三宝加持,并不是对自己不负责任,把一切推到别人身上。三宝的加持在哪里?归根结底是在我们的心里。祈祷三宝,其实是在学习从内心去找力量。


    IP属地:上海2楼2020-01-12 17:55
    回复
      2020-01-20
      佛陀的开示、祖师的教言、前辈的经验,好比是专为医治我们轮回绝症的千金良方,但光有高明的医生、对症的药方是不够的,病要好起来,终究得靠自己老老实实吃药。拿大圆满前行来说,怎么才能修有所成?没别的办法,就是老老实实去修。别总以为凡事都有个窍门,总想走捷径。该吃的苦,别想少吃。甚至该有的困惑,也别总想着去避开。困惑往往蕴藏着豁然开朗的机会。
      2020-01-21
      大乘佛教的核心是饶益众生,一切修行都是围绕这个展开,而放生是爱护生命的最为直接的一种表现,所以作为佛教徒,应考虑的不是要不要放生,而是如何让放生在最大程度上给自他、社会和环境带来益处。
      2020-01-22
      空性的话题,有些人很忌讳,不理解也不打算接受,另一些人却很喜欢谈论,而仅仅止于谈论。这两种态度都无法让人真正修学般若空性。
      2020-01-23
      痛苦并非凭空而来。根据佛陀的开示,造成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我执。要真正止息痛苦,只能从破除我执入手。所谓我执,是指认为自身以及外部世界都是无需观待条件而绝对和常一地存在的。事实上,万事万物并不像人们以为的那样坚实存在,而是依赖各种内在和外在的条件一刻不停地生灭,因此不具固有性、恒常性,也就是无我和无常。
      2020-01-24
      被关爱不仅是心理的需求,也是生理的需求。从小到大,每个人都需要被关爱才能生存、成长、健康地生活。对于别人的善意、关爱,我们似乎天生就能领受其中的美好。任何友善的表示,不管多么微小,哪怕是陌生人一个真诚的微笑,也会触动我们的内心,让我们感到欣喜。
      2020-01-25
      吉祥如意是靠我们的善念善行感召来的。想要有福德,就要身心端正,积德行善。这不仅是自己最好的护身符,也能给身边的人带来惠益庇护。所以我们新年祝福自他,不是单纯的表达美好愿望,或乞求有人给我们平安快乐,而是决心要在新的一年善护自己的身语意,远离恶业,常作善行。这样才真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福气 。
      2020-01-26
      果由因缘而来;不是平白无故来的。所以若想得到某种结果,就要造作与之相应的因缘;若不想得到某种结果,就要避免造作相应的因缘。这也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背后的逻辑,我们若想远离痛苦、获得安乐,唯一的办法是断恶行善。
      今日菩提洲首页,此段经文甚妙与诸君共勉!
      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悯,是名知足。——《佛遗教经》


      IP属地:上海4楼2020-01-26 12:40
      回复
        2020-02-03
        你应该试着建立一种精神信仰,让自己的内心充实、安定起来。物质生活是很容易让人厌倦的,欲望没有满足时不甘心, 一旦满足马上生厌。如果没有精神层面的追求和信仰,生活很容易就陷入这种不甘心和厌倦的循环中,心里越来越浮躁、空虚。 真正的信仰能帮你排遣内心的负面情绪,使生活平衡喜乐。
        2020-02-04
        如果一个社会里大多数成员都相信因果,去恶行善,有精神信仰,那么社会矛盾、社会问题会减少,整个社会的氛围会越来越安宁有序。
        2020-02-05
        有些人觉得自己有钱,吃得起珍贵动物的身体,在别人看来会很体面、高贵。这种想法实在浅薄。高贵的人会用自己的财富乃至拥有的一切去救护众生,帮助他们远离痛苦。
        2020-02-06
        我们可以把持戒理解为一种自律,自觉地检讨、克制那些会给自他带来痛苦的身心活动,这无论从个人修养还是从社会共建的角度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2020-02-07
        贪泛指过度的欲望,嗔泛指失控的情绪,痴指执著。管好自己的贪嗔痴,便是在努力出离。
        2020-02-08
        很多人认为有些动物威胁到人的安全,有些动物给人的生活造成麻烦,所以对这些动物不能姑息,应该除掉他们。如果威胁到人类安全或者困扰人类就应该被杀死,那么人类可以说是威胁到了所有动物的安全,又破坏了自然环境,困扰着所有同处这一世界的动物,那又应该怎么办呢?
        2020-02-09
        在病中,我们有可能更清楚地认识苦谛,更强烈地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忧苦,由此生起出离心,或推己及人,生起慈悲心。我们也可以把病苦本身作为修行的对境,观察它,了解它,透过它去了解空性。如果你能做到,这种时候对空性的体验会比平时来得更强烈、稳固。


        IP属地:上海6楼2020-02-09 12:00
        回复
          2020-02-10
          事物包括我们自已在内都是无常的,没有什么能真正被保有,因而我们的抗拒、担忧乃至种种极端的情绪只是增加不必要的苦恼而已。如果能改变态度、澄清误解, 那么不仅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会更准确、完整,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因此而更快乐、更自在地生活。
          2020-02-11
          灾难来临时,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能直接参与救死扶伤的援救行动,但至少我们可以在情感上分担受灾者的痛苦,让他们感到被关注、被关爱、不孤单。任何友善的表示,不管多么微小,都是一股净化人心的力量,都是分担和分享。为亡者念经超度也是这种分担的表现,我们陪伴亡者走过中阴,分担他们的恐惧和孤独。
          2020-02-12
          我们与其他众生、与周围的世界是互为缘起的,因此,如果我们希望自己快乐,那就应该关爱、慈悲其他众生,帮助他们离苦得乐。
          2020-02-13
          米拉日巴尊者选择了正法。他相信有一种方法能把人从凡夫瞬间变成佛,像点金剂变顽石为黄金一般。他请上师赐他即生成佛。他以为即生成佛是上师可以赐给他的,而他要做的只是请求。玛尔巴尊者怎么说呢?他说:你选择法,我给你法,但能不能即生成佛主要靠的是你自己的精进。上师不会给你打包票。
          2020-02-14
          有人说:“我要给你幸福。” 其实,幸福永远不是别人给的,别人也没法给。幸福是当自己的内心不复有烦恼,而这一点,不是仅仅长厢厮守就能办到。
          2020-02-15
          亲近上师,不一定要长期近距离地接触他(对现在很多人而言,这也是不大现实的),能否懂得他的好,哪怕只是他无尽功德藏中很小的一点点,珍惜他的言教,并把这种感动、感受转化为自己修行中取之不尽的灵感源泉,才是关键。否则每天跟在上师身边也是徒然。
          2020-02-16
          外在的灾难都是由于人心的贪婪和仇恨而引发。减少灾难,实现世界和平,关键要净化人心。


          IP属地:上海7楼2020-02-16 10:37
          回复
            2020-02-17
            在平常的修行中,与上师相应、与上师心无二无别的途径,就是精进不懈去修行,努力将法融入身心,身体所做、心中所想,完全体现正法。对法的珍重和修法的热忱,即是我们对上师的恭敬和信心。
            2020-02-18
            佛法是很务实的,建立正确的见地,调整态度和方式,不是为了单纯地满足求知欲,以及获得认同和赞许,我扪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止息烦恼,获得安乐。
            2020-02-19
            科技和物质只能满足一些感官需求,无法满足精神需求,解决精神层面的烦恼。人对物质很容易厌倦,没得到时不甘心,千方百计去争取,一旦满足却又立即生厌。一个人如果没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生活很容易就陷入这种不甘和厌倦的循环,导致内心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空虚。真正的信仰能帮助排遣负面情绪,保持生活的平衡喜乐。
            2020-02-20
            佛教的修行者随时保持觉察,看护自己的身心活动,反省自己言行背后的动机,珍惜与他人、与其他生命之间的种种缘起,是因为我们知道,生命这出戏,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
            2020-02-21
            维摩诘居士说,病中的修行者应该怎样去调伏自心呢?他应该“以己之疾,愍于彼疾。当识宿世无数劫苦,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忆所修福,念于净命,勿生忧恼,常起精进,当作医王,疗治众病。”
            2020-02-22
            视野宽了,就知道眼前这一事一物没有哪个是孤立存在的, 它必有它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在时间和空间上,各个不同的事物、现象之间其实都千丝万缕地联系着。当你想把所有矛盾和问题都归咎到某一个人、某一件事上时,你会发现这样做很难。
            2020-02-23
            若自心清净,佛陀即使以普通人形象示现,你也能认出他是佛;若自心不清净,再好的上师你也看不出他的好。佛陀的表兄弟提婆达多和善星比丘,跟随佛陀几十年,始终就认为佛陀不如自己有见地、有修证、有功德。


            IP属地:上海8楼2020-02-23 13:30
            回复
              2020-02-24
              佛教的修行者随时保持觉察,看护自己的身心活动,反省自己言行背后的动机,珍惜与他人、与其他生命之间的种种缘起,是因为我们知道,生命这出戏,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
              2020-02-25
              供养时内心清净很关键。不要觉得自己经济条件不好,就无法广修供养,其实,在佛前以清净的发心供一灯一烛都能积聚巨大福报。
              2020-02-26
              法王如意宝曾叮嘱我: 对于那些在最艰难的时刻给予我们支持的人,永远不要忘记他们的情义。
              2020-02-27
              同样的行为,心若不同,内涵便不同。 如果以平等的信心、恭敬心,皈依礼敬一佛,即是皈依礼敬诸佛, 因佛佛同体也; 专修一个法门,即是修学所有法门,法法相融, 一个学通了,一通百通;依止一位僧宝,即是随学一切僧宝。
              2020-02-28
              在白天的种种情境中能不忘皈依三宝的话,在梦中遇到急难恐怖时也能皈依三宝。如果在梦中能做到这样,那么在中阴界也很容易做到。如此一心一意随念皈依三宝,今生来世都会在安乐中。
              2020-02-29
              人身难得,时间匆匆过去,大家一定要好好地利用这段有限的生命去利益其他众生。在这个幻化的世界里,没有什么东西是恒常不变的,总有一天你会丢下自己执著的亲人和积累的财富,孤零零地走向后世。这一天什么时候来临,谁也不知道。
              2020-03-01
              我们还应该发愿,所有众生都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如果自己来世没有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的话,那么无论将来转生到哪里,都要生生世世利益众生,绝不加害众生。


              IP属地:上海9楼2020-03-07 09:15
              回复
                2020-03-02
                我们不喜欢无常,因为它总在试图向我们传达另一个让人深感威胁的信息:任何事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是“无我”的,都没有永恒、固有、实存的性质。事物皆观待因缘而生灭。
                2020-03-03
                由于知道有数不清的条件影响、限制、造就着人的思想言行,我们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为人的不由自主和因此而感受的痛苦,悲悯之心便油然而生。
                2020-03-04
                《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心使痛苦的彻底止息、智慧的圆满显发成为可能。
                2020-03-05
                如果我们真正相信上师的加持无所不在,就不会在意自己会摔得多惨,哪怕山穷水尽,比周围的人都更潦倒,也是可以接受的。事实上,这份坦然和决心,已足够令我们的生活开阔而富足。
                2020-03-06
                佛法是如意宝,谁祈祷谁得利益。皈依以后要对上师三宝有坚定的信心,恭敬上师三宝,时时刻刻向上师三宝祈祷,不断增上信心,这样才能得到诸佛最究竟的加持和最圆满的成就。
                2020-03-07
                较之苦苦、变苦,行苦是一种更深刻也更细微的痛苦。它是指陷于轮回的众生整个存在状态的无奈和不圆满。身心受到业力牵制,被种种烦恼束缚。普通人的生命皆是由烦恼中来,到烦恼中去,全然不得自主地流转,流转。
                2020-03-08
                衰老在所难免,但我们可以让它不成为一种困扰。如果过于注重外表和物质,疏于内心和精神修养,的确很容易因衰老而感到挫败不堪。岁月能轻易带走青春容颜,物质在衰老面前也帮不上太大的忙,而内心的沉静温和调柔慈悲会留下来,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外现为一种令人感到愉快亲切的优雅气度。


                IP属地:上海10楼2020-03-08 22:30
                回复
                  2020-03-09
                  相信行善得福,造恶感苦,并且身体力行断恶行善,这样才能自保平安,自求多福,自得其乐。空谈理念,或者拿佛法作调节情绪、安慰精神的“鸡汤”,仅此而已的话,当时似乎是明白一点儿了,平静了,释然了,但过后还是不明就里地制造着伤害,因而枉自在苦恼中流转。
                  2020-03-10
                  否定因果,人们就会身不由己地迷失在无常的洪流之中;而如果懂得自己无论做什么,哪怕是最微小、最隐秘的念头也必定产生后果,我们会自然而然地生起责任感,不再只顾眼前、为所欲为。
                  2020-03-11
                  修行的关键,是提起心力,持之以恒。
                  2020-03-12
                  慈悲并不是单纯的忍让,首先,它需要有一颗柔和、开放、勇敢的心,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并且愿意去分担和付出。其次,慈悲是心也是行动,给予、帮助、关怀、自律、坚忍……这一切都需要行动的魄力,不是懦弱的人所能做到的。
                  2020-03-13
                  是否感到孤独,与别人关系不大,你越是以自我为中心,就越难以走出孤独。
                  2020-03-14
                  善知识指点提携,也只是帮助廓清我们错误的知见,修行还是要靠自己亲力亲为,烦恼还是要靠自己去降伏。自心烦恼不伏,妄念颠倒,“善知识虽有教授,救不可得”。
                  2020-03-15
                  认为发菩提心就是发愿流转轮回救度众生,可以说是对菩提心的一种误读。佛陀教导我们发菩提心,是为帮助一切众生离苦得乐、究竟解脱,而发愿证得佛果。愿菩提心有三种:国王般的发心、船夫般的发心、牧童般的发心,这三种发心虽有差别,但都发愿圆满觉悟、证得佛果,没有哪一种发心是立志循业流转的。佛经有云:“若自有缚,能解他缚,无有是处。”


                  IP属地:上海11楼2020-03-18 12:01
                  回复
                    2020-03-16
                    向善向恶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烦恼轻重的程度。若降服了自己的烦恼,在哪里都能自在,良善。
                    2020-03-17
                    即使是一个可恶的人、一件不合理的事,这可恶、不合理也是由许许多多的人和事共同造成的。反过来,由于知道有数不清的条件影响、限制、造就着人的思想言行,我们能更深切地体会到为人的不由自主和因此而感受的痛苦,悲悯之心便油然而生。
                    2020-03-18
                    “不违背上师教言”,不是要树立上师的权威,而是为了培养我们平静接受一切际遇的能力。
                    2020-03-19
                    次第花开,花开见佛,既可以理解为仗阿弥陀佛的愿力往生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成不退转菩萨;也可以理解为佛在心中,即心即佛,心得开明则能现量见佛,也即真正见到阿弥陀佛,也即现量见到心的本性,所以次第花开、花开见佛可以是净土的往生西方,也可以是禅宗的明心见性。其实这两者究竟上是一致的。
                    2020-03-20
                    做人要谦虚,勇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否则永远没进步。别太拿自己当回事,就不会固执己见。
                    2020-03-21
                    承认痛苦的普遍性,看似悲观消极,实则不然。如果你把痛苦纯粹当作一种负面经历,总在想方设法避免它;或者认为痛苦是一种失败的表现,要是自己能力足够,一切都摆得平,就不会有痛苦,如果你这样想,毫无疑问,当问题、挫折出现时,你会分外感到压抑、焦虑和不公平。
                    2020-03-22
                    初学者的心相续不够安静调柔,分别念频繁生起,安住的时间会很短,杂念生起时应忆念观察法义,复入定,复观察。如此循环往复,修行境界才能不断巩固、增上。


                    IP属地:上海12楼2020-03-22 12:56
                    回复
                      2020-03-23
                      把一颗习惯于散乱驰求的心系在一句心咒、一句佛号或呼吸吐纳上,就好像把一匹野马系在了木桩上,尽管它还是会跑开,但跑不远,兜一个圈子又不得不回来,等它自己跑累了,自然就老实不动了。心也是这样,尽管开始持咒、念佛时,还是会杂念纷飞,但不用着急,杂念随它去,我只抱住这一声心咒、佛号不放,慢慢地,心就安静下来了。
                      2020-03-24
                      无论什么样的外表,过两年都会衰老。人不同的是心,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善良的心地更加珍贵,善良的人是最值得尊敬和赞叹的人。
                      2020-03-25
                      朗日塘巴尊者在《修心八颂》中唱道:我要把成功、喜悦、幸福送给你,把悲伤、损失留给我自己。只要对方快乐,善良的人往往会主动去承受伤痛、失败,总是那样一派天真和忠厚地替别人打算。
                      2020-03-26
                      我们所处的世界是我们内心的映射。我们的感受不离贪嗔痴,所以我们的世界叫娑婆世界,一个不离忧恼和缺憾的世界。感受,决定了我们处于怎样的世界中。
                      2020-03-27
                      每个人都是时代的塑造者和负荷者。关于一个时代的劫运,其实无需问别人,看看自己和周围人们的行为就知道。共同的因缘,唯有大家一起在思想、行动上改正、净化,才能慢慢扭转。解铃还须系铃人。
                      2020-03-28
                      单纯未尝不是好事,尤其在缺少规则的环境中。相信凡事都有因果,自己努力向善,诚实而为就好,不去担心、权衡结果。人生失落有时,保有有时,事事皆有时。
                      2020-03-29
                      寂天菩萨曾说:问题若有办法解决,就不必要担心;若没办法解决,担心也没有用。当疾病降临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运用寂天菩萨的诀窍去应对问题。从医学的角度说,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医学研究都证明,健康、放松的心态有利于治疗,而负面的态度和情感,如愤怒、怨恨、忧虑等,会对身体造成损害。


                      IP属地:上海14楼2020-03-29 11:04
                      回复
                        2020-03-30
                        只要内心还有执著, 就不能避免对人对己的伤害。
                        2020-03-31
                        在我看来,佛教的一大特点是有教无类,有求必应。佛陀根据众生不同的禀赋、性情、因缘,开示与之相应的法门,因材施教,善巧地引导众生解脱烦恼,获得安乐。八万四千,极言其多。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陀便教以八万四千法门。众生的愿望诉求各不相同,而都能在佛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2020-04-01
                        布施的关键不是这样做到底能为他人解决多大的问题,而是我们能藉此学习放掉自己的执著。外在的行为久而久之会影响心态,习惯布施的人比较容易让事情离去。
                        2020-04-02
                        三殊胜就像是一个无限倍数的功率放大器,能把微弱善行的功德无限放大。你捐助他人,好比是擦亮了一根火柴,能给你周围很小范围内带来短暂的温暖和光明。如果有三殊胜摄持的话,这根火柴的光和热将遍满三千大千世界,持续地给你自己和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带来温暖、光明。
                        2020-04-03
                        佛法的要义可以归结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你一听这个,大概要失望了,这不是老生常谈吗?然而,很多道理,三岁小儿说得,八十老翁做不得。最简单平常的,往往既不简单也不寻常。
                        2020-04-04
                        一切众生都希望得到快乐,这一点毋庸置疑。我相信我们存在的目的就是为了寻求安乐,为了获得满足感。总是提醒自己众生在这个层面上的共同性,有利于我们培养同理、同情心,也能让我们更加顺利地发展菩提心。
                        2020-04-05
                        要通过不断忆念上师的功德和恩德来生起信心,遣除修法违缘,使修行顺利圆满。


                        IP属地:上海15楼2020-04-05 11:23
                        回复
                          2020-04-13
                          我们爱父母和家人, 不只是因为他们对我们好, 跟我们亲近, 更是因为我们知道他们的苦, 并且想通过自己的努力, 帮助他们远离痛苦烦忧及造成这些痛苦的因缘。
                          2020-04-14
                          如果我们有超度的能力,悲心是连接众生、救拔众生最强的纽带;如果我们没有超度的能力,这个悲心也是对自他最大的保护。
                          2020-04-15
                          历代祖先、现世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极大,现在斯人已逝,我们继承了他们的财富,却很难直接用物质帮助他们,而行持善法并回向才是令他们具有安乐来世的助缘。米拉日巴尊者也曾说,行持善法并将功德回向给亡者,是让他们获益的真实途径。
                          2020-04-16
                          循业流转,苦乐自当,无可代者,即使亲如父母子女,亲如夫妻。没有两个人能从头到尾在一起,仅是这一生也不可能。
                          2020-04-17
                          如果你的幸福依赖条件而有,比如,有很多存款,有高级轿车、豪宅,奢华的衣服、珠宝,或者权力、地位,或者令人羡慕的事业、家庭、伴侣,那么你的幸福注定无常,因为构成幸福的这些因素也是依赖无数的因和缘而有,所以是不确定的,随时会随因缘的变化而改变,今天是这样,明天可能就是另一种状况。
                          2020-04-18
                          有生必有死。开弓没有回头箭,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便在一步步趋向死亡。虽然行持善法以及使用某些技术、药物等有助于延长寿命,而大的趋势是无法改变的。延年益寿或许可以办到,免死则不可能。
                          2020-04-19
                          佛教所有的修行,从断恶行善、念佛诵经,到打坐观修及证悟自性,等等,都会在死亡到来时有力地帮助我们。


                          IP属地:上海17楼2020-04-19 10:57
                          回复
                            2020-04-20
                            名利权势是多么吸引人的东西,人在病中方才知道那些其实跟自己没什么关系。
                            2020-04-21
                            这个世界上永远都有无数人在陪着你一起老、一起病、一起面对种种问题。努力去感受众生的这种联结,孤独感会慢慢消退,而谦卑和悲悯的柔和之感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心里。
                            2020-04-22
                            我想,每个社会成员都可以从自己、从细微处着手,现在就开始,反省和改变,并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去帮助。我们不要放弃个人层面的帮助、改变。很多极端的行为在爆发前,其实有无数的机会可以去改变它的缘起。这些机会在你我手里。
                            2020-04-23
                            不要以为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更多的才艺技能,从而成为一个更美丽、更圆熟、更富有、更令众人羡慕的人。不是这样的。
                            2020-04-24
                            我们执著的名声地位、财富受用、思想感情、相聚相亲,在奔流不复回的时间之河中,犹如一个个水泡,随起随灭。
                            2020-04-25
                            自净其意,不著有无。以此清净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据我的理解是佛教最为根本的教义和修行方法。
                            2020-04-26
                            心的训练可以从觉察开始,尽量清晰地了知自己身心的活动,言语、举动、感受,情绪、心念的生灭变化,久之,心会变得安静而敏锐,并且对苦、无常等生出切身的领悟。另一项训练是专注,制心一处。比如持咒、念佛、诵经、抄经、调息等,都能起到这个作用。


                            IP属地:上海18楼2020-04-26 18:48
                            回复
                              2020-04-27
                              机遇的得与失,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经历,然而生命的品质,也就是幸福感、满足感、人生的修养和境界,却是由心态、见地决定的。
                              2020-04-28
                              痛苦是我们对某件事或某些事的感受和认知,而对治,只是改变自己的感受和认知,看到事情的不同面向。
                              2020-04-29
                              当嗔恨贪执等具伤害性的情绪生起时,立刻觉察到它并试着去放松那股情绪。再次生起,再觉察再远离。轮回并不抽象,没有这一次次的觉察和出离,所谓解脱轮回便易流于空谈。
                              2020-04-30
                              我们都有过这种经历。感冒了,鼻塞流涕让人很不舒服,可是两天后当我们突然发现鼻子通畅、可以正常呼吸的时候,我们简直高兴坏了:原来能用鼻子顺畅地呼吸是如此快乐的一件事!看得出来,快乐就在我们身边,可是人们要么因为心不够静,察觉不到它们,要么因为快乐转瞬即逝,来不及充分感受。
                              2020-05-01
                              要远离病殃,思无邪僻是一药,行宽心和是一药。
                              2020-05-02
                              已经去世的人,包括我们的父母以及更往上的长辈们,现在我们没办法再用钱财或承侍的方式报答他们的恩德了。现在如果我们发心为他们念诵佛经、佛菩萨的圣号等,功德如理回向,这一定会让他们获得利益。佛陀曾经如是宣讲,祖师圣者们也如是教诲。
                              2020-05-03
                              一般认为孩子是父母的保障,有孩子父母过得好。有的家庭有很多孩子,最后所有的孩子都走了,父母最后过得很孤单,生活上没人照顾,甚至生病的时候孩子也不管他,所以不出家也不一定对父母有帮助。很多出家人,在父母生病的时候,照顾父母啊,等等,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这是概念上理解错了。不出家,父母就一定过得很好?不是这样啊!


                              IP属地:上海19楼2020-05-03 18:0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