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堵河大桥竣工通车。
“堵河大桥好难看,辛辛苦苦四五年,花钱花了几百万,建的栏杆像猪圈,两头翘得像扁担。”说起这段后人编的“顺口溜”,作为当年竹山县堵河大桥建设者的朱志成并不生气,他笑笑说:真是后人不知前人苦哇,按当时的条件,能够“土法上马”把大桥建起来,多么不容易啊。
现年69岁的朱志成,退休前是竹山县公路段职工。1970年底,他听说县里准备举全县之力,在将军潭下游建堵河大桥,高兴得睡不着觉。由于公路不畅,到南部乡镇完全靠水运或人托,到东部虽通公路,却因没有过河路桥,过往车辆都要在将军潭渡口乘船过河。
没过多久,刚满30岁的朱志成被调到堵河大桥建设指挥部,主要负责模工,办公室设在粮食局外的平房里。当时由于是“革命时期”,从各乡镇调派的民工都按部队编制分成若干个营,如宝丰营、擂鼓营、柳林营等,下设连、排、班建制,共有3000人,当时的县长曾云山任指挥长。
由于设备简陋、技术力量不足,为了保质保量,各单位都派干部到工地砸石头,很多人的手指都砸出了血。建设河中间桥墩时,正是冬天,用土袋围堰的技术不过关,工作区的水总是抽不干,工人只好在刺骨的河水中作业。奋战45天,总算建起了第一个桥墩。朱志成和“战友”们先在公安局大院里把木模架起来,再拆开搬到工地施工。由于突发的洪水袭击,架设在堵河上的木料被冲走了四五回,有一次,为抢救木模,一只木船被冲翻,差点淹死好几人。
1973年7月1日大桥竣工。尽管受当时的条件、技术的影响,它还有许多不足,但它横贯堵河,30多年来成为竹山县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成为县城的一道风景。(
“堵河大桥好难看,辛辛苦苦四五年,花钱花了几百万,建的栏杆像猪圈,两头翘得像扁担。”说起这段后人编的“顺口溜”,作为当年竹山县堵河大桥建设者的朱志成并不生气,他笑笑说:真是后人不知前人苦哇,按当时的条件,能够“土法上马”把大桥建起来,多么不容易啊。
现年69岁的朱志成,退休前是竹山县公路段职工。1970年底,他听说县里准备举全县之力,在将军潭下游建堵河大桥,高兴得睡不着觉。由于公路不畅,到南部乡镇完全靠水运或人托,到东部虽通公路,却因没有过河路桥,过往车辆都要在将军潭渡口乘船过河。
没过多久,刚满30岁的朱志成被调到堵河大桥建设指挥部,主要负责模工,办公室设在粮食局外的平房里。当时由于是“革命时期”,从各乡镇调派的民工都按部队编制分成若干个营,如宝丰营、擂鼓营、柳林营等,下设连、排、班建制,共有3000人,当时的县长曾云山任指挥长。
由于设备简陋、技术力量不足,为了保质保量,各单位都派干部到工地砸石头,很多人的手指都砸出了血。建设河中间桥墩时,正是冬天,用土袋围堰的技术不过关,工作区的水总是抽不干,工人只好在刺骨的河水中作业。奋战45天,总算建起了第一个桥墩。朱志成和“战友”们先在公安局大院里把木模架起来,再拆开搬到工地施工。由于突发的洪水袭击,架设在堵河上的木料被冲走了四五回,有一次,为抢救木模,一只木船被冲翻,差点淹死好几人。
1973年7月1日大桥竣工。尽管受当时的条件、技术的影响,它还有许多不足,但它横贯堵河,30多年来成为竹山县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成为县城的一道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