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吧 关注:159,850贴子:2,977,186
这两天看到反儒的帖子有点大,所以站个对立面说说。其实,在我心里,压根儿就没分什么儒道墨法。我始终认为,这些叫法无非是在引用经典时,告诉听者自己引用的是哪些人的文章而已。首先,我不清楚儒家的原始职业,我也不想去了解这些无聊的事情。2000多年前的社会分工及其社会地位谁能说得清楚,各行各业的薪资水平谁能说清楚。不知为不知,没啥丢人的。本帖欢迎就事探讨,拒绝一切辱骂,喷粪,脏字。但凡挑衅,一律封杀。


IP属地:广东1楼2021-02-17 15:39回复
    四书里的《大学》,《中庸》,我是非常喜欢的。文字透理,义明至简。这个帖子主要说说中庸这个词。这个词既是文章的题目,又是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的一个词,但又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解释,所以后人很容易产生误解。
    《中庸》的原文中,中字给出了清晰定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这句说的很清楚了,中在原文中不是世界观,不是说要让你怎么看世界,也不是方法论,不是要教你怎么做事。而是让你保持一个怎样的内心状态,不论你做什么,不论你怎么想,都应该让自己经常保持在一个情绪稳定的状态。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提法,不像现在的流行文化,动辄让人情绪完全处在一个烧烤状态。
    文中虽然没有解释中庸,可能的原因是庸在当时是个很平常的字,就像吃,喝,水,土这样的字,作者认为无需解释。但没料到文化的演绎会出人意料,让后人不知所言。文中提到了和中庸很接近的词,中节。还提到了中庸的表现状态,时中。仔细看这两个词,其实足以了解中庸的意思了。节,原意表示竹节。用法上可以表示事物周期性的出现,每隔一个阶段就出现。中节,就是你可以应事爆发情绪,但一段时间下来,要恢复到正常情绪状态上来。比如,不能说一伤心就变成祥林嫂。时中,其实也是这个意思,他比中节指的范围更广一些,就是说,不论什么事情,在进入到一种不平常的状态后,要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后,恢复到平常心态。所以原文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大概意思是,君子不论遇到什么特殊情况,总能在一定的时间后让自己恢复到平常状态。小人往往会遇事进入到某种特殊状态而肆无忌惮的一直做下去。所以庸在这里的意思,就是平常的。
    如此看来,中庸,指的是人的情绪状态。他和平庸没有半毛钱关系,他不是用来评价做事行为能力的。他也不是遇事和稀泥,折中不得罪人,中庸说的完全是自己内心的事。和外界的事情完全两回事。因为中庸不排斥“发”,这个发就是情绪爆发,中庸并不排斥,反倒提倡表达正面态度,发而中节,就事论事,不要当祥林嫂。


    IP属地:广东2楼2021-02-17 16:20
    回复
      道德经里的,对平常状态尤为重视,曾说过,不知常,妄作,凶。直白的翻译,不懂得平常状态的重要,就是死路一条。


      IP属地:广东3楼2021-02-17 16:27
      回复
        中庸的核心意思,就是内心要能够守住一种平常的状态。内心!内心,!内心!!!
        不是能力,不是方法,不是世界观!


        IP属地:广东4楼2021-02-17 16:29
        收起回复
          谁不中庸呢,有人为了争取直播粉丝,疯狂到喝色拉油,有人为了追求IPHONE,去卖肾。有人为了小事吵架去跳河,有人过飞机安检不然带白酒,一口气喝下3斤白酒。


          IP属地:广东5楼2021-02-17 16:33
          回复
            批评可以,为黑而黑,直接辱骂的不要理他们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1-02-17 17:02
            收起回复
              现代文化容易把一个人拖到某一阵营里,比如什么唯物,唯心,主观,客观,这种阵营式的思维架构其实是把思想者的智力先撕成碎片,再来拼形状。所以《关尹子》有句话,圣人以知心一,物一,道一,三者又合为一。不以一,格不一。不以不一,害一。也就是说,在智慧的人看来,没那么多稀奇古怪的碎片和阵营。


              IP属地:广东8楼2021-02-17 17:10
              收起回复
                中庸,换成今天对应的一个词就是,正常。


                IP属地:广东9楼2021-02-17 18:04
                收起回复
                  一个人中庸,就是说一个人正常。一个人不中用,就是不正常。


                  IP属地:广东10楼2021-02-17 18:05
                  回复
                    正解,过犹不及,不要走极端。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02-17 18:35
                    回复
                      看8楼,现代文化容易把一个人拖到某一阵营里,是这样。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一定会长期在一个阵营里呆着,也是可以更新思想走出来的。就好比你说的中庸,偶尔发作,但常常守住平常的状态,有的人是能进迷宫又走出来的。
                      所以说,格物和守一并不矛盾,你可以既格物又守一,知其白守其黑,做到和光同尘。既后半句,不以一,格不一,不以不一,害一。
                      你现在的这个思想,就和佛家的“执空”是一个情况,你太执着守一了,反而忽视了格物。格物致知,你不去接触新事物、进行分析类置,而是害怕去接触、分类,那么就会是陷入“执一”。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21-02-17 18:36
                      回复
                        我这段时间看着你的文字,认为你的谨慎是很好的,是正确的,是处在正道上的,是可以肯定的。但是你在对知识进行审问后就开始停滞不前,迟迟无法下定论,只敢和稀泥。可见你在格物的方面缺乏正确的知识(即真理、正知识),因此无法帮助你判断知识是否正确。
                        必须要接触,才会有进步。勇者闯迷宫收获宝藏,那也得是去闯了迷宫才行。否则很容易会因为缺乏正知识所导致的无法进行进一步判断或者深入的情况。也就是我认为很多学佛的人目前的思想境界,执空、虚无主义。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21-02-17 18:45
                        回复
                          就比如说科研里学习新的知识,要求最好读作者的原文而不是读别人翻译过来的文章,为什么?因为只有原文才是作者最直接的表达,原文里蕴含的就是作者自己的内含。而翻译文却可能因为翻译者水平的问题将作者的原意解读出偏见,甚至歪曲。所以光是捡别人的见解只是能收获这个人对某些事物的见解,而不是这个事物的原本面貌。


                          IP属地:广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21-02-17 18:50
                          回复
                            反孔子的人,基本都没读过《论语》,或者根本读不懂论语。


                            15楼2021-02-17 18:58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