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友吧 关注:3,410贴子:228,812

选将,比集中兵力,更加重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答案是:
NO!
“孙子兵法”: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民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解读:要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比较分析和七种情况的比较来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这五个方面是,一是政之,二是天时,三是地利,四是将领,五是法制。七种情况是:哪一方君主政之开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哪一方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士兵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公正严明?我们依据这些,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很显然,古人也没有将“优势兵力”列入取胜的必要条件,甚至就连之一也不是。
放到现在,也还是可怀疑衡量古人的智慧所在,即一定要摒弃“兵力优势”的概念,积极参照“道、天、地、将、法”的概念与内涵才行。
而其中与军事有关的,也就仅仅两个条件,即“将,”指挥官的才能高低;二则是“法”,军纪严明与否、进退得法与否。
就解放战争的几个战役来说,我军的兵力优势也不是取胜的唯一或者必要条件。
之后的南麻、临朐战役,我与敌人的兵力对比是四比一(含特纵),滕县、邹县******一,却全以败仗告终。
之后,均为临阵换将,常败的粟裕将军西进,还顺便带走了作为主力的嫡系王某成六纵,特纵转移他处,留下了建制不全的2、7、9纵给接手的许世友。
万般无奈之下,胶东掀起了参军运动,可以说是地方人员几乎都进入主力部队,一支主要由新兵组成的“华东野战兵团”硬是绕道敌人后方,发起了胶河战役。
此战,敌人是以45、54、64、9军、25师等五个成建制部队压着我军建制不全与新兵组成的的三个纵队打,结果我军获胜,敌人一个旅被全歼,64师伤亡惨重溃逃。这显然不是“优势兵力”或者“优势装备”可以解释得来的。
济南战役,我军以14万人攻城,敌人以12万人守城,地理优势与装备优势尽在敌人一方,但是,我军硬是以包括扫清外围在内的8天(如果从锦州与天津仅仅计算总攻方式计算则仅有21小时时间)就拿下城池,全歼敌人。
进门战役,我军仅仅面对厦门对岸岛屿的10兵团就有三个军,即28、29、31军,总人数是10万余人,而且装备优势远在敌人之上;进门守军,满打满算也不过是残兵败将组成的4万人左右,但是占尽优势的我军却以完败告终。
后来的奇袭白虎团,我军也是奇兵制胜,与兵力多寡毫无关系!
显然,这又是对“兵力优势”论的一个痛击。
一位将军曾经说:七月分兵造成兵力减少,因此导致南麻、临朐等战役打成“消耗仗”。根据以上事实看,这无疑是很错误的“唯人数论”,即:人海战术才会取胜!
因此,“兵力优势论”可以休矣,还是要回到起点的兵法要诀:
“将,”指挥官的才能高低;
“法”,军纪严明与否、进退得法与否。
舍此无他!





动辄将失败原因归结为“更大的兵力”,是在为“人海战术”做辩解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21-02-23 10:46回复
    豫东战役,“对外称华野”的七个纵队,较量敌人比我方少得多的部队,不也是狼奔豕突了吗?
    抱怨之余,还是“兵力”(人数不足):
    西兵团七个纵队,自开封、睢杞两战役后,所补俘虏不够补偿伤亡,部队极不充实(每连只四至六个步枪班),尤其干部伤亡太大,至今无法补充,许多营连有政干无军干,有军干无政干,而营连排干部太新太弱(五月中补充之新兵已当副连长),班排干部俘虏成份不少,因此团级(老的多)与营以下脱节现象甚严重。团以下各级对个人前途悲观的倾向亦较普遍(因前方战斗剧烈,伤亡甚大,而见到后方环境安全舒适,革命又快要胜利,极想保存自己,以享受和平生活,但不知自己何日报销,故团以下干部保命思想较普遍)。依部队军政情况,东兵团打一个月至两个月进攻无问题,但西兵团担负一个月阻援,则很难完成任务。


    2楼2021-02-23 10:59
    收起回复
      总是抱怨兵力不足其实就是硬拼,就是牺牲战士生命成全自己,毫无意义可言!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21-02-23 11:00
      收起回复
        仔细看历史资料,在红军道反击战的哥哥时期,还真找不到许世友抱怨兵力不足的事情!
        济南战役,米西得知吴军长起义后 ,就要将粟张兵团的一纵派到前线,还被许世友坚决拒绝呢!
        岂不是怪哉啊?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21-02-23 11:03
        收起回复
          随便说一句。,不删帖就不错哦的


          5楼2021-02-23 12:08
          回复

            -----这一段话,没有一句是对的,因为他自己都被赶跑,离开了主战场的华东战略区!
            而纠结兵力多少,更是与直接情况远隔万里的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21-02-23 15:11
            收起回复
              如果拘泥于兵力多寡,那么刘邦即别与项羽争霸,干脆当那个“楚霸王”的顺民吧


              7楼2021-02-23 15:14
              收起回复
                无论是谁指挥的,南麻、临朐、进(金)门战役,都是人海冲锋战术的反面教材!


                8楼2021-02-23 15:31
                收起回复
                  真正的将军,靠智谋取胜;看重人数多寡的,是悟能之辈


                  9楼2021-02-23 15:39
                  回复
                    打破对山东重点进攻的临阵换将,反击战前的临阵换将,以及211高地的用错苏中系将军,都是对“将”的定义与作用的重新认识


                    10楼2021-02-23 17:03
                    收起回复
                      悟能之将,即便给了他再多的兵力,结果也是赌光!
                      进(金)门与211就是范例!


                      11楼2021-02-23 17:08
                      收起回复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山东战场的由被动到主动就是明证!


                        12楼2021-02-23 17:10
                        收起回复
                          选将,比集中兵力,不优势装备,其实都更加重要!
                          历朝历代更替,都是以弱胜强的战例开始或者作为标志的,而以多打少不是将军所为,更加别说兵力装备占有优势却照样败北的战例创造者了


                          13楼2021-02-23 18:34
                          回复
                            真要论兵力多寡的话,许世友的胶东保卫战不必打,曹孟德的官渡之战不必打,陆逊的夷陵之战不必打了。
                            因为,按照兵力优势的话:
                            范汉杰早就在胶东取代了胜利,袁绍早就在官渡胜利,刘备在夷陵早就全败东吴了


                            14楼2021-02-24 09:49
                            收起回复
                              真要说兵力为“必要条件”的话,区区几千人的八国联军是万万不应该进军数亿人的中国的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21-02-24 10:29
                              收起回复