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肝和胃同居中焦,肝主疏泄,促进消化和吸收,五行上肝属木,胃属土,木强则易乘土,临床上常易出现肝胃不和证候。
1、肝和胃在解剖位置上相互邻近
在人体生理解剖位置上,人的肝位于右边肋部及上腹部,上部紧贴膈肌,下面与胃相邻,胃位于上腹部近心窝处,肝和胃同居于中焦。

2、肝和胃在生理功能上密切相关
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生发。肝主疏泄是指肝对全身的气机、血液和津液等方面具有疏通、畅达的功能。胃主通降,即胃气宜保持通畅下降的运动趋势。

生理上,肝的疏泄功能促进胆汁排泄、促进消化吸收,有助于脾胃的运化,肝气调畅则全身气机调畅,使胃气通降、脾气健运,饮食物得以正常被消化吸收,各脏腑得以气血充养,维持功能正常运行,亦有助于保持肝气调畅、全身气机正常。
3、肝和胃在病理上的互相影响
在五行学说中,肝属木、胃属土,病理情况下木易乘土。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过度克制反应。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而情志不畅,又可致肝失疏泄。

长期的情志刺激,导致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横逆犯土,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而出现肝胃不和、肝脾不调诸证。
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情志不遂,气郁化火,肝失疏泄而引起胃失和降,临床常表现嗳气、呃逆,手足冰凉,吞酸嘈杂,食入不化,胃脘饱胀疼痛,引及两胁窜痛,喜怒无常,烦躁易怒,弦脉胀痛。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此为肝胃不和证,进一步若气郁化火,可发展为肝胃郁热证。
4、肝和胃相关对治则的影响
《内经》语:“治肝不应,当取阳明,制其侮也”,强调“肝病治胃,古已有之”。可以采取肝胃同治的方法:理阳明以制厥阴;通补阳明,和厥阴;泄厥阴以安阳明;缓肝益胃;两和肝胃等。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也不忘顾及肝胃特性:肝用宜泄,胃腑宜通,肝胃一脏一腑对应,不耐温补,肝阳不宜升举,宜益胃阴以制服。

5、在治病时注重“肝和胃”的相关性
抑木扶土法是根据五行相克次序所确立的一种治法,适用于肝的疏泄太过,木旺乘土之证,若为肝胃不和证,可采用平肝和胃法,若为肝胃郁热证,可采用泄肝和胃法。
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与外界的气候、昼夜变化都有联系,人体的气血运行状态与自然界也有关联,在分析、辨治肝胃疾病上,需要同外界联系在一起。
1、肝和胃在解剖位置上相互邻近
在人体生理解剖位置上,人的肝位于右边肋部及上腹部,上部紧贴膈肌,下面与胃相邻,胃位于上腹部近心窝处,肝和胃同居于中焦。

2、肝和胃在生理功能上密切相关
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生发。肝主疏泄是指肝对全身的气机、血液和津液等方面具有疏通、畅达的功能。胃主通降,即胃气宜保持通畅下降的运动趋势。

生理上,肝的疏泄功能促进胆汁排泄、促进消化吸收,有助于脾胃的运化,肝气调畅则全身气机调畅,使胃气通降、脾气健运,饮食物得以正常被消化吸收,各脏腑得以气血充养,维持功能正常运行,亦有助于保持肝气调畅、全身气机正常。
3、肝和胃在病理上的互相影响
在五行学说中,肝属木、胃属土,病理情况下木易乘土。五行中的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过度克制反应。肝主疏泄,调畅情志,而情志不畅,又可致肝失疏泄。

长期的情志刺激,导致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横逆犯土,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而出现肝胃不和、肝脾不调诸证。
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情志不遂,气郁化火,肝失疏泄而引起胃失和降,临床常表现嗳气、呃逆,手足冰凉,吞酸嘈杂,食入不化,胃脘饱胀疼痛,引及两胁窜痛,喜怒无常,烦躁易怒,弦脉胀痛。苔薄白或薄黄,脉弦。
此为肝胃不和证,进一步若气郁化火,可发展为肝胃郁热证。
4、肝和胃相关对治则的影响
《内经》语:“治肝不应,当取阳明,制其侮也”,强调“肝病治胃,古已有之”。可以采取肝胃同治的方法:理阳明以制厥阴;通补阳明,和厥阴;泄厥阴以安阳明;缓肝益胃;两和肝胃等。同时在治疗的过程中也不忘顾及肝胃特性:肝用宜泄,胃腑宜通,肝胃一脏一腑对应,不耐温补,肝阳不宜升举,宜益胃阴以制服。

5、在治病时注重“肝和胃”的相关性
抑木扶土法是根据五行相克次序所确立的一种治法,适用于肝的疏泄太过,木旺乘土之证,若为肝胃不和证,可采用平肝和胃法,若为肝胃郁热证,可采用泄肝和胃法。
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与外界的气候、昼夜变化都有联系,人体的气血运行状态与自然界也有关联,在分析、辨治肝胃疾病上,需要同外界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