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天珠吧 关注:225,558贴子:309,420
  • 13回复贴,共1

【图文】浅谈天珠的“风化纹”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山东1楼2020-10-24 23:43回复
    说是“浅谈”,更像是是“漫谈”,本贴可能会扯远一点,尽量和盘托出吧。本贴将会展示众多古珠,图片均来自网络,不仅限于天珠或其它镶蚀古珠。不同地域、不同年份、出土、传世的古珠的特点有很大区别。拿着出土古珠的特点来否定传世古珠,拿着传世古珠的特点来否定出土古珠的,都是一些不懂装懂或打着歪心思的人。玩古珠就要玩得明白,别稀里糊涂的,连真品和新仿都搞不懂。有条件的,最好是多上手。
    有感兴趣的问题,可在贴中开楼询问,视其重要/复杂程度,我会选择在楼中、楼下或新开贴探讨。算是抛砖引玉了,请大家多指正。
    在这里再次提醒一下,对自己珠子拿不准的,可以发进置顶鉴定贴,不会被删,供吧务、吧友和将来所有人公开透明评判。但自己开的主题帖若是假珠将会被删,因为吧务若不清理,将造成首页假珠泛滥,影响吧友浏览体验。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0-10-24 23:48
    回复
      什么叫“风化纹”?能和地质学中的“风化”等同吗?自然界的玛瑙原石被千年前的古人打掉原皮,磨成珠子,抛光之后的千年光景里,自然风化会对珠子带来多大的影响?其实,所谓的“风化纹”其实是使用痕迹而不是自然风化。后面会有专门论述。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0-10-24 23:57
      回复
        很多使用少的出土古珠和保存好的传世古珠是少“风化”的。天珠属于传世古珠,我看天珠从来不纠结于所谓的“风化纹”,也不首先观察“风化纹”,只能说,对于大多数传世玛瑙珠来说,基本都有这种磕碰“风化纹”。但如果有画蛇添足的假“风化”,也是会被第一时间觉察并pass掉的。老珠子如果有所谓“风化纹”的话,有大有小、有深有浅、有多有少,甚至有的层层叠叠,以区分新珠做旧。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0-10-25 00:03
        回复
          对于玛瑙古珠,需要看什么呢?其实首要注意的是整体感觉和皮壳光气,这个基本能排除绝大多数仿品了,一眼没看准的,再仔细根据皮质、珠型、打磨、孔道等特点,区分它的制作年代、地域。因为不同年代、地域的珠型、打孔、打磨、沁色是有很大区别的。印度河谷、乌尔、巴克特里亚、阿契美尼德、萨孟、骠等,是挺有特点的。但对于有镶蚀工艺的玛瑙珠来说,比普通古玛瑙珠多了镶蚀工艺。所以是更容易辨别的。也同样是一眼能辨别绝大多数,如果一眼无法辨别的,再看细节镶蚀咬色,虽然真品古珠和新仿假珠的镶蚀都可以归为化学工艺,通过古珠样品来“逆推”它的工艺,是无法做到完全复制的。就像无法完全复制古瓷器一样。镶蚀玛瑙珠也可以根据其不同的镶蚀、珠型、打磨、打孔等来分类。整个古代镶蚀玛瑙珠是一个很大的族群,天珠只是其中一种,只不过工艺更完善、珠型更饱满,对于佩戴装饰来说,更美而已。毕竟即便是现代人追求古珠,也是为了随身佩戴装饰,所以古珠是珠宝属性,越漂亮越讨喜。这在后面也会提到。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0-10-25 00:09
          收起回复
            回到正题,对于“风化纹”,我只能说可多可少可深可浅,和所谓的“朱砂点”一样,只要不是一眼看到假“朱砂”、假“风化”就好。“风化纹”其实是使用痕迹而不是自然风化。藏传的古珠确实比出…土…的珠子更容易有磕碰c型“风化纹”。前面说了,这种“风化纹”可多可少、可深可浅,甚至有些基本上很少“风化纹”。这和珠子的使用/保存方式有关。这里的“风化纹”完全不同于自然“风化”的概念。
            解释一下,自然界对原石皮壳的自然“风化”经历了亿万年的风吹、日晒、雨淋、挤压、碰撞、地热等几种或各种作用。人工制作的天珠,经过打磨抛光,亿万年的原皮去掉了,后世“只”经历一千来年光景,听起来确实挺长,但玛瑙不是蜜蜡、菩提子,一千年的自然风化作用相对于玛瑙来说,基本可以忽略。把一个未使用的珠子挂一千年或者埋一千年,不碰它,基本上不会形成自然“风化纹”。参考很多出…土…的镶蚀红玉髓、阿契美尼德缠丝、骠珠等,虽然有些是品相不好的,但也有很多是老旧如新的。“风化纹”其实主要是使用时逐渐积累的随机小磕碰。这种磕碰给人的感觉和刻意为之明显不同。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0-10-25 00:13
            回复
              对于传世天珠经常说的两个词,“风化纹”和“朱砂点”,都是借用的比喻性概念。大家都知道,所谓玛瑙珠的“朱砂点”,其实并不是朱砂,而是玛瑙中的铁离子被氧化成三价铁的结果,所以“朱砂点”的有无只和材质有关,不和古珠真假有关,很多新砸开的玛瑙原石,也有“朱砂点”。只能说,有“朱砂点”会让古珠提色不少,更精美。
              古珠的属性不同于其它古董的地方是,即便是现代人追求古珠,也是为了随身佩戴装饰,所以古珠是珠宝属性,越漂亮越讨喜。有“朱砂点”更漂亮,而不是更开门,因为它无关真假。但要在真品的基础上讨论朱砂点,仿品没什么意思。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0-10-25 00:16
              收起回复
                再回到“风化纹”,前面已经说了,“风化纹”可以理解为使用痕迹。对于“珠宝”属性的古珠,特别是天珠来说,肯定是越漂亮越讨喜,所以越高端的玩家,越喜欢追求更完美的天珠。多“风化”并不会加分多少,反而可能是减分项。传世古珠,绝大多数都或多或少存在磕碰“风化”。也有一些传世中保存好的,或入土前使用少的出土珠出是少风化的。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20-10-25 00:32
                回复
                  玩古玉有几个境界,“盲玉”、“脏玉”、“工玉”、“神玉”。可以引申到古珠甚至是天珠方面。1. “盲玉”就相当于基本不会看,玛瑙晶体特点与软玉、硬玉的特点都搞不清,什么材质有c型纹、什么材质有牛毛纹相互混淆,一窍不通,能不能买对只能看有没有跟对人、入对门。2. 只看古珠的磨损和“风化”,相当于“脏玉”阶段只会认沁色和老化。但不是看起来老旧就是对的,也可能是做旧的。3. “工玉”就相当于看古珠的打磨、打孔、珠型、镶蚀和咬色,算是高一点的境界了。4. 真正的玩家根本不是一上来就扣这些细节了,很多人拿着一眼假的珠子,让人鉴别,问“为什么假?”、“只会放嘴炮?哪里假,你给我指出来”。我想说,你那珠子就好比是拿着家里吃饭的碗问为什么不是元青花?哪里假?哪都不对,没对的地方,让人怎么说?唉,心累。这东西不是只看材质的,宣德炉和仿品都是铜。对于天珠来说,即便仿品也是玛瑙的,甚至有人话20块钱让人鉴定是玛瑙材质,So?这又能说明什么?不懂得人建议先多学习,多看看精品区的贴子,多买点工具书。不然真的没法交流。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0-10-25 00:41
                  回复
                    长期以来拿着劣质酸咬假珠洗脑的骗子润雨霖,又对我展开了新一轮攻势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20-10-26 16:22
                    回复
                      揭露骗子嘴脸的贴子!背地里明知自己是“流毒”,表面上却混淆视听!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0-10-26 16:32
                      收起回复
                        这楼是给骗子“润雨霖”的回应!我回应你之后,如果再被你纳入自己的“洗脑体系”以后绝不会再搭理你!你这种人经常把七分真三分假的东西揉一块忽悠小白!
                        首先告诉你,你贴的图是开门古珠。
                        这种凹陷在古波斯(大致包括现在的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等地方)的黑白和措思等镶蚀古珠身上其实并不少见。有一个说法叫,“镶蚀很扎实”,就是说药给的很足,但也有情况是,药给多了,加热之后白色地方会变脆变软。珠子是先制坯,再粗磨,再镶蚀,再细磨抛光。药给多了之后,在加热之后就可能已经造成了白线的一些小的缺损崩裂,在后续细磨抛光时,可能被进一步磨去,这就是进一步再加上后续的佩戴或入土之后的逐渐损耗,凹陷的主因就是就是材质硬度发生了变化,主要是进一步细磨和抛光造成的,还有上面提到的其它原因。那些所说的镶蚀扎实的珠子,很多在白线上都会有些小缺损,甚至黑色和白色边界有些小缝隙,缅甸骠王朝制作的镶蚀珠和流传于尼泊尔等地的镶蚀七线也经常有类似特征。相比于这些珠子,反正我是更喜欢那些秀气靓丽的古珠。毕竟直到现在,人们追求古珠,也是为了随身装饰的,所以古珠一直是珠宝属性,伤越少、越靓丽,就越讨喜。
                        某些新仿的珠子也有类似特征,但从咬色和光气可以分辨,新手要稍加注意。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0-11-01 12:41
                        回复
                          出土/地埋古珠的“内风化”。前面说了,长期传世玛瑙珠的所谓“风化”是使用痕迹,不同于地质学的“风化作用”。不同珠子的保存方式不同,所以“风化纹”或多或少或深或浅。“C形纹”是由玛瑙的晶体特点决定的,玛瑙被不同形状的尖端磕碰,容易形成“c形纹”,仅此而已。在有些使用较少的出土/地埋玛瑙珠上也有隐“C形纹”,俗称“内风化”。这些纹路基本没形成珠体表面的缺损,“C形纹”在长期被埋后显现。推测可能是磨具打磨时造成的珠体表面的隐崩口,或者使用时造成的轻微磕碰未脱落。贴几张“内风化”图片供欣赏。其中第一张是至纯天珠,因为至纯基本都是一代代传承的,藏区没有随葬制度,所以有这种内风化的至纯少之又少吧。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0-11-02 13:59
                          回复
                            不管是“风化”还是“内风化”,“风化纹”并不是古玛瑙珠的必备特征。不同珠子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有或无。特别是出土古珠,更多是没有C形“风化纹”的。而长期传世的玛瑙珠,大多数或多或少会有些,因为传世佩戴难免磕碰,但也有保存较好的传世珠是很少“风化”的。新手多学多看吧,真假鉴定,慢慢会有感觉。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3楼2020-11-02 16: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