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看到了《转贴-----秦始皇叫“嬴政”是错误的》一贴,http://tieba.baidu.com/f?z=653930688&ct=335544320&lm=0&sc=0&rn=30&tn=baiduPostBrowser&word=%B4%F3%C7%D8%B5%DB%B9%FA&pn=0
看了这帖半天,感觉有必要说几句。帖里有同学对先秦的姓氏制度与宗法制度太不了解。
先说宗法制度,先要理解大宗与小宗的关系,诸侯不可以祖天子,大夫不可以祖诸侯,这是基本规则。以周王室为例,作为姬姓大宗,周王可祭祀始祖后稷及诸先王,一旦王室成员被分封为诸侯,则分土别宗,除非天子特敕该诸侯,否则不能再祭祀其诸天子祖先,比如各位晋侯只能祖唐叔虞而不能祖武王,而晋侯公室从此为晋氏大宗,而于姬姓其为小宗,由晋公室中再分封出去的其他卿大夫则又形成新的小宗而以公室为大宗。
非子之前,赢姓之所以绝祀,是因为由伯益传承下来的赢姓嫡系大宗已经灭绝,而无论季胜还是女防都是赢姓庶支,于身份无法再担当起赢姓的祭祀,赢姓绝祀,这种情况一直到非子才发生改变。对于孝王“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的理解,有同学以为是封非子一族为“嬴氏”,这是大谬,是抠字眼而不理解其义的表现。孝王使非子“复续嬴氏祀”是指特命非子一族为赢姓大宗,非子为宗主,自此虽天下有诸嬴,比如徐、黄、赵等,但只有秦赢一系可以重新承担赢姓祭祀的重任。
但说实话,对秦公室是秦氏还是赵氏这一争议,我也没有确切把握。按常理,自非子邑秦并被敕命赢姓大宗开始,非子一族已分土别宗,按常理应以其邑“秦”为氏,这么说是有一定根据的,因为史书上非子的儿子及曾孙的分别被记载为秦侯与秦仲,特别是“秦仲”这一称呼,几乎可以确认其为“秦氏”了。但正如前面卢汀兄所指出的,太史公又云:“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这段话使我又产生了犹豫,难道造父一脉于非子一脉曾有非同寻常又未载于史册的特殊恩惠,致使秦公室沿用赵氏?又或秦公室中秦氏与赵氏通用?又或是太史公记载有误?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我不敢擅自确定指认哪一个才是对的,要注意的是,西汉普遍称秦王政为赵政,除了历代史籍,近期还新发现了一部西汉竹简《赵政书》为证。
秦公室赢姓是没有争议的,争议主要出在到底是秦氏还是赵氏,无论如何“嬴政”这一说法是大谬,是汉后民间对先秦姓氏制度不熟悉导致的混乱称呼。先不说最终结论如何,至少“汜水关镇守大江”的知识体系是很正确的的。
看了这帖半天,感觉有必要说几句。帖里有同学对先秦的姓氏制度与宗法制度太不了解。
先说宗法制度,先要理解大宗与小宗的关系,诸侯不可以祖天子,大夫不可以祖诸侯,这是基本规则。以周王室为例,作为姬姓大宗,周王可祭祀始祖后稷及诸先王,一旦王室成员被分封为诸侯,则分土别宗,除非天子特敕该诸侯,否则不能再祭祀其诸天子祖先,比如各位晋侯只能祖唐叔虞而不能祖武王,而晋侯公室从此为晋氏大宗,而于姬姓其为小宗,由晋公室中再分封出去的其他卿大夫则又形成新的小宗而以公室为大宗。
非子之前,赢姓之所以绝祀,是因为由伯益传承下来的赢姓嫡系大宗已经灭绝,而无论季胜还是女防都是赢姓庶支,于身份无法再担当起赢姓的祭祀,赢姓绝祀,这种情况一直到非子才发生改变。对于孝王“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的理解,有同学以为是封非子一族为“嬴氏”,这是大谬,是抠字眼而不理解其义的表现。孝王使非子“复续嬴氏祀”是指特命非子一族为赢姓大宗,非子为宗主,自此虽天下有诸嬴,比如徐、黄、赵等,但只有秦赢一系可以重新承担赢姓祭祀的重任。
但说实话,对秦公室是秦氏还是赵氏这一争议,我也没有确切把握。按常理,自非子邑秦并被敕命赢姓大宗开始,非子一族已分土别宗,按常理应以其邑“秦”为氏,这么说是有一定根据的,因为史书上非子的儿子及曾孙的分别被记载为秦侯与秦仲,特别是“秦仲”这一称呼,几乎可以确认其为“秦氏”了。但正如前面卢汀兄所指出的,太史公又云:“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赵城,为赵氏。”这段话使我又产生了犹豫,难道造父一脉于非子一脉曾有非同寻常又未载于史册的特殊恩惠,致使秦公室沿用赵氏?又或秦公室中秦氏与赵氏通用?又或是太史公记载有误?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我不敢擅自确定指认哪一个才是对的,要注意的是,西汉普遍称秦王政为赵政,除了历代史籍,近期还新发现了一部西汉竹简《赵政书》为证。
秦公室赢姓是没有争议的,争议主要出在到底是秦氏还是赵氏,无论如何“嬴政”这一说法是大谬,是汉后民间对先秦姓氏制度不熟悉导致的混乱称呼。先不说最终结论如何,至少“汜水关镇守大江”的知识体系是很正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