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朝将军的幞头:
大家也许注意到了金朝将军头上裹的头巾形状,它属于幞头的一种。作为北朝时鲜卑服饰文化在汉服中留下的痕迹,幞头是唐以后汉族服饰的标志性元素之一,但幞头也并非一律都是有明显前低后高分界的形状,也有浑圆一体或者多余出来的布料随便搭向后方而不扎起一个山包的(其实就是头巾简单一裹,不用前脚后脚扎两次)且多为黑色,其原型早在唐朝的军人、仆役等人物身上就时常能够见到,不知道大家是否看了《长安十二时辰》?里面崔器以及烽燧堡的第八团就戴着这种幞头。辽代契丹人的服饰中也流行这种幞头,不过与以后发糺军帖子时要提到的交脚幞头不同,这种简易的无山幞头未必是来自汉人服饰影响,也可能是契丹自己原本就有。毕竟这样扎头巾非常简单不用学,而且契丹源出宇文鲜卑,本来就和北魏的拓跋鲜卑是一个系统的民族。
金代女真人也使用了这种幞头,如之前提到《中兴瑞应图》里的金军:
不过金代的女真服饰不仅有唐、辽那样脑后只有两个短脚的无山幞头,也有在此基础上加缀长脚垂于脑后的形制,如黑龙江阿城巨源乡城子村西金代齐国王完颜晏墓中发现的实物,也就是本作品中金朝将军所戴幞头的参考原型:
黑龙江阿城金齐国王墓垂脚幞头(《齐国王墓出土冠服研究》赵昕,《文物天地》2018年第9期,第16-19页)
————————————————————
关于圆领袍:
除皮袍外,金代女真男子的另一种常见服装是布或绢质的袍服,沿袭自辽代服饰。在辽代,契丹人喜好穿着唐朝式样的圆领袍,其窄袖、领口分为交领和圆领两种的特征都与唐朝汉人所穿的圆领袍相似,但不同之处是——无论交领、圆领皆为左衽,而本十二世纪金军系列作品中做的都是圆领袍(注意本作品里,圆领袍胸前的缝隙不是开襟,而是衣料缝合时的接缝,真正的衣襟开口是在肩膀前面的锁骨处,左衽在左,右衽在右,兵人太小所以我就没把开襟的地方也作出来)。辽朝境内受到契丹影响的渤海人、燕云汉人等民族也常着此类袍子,而金代女真亦是如此(目前尚无足够证据表明女真人到底是在辽朝时已普遍着左衽窄袖的交、圆领袍服,还是在金朝建立后才接受的这种影响)。
虽说辽金时期左右衽可以用来分辨胡服和汉服,不过穿衣服的人却并非绝对。汉化的契丹、女真人,尤其是官员、贵族在朝廷上或是仪式典礼等场合,也有可能穿汉服;反过来,汉人或是因金朝初年易服剃发的强迫结果,或是在长期的被统治过程中逐渐受到统治民族的影响,也有可能穿着契丹、女真服饰。另外,在对辽金时期墓葬的发掘中也发现了一种有意思的东西——左右衽两用的袍服。这类袍服的衣襟比较独特,既可以扎在左边,也可以扎在右边,只是不知设计初衷是为何,到底是依然对华夏衣冠抱有怀念的汉人所为,还是受到中原文化浸染的契丹、女真人所制,值得寻味。
这里又要提一句,有当前网上古代服饰文化爱好者复原的金代窄袖圆领袍,将衣襟做成了右衽,有可能是受了这种兼用左右衽的袍服误导。至于现代人所做辽金题材绘画和雕塑,经常出现交领右衽,更是错得离谱,一看就是想当然地用汉人或蒙古的右衽习惯去想象辽金了。典型的女真圆领袍见下图:
齐国王墓墓主人所着紫色窄袖圆领袍,左图为背面,右图为正面,从右图衣襟向外翻开的样子可以清晰看到,衣襟右片在上,是明显的左衽(《中国北方古代少数民族服饰研究·吐蕃卷·党项、女真卷》包铭新丛书主编、李甍副主编、女真卷分卷主编孙晨阳,东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252页)
这里还有正面衣襟合上时的样子,开襟在左锁骨处(《金代民族服饰的区域性研究》李艳红著,中国纺织出版社2017年版,第53页)
辽金女真衣服是左衽,左衽,左衽!重要的事说三遍。
除左衽外,与中原式袍服不同之处还有窄袖和后开衩。唐宋汉服都流行袍服尤其是圆领袍,但唐代以窄袖为多,宋代则常见广袖也就是宽袖,而辽金的袍服则一律为便于射箭的窄袖。同时,与汉人袍服一般在侧面开衩(就象旗袍的开衩)不同,辽金的袍服为了方便骑马,是在屁股后面开衩,其中金代女真圆领袍的开衩比辽代契丹圆领袍更高。正常来讲,辽金的后开衩袍子应该有接片,也就是开衩部位的左右两边都多出一块,右片压在左片之上,因此最后能看到的开缝是偏向左边,而中原袍服即使是后开衩(唐代有少数后开衩),开缝也是在正中央。但我做补土塑形的时候完全忘了开衩这茬,做成了平的,只好上色时候用黑色画一条缝,而且为了好看和提高辨识度,还是画在中央的(我这套作品的毛病还真多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