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就是蠢和懒这两点,但它们藏得很深,一般人发现不了,因此就不知道去改。
你需要去外观,有意识地去观察和分析各种拒绝的结果,什么时候拒绝是成功了的,什么时候拒绝引发了不好的后果,什么时候拒绝是失败了的。
如果引发了不好的后果或失败了,就应该找出原因,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下次减少损失或获得成功。
有句话叫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从理智上来说的,因为能够总结失败的经验,吸取教训,获得下一次的成功。
这样你的自我意识和理智就参与进了你的情绪和行为模式里,你就不再是只凭社会本能无知无觉地运行了。只有这样,你才能形成真正的阅历,我称之为有效阅历。
很多人只凭社会本能行事,没有这个有理智和自我意识参与,与现实互动,进行观察、分析与改进,即我称之为外观的这个过程。因此,他便无法形成有效阅历,他经历过再多的事也很难成长,我称之为无效阅历。
比如,有的人可能会被逼得失态爆发拒绝很多次,但他从不外观,于是每次拒绝的经历形成的都是无效阅历,就会困在这个恶性循环里,没有任何长进。
没有自我意识和理智的参与,没有外观,人的社会本能就会改变得很慢或无法改变。
人能够在理智不参与的情况下形成适应环境的行为模式,这个模式除了单一,无法有效应对复杂的世界这些缺点,还会让人有迷糊,对人生没有掌控感等负面感受。
当你的自我意识和理智参与进那个塑造过程,你能想明白你的情绪的由来,你的行为模式的成因,你能随着实际情况调节自己的行为时,即你的理智和情绪和谐统一了,你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本能合二为一了,你就会产生对人生的掌控感。
我自己是,那种乱乎乎的,有时候觉得很无力、迷惘、绝望的感受都慢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觉得自己是有力量的,渐渐产生对人生的掌控感,感到舒畅和愉悦。
觉得我说得可能有点绕和抽象,我还拿拒绝别人来举例,详细分析一下。
行为模式的改变,第一步往往是最难的,因为要战胜未知的恐惧。
有的人是自己有觉知了,在理智的引导下努力去做到拒绝别人;无觉知的人往往是压到情绪大爆发,难堪地拒绝。前者就会比后者头脑更清晰,对生活的掌控感更强,行为改变的速度也会更快,因为不用等到情绪积累到顶点。
拒绝之后,如果大家反应都还好,答应了,他成功了;以后他就敢拒绝了,成功的次数越多,他就越敢拒绝,慢慢的,讨好的行为模式就改变了。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无觉知的情况下也能形成或改变行为模式。
但现实往往不会这么顺利。
有的人,当他被压到情绪大爆发,结果撕破脸了,坏事了;或者每次都被压到大爆发,结果有好有坏,他没能持续积累成功经验;他的行为模式就可能会停滞不前,还会失去人生掌控感。这就是无觉知的害处。
有的人,他虽然知道要主动拒绝了,但他不会去观察、分析、总结经验以提高拒绝的成功率,依然经常拒绝失败,或者在不该拒绝甚至其实应该继续讨好的时候拒绝导致失去了情感或利益,他也无法持续积累成功经验,甚至因为常犯错还会害怕;他的行为模式就也会停滞不前甚至还会混乱。这就是不外观,没有有效阅历的害处。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从理智层面来说的;从情绪层面来说,这句话就是完全错误的,失败会给人留下坏印象,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会让人更不敢做事。
如果一开始就有意识地拒绝,就会考虑拒绝的时机,不用等情绪大爆发这种随机事件,便能提高拒绝成功的几率,并能更快地开始改进自己的行为模式;改变的过程中不停地外观,即会不停地总结经验,进步,让自己更容易获得成功,这种成功经验的累积,就能让你越来越敢拒绝,能够迅速有效地帮助你改掉讨好的行为模式。
总结一下:从理智上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从情绪上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很重要,划重点!!!
深刻理解了这句话,便基本掌握了改变行为模式,改进社会本能的方法了。这不光对讨好型人格有用,对一切想要改变自身性格和行为问题的人,对一切想要自我成长完善自我的人都很有用。
很多行为模式的改变,都需要成功经验的积累,还会有反复。行为模式的改变是一定会有反复的,总会有失败的时候,不要害怕,要坚持去做,直到积累了足够多的成功经验,能够彻底改变行为模式为止。
除了黑化为冷酷无情的人,那是因为不外观走了弯路;讨好型人格还容易黑化为另一类人,就是网上常说的绿茶、白莲,那是因为外观后走了邪路。
外观了你会发现,就跟不应该什么时候都讨好一样,也不应该什么时候都拒绝的。讨好,在必要的时候,也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能。绿茶和白莲们就是发现了这项技能的好处,并且经过理智的分析,他们把这项技能用来攫取利益。
比如,假装顺从别人,伪装成别人喜欢的样子,言不由衷地说别人爱听的话,为了迎合这些人说这个观点,碰到观点完全相反的一堆人又赞同相反的观点,……讨好型人格其实是因为太害怕了,完全不敢做自己,所以卑微地这样去讨好所有人;并且就算这样做了,也没有以此谋取情感和利益的动机,所以往往也是白忙,付出了很多,搞得自己很累很不开心,最后还什么都没得到。
但讨好型人格确实具备这些技能。绿茶和白莲就是学会了分析利弊,把这些技能对特定人群使用,以获取利益。
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虚伪。在人际关系中展示的都不是自己真实的样子。
这时候,讨好型人格就会特别倒霉,就跟《红楼梦》里的晴雯一样,她明明没有勾引宝玉,却被人冤枉,临死时很悲愤,还不如勾引了呢。
薇拉(罗斯托夫家的大女儿)也说索妮娅笼络娜塔莎(罗斯托夫家的小女儿),勾引尼古拉(罗斯托夫家的儿子)。
虚伪被人看穿总是会让人讨厌的,绿茶、白莲,付出了人格,还获得了利益;讨好型人格却什么也没得到,因为他们的行为是无意识的,没有动机。
但这里有一点要特别强调,人只要做出了行为,就会有后果,不论你这个行为有没有坏的动机。其实就是我常说的一句话:蠢,并不会比坏,好到哪里去。
你需要去外观,有意识地去观察和分析各种拒绝的结果,什么时候拒绝是成功了的,什么时候拒绝引发了不好的后果,什么时候拒绝是失败了的。
如果引发了不好的后果或失败了,就应该找出原因,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下次减少损失或获得成功。
有句话叫失败是成功之母,就是这个意思,这是从理智上来说的,因为能够总结失败的经验,吸取教训,获得下一次的成功。
这样你的自我意识和理智就参与进了你的情绪和行为模式里,你就不再是只凭社会本能无知无觉地运行了。只有这样,你才能形成真正的阅历,我称之为有效阅历。
很多人只凭社会本能行事,没有这个有理智和自我意识参与,与现实互动,进行观察、分析与改进,即我称之为外观的这个过程。因此,他便无法形成有效阅历,他经历过再多的事也很难成长,我称之为无效阅历。
比如,有的人可能会被逼得失态爆发拒绝很多次,但他从不外观,于是每次拒绝的经历形成的都是无效阅历,就会困在这个恶性循环里,没有任何长进。
没有自我意识和理智的参与,没有外观,人的社会本能就会改变得很慢或无法改变。
人能够在理智不参与的情况下形成适应环境的行为模式,这个模式除了单一,无法有效应对复杂的世界这些缺点,还会让人有迷糊,对人生没有掌控感等负面感受。
当你的自我意识和理智参与进那个塑造过程,你能想明白你的情绪的由来,你的行为模式的成因,你能随着实际情况调节自己的行为时,即你的理智和情绪和谐统一了,你的自我意识和社会本能合二为一了,你就会产生对人生的掌控感。
我自己是,那种乱乎乎的,有时候觉得很无力、迷惘、绝望的感受都慢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觉得自己是有力量的,渐渐产生对人生的掌控感,感到舒畅和愉悦。
觉得我说得可能有点绕和抽象,我还拿拒绝别人来举例,详细分析一下。
行为模式的改变,第一步往往是最难的,因为要战胜未知的恐惧。
有的人是自己有觉知了,在理智的引导下努力去做到拒绝别人;无觉知的人往往是压到情绪大爆发,难堪地拒绝。前者就会比后者头脑更清晰,对生活的掌控感更强,行为改变的速度也会更快,因为不用等到情绪积累到顶点。
拒绝之后,如果大家反应都还好,答应了,他成功了;以后他就敢拒绝了,成功的次数越多,他就越敢拒绝,慢慢的,讨好的行为模式就改变了。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无觉知的情况下也能形成或改变行为模式。
但现实往往不会这么顺利。
有的人,当他被压到情绪大爆发,结果撕破脸了,坏事了;或者每次都被压到大爆发,结果有好有坏,他没能持续积累成功经验;他的行为模式就可能会停滞不前,还会失去人生掌控感。这就是无觉知的害处。
有的人,他虽然知道要主动拒绝了,但他不会去观察、分析、总结经验以提高拒绝的成功率,依然经常拒绝失败,或者在不该拒绝甚至其实应该继续讨好的时候拒绝导致失去了情感或利益,他也无法持续积累成功经验,甚至因为常犯错还会害怕;他的行为模式就也会停滞不前甚至还会混乱。这就是不外观,没有有效阅历的害处。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从理智层面来说的;从情绪层面来说,这句话就是完全错误的,失败会给人留下坏印象,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会让人更不敢做事。
如果一开始就有意识地拒绝,就会考虑拒绝的时机,不用等情绪大爆发这种随机事件,便能提高拒绝成功的几率,并能更快地开始改进自己的行为模式;改变的过程中不停地外观,即会不停地总结经验,进步,让自己更容易获得成功,这种成功经验的累积,就能让你越来越敢拒绝,能够迅速有效地帮助你改掉讨好的行为模式。
总结一下:从理智上来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从情绪上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很重要,划重点!!!
深刻理解了这句话,便基本掌握了改变行为模式,改进社会本能的方法了。这不光对讨好型人格有用,对一切想要改变自身性格和行为问题的人,对一切想要自我成长完善自我的人都很有用。
很多行为模式的改变,都需要成功经验的积累,还会有反复。行为模式的改变是一定会有反复的,总会有失败的时候,不要害怕,要坚持去做,直到积累了足够多的成功经验,能够彻底改变行为模式为止。
除了黑化为冷酷无情的人,那是因为不外观走了弯路;讨好型人格还容易黑化为另一类人,就是网上常说的绿茶、白莲,那是因为外观后走了邪路。
外观了你会发现,就跟不应该什么时候都讨好一样,也不应该什么时候都拒绝的。讨好,在必要的时候,也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能。绿茶和白莲们就是发现了这项技能的好处,并且经过理智的分析,他们把这项技能用来攫取利益。
比如,假装顺从别人,伪装成别人喜欢的样子,言不由衷地说别人爱听的话,为了迎合这些人说这个观点,碰到观点完全相反的一堆人又赞同相反的观点,……讨好型人格其实是因为太害怕了,完全不敢做自己,所以卑微地这样去讨好所有人;并且就算这样做了,也没有以此谋取情感和利益的动机,所以往往也是白忙,付出了很多,搞得自己很累很不开心,最后还什么都没得到。
但讨好型人格确实具备这些技能。绿茶和白莲就是学会了分析利弊,把这些技能对特定人群使用,以获取利益。
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虚伪。在人际关系中展示的都不是自己真实的样子。
这时候,讨好型人格就会特别倒霉,就跟《红楼梦》里的晴雯一样,她明明没有勾引宝玉,却被人冤枉,临死时很悲愤,还不如勾引了呢。
薇拉(罗斯托夫家的大女儿)也说索妮娅笼络娜塔莎(罗斯托夫家的小女儿),勾引尼古拉(罗斯托夫家的儿子)。
虚伪被人看穿总是会让人讨厌的,绿茶、白莲,付出了人格,还获得了利益;讨好型人格却什么也没得到,因为他们的行为是无意识的,没有动机。
但这里有一点要特别强调,人只要做出了行为,就会有后果,不论你这个行为有没有坏的动机。其实就是我常说的一句话:蠢,并不会比坏,好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