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水浒传的人没有不知道武松的,其实很多人就算不知道水浒传也知道武松。毕竟武松的故事流传的太广乐,也确实太吸引人了。
但是在武松一系列的光环之下,却有几个不大不小的谜团困扰着大家,今天拿出来说说,顺便也说点自己的拙见。
其实武松的故事在水浒传成书之前就已经有,如果论数量的话仅次于宋江、李逵,大约和鲁智深的故事数量上差不多。元代杂剧里面就有武松杀嫂、打虎的剧本。而且武松的行头和外号确实很早就定下来了。只是武松的兵器似乎始终没什么定论,多数情况下用的是杆棒,于是后来研究水浒传的学者们把这些元代杂剧曾经按照兵器划分过类别。
到了水浒传里面,武松的兵器依然是扑朔迷离。多数时候不用兵器,打虎用的是打狼用的哨棒,最后还是折断了。大闹飞云浦,抢了两把刀。血溅鸳鸯楼之后,扔了不用,直到遇上张清夫妇,才终于有了兵器,而且也有了绰号。这里面作者还特地赋诗一首表示祝贺。说实话,看到这里谁要是还说武松不是作者心目中最大的英雄,我也就真的无语了。
但是说了这么多之后,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些问题呢?
我之前说了,武松在很长一段时间的故事叙述中是没有兵器的,后来虽然找到了兵器,却是很别扭的两件家伙。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两件东西。
戒刀,雪花镔铁所制,锋利无比,夜间常自己鸣响。我查了一下资料,得知戒刀不是兵器,是工具,长短大约在三十厘米到五十厘米左右,比较轻。按照佛家的说法,这是佛家的法器,是斩断尘缘用的。雪花镔铁,实际上是目前世界上所公认的最适合制作刀剑的钢铁——大马士革钢的中国称呼,当初辽之所以见过好为“辽”,就是想借助镔铁的锋利来争显国威(因为在契丹语里面,“辽”的意思是镔铁,足见其难得)。这种钢钢纹是不规则花纹,十分好看。古代从西域传过来的很少,存世也极少。而且目前冶炼技术已经失传。那么现在我们来想想,武松那样一条大汉,拿着这样两件不趁手却又如此锋利的兵器,是不是会觉得有些别扭呢?
再来看看关于这两件兵器的来历,这是原本属于一个头陀的兵器,同时还有一串108颗的人骨数珠。我们知道武松不是出家人,那么现在看来,这位哥儿们应该也不见得是个合格的出家人。最起码,两把佛家的法器用最好的材料打造,这就有问题。试问一个出家人不清修整天带着两件锋芒利刃满世界转悠干什么?就算是为了防身,是不是也有点过呢?
水浒传里面出名的好汉都有代表性的兵器,但是武松却迟迟没有。从这点上来说,可以说是作者太喜欢武松这个角色了所以一直不给他趁手的家伙儿。但是找到手里面的时候,我们发现,这是很离谱的两件家伙儿。要知道鲁智深是真和尚,用禅杖,好歹也是兵器,身上有戒刀,从来不用。到了武松这里,成了趁手的家伙儿,是不是很奇怪?
我说这么多,绝对不是简单就想说武松用这个不合适,而是想从这两件兵器来看看作者对待武松的一些隐藏起来的态度。
作者喜欢武松是必然的了,但是喜欢就可以胡乱用家伙吗?完全可以给他一条铁棍啊。更何况给的竟然是两件佛家的法器。这是摆明了说:这个人其实不是出家人,我喜欢他,所以就让他用佛家的东西来办俗家的事情,最后成佛。但是前提已经交代了,他不是出家人,那么最后想要成佛,就得交换点东西,于是就伤了。
当然我这么说很牵强。不过我在看央视水浒传的时候又发现了这点问题,武松所使用的双刀并不长,而且没有尖头,就是说在刺杀的时候用处不大。相信央视的导演组应该也是多少明白一些常识的,所以没犯错误。
对于武松最后的成佛,很多人可能觉得书中没明说所以不同意,但是这里必须说明一下,出家,在当时人看来,是对人生的一种解脱。出家之后官司可以不用追究。作者让武松假扮出家人,用佛家的东西替佛家的人办佛家的事情,说穿了,就是要故意刻画一个没有佛门身份的真佛。这足以说明,作者本人对于宗教的认识是清楚的,所以他知道所谓和尚未必就是真和尚,所谓道士未必就是真道士,倒是很多不是出家人的俗家也在办着超生的事情。
这里就不得不再一次对水浒传顶礼膜拜了,须知武松的故事成书之前就有,而且深入人心,这样的故事想要写好不容易。作者不但写得很精彩而且让之后所有人都忘了之前不是他所创作的情节,甚至到今天除了研究水浒的学者已经很少有人知道武松在水浒传成书之前就已经是个定型人物(不但姓名有外号有,而且故事有)。更为难得的是,他不但丰富了武松的形象,甚至还增加了自己对于武松的理解,这真是大手笔呀!
![](http://hiphotos.baidu.com/%C8%FB%B2%A9%CC%B9%D0%DC%CE%D1/mpic/item/0560c01fd3f6b3eaa78669e9.jpg?v=t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